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莲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明公断》,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本之一。据史料记载,此剧目的原型是清代中叶时期的流行剧目《赛琵琶》,原始版本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流传的梆子戏《明公断》。而秦香莲的故事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就有相关的盲人鼓词,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小说《百家公案》也有该故事的记载。 在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中国地方戏曲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以婚姻、家庭生活及其伦理道德关系为主的...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明公断》,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本之一。据史料记载,此剧目的原型是清代中叶时期的流行剧目《赛琵琶》,原始版本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流传的梆子戏《明公断》。而秦香莲的故事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就有相关的盲人鼓词,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小说《百家公案》也有该故事的记载。

创作背景

编辑

在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中国地方戏曲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以婚姻、家庭生活及其伦理道德关系为主的 “人情戏”。在中国古代阶级分化以及科举制度的背景下,贫寒书生在金榜题名后因贪图富贵而抛弃亲情的现实之事自古存在,背弃信义的行为也始终受到世人的唾弃与批判。戏曲取材于现实,从宋代南戏《赵贞女》《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等到明清有关秦香莲的作品可见:“状元负心戏”构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赵五娘秦香莲们能够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这也是剧目原型《赛琵琶》诞生的前提。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流传的梆子戏《明公断》中戏里包公角色的出现,也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和观众的心理:在“山高皇帝远”的生活环境里,民间百姓有着浓浓的“清官情怀”,人们无力改变自身困顿的现状,只能将美好梦想和希望寄托于那些持有“龙虎”铡刀或尚方宝剑之类的“包公”们身上。

20世纪40年代,陕西的秦腔艺人将《赛琵琶》中的夫妻相认的结局改变为包公秉公执法斩除了忘恩负义的陈驸马,并取名为《铡美案》。演出之后观众纷纷叫好,以至于各地纷纷效仿,在当时成为盛况。而这就是后来通行的 《秦香莲》演出剧本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作品大都进行了新的整理和编排。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传统京剧《铡美案》和地方戏曲剧目改编成整合京剧版《秦香莲》,京剧《秦香莲》反响热烈,成为一时之盛。

剧情简介

编辑

北宋年间,考中状元的陈世美被招为驸马,其原配妻子秦香莲带着二人之子入京寻夫。陈世美贪图荣华拒不相认,还派家将韩琪追杀香莲母子,欲杀人灭口。韩琪得知原委后,放走秦香莲母子,且仗义自刎。恰逢包拯陈州放粮归京,秦香莲拦轿喊冤,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子,包拯不畏权势,秉公断案,怒铡陈世美。此版戏曲主要角色是秦香莲、陈世美和包公,注重丰富和突出秦香莲的人物形象。

秦香莲

《秦香莲》剧照

版本区别

编辑

《赛琵琶》

流行于清代中叶时期,讲了秦香莲到达京城后,每日在街头弹琵琶来卖艺求生,后因机缘结识王丞相,告知实情后,在王丞相的相助下,与陈世美相见。但陈世美拒绝与其相认,还派人杀妻灭子,秦香莲逃到三官堂上吊,被三官神救下并传授其兵法。后来秦香莲获因获战功,得到亲自审问遭弹劾下狱的陈世美的机会。陈世美愧悔认罪,夫妻团圆。在这一版本中,主要戏曲角色仅有秦香莲和陈世美。其中加入三官神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另外,此版结局是秦香莲顾念旧情,陈世美愧悔认罪,夫妻团圆的结局。

秦香莲

《赛琵琶》剧照

《明公断》

流行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讲了到达京城后,陈世美非但不与秦香莲母子相认,还派韩琦追杀母子二人。秦香莲一纸诉状,向包拯状告陈世美。因为陈世美有驸马的特殊身份,包公原本打算用劝解的温和方式解决,但陈世美依然拒不相认。然后面对皇亲国戚的阻拦,包公也尝试送香莲银子和解,但遭到香莲怒斥,最后包公下令铡杀陈世美。该版戏曲中加入包公一角,符合当时社会底层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现实和观众的“清官情怀”。此版戏曲虽然也以铡杀陈世美为结局,但戏剧中的包公并未展现铁面无私的形象。

