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字元永,原名伯琮,南宋第二位皇帝。赵昚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其父为南宋宗室赵子偁[zhào zǐ chēng],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zhào kuāng yìn]的第七世孙。
人物生平
编辑早年经历
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1127年11月27日),赵昚出生于秀州青杉闸官舍中,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秀安僖王赵子偁之子。赵眘长大了一些后,取名为伯琮。入宫时赐名瑗[yuàn],立为皇子时更名玮,后赐字元瑰,立为皇太子时改名昚,赐字元永。
高宗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高宗便没有了子嗣。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在宗室里“伯”字辈中选中赵昚,将其养在宫中。绍兴三年(1133年),高宗为教育赵眘,曾在宫中专门建资善堂,同年赵昚被授和州防御使,后改授贵州防御史,之后又迁检校少保,封建国公、普安郡王,又改常德军节度使。绍兴十三年(1143年),赵眘父亲在秀州去世(今浙江嘉兴市),赵眘在高宗的允许下前去服丧。
绍兴二十四(1154)年,衢州[qú zhōu]盗贼兴起,丞相秦桧私自做主派殿前将官辛立率领一千人捕捉。赵眘偷偷告诉了高宗,第二天高宗便质问秦桧,秦桧说这种小事不足以惊扰皇上。秦桧后来得知是赵眘打小报告,便忌恨赵眘。等到秦桧病重,他的家属秘而不宣,预谋让儿子秦熺[qín xī]代替秦桧为相,赵眘又写信将此事告诉高宗,识破了秦桧的奸计。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赵眘被立为皇子,改名玮,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赐字元瑰。
继位为帝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侵犯南宋边界,高宗下诏亲征。当时两淮地区全部失守,朝臣都建议退兵,赵眘知道后非常气愤,于是上书请求亲自为前锋率军镇压。国子监直讲史浩知道后,急忙劝谏赵眘,说皇子不适合率领军队,于是又让赵眘重新上书,改请随驾亲征。高宗因也想要锻炼赵眘并让他认识各个将领,便让赵眘同他一起去金陵。
早前高宗就想禅位于赵眘,当时战事未定,加上赵眘一再流泪拒绝,高宗便搁置此事。等到从金陵回来,高宗又以政务繁忙为由重提此事。中书舍人唐文若劝谏高宗不宜迅速禅位,于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先拟招立皇太子,将其赐名烨,因与唐昭宗名同音,未采用,后改名眘。六月,御笔赐字元永。十日,高宗下诏禅位。十一日,在紫宸殿举行内禅仪式,赵昚极力推辞,要回东宫。高宗再三劝谕,赵昚才答应。高宗退位后,赵昚不肯坐皇位,内侍扶了七八次,才稍就座。于是宰相率百官跪拜称贺,并说赵构的命令出于独断,这样的位置,自己恐怕担当不了。等到赵构退到德寿宫的时候,赵眘冒雨送行,到德寿宫门了都不肯离去。赵构再三挥别,让左右侍从扶赵眘回朝,并说托付对了人,没有遗憾了。
隆兴北伐
赵眘即位之初,立志于复兴宋氏,收复疆土。但是当时几经战乱之后,已经没有能帅军冲锋的将领了,只剩谪[zhé]居的同平章事张浚一人,因此赵眘就将张浚视为心腹。但张浚也并不是一个大将之才,他的为人志向远大但是气量不够,斗志昂扬却心思不甚缜密。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关系紧张,赵昚便派张浚发起了“隆兴北伐”。张浚集结八万精兵,遣太尉李显忠自濠州[háo zhōu](今安徽凤阳)出发,直驱灵璧,令将领邵宏渊自泗州进发,进击虹县(今安徽省东北部)。李显忠顺利大败金军,收复灵壁。但是邵宏渊进攻虹县却很不顺利。由于指挥不当,数万宋军围攻虹县城却迟迟未果,直到李显忠派灵壁投降的士兵入城劝说金将放弃徒劳抵抗,宋军才得以进入虹县。邵宏渊因为收复虹县的功劳不属于自己,对李显忠心生妒忌。
战争最初对宋军十分有利,在攻下灵璧和虹县后,李显忠又一举攻下宿州。然而由于李显忠与邵宏渊不和,张浚又统帅无方,当金兵反攻宿州时,邵宏渊没有出兵相救,李显忠大败,宿州失守。后金军又在符离大破撤退的宋军,隆兴北伐也宣告失败。
当时,朝廷出现了主和派,代表人物就是丞相汤思退。而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则是坚决反对和金再退回到绍兴和议时期的。除了朝廷的压力,高宗也在背后向赵眘施压,主张避战。赵眘迫于无奈,只能选择听从主和派的主张。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南宋和金朝签署“隆兴和议”。
和议内容如下:
