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戏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是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流行地区为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是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流行地区为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

创作背景

编辑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唐山皮影是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唐山皮影戏

滦州影的碑刻说明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唐山皮影其唱腔为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紧板、快板等,伴奏音乐主要是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表现舞台及各种戏剧人物的不同情绪。

传承保护

编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唐山市群众艺术馆获得“唐山皮影”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价值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唐山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等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唐山地区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困境。 

传承人物

齐永衡,男,1933年2月5日出生,2008年1月26日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唐山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申报。 

丁振耀,男,1938年出生,2008年1月26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唐山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申报。 

刘佳文,男,1941年4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唐山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申报。 

彭佐臣,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唐山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唐山市群众艺术馆获得“皮影戏(唐山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皮影传说

编辑

相传汉武帝时,一方士为解皇帝思念爱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神石,刻成李夫人模样,置于轻纱缦中,灯光下宛如李夫重现。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时期呈现出极其繁盛的趋势,并由南至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艺术风格。饱汲滦河水滋养的唐山皮影是其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历史沿革

编辑

明、清时代的兴衰

金王朝时期,曾掳中原皮影戏艺人到北方,宋代汴京的影戏在河北一带落户,滦州皮影艺术起源于此。但是,由于金、元时期的河北地带是南北交兵的主战场,连年兵荒和接连不断的蝗、旱、涝等灾害,使河北地区的人口下降到了汉唐以来的最低点,在这种情况下,皮影戏艺术一直没有得到积极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滦州秀才黄素志试不第,远去关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的仕途之心,却成就了他创作影戏的艺术贡献。饱学诗书,熟读经卷,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脚本,精通绘画,擅长雕刻,转化为一个个精致的纸人儿。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没有想到,未能金榜题名的他从此会被永远刻在故乡人的口碑中,一代代传诵不衰。

清代初期,新兴地方戏曲不断演变派生,滦州皮影艺术亦得到了积极的促进。由于清政府的权贵们爱好影戏,许多官宦设有皮影戏班子,常年雇用雕制皮影和管理皮影的人员,上行下效,蔚然成风,皮影戏艺术遍及宫廷、王府、乡野、民村。当时的滦州大地,每逢传统节日几乎各村各镇皆演皮影戏,使演出空前繁荣。

清代中叶,人民开始反抗清政府的残酷统治,由于一些皮影戏艺人编唱反清词语,皮影戏被政府严禁演出。

清代末期,政府内外交扰,已无暇顾及皮影戏,而滦州的乡民却依然用皮影戏来庆祝丰收,酬神和祈福。甚至开办学员科班,其中较有名气的有“杨寡妇影班”“聚德堂影班”“庆和堂影班”“翠荫堂影班”等。

随着皮影戏艺术的再次兴盛,在滦河两岸的乐亭、滦县、滦常、抚宁、玉田、遵化、迁西、迁安、青龙、滦南等县,当时的豪门富户、书香门第,以及平民百姓、专业艺人都组建了皮影戏班。

民国二年(1913年),乐亭知县孙涣仑曾聘任文人张廷荫对滦州皮影戏进行了改良,以期化俗移风,借以辅助社会教育。

20世纪3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在中国开办唱片公司,如胜利公司、百代公司、昆仑公司、宝利公司等,邀请张绳武、李秀、张茂兰、康雅亭等人灌制数百张皮影戏唱片。同时,上海的多个书局还用光纸石版印制方式发行了大量的线装袖珍滦州皮影戏剧本,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滦州皮影戏艺术在北方地区的影响。

七・七事变以后,滦州皮影戏渐渐失去了农村阵地,一些艺人流浪到东北城市卖艺谋生。许多艺人因拿不到演出许可证,只能流落街头,形同乞丐。滦州皮影艺术就此一蹶不振。

唐山皮影,又名冀东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21世纪的皮影戏一脉相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196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之乡”。

1943年7月,以宣传抗战为主题的皮影戏社——“新长城影社”成立。

1944年6月,“抗日影社”成立,影社跟随部队活动,并且经常到敌占区附近演出,发挥了滦州皮影戏在革命战争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作用。

革命战争时期,冀东影社为了适应新剧本的需要,在皮影人物造型上作了大胆的创造和改革,当时的滦州皮影人物造型简约生动、时代特征明确,借鉴传统、尊重生活、爱憎分明等重要特征。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台前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操纵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演员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艺术形式的烘托,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滦州地名已经不存在了,滦州皮影也就成为了唐山皮影艺术。

1952年,新长城影社与滦东大众影社合并成为唐山专区实验皮影社,是当时的职业性剧团。新影社强调编剧、表演、雕刻、着色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使影社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开辟出了一条皮影艺术表演历程的崭新途径。

