冬小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冬小麦,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

冬小麦,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定义

编辑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中国三大产区

编辑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与国外的联系

编辑

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

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用水措施

编辑

需水规律

1、播种后至拔节前

在此期间,因植株小,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40%,日平均耗水量为6.0m3/hm左右。

2、拔节到抽穗期

在此期间,小麦已经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上升。在此25~30d时间内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20%~25%,日均耗水量为33.0~51.0m3/hm。该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如果缺水会严重减产。

3、抽穗到成熟期

该期约35~40d,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42%,日均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尤其是在抽穗前后,茎叶生长迅速,绿色面积达一生最大值,日均耗水量约60m/hm。

由此可见,小麦除播种时要求足墒下种外,在苗期和拔节前期耗水量较少,拔节后至抽穗前耗水量最多,其中挑旗期对水分反应最敏感,称为需水“临界期”;其次为开花至灌浆,有人称之为“第二临界期”;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又有所降低。因此,尽量大的满足小麦需水临界期的水分供应,对夺取小麦丰收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尽管小麦拔节以前耗水量较少,但此期的水分供应对实现苗全、苗匀、苗壮和盘根、分蘖,搭好丰产架子至关重要。农谚:“麦收八、十、三(农历月)场雨”,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小麦生产经验的客观总结。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①出苗至分蘖期,土壤含水量为80%左右。

②越冬期,土壤含水量为55%~80%。

③返青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为70%~80%。

④孕穗到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为80%左右。

⑤灌浆期,土壤含水量为60%以上。

灌水技术

正确的灌溉技术是保证麦田合理用水,把水适量及时送到田间,使灌水田块受水均匀,既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等现象,又不破坏土壤结构,从而达到经济合理用水,提高产量的目的。目前,麦田灌溉主要有4种方式:地面灌溉、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

1、地面灌溉

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水方法。畦灌是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在田间筑起土埂,分隔成若干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畦,水从灌水垄沟引入畦内,在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层,并沿地面的纵坡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湿润土壤,达到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目的。

畦灌地面的适宜坡度为l/1000~3/1000,地面坡度过大,灌水时易冲刷表土。一般畦长以30~50m,畦宽2~3m,入畦单宽流量(每畦每米宽度的平均流量)3~6L为宜,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地面坡度较小,土壤透水较好,土地平整较差时,畦长易较短,入畦流量易较大,当地面坡度较大,土壤透水性较差,土地平整较好时,则可采用较大的畦长和较小的入畦流量。

2、喷灌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有压水流喷射到空中,并散成水滴进行灌溉。该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节水。据研究,采用喷灌技术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20%~40%,且喷灌不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喷灌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平原灌溉,而且对山区、丘陵和地面起伏、难以平整的土地尤为适宜。

喷灌分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3种。

固定式喷灌各组成部分基本固定不动,动力与水泵构成固定泵站,输水管道埋入地下,喷头装在固定于田间的卧管上,只是喷头用时装上,用后卸下。

半固定式喷灌的动力,水泵与输水管的干管是固定的,而支管、喷头是可移动的。

移动式喷灌的动力、水泵、输水管及喷头都是可移动的,这样可省去大量的输水管道。

3、滴灌

滴灌是利用一套设备将水加压、过滤,通过各组管道与滴水装置(滴头)将水或溶于水中的化肥液体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至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的土壤,经常保持在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下。

滴灌的主要优点有:

①节水,节能;②不破坏土壤,不板结土壤,土壤通气良好,养分充足,适合于各种地形与土质条件。滴灌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控制枢纽、各级输水管道和滴头4部分组成。可分不固定灌溉和移动式灌溉2种,但目前这种灌溉方法应用于大田小麦生产的还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

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的主要优点有:

①输水快,与土渠道相比,管道输水1000m距离仅用3~5min,而土渠需1~2h;②省水、省地,省劳力。据研究,由于管道输水减少了水分蒸发与渗漏,可节水20%~40%,降低成本30%左右,不仅节省劳力,而且管道占地少,省地。该套设施包括主水池、输水干道、分水建筑物、输水支道、出水建筑物、排气孔、沉沙池、输水毛渠等。

节水灌溉

小麦节水灌溉是指在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和经济效益。它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①防止大水漫灌,或盲目增加灌水次数,以合理的灌水量获得高产,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扩大灌溉面积;②限额灌水,并配合以适当的农艺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保证相当的产量水平。冬小麦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如下。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