宋金为叔侄之国,金为叔、宋为侄,宋不再向金称臣。
宋朝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
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两匹。
南宋交还先前攻占的海州、泗州、邓州、秦州、商州等地,宋金疆界恢复战争前的状态(即以绍兴和议为准)。
宋不必将“叛亡者”解送金朝。
乾淳之治
隆兴和议次年(即1165年),赵眘年号为乾道。北伐失败后,赵眘仍有心主战,收复失地。但是经过隆兴和议后,朝中大臣接连去世和更换,赵眘能用的人很少。而兵部尚书虞允文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主战派,被赵眘重用。乾道四年(1168年),赵眘任命陈俊卿为右相,虞允文为左相。虞允文主张向金请求修改条款,但陈俊卿不同意,两人因为这个问题逐渐不和。赵眘认同虞允文的建议,陈俊卿于是请辞,此后虞允文独自丞相。赵眘和虞允文也一直暗自筹划,准备再次北伐。
后来,虞允文向赵眘举荐了文学才子李彦颖、林光朝、王质三人,赵眘迟迟未作答复,而节度使曾觌[zēng dí]举荐一人,那人立刻被赐第,并擢[zhuó]升为谏议大夫。虞允文为此事再次上表,但赵眘依旧没有答复,虞允文因此失望,一心离朝。乾道八年(1172年)九月,赵眘批准虞允文辞相的请求。虞允文被外授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到此时,赵眘和虞允文依旧打算北伐,赵眘让虞允文指挥川陕地区,他自己亲自指挥江淮地区,约定东西两地同时起兵,会师河南。结果,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因病离世。此后,朝廷上再也没有坚决主战的声音,赵眘就此放弃了北伐的理想,转而开始注重内政,发展经济。
此外,金世宗完颜雍也不主张战争,而主张与民休养生息。因此,在隆兴协议签署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赵眘专心理政,整顿吏治,注重农商,百姓富裕,一改高宗朝时贪腐的局面。在赵眘的治理下,这段时间被称为“乾淳之治”,赵眘被赞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晚年禅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驾崩,赵眘听闻后悲痛万分,说要服丧三年。大臣纷纷劝谏让其回朝听政,赵眘都没同意,并让太子赵惇参政代替自己。等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二十日,赵昚下诏传位于皇太子,从此退休静养,完成三年守孝,并把德寿宫改为重华宫,作为自己的居所。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眘正式禅让帝位,太子赵惇即位。
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眘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后加谥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为政举措
编辑政治
力振朝风
刚接手朝政的赵眘,实际上面对的是高宗留给他的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赵眘登基后,首先做的就是收复人心。赵眘继位后的第二个月为岳飞、岳云父子平反,建“忠烈祠”供世人纪念。除岳飞父子外,被平反的还有李光、赵鼎、范冲等人。除此之外,赵眘启用朝中元老,如张浚、被秦桧罢官20多年的辛次膺、被贬居海南的胡铨等。赵眘还重用主战派,反对和议、主张抗金的陈康伯、张焘[zhāng tāo]、虞允文、陈俊卿、王十朋等人也受到重用。这些举措深得人心,使国家道义得以回归,受到朝野拥护。
除了重新任用老臣,赵眘也注重对新人的举荐和提拔。赵眘要求各路主官保举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才,每次推举三人,再报送有关部门审议,从而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凡是保荐有功的大臣,全部予以重赏。为了避免营私舞弊,乱推滥荐,赵眘要求有关部门严加审查,一旦发现,施以处罚。有的时候,他还会在宫中亲自面试,以察优劣。
赵眘为了改变高宗时期权臣秉政,排除异己的政治环境,鼓励大臣们直言劝谏,共兴朝政。为了鼓励朝臣,赵眘多次颁发相关的诏令。而且,赵眘面对朝臣的直言时,能够虚心接受。
重整吏治
朝政之外,赵眘十分关心政务,赵眘采取了五项措施重整吏治。
严贪赃之法。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十一月,赵眘下诏宣布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凡是贪赃的官吏,一律免职,终身不许再用。以前已被重新起用的,也当即罢免。赵眘还命令有关部门将这些贪官污吏记录在册,以防他们伪造履历,再入官途。随后,赵眘又进一步规定贪污情节严重的,除没收全部家产外,一律像一般罪犯那样黥[qíng]面刺字,流戍边地。
