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大悟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孝感市下辖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在鄂豫两省交界处,面积1986平方公里,下辖县3区和17个乡镇。2022年末大悟县总人口604637人。 大悟县因境内大悟山而得名。“大悟”是指境内的大悟山,此前称作“少华山”,据史载得道高僧丧吾和尚在山上庙内住持念经拜佛,后大彻大悟,山也因此而得名“大悟”。1933年建县,原名礼山县。1949年4月6日礼山县解放,1...

大悟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孝感市下辖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在鄂豫两省交界处,面积1986平方公里,下辖县3区和17个乡镇。2022年末大悟县总人口604637人。

名称由来

编辑

大悟县因境内大悟山而得名。“大悟”是指境内的大悟山,此前称作“少华山”,据史载得道高僧丧吾和尚在山上庙内住持念经拜佛,后大彻大悟,山也因此而得名“大悟”。1933年建县,原名礼山县。1949年4月6日礼山县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礼山县隶属湖北省孝感专员公署。1952年9月10日,为了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将礼山县改名为大悟县。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至南北朝

夏商时属荆州,周时属楚,春秋战国时属楚(弦国)。秦时属南郡、衡山郡,汉立轪县并属江夏郡。晋时属义阳郡、江夏郡。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分立乐安县属弋阳郡,南朝齐置礼山关,为东随安左郡。

隋唐至宋元

隋开阜九年(589)属义阳郡礼山县,以礼山为名。隋开皇中以乐宁县损入礼山。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废礼山县并入应山县,唐后分属申州罗山县、黄州鹿城县、安州吉阳县。宋时隶属信阳军罗山县、黄州黄陂县、安州吉阳县、孝感县,元时隶属信阳州罗山县、黄州路黄陂县、德安府孝感县。

明清时期

明时隶属汝宁府罗山县、黄州府黄陂县、德安府孝感县,清时隶属罗山县、黄陂县、黄安县、孝感县。

中华民国时期

清末至1932年(民国21年),隶属河南省罗山,湖北省孝感、黄陂、黄安(今红安)两省四县。其间1930年至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境内先后建立了三个县苏维埃分别是罗山、陂孝北、河口。

1932年,国民政府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国民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豫鄂边界“形势重要,距城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根据“新收复区设县纲要”,拨河南省罗山,湖北省黄陂、黄安、孝感四县边陲地带,在1933年1月1日建置礼山县,后在4至5月补办了呈批手续及铸发正式县印,始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于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撤销,隶属鄂东行署。1945年又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2年初至1945年9月期间,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进驻大悟山地区,在境内建立了安礼县、罗礼应县、礼南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1946年间先后又在县内建立了礼山自治县民主政府、礼山县民主政府、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在1949年4月6日礼山县全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原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改称为礼山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北省孝感专员公署。1952年9月10日,为了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将礼山县改名为大悟县,属湖北省孝感专署。1959年3月孝感专署撤销,又划归为武汉市。1961年5月恢复孝感孝署,再次划归为孝感专署。1978年10月隶属孝感地区,1993年6月正式隶属孝感市。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居鄂豫两省交界处,在东经114°3’—114°35’,北纬31°18’—31°50’之间。北与河南省信阳、罗山、新县交界,南与黄陂县、孝感市接壤,东邻红安县,西连应山县。全县国土面积1979平方公里,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

大悟县

大悟县行政区划图

气候

大悟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冷气团的影响,夏季受东南、西南季风控制,形成冬冷夏热、冬干夏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短的气候特征。

春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常出现多日低温阴雨天气,寒潮期间温度聚降出现-3℃和-1℃的现象。夏季旱多涝少,平均气温在25.3℃—27.8℃,年最高气温历年在35.4℃—43.1℃,1959年8月23日极端高温达43.1℃。秋季干燥少雨、多有秋旱,平均气温15℃左右。冬季风大雨雪少,平均气温在5℃,平均最低气温-8.7℃。

太阳年辐射总量多年平均值在93.7—12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据《湖北省气候志》载,累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53.3小时,是湖北省的最高值。无霜期为227—242天,南北相差约15天。春季常出现多日的低温阴雨天气,夏季雨量集中,多大雨或暴雨,山洪每3至4年一遇。全县11个雨量点,平均年降雨量为1114.9毫米。多年平均风速3.2米/秒,累积年最大风速19.7米/秒。年总蒸发量为1560毫米左右。

地质

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大别群、元古界红安群、震旦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等四系。大别群出露面积占5%,红安群出露面积占90%,震旦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出露面积共占5%。

太古界大别群主要分布在境西南部大礼山、白云洞、棺材山一带的背斜核部,大新店汪家寨周围只有少量。元古界红安群主要是为台山组和七角山组。震日系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小河镇门坎岭至大悟县芳贩余家坡一带,呈北西展布,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变质很浅的厚至巨厚层状白云石大理岩,硅质条带白云石大理岩,底部夹一至二层滑石白云大理岩,上部夹纲云纳长廉校片岩,含绢云石英片岩和的长黑云片岩。中生界白垩系分布于孝感市小河镇土林寨至大悟县采林店西侧一带。