研究表明,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cm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增加深层根系比例。这样小麦在生育期间不仅可利用土壤深层蓄水,而且可以减少因频繁灌溉而造成的大量土壤蒸发。据研究,在土层深厚的地区,采用该方法,即使全生育期不浇水,小麦产量可达到6000kg/hm以上。

2、灌小麦关键水

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溉关键水的方法是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据研究,在灌足底墒水的情况下(冬前墒情较好),灌冬水的效果较差,以灌拔节水和孕穗水的效果最好。在冬前墒情不好的情况下,以灌冬水和孕穗水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小麦关键时期用水,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

3、硬化水渠,以减少渗漏

平整土地,提高灌水质量;对骨干水渠(沟)要加设防渗设施,努力做到滴水归田。在采用地面灌溉时,要平整好土地,因为土地的平整程度和畦式规格与灌水质量和灌水效率有很大关系。土地平整可提高灌水效率30~50%,节约用水50%以上。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采用喷灌、滴灌、渗灌及管道灌溉等先进的灌水技术,是节水的有效途径。据研究,喷灌可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其小麦耗水系数(生产0.5kg籽粒所消耗的水量)只相当于畦灌耗水系数的25%~30%;渗灌比畦灌节水40%左右,滴灌可比畦灌省水4~6倍。不仅如此,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一般不易导致土壤板结及养分淋溶,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养分转化,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5、灌溉与其他农艺措施相结合

麦田灌水后,采取及时中耕松土、地膜覆盖等蓄水保墒措施,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冬小麦

抗旱指标

编辑

干旱的条件下,作物要持续生长,必然会导致其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如:相对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叶水势、渗透势、叶保水力、叶水分亏缺、呼吸、光合、气孔扩散阻力、蒸腾、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物质、SOD酶、生物碱、渗透调节等。

1、渗透调节能力

可靠简便的鉴定方法是抗旱研究及其进行遗传改良的必要手段。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能够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产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它能维持植物的正常水分状态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植物根系吸取深层土壤水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植物允许维持最低水势下一定膨压的渗透调节能力。

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受干旱速率的影响很大,快速干旱下渗透调节能力丧失,缓慢干旱能引导叶片产生一定的渗透调节。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同等干旱水平下所表现出的渗透调节能力存在差异,而且渗透调节与小麦的抗旱性呈正相关。

渗透调节能力是小麦适应水分胁迫的生理机制之一,且与小麦的抗旱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渗透调节能力也存在差异。同时,渗透调节能力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冬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从而实现冬小麦的抗旱育种。

2、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

小麦的生理耗水由气孔失水和非气孔失水两部分构成,气孔失水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来完成,非气孔失水则是角质层的失水和气孔关闭状态下的失水,即残留蒸腾。非气孔失水被视为无效的失水。

冬小麦的叶片水分状况主要由两个指标来描述,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为测定植物水分胁迫常用的指标。干旱条件下,叶水势下降,因此,有人认为干旱条件下维持较高水势的小麦品种是抗旱品种。

不同供水处理的叶水势明显高于干旱处理,其中拔节期供水处理叶水势变化幅度的波动性较小,表明在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旺盛期(拔节—孕穗期)对土壤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此时段及时供水,既可满足作物生理需水的要求,又可缓解水分亏缺在作物体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平衡状态,为作物的正常生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活体植株叶水势可以分解为渗透势和膨压。膨压维持为作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可以通过提高叶水势或降低渗透势或者同时调节二者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来实现。

3、光合指标

水分胁迫通过抑制叶片伸展,影响或降低叶绿体光化学反应及生化活性等途径引起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是干旱条件下作物减产的一个主要原因。

严重水分亏缺致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轻度水分亏缺对光合速率无明显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光合速率下降”相符,与以往“轻度水分胁迫导致冬小麦光合速率降低”观点不一致。在作物光合性能的研究中,灌水与光合速率的研究也屡见报道,但是灌水对光合速率作用效果的研究却并不大一致。根据前人对自然大田栽培实验的研究:拔节期限量灌水较显著地减缓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面积的衰减,群体和叶片光合速率均升高,改善了光合性能。轻度水分胁迫的条件下,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气孔限制,但在长时间的轻度以上水分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非气孔限制。

4、脱落酸

在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反应过程中,植物激素起着转导胁迫信号的作用。目前在干旱胁迫信号转导中研究最多的是脱落酸(ABA)。ABA被认为是植物根部的胁迫信号,ABA的积累可导致气孔关闭,增进根对水的透性或增加离子向木质部的运输,外源ABA可促进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在水分胁迫下,ABA含量迅速增加,较正常时高出数10倍。植物水分状况与ABA含量密切相关,其含量高低不仅反映了植株受干旱胁迫程度,而且与气孔运动、脯氨酸积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5、脯氨酸

