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民族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社会学类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民族学于19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19世纪末开始传入我国。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明确了民族学的学科定义。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我国基本成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学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至1949年,全国有8所院校设置了人类学及与民族学直接相关的边政...

民族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社会学类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专业发展

编辑

民族学于19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19世纪末开始传入我国。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明确了民族学的学科定义。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我国基本成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学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至1949年,全国有8所院校设置了人类学及与民族学直接相关的边政学专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调整之后,民族学学者全面参与了全国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在民族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后,民族学经历了一个恢复、重建和发展的过程。部分高校开始招收民族学、人类学专业本科生,设立民族学系或人类学系。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民族学(专业代码:060107*)、民族史(专业代码:060109W)、藏学(专业代码:060110W)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代码:030204W)合并为民族学专业(专业代码:060105*),属历史学类(0601)专业 。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民族学专业由历史学类(部分)(0601)调整为民族学类(0304),专业代码由060105*变更为030401。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民族学属民族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30401。

目前,中国民族学类专业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民族学为社会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30401,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截至2023年5月,中国共有28所高校设置此专业。

培养标准

编辑

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科学理念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培养对象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有田野调查、理解与分析民族社会文化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及开展民族工作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能够胜任党政机关、教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国际组织、企业的相关工作,以及民族宗教事务、文物与博物馆、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知识要求

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同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课程体系

编辑

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授课内容

通识课程

中国历史与文化、外国历史与文化、当代科技与社会等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知识领域应覆盖外语、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军事和国防等

专业核心课程

民族学概论、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概论(或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概论(或世界民族志)、文化人类学理论、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中国民族史、民族学与人类学经典导读、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政治、法律与社会(或政治法律人类学、民族政治学)、经济、文化与发展(或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学)、宗教与文化(或宗教人类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专业类实验

各高校须为民族学类专业实验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培养对象须撰写专业类实验报告,并纳入成绩考核。(2)专业类课程设计

培养对象须至少完成1项专业类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各高校须为专业类课程设计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每个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培养对象不得超过5人。

专业类实训

各高校须为民族学类专业实训创造必要条件,如配备师资、经费,安排培养对象短期参观、访问和调查等。培养对象须撰写专业类实训报告,并纳入成绩考核。

专业类实习

培养对象须完成至少1次6~8学分的专业类实习,撰写专业类实习报告,并纳人成绩考核。各高校须为专业类实习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每名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培养对象不得超过20人。

毕业论文

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或现实意义。倡导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应当有较明确的观点、翔实的材料和合理的论证。其中,观点不得有违背我国法律、法规、学术伦理和影响民族团结的政治性错误;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论证合乎逻辑,并符合原创性著作技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一般要求1万字以上,须有中英文摘要、相关文献综述及规范的注释和行文。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参考文献须有权威性、代表性,一般不少于15篇(本)。

指导要求

各高校须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每名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培养对象不超过5人。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获得专业指导教师认可,并有记录;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过程中,专业指导教师应至少提供3次以上指导,并有记录;毕业论文(设计)提交答辩前应获得指导教师同意,并有记录。

水平要求

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具有独立开展田野调查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核程序

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应经培养对象申请和专业指导教师推荐,由各高校组织实施。毕业论文(设计)采取委员会答辩审议制度。相关程序符合教育部学位管理要求。

发展方向

编辑

深造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选择民族学、人类学、法律(非法学)、民族学类考研方向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民族文化管理、民族事务管理、宗教管理。 也可报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管理、起草报告及组织调研等工作。

师资队伍

编辑

设置本专业都各高校的民族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应相对合理。师资队伍在年龄上应形成梯队;在知识结构上既体现专业优势又有互补,至少覆盖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曾获得民族学、人类学及相关专业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

开设院校

编辑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

-

河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蒙古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

辽宁

东北大学

-

-

吉林

吉林师范大学

-

-

浙江

丽水学院

-

-

湖北

中南民族大学

-

-

广西

广西民族大学

百色学院

-

重庆

西南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

-

四川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西昌学院

贵州

凯里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

-

云南

云南大学

普洱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

-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

宁夏

北方民族大学

-

-

新疆

新疆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

参考资料

注释

编辑

展开[a]

以上课程标准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b]

公务员招生专业为不完全举例,详情请参考国家公务员局招考公告。

[c]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截至时间为2023年5月17日。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民族学院校.中国教育在线. [2023-05-15].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2023-05-15].

[3]民族学.中国教育在线. [2023-05-15].

[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教育部网站. [2023-05-30].

[5]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网站. [2023-05-30].

[6]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 [2023-05-30].

[7]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2023-05-15].

[8]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 [2023-05-15].

[9]民族学.阳光高考. [2024-01-1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409/

(12)
词条目录
  1. 专业发展
  2. 培养标准
  3. 培养目标
  4. 知识要求
  5. 课程体系
  6. 课程设置
  7. 实践教学
  8. 专业类实验
  9. 专业类实训
  10. 专业类实习
  11. 毕业论文
  12. 选题要求
  13. 指导要求
  14. 水平要求
  15. 考核程序
  16. 发展方向
  17. 深造方向
  18. 就业方向
  19. 师资队伍
  20. 开设院校
  21. 注释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