岩石

主要有片麻岩、石英片岩、斑状石英正长岩、花岗岩、变基性岩、玄武岩、花岗质混合片麻岩、白云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大理岩、板岩、半石墨片岩、紫色砂岩等。

构造

本县位于东秦岭褶皱系(I级构造单元)东南端。县境内以三里岩子河——青山口断裂带和夏店—线为界,分为3个Ⅱ级构造单元。县境基本上均位于中华山—大礼山隆起带和大悟—红安褶皱束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内,随应褶皱带仅占西南角一小部分。

  • 中华山一大礼山隆起带

由宽缓褶皱和非常发育的断裂组成,总构造线走向为北西(320度左右),长约150公里,宽约30公里,本区仅占其南东段的一部分。除西南角芳畈余家坡一带外,皆属古老变质岩区,曾经历多次构造运动。

  • 大悟—红安褶皱束

位于中华山—大礼山隆起带之东。在本区内由河口复向斜,仙居顶复背斜,吕王城陈家楼向斜、万家畈背斜等大型紧密束状褶皱组成。褶皱轴方向北西(345度),向南东转为315度,形成弧形。褶皱束长45—60公里。卷入地层为元古界红安群,以北西向褶皱紧密倒转和北东向断裂发育为特征。

地形地貌

因地处大别山与桐柏山的相接地带,主要为大别山的余脉延伸,所以大悟县属群山环抱、丘陵起伏的地势。地势西半部北高南低,东半部中间高南北低,最高处是海拔865米的五岳山主峰,最低处为海拔40米的芳畈镇赵家河及河口镇两河口。大悟位于大别山脉西端,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北部五岳山,西部娘娘顶,东部仙居顶,南部大悟山四大主峰构成大悟县低山、丘陵,岗地、河畈兼备的地貌骨架,属低山区。主要地形有低山、丘陵及岗地、平畈。全县低山区面积为91.74万亩,大多分布在东部三角山、仙居顶,西部光头(秃)山、娘娘顶,南部大悟山,北部朝天山、五岳山周围。丘陵面积204.9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8%。高丘主要分布在三里、大新、东新、阳平、芳畈、吕王、丰店、东河、姚畈、高店等乡镇,依附于娘娘顶、五岳山、仙居顶、大悟山4大主峰周围。耕地(水田)主要分布于两山之间的冲螃,旱地分布在山的下坡和坡脚。低丘主要分布在芳畈以西、新街东南,河口以北及黄站以南地区,多为岗、岭,丘顶平缓。岗地、平畈面积共1.18万亩。岗地(海拔50—100米)主要分布在马吼岭东南新城镇境内及黄站以北。平畈(海拔50米以下)散布于滠水、滠水、竹竿河及其支流两侧,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水文水利

水文

有3条主河流分别是漯河、滠水、竹竿河,大小支流324条,总长1216.46公里。澴水、滠水向南流入长江,竹竿河北去注入淮河。雨量充沛,河溪纵横,径流量大,地表水源丰富,大多为天然淡水,水质较净。因大悟县以变质岩和火成岩为主,碳酸岩分布少,所以地下水较少。变质岩类和岩浆裂隙含水类合计动藏量为856.9万吨/年,而多以井、泉排浅于地表或沿岩石裂缝流向低洼之处。全县水面面积222894.84亩,其中塘堰89575.77亩,河流107895.47亩,水库25423.6亩。

水利

2021年进行府澴河大悟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有堤防加固与生态修复、穿堤涵管新建加固工程。治理河道全长4.9公里,新建箱涵4座,安装加固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滠水河上游分东、西大河,均发源于县内,在大悟县河口镇汇合为滠水河,两河口以上流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此河为山区性雨洪河流,2022年,进行大悟县滠水河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工程有综合治理河道长度35公里,河道疏浚35公里,土堤加培3.1公里,新建土堤1.9公里,新建护岸17.328公里,岸坡加固0.15公里,建筑物整治14处,修复防汛道路0.55公里。

大悟县彭店水库供水工程在2022年也已开工建设,工程为新建供水规模4万方/天的水厂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网格絮凝斜管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及水厂附属构筑物,敷设290公里供水管网,彭店乡等6个乡镇受益。

土壤

根据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土壤共分5个土类,11个亚类,29个土属,98个土种。5个土类是地带性黄棕壤,水稻土和部分非地带性石灰土、潮土、紫色土。

黄棕壤土类

分布在全县各地岗、坡上,总面积210.92万亩。两个亚类分别是黄棕壤亚类、黄棕性土亚类。土种以黄砂土、黄泥砂土、麻骨士、林荒黄砂土、林荒麻骨土、林荒石渣子土为主,占黄棕壤面积92.7%。