秦香莲

《明公断》剧照

《铡美案》

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讲了秦香莲带着二人之子入京寻夫。此时,陈世美已金榜题名,但他隐瞒家室,被招为驸马。但他贪图荣华拒不相认,还派家将韩琪追杀香莲母子。韩琪得知原委后,放走秦香莲母子,且仗义自刎。恰逢包拯陈州放粮归京,秦香莲拦轿喊冤,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子。包拯使用计策把陈世美召到府衙,让秦香莲与其对质,陈世美强词狡辩。包拯一怒之下欲铡陈世美。太后、皇姑前来阻劝,包拯不徇私情,下令铡死陈世美。该版戏曲以包拯不畏权势,秉公断案,怒铡陈世美为结局,没有《明公断》中断案时拖泥带水的情节,表现包拯的铁面无私为主,属于花脸的重头戏。

秦香莲

《铡美案》剧照

角色介绍

编辑

人物剧照

戏曲角色

行当

人物特点

秦香莲

秦香莲

青衣(正旦)

温良贤惠、善良、坚贞不屈、忍辱负重

秦香莲

陈世美

老生

贪图荣华、人性泯灭,是忘恩负义”的典型代表

秦香莲

包拯

花脸

不畏权贵、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是民众心中的正义化身

作品鉴赏

编辑

《秦香莲》是一出表现传统纲常伦理,且有紧凑、环环相扣情节的传统戏剧,情节内容入情入理、深入人心,久唱不衰,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也是京剧以及地方各种剧种常演剧目之一。该剧目的每场都足以戏独立成篇,高潮不断。其中《杀庙》《见皇姑》《十告状》都是观众心目中的经典折子戏。

《秦香莲》剧目的经典性,一是在于故事内容在社会背景下具有的典型性和现实性。中国传统社会中阶级分化与皇权与民权的冲突的背景下,此类戏曲内容更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当特权阶级受到挑战,民权获得一定程度的胜利,道德沦丧的角色得到惩罚,人们得到了无法从社会现实中得到的满足感。另外,对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评判上,恶者总是受到民众的唾弃和批判,而善者总易被民众赋予期望和爱意,道德正义的主题在民众心中至高无上,深受欢迎。二是在于戏剧情节设计的环环相扣、十分紧凑。从戏曲的开头到结尾的情节推进中,人物之间的对立感、关系与情绪都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之下的情节也表现出层层迭起、令人激动的高潮,有很强的的戏剧性。三是在于人物性格塑造色彩分明,不同角色个性突出、性格饱满。“秦香莲 作为底层弱者温良、贤惠 、忍辱负重而又不屈不挠,整出戏对于香莲在寻夫到告状过程中由爱生恨的情绪表现得很到位,使戏剧更具故事性,也使香莲这一角色更加深入人心。而陈世美作为剧目中的恶人,他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行为与秦香莲温良、贤惠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之间对立更加鲜明。包公作为人间正义的化身,对于此类家庭伦理冲突的处理结果伸张了民间正义,这种民间正义的胜利更能使观众们拍手叫好。

重要演出

编辑

版本

主演

演出时间

主办单位

京剧版《秦香莲》

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

1953年

中国戏曲研究院

评剧版《秦香莲》

筱白玉霜(李再雯)、席宝昆、魏荣元、李义廷

1953年

中国评剧院

京剧电影《秦香莲》

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马富禄、张洪祥、黄元庆、谭元寿

1964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京剧电影《铡美案》

张君秋、马连良、裘盛戎、马长礼、李多奎、谭元寿

1964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

*以上内容来自

演出图册

编辑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411/

(9)
词条目录
  1. 创作背景
  2. 剧情简介
  3. 版本区别
  4. 《赛琵琶》
  5. 《明公断》
  6. 《铡美案》
  7. 角色介绍
  8. 作品鉴赏
  9. 重要演出
  10. 演出图册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