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花鳉

编辑
本词条由“suifeng” 建档。

孔雀花鳉(学名:Poeciliareticulata),别名孔雀鱼,是花鳉属下的一种鱼类,原产于中美洲到巴西。因雄鱼有着像孔雀一样色彩绚丽、宽大飘逸的尾鳍而得名。自20世纪初期,因孔雀花鳉可以蚊子为食,被广泛引进至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用于控制蚊子数量,但控制的效果不佳。孔雀花鳉现已成为常见热带观赏鱼之一,在水族箱圈养中具有较高的娱乐和审美价值,主要品种有蛇皮孔雀、红袍孔雀、黑袍...

孔雀花鳉(学名:Poecilia reticulata),别名孔雀鱼,是花鳉属下的一种鱼类,原产于中美洲到巴西。因雄鱼有着像孔雀一样色彩绚丽、宽大飘逸的尾鳍而得名。自20世纪初期,因孔雀花鳉可以蚊子为食,被广泛引进至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用于控制蚊子数量,但控制的效果不佳。孔雀花鳉现已成为常见热带观赏鱼之一,在水族箱圈养中具有较高的娱乐和审美价值,主要品种有蛇皮孔雀、红袍孔雀、黑袍孔雀、紫袍孔雀等。孔雀花鳉也常被用作遗传学的研究。

孔雀花鳉体型较小,雄鱼体长为3~5厘米,是雌鱼的一般大小左右。雄鱼的尾部和尾鳍颜色丰富,常见的尾鳍形态有圆尾、铲尾、三角尾、扇尾等。栖息于温暖水域或杂草丛生的沟渠、运河中,能够适应淡水和微半咸淡水;属群居鱼类;以藻类、无脊椎动物幼虫和底栖生物碎屑为食。当遇到掠食性鱼类时,虹膜会迅速变黑,从而增强眼睛的显眼性,将捕食者的攻击从其的身体中心转移到头部,以便于转向逃跑。

孔雀花鳉形态特征

编辑

孔雀花鳉身体细长,雌鱼体长为5~7厘米,体重为0.1~0.5克,背鳍正常,尾鳍长约占体长的1/2,外观略带褐色或灰色,稍透明,背部较暗,腹部为浅灰色或白色。雄鱼体长为3~5厘米,体重约为0.1克,背鳍长且宽大,身体侧面有明显的由黑色、白色、红橙色、黄色、绿色等斑点或斑点和线条组成的多态性的颜色图案,其尾鳍长约占体长的2/3,尾鳍颜色鲜艳,张开似孔雀开屏。

该物种头部大小适中,眼大且位于头部两侧,口腔上部有齿状突起。身体稍呈圆柱形后部收缩,腹侧轮廓拱起至臀鳍末端,无侧线。鳞片大且具有暗褐色边缘,纵列鳞26~28片,横列鳞11~13片。背鳍软条7~9条,胸鳍软条13~14条,腹鳍软条5~6条,臀鳍软条8~9条,其中雄性的臀鳍特化细长用作插入器官,而雌性臀鳍呈圆形。

孔雀花鳉生活习性

编辑

社群行为

孔雀花鳉属于群居鱼类,常成群在一起,具有群集性。该物种性情温和,活泼好动,能和其他温和的中小型热带鱼类共存。

觅食行为

孔雀花鳉属于偏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约占摄食总量50%)、无脊椎动物幼虫和底栖生物碎屑为食。它们也会捕食其自身物种、哈氏拟四眼鳉(Rivulus hartii)或霍氏食蚊鱼(Gambusia holbrooki)的仔鱼。孔雀花鳉常成群结队地觅食,这样更容易找到食物。与独居的孔雀花鳉相比,浅滩的孔雀花鳉在反捕食行为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并且其在进食上花费的时间更多。

防御策略

孔雀花鳉在躲避捕食者时,大胆活跃的个体能更好的生存。其在栖息环境中会对可能存在的捕食者进行识别和检查,调整合理的求偶措施以逃避被捕食,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利于其在引进新栖息地时广泛地传播。当孔雀花鳉遇到掠食性鱼类时,会迅速使虹膜变黑,从而增强眼睛的显眼性。这种明显的眼睛颜色可以将捕食者的攻击从其的身体中心转移到头部。这使得孔雀花鳉在捕食者冲向它们头部所在的地方时能够迅速转向。