重官吏考核。隆兴元年(1163年),赵眘决定每年地方主要官吏升迁人数不能超过80,被迁者必须经过至少九次以上的考核,并由二名大臣保荐。人数不足80人,宁缺毋滥;有成绩优异的,可以不受名额限制。如果副职升正职,必须先任地方官员,通过地方考核。
裁汰冗官。高宗时期,冗官现象严重,很多职位人数过多,而且还有很多作用相似的官职。为解决这个问题,赵眘颁布了两条敕令:其一,遇郊祀大礼,不再奏荐任子(即各级官吏的部分子弟可直接入仕);其二,暂停特奏名(即由官员举荐,不参加科考,直接赐予进士)一年。此外,年过七十的官员,应当主动请求退休,否则实行强制退休。
严格选拔官吏。科举、任子、在职大臣推荐是宋代选拔官吏的三个主要途径。后两种做法最容易出现营私舞弊。为此,赵眘规定举荐要负连带责任,若所举非人,则要受相应的处罚。如遇郊祀大礼,不再奏荐任子。任子入职,一律须经吏部考核,均不能免试。
禁朋党之风。赵眘要求台谏言官们把“知无不言,言皆当理”八个字作为基本准则,并将其载入“训词”之中;反复告戒臣下,在职应留意政事,做事应“立纪纲,正法度”,切不可执着于朋党之争。
经济
裁剪冗费,提倡节俭
赵眘明确表示要“务从省约,无至劳烦”,提倡节约,为践行这八个字,赵眘以身作则。
首先,赵眘取消了地方进献寿礼的惯例,然后又停止了会庆节(赵昚诞辰日)的庆祝活动;宫中有专门的采购机构,但是在都城临安府还有一个膳营机构,每年开支2万余贯,赵眘下令将这个膳营机构裁撤;教坊是负责皇宫和朝廷礼乐歌舞事务的部门,赵眘将其裁撤,如必须时就从社会上招募;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赵眘又对祭祀活动整改,降低军士赏赐标准,百官之赐减半颁发等以减少开支。
除了从自己和宫廷方面节省,对官僚和贵族赵眘同样要求严格。当时社会盛行炫富的风气,在贵族和富家之中尤为兴盛。赵眘下诏禁止奢侈之风,一是为了减少铺张浪费,二是矫正社会风气,三是为了安抚百姓的情绪。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他重申严禁“铺翠销金”之令,要求官僚贵族务从俭朴。赵眘为做榜样,在其御座右侧常放有牙签20支,其中10支是绿色,10支是白色。每逢宴会,若他拿出白签,侍从只倒半杯酒,拿出绿签,则斟满一杯。一般都只出一签,赵眘饮毕宴会就结束。
赈灾救荒
绍兴末年以来,各地自然灾害频起,百姓聊无生计,流离失所。两浙地区,连续两年大水,灾民成群,社会动荡。隆兴元年(1163年),赵眘下令免除两浙地区灾民的租赋;隆兴二年(1164年),又特从内库中拨银40万两,用来买米救济灾民,并调拨江西义仓米20万石分发。为了防止奸吏舞弊,赵眘还安排专门的官员监督物资的分发。一经发现有人截留克扣,或假公济私,分发不公,从重惩处。此外,赵眘带头进一步削减开支,“避殿减膳”,将节省的钱物用以赈济灾民。
废除和籴
“和籴[dí]”原本是北宋年间,由官府出现钱以市价收购粮草的一项制度,后来收购范围不断扩大,名目不断增加。到了南宋,已经到征收到百姓身上,而且强制征收,而所付价钱,由于层层克扣,不足市价的十分之一二。乾道二年(1166年),赵眘下诏废除了这项政策。
罢除盐钞制
北宋以来,就实行严格的食盐买卖制度。盐户必须将生产的盐先卖给政府,政府再将盐卖给盐贩,并发经营许可证,即盐钞。官府压价收盐,再高价卖给盐贩,盐贩再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乾道四年(1168年),赵眘下令罢除盐钞制,适当放宽食盐的专卖控制。
减轻赋税
赵眘严禁征收“加耗”等额外杂税,裁减沿(长)江税卡,以减轻商贾赋税压力。施行“均役限田”之法,来抑制赋役不均和土地兼并之风。
财政措施
增发纸币
绍兴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加上自然灾祸频起,国家长期入不敷出,支出远大于收入。但是,赵眘体谅民生没有选择增加赋税。而是决定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空缺。当时印发的纸币主要有以下几种:东南会子、两淮会子、湖北会子、铁钱会子、四川钱引、关外银会子。
出售官田
出售官田是赵眘为弥补财政空缺实行的另一项举措。乾道二年(1166年)底,售官田累积所得为540万缗[mín],这对于弥补财政赤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之后,赵眘又继续加大官田的售卖,到淳熙初,已累计出卖官田约700万亩。
财政改革
南宋的财政问题的根本还是管理体制的混乱和支出的失控。因此赵眘又采取了两项措施来整顿财政体制。第一项是统一财政管理,乾道二年(1166年)十二月,赵眘在陈良佑的建议下设立“三省户房国用司”,作为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国用司由宰相主掌,参知政事辅助,主要负责对各财政部门的协调统一和监督工作。第二项是建立支出帐目审报制度。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赵眘下诏规定:每月初五,凡皇宫禁内、文武百官、三司诸部,以及在京的各军事机构,都必须将前一个月的开支情况详细造出清单,送国用司审查,并报送皇帝过目。外地各路军马也按此法,先由诸路总领听核查,再上送朝廷。