在水分胁迫下植物内源脯氨酸可能具有清除活性氧的作用。发现外源脯氨酸对活性氧也具有专一清除作用,同时脯氨酸作为细胞体内有机质,是调节细胞质渗透的重要调节物质,有研究表明渗透胁迫下脯氨酸累积与膜透性增大呈正相关。脯氨酸含量的高低与抗旱性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有争议的,但是对在水分胁迫下植物体脯氨酸含量会增高的认识是一致的。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尽管不同作物或同种作物的不同栽培品种之间脯氨酸积累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在相同时间内干旱胁迫强度越大,作物积累游离脯氨酸越多;在胁迫强度相同的一定范围内,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游离脯氨酸积累量不断增加。

6、保护酶

干旱胁迫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中心的活性氧代谢系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氧化作用是植物适应性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氧合酶(LOX)是细胞抵御活性氧伤害的酶保护系统,在清除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阻止或减少氢自由基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POD对水分胁迫比较敏感,并由于其参与保护酶系统而受到重视。POD以H2O2作为电子受体,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多种底物,参与高等植物各生长发育时期和各组织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但就POD活性升高是植物受到伤害的一种标志还是植物对水分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仍存在分歧,其原因主要在于POD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细胞活性氧保护酶系统成员之一,另一方面还参与叶绿素降解、活性氧产生,并引发膜脂过氧化。

田间管理技术

编辑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是:突出“早”字,立足“防”字,以“一促四防”(促弱苗、防春旱、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为重点,因地因苗,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

黄淮和北部

部分地区秋播期间因干旱影响播种,播后又遇持续阴霾天气和提早降温,造成冬前生长不足,弱苗比例大,群体不足,个体偏弱;除部分抢墒播种麦田底墒不足外,墒情总体较好。春季管理重点是:促弱转壮,控旺保稳,合理运筹水肥,狠抓春季化除,抗旱防冻减灾,构建合理群体,促穗足、增粒多、争粒重。

(一)促控结合,肥水运筹。对水浇麦田,要因地制宜进行肥水调控。三类苗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于拔节期进行,亩施尿素5-7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对叶色和生长正常的晚播弱苗麦田,要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二类苗促控结合。对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万-7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一类苗控促结合。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3-15公斤。旺长苗以控为主。对无脱肥现象的,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前后观察分蘖开始消减时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二)防控病虫,化学除草。冬前没有化学除草的面积比较大,要强化春季化学除草。在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8℃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要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

(三)浇水镇压,抗旱防冻。对墒情较差的麦田,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补灌,抗旱保苗,浇水过后及时划锄,提高地温,破除板结,改善土壤墒情,防止或减轻冻害威胁。镇压与划锄结合进行,先压后锄,促进土壤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对播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早春小麦返青后对旺苗进行镇压,也是控旺转壮的有效措施。

(四)镇压提墒,趁雨追肥。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浆或下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铵。

(五)预防冻害,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防御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要及时追施适量氮素化肥,然后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长江中下游

秋季适播期内持续阴雨,造成稻茬小麦播种偏晚,晚播弱苗比例明显大于常年,苗情偏弱,大部分地区土壤偏湿。部分地区受冬季寒潮影响,遭受冻害。春季管理重点是:促弱转壮,施好拔节肥,清沟理墒,防止渍害,预防“倒春寒”,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一)施壮蘖肥,促弱转壮。对基苗肥不足、群体偏小(亩茎蘖数小于30万)的田块,尤其是晚播弱小苗,早春要亩追施10-15公斤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K2O各15%),对秸秆还田量大、苗情过弱的宜每亩再加施5公斤尿素,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二)施拔节肥,壮秆大穗。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0-15公斤。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适当推迟施用拔节肥,防止倒伏。对群体过小、茎蘖数不足的三类苗和脱肥变黄严重的麦田,适当提早施用拔节肥。

(三)清沟理墒,防渍防旱。在早春,未开排水沟的麦田,要抓住晴天尽早开好麦田三沟,开沟泥土要均匀散开,避免损伤麦苗。已开沟的麦田,要及时疏通,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同时确保麦田外三沟畅通。

(四)防御冻害,及早补救。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肥。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10%-30%的麦田,亩追施尿素4-5公斤;超30%的麦田,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10个百分点,亩增施尿素2-3公斤,最高不超过15公斤。