孔雀花鳉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孔雀花鳉原产于南美洲地区,包括委内瑞拉西部、巴巴多斯、特里尼达、多巴哥、苏里南、安提瓜、巴布达、巴西北部和圭亚那的小安的列斯群岛南部等地区。其原生范围约为193万平方公里。自20世纪初期,该物种已广泛引至温带和热带地区内除其原生范围外的超过70个国家或地区,包括亚洲、太平洋、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

栖息环境

孔雀花鳉生活于温暖的水流中,其栖息地较为多样,包括低海拔的池塘、运河和沟渠中浑浊的水,以及高海拔地区的原始山溪。它们通常出现在小的溪流和植被茂密的湖泊和泉水等低捕食压力的环境中,主要在浅水区域,深水区域较少。

孔雀花鳉的适应能力较强,其可耐受较为广泛的盐度(千分之0~45)、温度范围(18~28摄氏度)以及pH值(5~9)。其生存的临界温度为39~41摄氏度,到达41~43摄氏度即会死亡。在非原产地,其通常是严重污染水体中的唯一物种。

繁殖生长

编辑

求偶

孔雀花鳉雄鱼的求偶行为强烈,发情的雄鱼会展开其颜色鲜艳的尾鳍,似孔雀开屏地用斑斓的色彩来吸引雌鱼并追逐雌鱼。雄性将身体弯曲成S形并迅速振动,其可通过周围的环境快速调整交配的策略,当捕食者较少的时候,雄鱼会进行更多的求偶展示,且在交配时根据配偶状态灵活选择并调整交配行为,当群体密度过高、竞争较大时,雄鱼的求偶行为会减少。孔雀花鳉雌鱼对尾巴较大的雄鱼、高频率求偶的雄鱼或颜色鲜艳的雄鱼有明显偏好,但色彩鲜艳的雄性也会引起捕食者的注意,使得雌鱼面临着更大的被捕食的风险。因此,在没有捕食者时,雌鱼会自由选择与颜色更鲜艳的雄鱼进行。

交配

孔雀花鳉是具有内部受精的活体动物,其是一雌多雄制。孔雀花鳉雌鱼在未交配时和分娩后的3~4天内对性行为敏感,但在其他时间避免与雄性的进行交配行为。如果雌鱼对雄鱼的求爱行为没有反应,雄鱼也可能会进行偷偷或强行交配以进行授精。当捕食者存在时,雄鱼会利用雌鱼专注于捕食者的优势,偷偷摸摸地交配。其会靠臀鳍特化成的插入器官用于在雌鱼体内提供精子。

产卵

孔雀花鳉属于卵胎生鱼类,其由雌鱼直接产出幼鱼,繁殖能力较强。孔雀花鳉雌鱼可以将单次交配获得的精子储存以供后期受精长达8个月。当雌鱼受精后,卵子会被保留在雌鱼生殖道中,近肛门处的胎斑由白变黑,颜色越黑表明离产仔期越近。临产前腹部膨大,并且透过胎斑可见仔鱼的眼睛,其妊娠期约为4~6周。

根据孔雀花鳉雌鱼的体型大小,其可产下一个到超过100个后代不等,每年生产2~3代,持续繁殖到20~34月龄,无明显的生殖衰老期。雌鱼将仔鱼产出体外的瞬间,仔鱼会立即撑破胚膜伸直躯体以完成生产过程。当捕食风险较高时,雌性偏向产出数量更多但体型更小的后代,产出的幼体性别较为均匀,但雄鱼死亡率较高。

生长发育

新生的孔雀花鳉仔鱼分娩后即可进食,无需亲鱼的照顾,甚至可能遭到亲鱼的捕食。雄鱼在2月龄即性成熟,而雌鱼在3月龄时达到性成熟。孔雀花鳉的大小会受到被捕食风险的影响,在被捕食区域的孔雀花鳉雌性在生长到11毫米时性成熟,而雄性则生长到9毫米,而在低被捕食区域的雌性则生长到15~18毫米时性成熟,雄性生长到15~16毫米时性成熟。孔雀花鳉雌性达到4~5月龄即可产仔,之后每月可产仔一次,一般可存活2~3年,在高捕食环境的孔雀花鳉会具有更长的寿命。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14/

Like (12)
词条目录
  1. 孔雀花鳉形态特征
  2. 孔雀花鳉生活习性
  3. 社群行为
  4. 觅食行为
  5. 防御策略
  6. 孔雀花鳉分布栖息
  7. 分布范围
  8. 栖息环境
  9. 繁殖生长
  10. 求偶
  11. 交配
  12. 产卵
  13. 生长发育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