兴修水利
赵眘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兴修水利,先后多次颁布相关诏令,并公开处罚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员。由于措施得力,截止到淳熙中期,浙西有2100余处新修的水利设施,淮东1700多处,浙东有近百处。另外如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的山河堰、镇江府的练湖七十二源、明州(今浙江宁波)的东钱湖、临安至镇江的运河道、淮东沿海的捍海塘等大规模的水利和运输工程,也先后得到重新整治。
文化
赵眘在文化方面倡导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既有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又有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同时,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也在赵眘即位后重新兴起。赵眘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追赠苏轼太师。
赵眘时期,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
军事
赵眘从即位起,就一心收复疆土,但是隆兴北伐的失利让他刚刚即位便受挫折。不过即便隆兴北伐失利,赵眘还是准备再次找时机北伐。高宗于乾道二年(1166年)、乾道四年(1168年)和乾道六年(1170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在张浚死后,赵眘重用虞允文,只可惜朝中除了虞允文外无人支持他再度北伐,高宗也在背后向赵眘施压,主张避战。在主和派与高宗的压力下,虞允文死后,赵眘就彻底放弃了北伐。
外交
对金
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关系紧张,赵眘派张浚发起“隆兴北伐”。最终以符离大败宣告北伐失败。失败后,于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南宋和金朝签署“隆兴和议”。从此,宋金以“叔侄”相称,宋为“侄”,金为“叔”。此后,赵眘接受虞允文的建议,多次遣使修改和议,但都未成功。但是,宋金两国自“隆兴和议”后,保持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
对交趾
隆兴二年(1164年),交趾主李天祚[lǐ tiān zuò]遣尹子思、邓硕俨等上贡金银、象齿、香物。自赵眘即位以来,李天祚多次遣使来朝贡。乾道九年(1173年),李天祚又遣尹子思、李邦正求入贡。赵眘赞许他的诚意,于是允许使臣来临安进献。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赵眘封李天祚为安南国王,加号守谦功臣。二年,赐安南国印。三年,赐安南国历日。
对西夏、西辽
淳熙十二年(1185年),宋廷忽然得到“故辽大石林牙假道夏人以伐金”的报告(大石指耶律大石,但是当时是其孙耶律直鲁古当政)。赵眘得知后,准备配合西辽伐金。枢密使周必大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上奏劝赵昚严备,随机应变,赵昚这才注意到传闻是假,但是并不死心,翌年四月,再诏吴挺联络西夏,但无果而终。
对高丽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高丽便遣使至宋廷朝贡。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高丽纲运商人首领徐德荣造访明州(浙江宁波市),声称高丽打算派遣使者至南宋。守将韩仲通上报之后,部分朝臣认为高丽与金国接壤,徐德荣的来意值得怀疑,权衡之下,赵构下令让高丽停止出使。 《高丽史》的记载中,徐德荣是宋朝商人,并在隆兴元年(1163年),带去了宋孝宗密旨,并献上放着沉香的金银盒两副。隆兴二年(1164年),高丽国王王晛[wáng xiàn]欲派赵冬曦、朴光去宋朝输献铜器,同年四月,明州官员上报高丽有使者进贡,此次进贡未记载接见日期,可能未成行,此后南宋与高丽的官方联系断绝。
对大理
南宋时期,因为金国牵制了大部分兵力,朝廷在西南地区的防御力量比较薄弱,只能利用广西溪峒诸番及当地西南土兵防御大理国。淳熙二年(1175年),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张栻[zhāng shì]精简州兵,汰冗补阙,凭借戍兵与左、右两江峒丁,防御大理国。
