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野大豆(学名:GlycinesojaSieb.etZucc.)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长可达4米。茎、小枝纤细,托叶片卵状披针形,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通常短,花小,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荚果长圆形,种子间稍缢缩,椭圆形,稍扁,7-8月开花,8-10月结果。 现...

野大豆(学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长可达4米。茎、小枝纤细,托叶片卵状披针形,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通常短,花小,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荚果长圆形,种子间稍缢缩,椭圆形,稍扁,7-8月开花,8-10月结果。

基本概况

编辑

现状:渐危种。野大豆在中国从南到北都有生长,甚至沙漠边缘地区也有其踪迹,但都是零散分布。中国野大豆虽资源丰富,但近年来某些地区由于大规模的开荒、放牧、农田改造、兴修水利以及基本建设等原因,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野大豆自然分布区日益缩减。海拔下限(米) 300海拔上限(米) 1300。

形态特征

编辑

一年生草本,茎缠绕、细弱,疏生黄褐色长硬毛。叶为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 形,长3.5—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两面被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长约5毫米,淡紫红色;苞片披针形;萼钟状,密生黄色长硬毛,5齿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瓣歪倒卵形,有耳,龙骨瓣较旗瓣及翼瓣短;雄蕊10,9与1两体;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荚果狭长圆形或镰刀形,两侧稍扁,长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间缢缩,含3粒种子;种子长圆形、椭圆形或近球形或稍扁,长2.5-4毫米,直径1.8—2.5毫米,褐色、黑褐色、黄色、绿色或呈黄黑双色。

野大豆

植物特性

编辑

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米。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

野大豆

叶具3小叶,长可达14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

总状花序通常短,稀长可达13厘米;花小,长约5毫米;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显的耳,龙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长毛;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

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长1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地理分布

编辑

野大豆在中国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分布中国各地区。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

野大豆

野大豆具有喜光耐湿、耐盐碱、耐阴,抗旱、抗病、耐瘠薄等优良性状

保护价值

编辑

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形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野大豆营养价值高,又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对中国拥有丰富的野大豆种质资源,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并加以保护。

野大豆

保护措施

编辑

由于野大豆在中国极为普遍,而且适应能力强,又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时,才难以生存。所以在开荒、放牧和基本建设中应对野大豆资源加以保护。由于野大豆适应能力强,又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时,才难以生存。所以对野大豆资源应加以保护。目前,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对野大豆这一黄河三角洲特有的大面积珍贵品种资源采取了措施加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对野大豆的保护点均设立了核心保护区和缓冲保护区,四周全部设置了围栏、保护性标志、观测点、保护警示牌等多种工程措施。维护保护区正常秩序,避免区内发生火灾、滥割等现象,确保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得以有效保护与繁衍,使其不再受到人为破坏。

野大豆

由于野大豆在中国极为普遍,而且适应能力强,又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时,才能以生存。所以在开荒、放牧和基本建设中应对野大豆资源加以保护。

东北乌苏里江沿岸至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均有星散分布,新疆、宁夏、西藏除外,主要分布区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在农业育种方面有重要价值,应严格加以保护。

栽培要点

编辑

圃地选择及整地:育苗地点选在茅荆坝林场苗圃温室大棚。土壤为森林棕壤土,土厚50厘米,育苗前将圃地深翻25-30厘米,整平耙细,晾晒15天,播前用2%硫酸亚铁水溶液消毒,深翻整平作畦,畦长8米,畦宽1米,埂宽25厘米。温室大棚内配有微喷设施。

种子可不用处理直接进行播种。播种可采用条播法,用开沟器开沟,沟深0.5-0.8厘米,行距20厘米,先施复合肥作底肥,然后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5-1.0厘米,覆土为土沙混合物。播种完成后,打开微喷设备进行喷雾浇水,使表土、种子及种子下土壤湿润,此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进行喷雾,出苗前棚内湿度保持在80%左右,出苗后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种子于4月中旬播下后,20天后出苗,在幼苗期和出苗期,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在中午时将大棚两头打开通风降温并炼苗,具体做法根据温度的高低调整棚上薄膜打开的程度。过了幼苗期可逐渐延长开棚时间,逐步撤除棚上薄膜,等夜间气温不低于15℃、白天气温不低于20℃时,完全撤除薄膜。幼苗长到15-20厘米时,用事先剪好的细木棍,在行间每隔一定距离插一根,为野大豆缠绕向上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光照,促进分枝,提高产量,否则野大豆将大部分缠绕在一起并倒伏。幼苗期以后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追肥1-2次,并及时松土、除草。

野大豆具有较强的抗性,在整个生长期未发现病虫害。

植物应用

编辑

渐危种。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 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野大豆营养价值高,又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对中国拥有丰富的野大豆种质资源,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并加以保护。

理化鉴别

编辑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和东亚东部,是中国重点保护的资源植物之一。野大豆生长季节茎叶繁茂,具有饲草应用价值。尤其在中国南方降水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常用的优质高产豆科牧草难以发挥生产优势的地区,具有重要的饲草开发利用潜力。野大豆在大豆资源方面研究较多,但用作饲用栽培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掌握野大豆用作饲草栽培利用的基本信息,本试验研究了自然条件、人工栽培单作及问作条件下野大豆的干物质生产特性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自然条件下,野大豆的植株生长、叶面积指数(LAI)、群落干物质生产率(CGR)均在现蕾前增长迅速,现蕾后趋缓或下降。饲草干物质(DM)产量在开花前增加迅速,结荚期达到最高,为207.70g•m~(-2)。随着茎叶干物质的增长,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增加,分别由苗期的42.59%和32.03%升至成熟期的61.50%和46.68%;粗蛋白(CP)含量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则逐渐降低,分别由苗期的20.89%和68.20%降到成熟期的11.30%和49.42%。可消化干物...

野大豆

主要价值

编辑

研究: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形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

经济: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豆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

药用: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保护级别

编辑

保护级别:二级。

濒危原因:渐危种。因长期大量采挖作药用,野生植株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

保护措施:由于野大豆在中国极为普遍,而且适应能力强,又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时,才难以生存。所以在开荒、放牧和基本建设中应对野大豆资源加以保护。

已收录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现为二级保护。

最新消息

编辑

2022年8月消息,工作人员在位于洪泽湖畔的临淮镇发现野大豆种群。

2022年10月消息,河北衡水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江苏洪泽湖畔发现濒危植物种群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今日头条. [2022-08-04].

[2]河北衡水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今日头条. [2022-10-3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487/

(13)
词条目录
  1. 基本概况
  2. 形态特征
  3. 植物特性
  4. 地理分布
  5. 保护价值
  6. 保护措施
  7. 栽培要点
  8. 植物应用
  9. 理化鉴别
  10. 主要价值
  11. 保护级别
  12. 最新消息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