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景区,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 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东晋咸和元年,慧理和尚来...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景区,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

名称由来

编辑

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东晋咸和元年,慧理和尚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历史沿革

编辑

东晋初创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东晋咸和元年,慧理和尚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建立初期,由于佛法尚未普及,僧侣不多、游客稀疏、香火寂寥,刘宋智一法师住持时,因寺院法务清淡,有足够的时间来啸聚群猴, 自称猿父,与之玩耍竟日。

南北朝到宋代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提倡和推广,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萧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灵隐寺也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但北周武帝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灵隐寺也再次陷入荒寂。

灵隐寺

灵隐寺旧照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佛教得到恢复,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之间的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到唐代,灵隐寺宇已具相当规模;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灵隐寺曾对寺庙进行过全面修葺。唐会昌五年(845年),受唐末“会昌法难”事件牵连,灵隐寺建筑尽毁、僧人离散。直到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新振兴开拓寺庙,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这一时期灵隐寺共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祗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赐名"景德灵隐禅寺"。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章懿太后赐脂粉钱九千五十四贯给灵隐寺。天圣八年(1030年),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余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景佑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入藏。宋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契嵩是北宋云门宗的名僧,主张融合儒释两教,以佛教"五戒"、"十善"会通儒家的"五常"。他著有《原教论》一书,竭力反驳排佛者,以"原教论明,儒释一贯"的立论,来维护和阐发佛教教义,强调佛儒两家都以"教人为善"为宗旨,"相资善世",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

南宋至明末

南宋建都杭州,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寺,主持打理寺务,并且常有墨宝留下。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仅次于径山。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

灵隐寺

净慈寺

元代时,灵隐寺有建有毁。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由寺僧慈照、住持正传与平章张缔重修"觉皇殿",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竹泉法林禅师自净慈寺迁往灵隐,一度宗风甚炽,朝廷授其金斓衣。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

明代初期崇尚佛法,但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的措施。灵隐寺僧怕"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洪武三年(1370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因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宣德五年(1430年),觉皇殿再次毁于火灾。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但整个殿宇,部分堂室已圮废糜朽,旧观实难重现。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其时正值海寇纷扰,无暇顾及,寺僧德明等欲图复兴,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万历十年(1582年),才由吏部尚书张瀚、司寇陆光祖等迎如通法师做灵隐住持。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寺成后,如通禅师"开讲说法,士庶云集"。万历十八年(1590年),如通又和僧祓秽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在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司礼监孙隆进行修葺,并在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共一百二十五轴。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又遭火灾,仅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此时,灵隐寺已成一"苔寮藓壁"的破败惨状

清朝至民国

清顺治六年(1649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寺,立志广筹资金重建灵隐寺,前后历经18年,使灵隐寺古风重振,寺庙规模可以跃居"东南之冠"。

灵隐寺

云林禅寺

灵隐寺

罗汉堂

1689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康熙皇帝在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又三至灵隐。

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总督李卫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及诸堂宇楼阁等。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初二日,颁帑金五百两,斋僧二千人。

乾隆初年,巨涛住持灵隐寺,光禄少卿扬州的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如故,捐资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总共用去二万余两银子,从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历时三年。乾隆皇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年(1755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驾幸灵隐,都有诗记游,刊刻于石,至今仍立在寺前碑亭之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徐恕及司道各府,因灵隐寺年久失修,捐款修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灵隐寺毁于火灾,朝廷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这次的修复工程,开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七月七日,竣工于八年(1828年)的四月十六日,共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使得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十四年(1834年),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关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故建了"灵隐书藏"。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物大量流入民间乃至湮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昔征和尚住持灵隐寺,他在灵隐寺住持十年,曾得到盛宣怀的护持,于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买而得,原系修理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这是灵隐寺在民国以前的最后一次整修。

民国6年(1917年),又建大悲阁。民国9年(1920年),慧明做住持,民国19年(1930年),慧明圆寂,却非继任主持,锐意整顿,重修翠微亭、春淙亭并天王殿,使寺宇旧貌换了新颜。民国25年(1936年)冬,罗汉堂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市民逃难到灵隐与天竺。经十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嘈杂无序,惨不忍睹。当时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都因难民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灵隐寺大殿遭受白蚁蚀蛀,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被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拨款,经两年多时间,大殿终于竣工。有关大殿佛像的塑造问题,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

灵隐寺

灵隐古刹

文革期间,破"四旧"运动威胁着灵隐寺,周恩来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发来"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使灵隐寺逃过大劫,得以保存下来。

1975年,因接待国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开始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一百三十余万元。寺内佛像,全部贴金,石塔与经幢等进行保护性整修,并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修补。这项修复工程于1980年结束。

改革开放后,灵隐寺的面貌焕然一新。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门票制"(香花券),能自给自养,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1987年开始实施《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继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佛弟子的护持与关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宝殿,将佛像进行了重新贴金工作。