这一时期,皮影艺人也对唐山皮影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表演的照明工具由原来的豆油灯、煤油灯、汽灯、电灯演变到四支荧光灯组成的灯箱。打击乐由原来的一人包打改为多人分工,管弦乐在原来的四胡、二胡、唢呐的基础上又多了扬琴、琵琶、笙、笛等。同时增添了内外布景以及字幕灯和烟雾器等新条件,皮影艺术的操纵技巧和唱腔也有了和较大的提高,其中代表性剧目有:《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牛郎织女》《鹤与龟》《鹤童》《双山情》《熊猫咪咪》等。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其角色齐全,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其唱词格律多为“三赶七”、“七字句”、“五字赋”、“大金边”、“小金边”等,主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以拉、弹、吹民间乐器为主。

皮影戏的剧本俗称“影卷”,有连演数十个晚上的连台本戏,也有演一个晚上的“单出”戏,还有演十几分种、几十分钟的童话剧和寓言剧。唐山皮影剧目多达500余出,代表剧目有《五锋会》、《杨家将》、《二度梅》、《白蛇传》等。历代皮影艺术家有李秀、高容杰、张茂兰、齐永衡等。

文化特征

编辑

唱腔特点

唐山皮影戏以滦县、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唐山皮影戏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唱法有“掐嗓”和不掐嗓。从前唱影的没有女演员,所有角色都由男演员来配唱,为了配合人物身份需要,有时要用假声,但假声有一个问题,就是音量不够大,在这种情况下皮影艺人发明了压迫声带发音法,这样就可以在不降低音量的情况下,发出符合人物需要的各种声音。另外传统影班只有三四个负责唱功的演员,他们往往一人唱几个不同行当,掐嗓可以使他们在不同行当里转换自如。后来由于扩音设备的大量使用,和行当分工的细化,这种传统发声法,已经较少使用了。唐山皮影戏的唱腔另一特点是,分工细。唐山皮影戏影人角色齐全,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

唱词特点

唐山皮影戏多用滦乐乡音唱白(乐亭口音多,滦县口音少),语言通俗易懂,其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

伴奏乐器

唐山皮影戏传统皮影的伴奏有两个人完成,一人负责板、鼓、锣、钹等乐器,叫“掌鼓板的”,一人拉四胡(又称“四根弦”),叫“拉弦儿的”。演出时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称“拉场”,演出以四胡伴奏为主。四胡伴奏音量较大,音色明亮,且穿透力强。伴奏艺人左手指带金属箍,以增加丝弦的金属音色和音质亮度。演奏员运用揉、抹、滑、勾、点等技巧,模拟唱腔。武场称“打”,以板、鼓、锣、钹等乐器为主,场面热闹紧凑。

道具特点

唐山皮影戏影人的雕刻艺术,打破了一般的绘画原则。影人不仅在不同行当、年龄、性别上具有区别,还在人物的忠奸性格的刻画上遵循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雕刻原则。艺人在创作时,通过对生活中事物本质的掌握,运用“写意”的手法,对影人进行一定的变化和夸张,使其既贴近生活中的事物,又具有艺术的新意。艺人在雕刻影人时,会夸张和变化影人的各部分大小比例。如夸张“头茬”与“戳子”、“眉、眼睛”与“面部”、“手臂”与“身长”等部分的大小比例。唐山皮影的影人“头茬”高度约占整个影人总高度的五分之一,而正常人的头部高度应约占全身高度的十五分之二影人的手臂长度约占影人全身高度的五分之三,和正常人相比,唐山皮造型上“影人”的手臂要长了许多。艺人在雕刻时考虑到表演距离较远等实际演出的情况,对其面部的眉与眼睛的大小进行夸张,使其约占面部的二分之一。

皮影祖师

编辑

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上台灯打头,大锣好比开山斧,劈开三教共九流。

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

一种传说是:在很远以前,南海大士观音菩萨带领徒弟韦驮护法和善财童子离开南海,到北方宣卷讲经。讲完经义,留下了经卷,返回南海。以后人们用素纸刻制了南海大士、韦驮和善财童子的影像,操纵着三个影子人继续讲经宣卷,由此产生了乐亭影。艺人们说乐亭影里的大手厮就是韦驮护法,小球厮就是善财童子。直到近代,乐亭影艺人还称大手厮为师兄,小球厮为师弟,拜南海大士为师祖。

另一种传说是说唱戏的祖师老郎(老郎神)以唱戏的形式教人学好,感化人间,却总也不奏效,人间还是有很多恶人,观音菩萨于是便与老郎说,你这个戏一段一段的太短了,只演一场就完了,难以让人们记在心里,不能感化大众,你看我发明一个长出子(连本皮影戏),天天接演,肯定能把人劝学好了。

于是观音菩萨就发明了皮影戏,又编影卷,让大手厮(乐亭叫大手楔(xie),有的地方叫大巴掌,大手厮)当掌柜的(团长)带领一班人马四处演出皮影戏,劝人学好向善。

神仙像都是面南背北坐着的,观音菩萨和老郎打赌,如果自己输了,自己的长篇皮影戏还劝不了世人学好,自己就宁愿永远面朝北坐着,啥时世人全学好了,再改为向南坐。

结果大手厮每天都演皮影戏,还是劝不了世人全部向善,还是有人作恶。

于是老郎就对观音菩萨说,你看不光是我劝不了世人,连你也劝不了吧,你输了,你面朝北坐吧。

于是,观念菩萨就脸一羞,只得面朝北坐了。

为了早日让观音菩萨面朝南坐,大家都学好吧!

