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2022年,全市总面积1571平方千米,全市2022年末总人口74.0万人,截至2023年2月,全市辖12个镇、3个街道,市政府驻文昌街道。
名称由来
编辑桐城,“因地宜桐”而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此后1200余年名称一直未改。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至南北朝
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为舒县、,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隋唐至宋元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易名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年)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属安庆府。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清时期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2月桐城解放,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并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桐庐县(后定名为枞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安庆市代管。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介于北纬30°40′~31°16′、东经116°40′~117°09′之间。东邻庐江、枞阳县,西毗潜山市,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北与舒城县相连。南北长59千米,东西宽45千米,面积1571平方千米。北距安徽省会合肥市90千米,南距长江之滨安庆市68千米。
桐城市地理位置
气候
气候特征
桐城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桐城市历年平均气温为15.8°C,西北山区偏低,年平均气温为14.50°C,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为11°C。极端最高气温为38.7°C(出现在1992年7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8°C(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桐城市历年平均降水量1326.9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136.7毫 米 (1991年),最少年降雨量687.6毫米 (1978年)。历年平均降雨日128天,最多年雨日145天 (1989年),最少年雨日106天 (1988年)年。历年平均暴雨日5天,最大连续降水量688毫米 (1983年6月29 ~7月13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39天 (1995年10月25~12月2日)。桐城市历年平均降雪日13天,最多年降雪日20天 (1984~1985年,1987~1988年),最少年降雪日5天 (1998~1999年)。降雪多集中于1、2月份,历年平均积雪日6.3天,最多积雪日21天(1983年末至1984年初的冬季),最少积雪日为零。平地最大积雪深度23厘米(1984年1月17日)。桐城市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最多年日照时数2110.3小时(1992年),最少年日照时数1612.7小 时(1989年)。桐城市历年平均蒸发最为1554.2毫米,大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蒸发量是8月份,为194.1毫米;最小蒸发量是1月份,为58.6毫米。桐城市历年平均风速3.1米/秒,月平均风速3月份最大,为3.5米/秒;6、7月份最小,为2.9米/秒。最大风速在1、4、11、12月份,均在22米/秒以上,其它月份在16~22米/秒之间。秋冬季受高压控制,并常有冷空气南下,以偏北风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偏南风;春季为冬、夏过渡季节,偏南风与偏北风频率相当,风向紊乱多变。
地质
桐城市地层,由磨子潭至晓天和城区至乌石埝深断裂分隔为三个自然区,分别称为北区、中区和东南区。前两者属大别山地层区,后者属扬子地层区安庆小区。北区地层为震旦系佛子岭群片麻岩、片岩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总厚度3000余米,出露较好;中区地层为前震旦系大别山群片麻岩、浅粒岩等变质岩类,总厚达8000余米,分布广,出露好;东南区地层总厚大于12000米,但出露不好,零星分布奥陶系、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
桐城全市岩石除各系地层大量沉积岩石外,还有火成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体已知13个。主要分布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岩体总面积约125平方千米。以中、酸性岩为主,基性、超基性岩次之,时代主要是五台至吕梁期和燕山期。
桐城市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及其内侧马蹄形盾地,区内构造线总体呈北东走向。
地形地貌
桐城市除南部小龙山脉外,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构成三级阶梯地形。山地总面积约443平方千米,丘陵约751平方千米,平原约450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境总面积的26.95%、45.64%、27.41%。其中水域总面积约164平方千米。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海拔多在600~800米,8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在西北角与舒城县交界处,最高峰坐落在黄甲镇境内的大徽尖,海拔1057米;中部丘陵由西北部山根向东南湖区平缓倾降,呈扇面展布,海拔多在20~30米;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主要为河积平原,沿湖有少量湖积平原和河口平原汇合。
水文水利
水文
桐城市境内河道交织,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大沙河
大沙河源于岳西县魏岭乡松毛尖,在 桐 (城)潜 (山)交界处的沙河铺入境,经练潭村至陡起墩入菜子湖,全长90.8千米。桐城境内长74.79千米,流域面积348平方千米。汛期最大泄洪量达6100立方米/秒。每年夏末至秋、冬为枯水期,全河流量仅2〜3立方米/秒。
挂车河
挂车河源于桐(城)潜 (山)舒 (城)三 县 (市)交界的三芝庵东南坡,经椒岩、唐家湾、三道河口、挂镇、新安渡,至许家嘴入嬉子湖,全长45千米,流域面积325.8平方千米。汛期最大泄洪量1072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
龙眠河
龙眠河源于桐(城)舒 (城)分界的老关岭,经石板桥、黄柏岭、境主庙、城区、铁铺、金神墩,于苏老屋处注入嬉子湖,全长43千米,流域面积318.8平方千米。汛期水流量为800立方米/秒左右,枯水期往往断流。
孔城河
孔城河源于大关西北的天堂山,集桐 (城)庐 (江)枞 (阳)三 县 (市)边境之水,主流经双河口、大关街、土岭、小郭庄、兴店、尹河街,在孔城镇南注入白兔湖,全长35.88千米,流域面积574.6平方千米,桐城市境内为396平方千米,汛期在4~8月份,最大泄洪量为848立方米/秒,枯水期常常断流。
水利