水稻土类

为本县主要耕地土壤,有32.7万亩。主要分布在漯河、滠水、竹竿河及其支流两岸平畈,并延伸到山间冲垄。有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侧渗型、沼泽型5个亚类。

石灰(岩)土类

零星分布在彭店、芳畈、高店等地的低矮山丘,约有0.75万亩。土质粘重,呈块状结构,暗灰棕色土层较浅,内多砾石,土层近于中性或微碱性。部分开垦成为旱地,但多数还为疏林荒山。

潮土土类

分布于漯河、滠水,竹竿河两岸,面积约0.6万亩。土壤有沉积层理现象和呈带状分布规律,质地分选较为明显。

紫色土类

根据其表层的酸碱度分两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亚类、中性紫色亚类。呈小片分布于县西南部栗林、芳畈一带,约0.2万亩。土壤母质为紫色砂石,呈紫红、紫红棕或紫暗棕色。

自然资源

太阳能资源

城关地区太阳年辐射量在95.6—120.5千卡/cm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2422小时,日照百分率47%,其中四季辐射总量分别占年辐射总量的27%、35.2%、21.9%、15.7%,光照充足。县内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共9.335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1.4万吨。

风资源

境内有600米以上高山17处,山高南北对流风高且大,风能储量达100万千瓦,2006年被省发改委纳入省风场开发的重点县,仙居顶、五岳山、擂鼓台、娘娘顶等平均风速在6.8米/秒以上,平均风功率密度360w/m以上,有效风速小时数较高,中低风速出现较多,无破坏性风速。

水资源

大悟县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097毫米。境内有澴河、滠水、竹竿河为主的三条水系,共有324条大小支流,总长度1216.46公里。其中澴河位于大悟县西部,纵贯南北,境内流程52.47公里,县内流域面积886.1平方公里,客水面积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泾流量4.483亿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万千瓦,其中环水流域6万千瓦,滠水流域2万千瓦,竹竿河流域4万千瓦,全年平均可发电80000万度,年发电4800万度,仅占总蕴藏量的6%。

森林植被资源

因属北亚热带植被区,所以除耕作地带外,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木丛、草坡。县内植被中草场占主要地位,分布在北部低山区及其它荒山、土坡、河边、田埂、地埂。植被群落主要是禾本植物,其次是菊科和豆科。除草场其次是森林,植被群落分布大体为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低山区,中部、下部主要是天然生长的马尾松,枫香、栎杂林、薪炭林及人工栽培起来的松、杉茶树等,海拔高度250米至500米之间的高丘区多为马尾松、栎杂林及低矮的灌木丛,海拔高度100米及250米之间的低丘区主要是马尾松和经济林(乌桕、油桐、油茶等)。全县山场面积195.6万亩,其中山场中林业用地面积157万亩,有林地136.6万亩,活立木蓄积3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1.6%。灌木林地12万亩,用材林56.9万亩,经济林93.5万亩。大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湖北省“森林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0%以上。

矿产资源

初步探明的磷矿总储量为11392.06万吨,含磷量大都在16%以上,已开采磷矿石146.9万吨,有色金属品种14种,其中黄金初步探明储量2253公斤,矿石含金品位为10克/吨;白银储量为4079.7公斤,已开采黄金5129两,白银24802两。初步探明的铜储量为10188吨,已开采391吨;重稀土初步探明储量为5183吨,平均含量为0.053%;黄铁矿储量为67.39万吨,矿石含铁量为8%。镍矿储量24.08万吨。锌储量为930吨。蛇纹岩储量为11987.24万吨,含量为33—38%。还有重晶石、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等非金属矿藏。

水产资源

全县水面面积222894.84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49%,其中塘堰89575.77亩,河流107895.47亩,水库25423.6亩。据调查,鱼类资源有18科,其中天然种群有鲶、鳜、黄鳝、马口、泥鳅、花鳅等,稀有野生水产品种资源有龟、鳖、水獭、闭壳龟、石鸡等,养殖品种有青、鲢、草、鳙、红鲤、鲫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境内植物有乔灌木67科、150属、348种,主要是马尾松、杉木、柳杉、枫香、枫杨、意杨、水杉、栎树等,林特产品有板栗、乌桕、银杏、青茶、桃李、杜仲以及茶叶、油茶、花生、药材等。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240/

(19)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先秦至南北朝
  4. 隋唐至宋元
  5. 明清时期
  6. 中华民国时期
  7. 中华人民共和国
  8. 地理
  9. 位置境域
  10. 气候
  11. 地质
  12. 地层
  13. 岩石
  14. 构造
  15. 地形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水利
  19. 土壤
  20. 黄棕壤土类
  21. 水稻土类
  22. 石灰(岩)土类
  23. 潮土土类
  24. 紫色土类
  25. 自然资源
  26. 太阳能资源
  27. 风资源
  28. 水资源
  29. 森林植被资源
  30. 矿产资源
  31. 水产资源
  32. 生物多样性
  33.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