(五)防病治虫,化学除草。重点加强赤霉病、蚜虫、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特别要在抽穗期和开花初期防治好赤霉病。各地要根据杂草种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对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的麦田,应适时镇压控旺或化控防倒。

西北麦区

苗情总体较好,墒情较足,但部分田块底墒不足,存在春旱风险,个别地块抢墒早播,出现旺长,小麦条锈病见病早,菌源基数大。春季管理重点是:以保墒提墒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重点,确保稳产高产。水浇地小麦参照黄淮麦区进行,旱地麦管理如下:

(一)顶凌耙耱,保墒提墒。“春耙麦梳头,麦苗绿油油”。各类麦田都应顶凌耙耱,蓄墒保水,建立丰产苗架。

(二)顶凌追肥,促弱转壮。对底肥不足、苗黄苗弱的麦田,结合顶凌耙耱或小雨后趁墒追肥,亩施4-5公斤尿素,促转化升级。对冬前群体过大、土壤肥力较高的旱地麦田,返青期不宜追肥,可在起身至拔节期趁雨酌情追肥。

(三)镇压划锄,提墒增温。早春小麦返青前后镇压可提墒保墒,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并抑制小麦旺长。要在晴天中午前后镇压,切忌在寒冷地湿的早晨进行,以免压折假茎和损伤叶片。划锄要因地因苗制宜,对晚播弱苗宜浅划锄,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弱苗转壮,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

(四)防治病虫,化学除草。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麦蚜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同时,在返青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对条锈病发病较重的区域,大力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早发现,早防治,提高防除效果。

(五)护膜护苗,严防啃青。对覆膜田块,覆盖不严的要及时压土盖严。要严防春季畜禽啃青,影响小麦光合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造成减产。

西南冬麦区

本区苗情总体较好,土壤墒情适宜,稻茬田土壤偏湿,部分早播田块出现旺长。部分地区遭受冬季低温冻害,个别田块分蘖冻死。春季管理重点是:科学施肥,控水降渍,防治病虫,控旺防寒,一喷多防,增粒增重。

(一)氮肥后移,科学肥水。该区小麦已进入拔节期,未施拔节肥的麦田要尽快追施5-8公斤尿素。平原稻茬麦区土壤湿度较大,可直接施入,控制灌水。丘陵旱地可开沟亩施5公斤尿素或纯氮量与之相近的速效肥料。

(二)早查早治,防治病虫。因冬季温暖部分旺长麦田蚜虫滋生蔓延较快,需尽早开展防治。同时,2月至3月中下旬是防治条锈病中心病团的关键时期,要对中心病团(病株)的点片田块喷药防治,以防病害流行。赤霉病以“防”为主,抽穗至开花初期重点防治。要制定以赤霉病防治为重点的一喷多防措施,将预防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的药剂混合在一起,一次性施用,省工节本,简化高效。

(三)清沟排湿,防渍防寒。拔节至抽穗是小麦湿害的敏感时期。稻茬麦田沟渠配套差,渍害较重,要在春雨来临前,开好边沟、围沟、排水沟,排除渍水,确保中后期小麦正常生长和籽粒灌浆。同时播种偏早、生育进程过快的麦田,应适情调墒,以水调温,预防寒潮冲击,有条件的也可喷施抗寒剂。

病害防治技术

编辑

(一)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1.在小麦病害中,主要有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种最为重要。条锈病分布在西北地区(越冬越夏区)、西南的四川、长江中游(湖北北部),黄河以南的山东和河南的南部。发生面积在1500万~2000万亩左右。发生程度随早春气候的适宜程度而不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部分品种抗锈性丧失,存在着大面积流行的危险。南北主要产麦区的纹枯病及白粉病呈加重为害的趋势。赤霉病仍然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威胁,并向北推移到黄河以南,东北麦区也有为害。此外,局部地区病毒病、颖枯病加重。

2.小麦虫害,主要是穗期蚜虫发生普遍,华北、西北麦区常年发生面积要超过2亿亩。其次,在小麦返青拔节后(生长中期),特别是干旱年份,小麦吸浆虫,麦蜘蛛、麦叶蜂等在黄淮海麦区也需要防治。北方个别地区地下害虫(蝼蛄)和土蝗为害也重。

3.麦田杂草群落发生变化,无论是阔叶草、禾本科杂草,在南北麦区均有严重为害需要加强除治。

(二)麦田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策略

麦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一是,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不利于病虫繁殖的环境条件,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主,辅以其它防治措施进行协调的防治。二是,要从麦田生态系出发,在小麦全生育期中重点抓好两头,一头是播种期防治保全苗,促壮苗,另一头是抓穗期防虫保增产这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在小麦生长中期(返青拔节后?抽穗前),特别是干旱年份,要加强虫情监测,达到防治指标的,也要及时防治。