截至2012年,桐城全市有中、小型水库58座,总库容1.50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为牯牛背和境主庙水库,总库容1.06亿立方米;小 (一)型水库8座,为汪洋、双龙、五岭、河沿、枧山、石南、王屋和朱山冲水库,总库容0.25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8座,总库容0. 1865亿立方米。 全市共有塘堰2.3万 口 (条),主要分布于丘陵圩畈区,总水面约32平方公里,总容水量1.3亿立方米。大塘有大竹塘、大官塘、白陂塘、白塘、青庙塘等。大堰有孔洪堰 、新店堰、茅草堰等。
截至2016年1月,桐城市建有建饮水安全工程34处,小水库7座,更新改造小泵站885千瓦,新建、加固小水闸43座,改造中小灌区2.1万亩,整治河沟渠98条,扩挖塘坝1950口,改造末级渠系0.7万亩,完成土石方532万方。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境内最大的水利设施分别是:与枞阳共有的菜子湖,东西长22千米,南北平均宽约8千米;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截至2023年8月,桐城市已先后统筹谋划鲁谼山水库工程、大沙河后续防洪治理工程、桐城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龙眠河、挂车河、孔城河治理工程等23个水利大项目,总投资209亿元,完成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狮山、响水岩、翅鸡塔水库分别位于吕亭、范岗镇境内,3座小水库总库容103.2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27万亩、防洪保护人口1.9万人、保护耕地2万亩 。
土壤
桐城市境内的土壤共有3个类型区,8个土类、14个亚类、54个土属、91个土种。
三个类型区为山区、岗地区和圩畈区。山区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酸性岩风化物,由酸性岩残积、坡积、洪积物发育而成。丘岗地区土壤成土母质以下蜀系黄土为主,次为第四纪红土和紫色岩类风化物。圩畈区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流冲积而成。
8个土类在桐城市境内分布为:水稻土全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圩畈区;黄棕壤分布于范岗、晴岚乡一线以北的低山和丘陵;棕红壤分布于范岗、晴岚一线以南低山和丘陵区;紫色土零星分布于丘陵上部;潮土分布于沿河中下游地带;棕壤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山地;石灰(岩)土零星分布于汪河、中义等乡的山地;草甸土700亩分布于沿湖各乡的湖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12月31日,桐城市有耕地49268.50公顷(739027.50亩),种植园地3927.90公顷(58918.50亩),林地50287.48公顷(754312.20亩),草地936.43公顷(14046.45亩),湿地597.87公顷(8968.0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828.31公顷(312424.65亩),交通运输用地总面2794.43公顷(41916.4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25197.30公顷(377959.50亩)。
矿产资源
桐城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少,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仅有 5 种,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地7 处,分别为铁矿1处、石棉矿 1 处、片麻岩矿 3 处、建筑用花岗岩矿1 处、矿泉水1处;尚有未查明储量的矿产 1 种,为晶质石墨矿。能源矿产主要是煤炭,零星资源,资源储量不明。金属矿产主要是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400.6 万吨,尚未开发利用。非金属矿产发现矿种 4 种,其中晶质石墨矿估算资源量20.28 万吨,待进一步勘查。石棉矿零星资源,累计查明资源储量0.31万吨(矿石量 15 万吨),尚未开发利用。建筑用片麻岩矿累积查明资源量967.68 万立方米,保有资源量 854.11 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矿累积查明资源量 54.94 万立方米,保有资源量54.94 万立方米。水气矿产矿泉水:矿产地 1 处,为小型,日允许开采量285立方米。桐城市除非金属外,其他矿产均匮乏。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集中,成矿规律性强,资源潜力大,开采条件有利。
森林资源
桐城市森林质量相对较低,森林资源以人工纯林为主体,天然林少,人工林比重达85.45%,纯林多,混交林少,树种单一。林地产出率不高,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小,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值,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3.76立方米/亩,且低产低效残次林所占比例较高;中幼龄林在乔木林中所占比重较大,达44%。桐城市林业产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桐城市林业第一产业主要是油茶、薄壳山核桃产业,栽培面积仅11万亩,绿化苗木面积8万亩,规模不大。
水资源
地表水
桐城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水体主要有湖泊、河流、水库、塘堰四种。正常年景水面积约164平方千米(不含河流),其中天然湖泊水面积约97平方千米,已控制湖沟水面积约18平方千米,塘堰水面积约32平方千米,水库水面积约17平方千米。总蓄水量3.38亿立方米(不含天然湖泊蓄水量),其中,已控制湖沟蓄水量0.81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1.48亿立方米,塘堰蓄水量1.09亿立方米。此外,全市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为8.5亿立方米,其中有近6亿立方米通过县内大小河流经菜子湖流入长江。
地下水
桐城市地下水,根据地形、岩性和构造条件及富水性,分为两个含水带,基岩裂隙水含水带和平畈区松散层孔隙含水带。基岩裂隙水含水带包括大别山基岩裂隙水和丘陵基岩裂隙水,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资源模数为4.79万吨/平方千米年。丘陵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丘陵区,单井涌水量5—30吨/日。县城以北丘陵单井涌水量仅为20~100吨/日,资源模数为0.25万吨/平方千米年。平畈区松散层孔隙含水带,分布沿河两岸冲击层内,单井涌水量998—1166吨/日,资源模数为1750万吨/平方千米年。桐城县地下水属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HCO3(碳酸氢根)一型淡水,水质良好。埋藏深度:山区不超过80至90米;丘陵区为1.16至8米,局部大于10米;圩畈区为0.3至3米。部分地区地下水出露,如吕亭的洞宾泉、青草的吉庆沙渗泉等,四季不枯。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桐城市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植被、马尾松植被、灌丛植被、草丛植被、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等5种天然植被类型。珍稀植物有杜仲、琅琊榆、蜻实等7种。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境内有珍稀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青钱柳、银缕梅、凹叶厚朴、杜仲、香果树、榔榆、天目木姜子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