主要作品
编辑赵昚的词作《阮郎归·远德殿作和赵志忠》收录于《全宋词》。
赵昚的书法《宋孝宗手诏》是乾道四年(1168年)写给抗金名将虞允文的手诏,现收藏于四川博物馆。
人物评价
编辑赵眘英明坚毅,卓然超群,对待高宗尽心尽孝。元代政治家脱脱在《宋史》中称赞宋高宗高宗胸怀广大,选择宋太祖的后代立为太子,正因如此才得到了贤德与才能的赵眘,他英明坚毅,卓然超群,可立为宋室南渡后各位皇帝之首,十分难能可贵。
赵眘的睿智与德才自古少有。南宋词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赞赵眘是上天赋予的睿智和德才,英武果断,古今少有。
赵眘治国勤政。南宋宰相留正赞许赵眘勤于听政,每日召见大臣探讨国家治理之道。并且会考虑朝臣休假的时候庶政是否有留滞,所以赵眘能成为君王,还能名声传于后世。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对赵眘未能坚持北伐感到惋惜,但对其遵行大义正统,改革选官制度表示赞扬,他在《宋论》中讲到张浚去世后,赵眘依然可以安排其他人谋划北伐,但赵眘自失败后就没有再兴北伐,“心情越是急迫就越该沉着,志向越是坚定就越该集思广益”,但赵眘“奉行大义,尊重正统,抑制私恩,值得后世效仿。”
近现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赵眘治理不当,用人不专,与高宗都有因避事而禅位的心态,他在《宋史演义》中评价赵眘被称为南宋的贤君,但是“治理不当,任人不专”,和高宗相比也未见更好。从他登基以后“所用诸相,贤否不一,且不断更换宰辅,由此可见他的猜疑之心”。高宗因畏事而让位与赵眘,赵眘因服丧而内禅,两人都有退避之心。
历史学家傅乐成认为赵眘整体来说是贤明的君主,在外交上他改变对金的臣属关系,对内也能对高宗竭尽孝道,值得称道。他在《中国通史》中评价赵眘是南宋少有的贤君,他伐金虽然失败,但在外交上与金人力争,虽然签订了和约,仍然主张整备军事防御金人。内政方面,他以远支宗室,继承大统,对高宗能竭尽孝道,这一点也值得称道。
轶事典故
编辑以羊为识
据《宋史》中记载赵眘的生母王夫人张氏曾梦到有人抱着一只羊和她说“以此为识”。不久,王夫人便怀孕了,建炎元年十月戊寅(1127年11月27日)生赵眘,那年正是羊年。赵眘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好像太阳在屋中。
安然登楼
赵眘小时候有一次来到秀州城外的真如寺,这种寺庙的阁楼中间都是空的。当时赵眘登上阁楼玩耍,阁楼中间都铺满了苇草,赵眘就踩在上面,便从中坠落。旁人都害怕急了,跑过来看他,结果赵眘安坐在上面,什么事都没有。
高宗择子
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派人从“伯”字辈中挑选了十名七岁以下的儿童,几番筛选后,最后剩下两个儿童。他们俩一胖一瘦,胖的叫赵伯浩,瘦的便是赵伯琮(即赵眘)。高宗当时决定要胖一点的赵伯浩,便赐给伯琮银300两,派人送他回家。过了一会儿,高宗又变卦,说自己刚才没仔细看,要重新再观察两人。于是让二人叉手并立,细细观察。就在这时,一只小猫从他们俩脚底下穿过,赵伯浩便用脚踢猫,赵伯琮全程未动。高宗见状便对赵伯浩失望,于是留下了赵伯琮。
隆兴按鞠
隆兴初年,赵眘和侍从们打马球,结果赵眘的马突然失控,横冲乱撞,狂奔而去。左右侍从都大惊,赵眘并没有慌乱阵脚,就在马匹奔向廊房的一瞬间,他双手抓住屋檐,直接腾起,然后垂立而下,毫发无伤,淡然自若。
寿星通犀带
赵眘对高宗非常孝顺,有一年高宗过寿,有一位商人带来一条了通犀带,十分精致。赵昚非常喜欢,想用这条通犀带作为高宗的贺寿礼物。商人开价10万缗,内侍们就想借机向商人索要好处,但是商人不愿意,于是内侍们就跟赵眘说这条通犀带不好,是不祥之物。赵眘相信了,最后就没买这条通犀带。
亲属成员
编辑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生父 | 赵子偁 | 秀安僖王 |
生母 | 张氏 | 秀王夫人 |
养父 | 赵构 | 宋高宗 |
妻 | 郭氏 | 成穆皇后 |
妻 | 夏氏 | 成恭皇后 |
妻 | 谢氏 | 成肃皇后 |
妾 | 蔡氏 | 贵妃 |
妾 | 李氏 | 追赠贤妃 |
儿子 | 赵愭[zhào qí] | 庄文太子 |
儿子 | 赵恺 | 魏惠宪王 |
儿子 | 赵惇 | 宋光宗 |
儿子 | 赵恪 | 邵悼肃王 |
女儿 | 赵氏 | 嘉国公主 |
女儿 | 赵氏 | 公主 |
兄弟 | 赵伯圭 | 崇宪靖王 |
陵墓
编辑赵眘死后被葬于永阜陵。永阜陵属于“宋六陵”之一,位于绍兴县富盛镇赵家岙[ào]宝山南麓(现绍兴县茶场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籍记载
编辑《宋史》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宋史全文》卷24上下
《宋论·卷十一》
注释
编辑展开[a]
今安徽泗县、明光市、天长市、泗洪县、盱眙县一带
[b]