(三)关键防治技术措施

1.农业栽培措施。一是,推广抗耐病虫品种。在条锈病常发区,要继续压缩高感品种洛夫林、绵阳系小麦品种的种植,扩种抗病新品种,以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为重点。黄淮海麦区要针对白粉病、纹枯病推广耐病品种,如冀麦36,冀麦37,71-3等品种,表现出发病晚,耐病性强。还有豫麦21,鲁麦14,中麦9号等抗性较好或耐病的品种。二是,注意作物布局,轮作倒茬、推广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搞好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增强作物抵御病虫侵害的能力。

2.种子处理。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土传、种传病害、降低秋苗发病,使用内吸性的药剂,还能推迟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生产上推荐的拌种药有,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5%拌种;或33%的纹霉净(多?酮混剂)可湿性粉剂;2%的立克秀干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2%处理。40%的卫福悬浮剂或适时乐2.5%悬浮剂按种子的重量的0.1%~0.2%包衣种子,能控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及叶斑病的浸染为害。

3.返青拔节期(或春季防治)。在条锈病常发区和黄淮海麦区,纹枯病、白粉病和根腐病混发区,要在搞好种子处理的情况下,继续分别选用粉锈宁、纹霉净、禾果利或敌力脱等农药向小麦根部喷洒,防止病害向上扩散蔓延。

在干旱年份,防治麦蜘蛛可用1.6%阿维菌素6000~8000倍喷洒(或用菊酯类农药防治),防治麦叶峰,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5%快杀灵(辛?氰乳油)2500~3000倍药液防治。对小麦吸浆虫可用5%辛磷乳油或50%敌敌畏乳剂150毫升,对水2~3千克,喷洒细土20~25千克,均匀洒施在麦垄中防治,或在小麦扬花期喷洒菊酯或敌敌畏防治成虫。

4.穗期重点防治蚜虫。在蚜虫盛发期,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天敌安全的农药,效果显著。也可采用粉锈宁、灭幼脲或抗蚜威混合施药,兼防病虫。还可以与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结合起来进行。河南农民称之谓“一喷三防(防病、防虫、防早衰)”技术,增产作用明显。

5.麦田化学除草。可分为春小麦区、旱作冬麦区及稻作冬麦区三个防治类型。

(1)西北、东北及华北北部春麦区,重点防治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兼顾阔叶杂草。每亩可选用40%燕麦畏170~200克,于小麦播种前,结合耙翻土地将药混入土壤处理。茎叶处理可选择6.9%骠水乳剂40.7~58毫升,于春小麦3叶期至拔节期处理,阔叶杂草多的麦田增加75%的巨星或宝收0.5~0.6克。也可用72%2,4-D丁酯乳油50~60克、使它隆、百草敌等处理。

(2)黄淮海旱作冬麦区,重点防治阔叶杂草播娘蒿、田施花、藜、猪殃殃、刺儿菜等,可选用巨星,2,4-D丁酯,使它隆、百草敌等。在冬小麦返青或分蘖盛期至拔节前期,每亩用20%使它隆50~66.7毫升,加水20~30升,或用48%百草敌15~20毫升,每亩加水20~30升喷雾处理。

(3)南方稻作冬麦区,对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等禾本科杂草,在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可选用7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于冬前麦播后苗前施药。或用骠马防治。对稻茬免耕麦田,可在播种前1~3天选用克芜踪、草甘膦等消灭老草后播种。在小麦播后出苗前或小麦三叶期,喷甲黄隆或绿黄隆防治看麦娘和多种双子叶杂草效果很好,但要注意这两种药剂在土壤内残留时期长,要避免对后茬作物可能造成药害的问题。

相关报道

编辑

2022年9月消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中强筋冬小麦新品种“垦冬161”,最宜做拌面。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我国小麦三大产区盘点汇总——粮油网.粮油网. [2021-07-05].

[2]新疆科研人员培育出“最适合做拌面”冬小麦新品种.今日头条. [2022-09-1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6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007/

(37)
词条目录
  1. 定义
  2. 中国三大产区
  3. 与国外的联系
  4. 用水措施
  5. 需水规律
  6. 灌水技术
  7. 节水灌溉
  8. 抗旱指标
  9. 田间管理技术
  10. 黄淮和北部
  11. 长江中下游
  12. 西北麦区
  13. 西南冬麦区
  14. 病害防治技术
  15. 相关报道
  1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