制作工艺

编辑

皮影制作工艺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制作刻样,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刻影素材也是千变万化。现有的刻影机器也是琳琅满目,刻影人儿的材料已从素纸、五色蜡纸发展到羊皮、牛皮或驴皮。唐山皮影雕镂精细,形象俊美,线条流畅清新,所选作雕刻的驴皮十分讲究,只取驴前身的一个部位,经过加工、上浆,一张张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的原料就备好了。至今唐山还流传着北山驴皮明如镜的俗语。皮子有了,下一步该雕刻影人儿了。

皮影新工艺

精选皮料,把预备加工的材料经过工艺处理为刻前准备。同时把要裁减的人物和图形输入电脑,按照技术操作指导把材料至于特定平台上开始加工。对于皮影处理技术来说需要一定的功底,但是对于机器操作只要认真学习技术指导,听从技术安排基本都没问题的。

传统工艺

尺把见方的驴皮在手,只见刻影艺人操刀在手,如笔走龙蛇,游刃有余。皮影分两部:人物和砌末。人物同插(头部)和戳子(身子)组成。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成镂空脸,弯回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显得俊朗、洒脱;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目夸大,一副老奸巨滑的坏样儿;丑角在眼睛上加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精细活儿必须精细刀法,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真是刀刀准、快、稳。做好了的影人儿安上三根杆,不仅要灵活自如,而且要和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相合,各种套路干净利落,其手上功夫着实了得。光会表演的影人儿是哑巴,需要不专门演员配唱。唐山皮影的发声方法很奇特。演唱时,演员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经过挤压后的声音,具有一种特异色彩,恰好与影人的形象和动作浑然一体,形成唐山皮影戏的特殊风格。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名嗓不断涌现,几十年来,他们不仅发展了皮影艺术,更把唐皮影传播到全国各地方及至海外,所到之处,盛况非凡,以致欧美、日本等国的人们将唐山皮影作为了中国皮影的代名词。外来朋友们,最好去看看皮影,从这种承载了几十代唐山人喜怒衰乐的戏曲形式中,感受那挥之不去的对生活美的追求。

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

传统剧目

编辑

唐山皮影诞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鼎盛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演员。可考的传统剧目有280余出。主要有:《五峰会》、《小西唐》、《四平山》、《大金牌》、《卞梁图》、《花木兰》、《全家福》、《喜荣归》、《火焰山》、《盘丝洞》、《洞庭湖》、《三打白骨精》、《人参姑娘》、《鹤童》、《鹤与龟》、《刘胡兰》、《沙家浜》、《杜娟山》以及表现现代生活的皮影故事。1963年应邀赴京演出,原文联主席郭沫若、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史馆长溥仪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历史上著名的演员很多,王华、张老壁、冯凌云、聂春潮、孙兆祥、韩增、苗幼芝、郑六传、李紫兰、曹辅权、梁玉亭、艾锡恩、康雅亭等30多人都是皮影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演员。

唐山皮影是光影、美术、雕刻、舞蹈、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足迹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广大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有德国、法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唐山研究考查皮影。唐山市皮影团也经常赴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演出。

唐山皮影历史较长,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社会事件

编辑

重要活动

2010年5月14日,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正式启动,河北唐山皮影剧团在世博园区内的宝钢大舞台表演了《鹤与龟》《三打白骨精》等剧目。 

2012年2月,唐山皮影戏在第二届“中华情”海峡两岸民间艺术嘉年华暨第八届厦门元宵民俗文化节中进行了表演。 

2014年4月,河北唐山皮影艺术展在广西柳州开展。 

2016年7月,唐山皮影戏在台湾佛光山举办的“文化河北——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进行了表演;同年11月,唐山皮影戏在智利及哥伦比亚参加了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中拉文化交流年”活动,上演了《五峰会》选场、《森林音乐会》《鹤与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 

2019年4月28日—5月4日,唐山皮影戏在“华州非遗·影动神州”2019传承技艺美丽中国·渭南华州皮影文化艺术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2-20].

[2]唐山皮影一场戏下来,居然这么有板有眼!.微信公众平台. [2024-02-20].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2024-02-20].

[4]带你了解唐山皮影文化.星座网. [2021-12-26].

[5]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1-12-26].

[6]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1-12-08].

[7]71文化京津冀——唐山皮影上-纪录片-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爱奇艺. [2021-12-08].

[8]唐山皮影献艺世博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21-12-26].

[9]2019传承技艺美丽中国·渭南华州皮影文化艺术周拉开帷幕.渭南市人民政府. [2021-12-2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247/

(25)
词条目录
  1. 创作背景
  2. 传承保护
  3. 皮影传说
  4. 历史沿革
  5. 文化特征
  6. 皮影祖师
  7. 制作工艺
  8. 皮影新工艺
  9. 传统工艺
  10. 传统剧目
  11. 社会事件
  1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