南 宋又于邕州设建武军节度,下辖左右两江,左江外御安南,右江外御大理国诸蛮。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三十三 本纪第三十三.
[2]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三十五 本纪第三十五.
[3]陈忠海. 宋孝宗勤俭创治世[J]. 中国发展观察, 2020-09-20, (18): 63-64+52..
[4]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三十五 本纪第三十五.
[5]宋六陵.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3-03-16].
[6]傅乐成著. 中国通史 上[M]. 大中国出版社, 2006: 第556页.
[7](明)王夫之撰. 宋论[M]. 1691年: 卷十一.
[8](元)佚名. 宋史全文[M]. 元代: 卷二十四上 宋孝宗一.
[9]脱脱、阿鲁图. 宋史[M]. 2012-12: 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陈国灿,方如金. 《宋孝宗》[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12: 第70-81页、第188-213页、第256-275页.
[11]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12]陈振.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03: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
[13]李心传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2[M]. 胡坤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第2686页.
[14]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15]李瑞华. 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J].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 8-9.
[16]脱脱. 宋史. 元: 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17]郑麟趾. 《高丽史·卷一八》. 1451年: 世家第一八.
[18](宋)周去非. 《 岭外代答校注》卷一《边帅门 ·邕州兼广西路安抚都监》 . 1999: 47.
[19]脱脱. 《宋史》. 元: 卷四百八十九·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20]唐圭璋编. 《全宋词 第1册》卷一[M]. 商务印书馆, 1930: 第8页.
[21]吕静. 四川博物院藏宋孝宗赵眘《手诏》卷研究[J]. 中华书画家, 2022-08-01 : 16-25.
[22](宋)周密. 《齐东野语》卷1[M]. 高心露,高虎子校点. 济南: 齐鲁书社, 2007-07: 第1页.
[23](元)佚名. 宋史全文[M]. 元代: 卷二十四下 宋孝宗一.
[24]蔡东藩. 《宋史演义》第八十一回[M]. 湖南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08: 第376-381页.
[25]王明清. 挥麈录[M]. 王恒柱点校.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南宋: 挥麈三录卷一.
[26]王明清. 挥麈录[M]. 王恒柱点校.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南宋: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
[27]岳珂. 桯史[M]. 南宋: 卷二.
[28]岳珂. 桯史[M]. 南宋: 卷四.
[29]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第二 后妃下.
[30]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二百四十六.
[31]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第七 公主.
[32]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二百四十四.
[33]脱脱、阿鲁图. 宋史[M]. 元代: 卷三十四 本纪第三十四.
[34](元)佚名. 宋史全文[M]. 元代: 卷二十四下.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