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在他的主持下,灵隐寺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藏经楼。同时,重建了罗汉堂。

2007年,光泉法师住持灵隐寺,加强寺院管理,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建设。光泉法师于2011年10月8日正式荣膺灵隐寺方丈。

建筑布局

编辑

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占地面积257.7公顷。根据1987年开始实施的《灵隐寺总体规划》,灵隐寺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主要建筑

编辑

天王殿

灵隐寺

灵隐寺天王殿背面北大门

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为天王殿。殿门正上方挂有上下两个巨匾。上匾"云林禅寺",因为灵隐寺曾经又名云林禅寺,即是根据于此。下匾"灵鹫飞来",乃是黄元秀先生所书。因为本寺对面有飞来峰,相传此峰是从印度灵鹫峰飞来。因为此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名为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慈氏,也就是慈悲之意。依佛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后,以 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是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出家于岳林寺。他圆寂前,端坐在岳 林寺一块盘石上说谒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人们以为他是弥勒的化身,故塑像供奉之。

在弥勒菩萨像两旁,可以看到4位高大、威武的大将,这就是四大金刚。他们个个身穿盔甲,手持武器,怒目而视,威震四方。他们都是护持佛法的大将,威武不屈,去恶扬善,保护着每一位行善的人。所以佛教中也称他们为"护世四天王"。

在弥勒菩萨像的背后可以看见一尊雕像——韦驮菩萨。他手执降魔杵,威严无比,象征着降伏世间一切邪恶势力。他曾发愿,护持佛法,永为众生服务。

韦驮,梵文音译为私建陀。依佛经传说,此神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 名的护法神。在佛陀即将涅槃时,韦将军曾得到佛陀的附嘱,以护持佛法。因此,现在佛寺中,韦驮塑像一般都是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像,保护佛祖,驱除邪 魔。灵隐寺韦驮雕像是南宋初期遗物,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用一根香樟木雕刻而成,为灵隐寺中现存历史较早的佛像之一。

大雄宝殿

灵隐寺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一般简称为"大殿",它是寺院僧众早晚诵经共修的场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具有降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大魔的智慧与力量,叫做"大雄",也即一切无畏的大力士的意思,后来就把它作为释迦牟尼的"德号",指佛有大力,能伏众魔,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寺院因而也 就把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门前的正上方有"妙庄严域"四字,是前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手笔。下方金碧辉煌的匾额题有"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重写。

大雄宝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的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宇的瓦饰、窗 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大雄宝殿高33.6米,面宽7间,进宽4间,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其 他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大雄宝殿正中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的佛像,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 雕塑佛像为蓝本,与华东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共同创制,由24块樟木雕刻而成。这尊佛像加莲花座共高24.8米,其中像高 就有19.6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庄严肃穆。佛陀端坐莲台,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 凝视。

殿内东西两侧站立的雕像,名为二十诸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富等天神。

趺坐后面东西两侧坐像,共有12尊,号称"十二圆觉",圆觉意为"圆满觉悟",相传他们是佛祖的12位大弟子。

大殿后壁是一组大型雕塑,高20余米,全部用黏土塑成,不掺一点水泥。它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佛像15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53位名师而后才能正果的典故。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

这组群雕布局分天、地、海3层。最上层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鳞峭的雕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 萨,最下层中间那尊手执净水瓶的是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脚踩鳌鱼。此鱼传说是海中之王,其眼一眨,都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啸、洪水地震,后被观音菩萨所驯服, 所以也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坐骑。观音菩萨右侧,有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童子,他便是善财,左侧是龙女,民间所传说的"金童玉女",就是指他们两位。

这组群雕可以说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历史上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

药师殿

灵隐寺

药师殿

药师殿为灵隐寺第三重殿,单层重檐歇山顶,面揭7间,进深3间,正门上方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药师殿"三字。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为"东方 三圣"。大殿两边的12尊塑像,是药师佛的12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

法堂

灵隐寺

杭州灵隐寺法堂(直指堂)内景

直指堂为灵隐寺的第四重殿。直指意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相当于其他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主要用于讲经说法,寺院许多大型的讲经法会,都是在这里举行。法堂中间设有一个木雕讲台,上面放有一把狮子座,是法师讲经说法时的法座。座位背面悬挂着雕刻精致的大法轮,它是法堂的主要特征。

华严殿

灵隐寺

华严殿

华严殿为灵隐寺的最后一重殿。从华严殿往下观望,5个大殿贯穿在一个中轴线上层层递进,华严殿内供奉有3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3尊佛像仅用一根珍贵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整组佛像高达13米。因为供奉的3尊佛像都是华严世界里的圣人,所以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殿也因此得名。

其他看点

编辑

理公塔

灵隐寺

理公塔

该塔又名灵鹫塔,位于灵隐龙泓洞口之理公岩(又名宴寂岩),为纪念开山祖师慧理的建筑物,塔内有慧理骨灰。宋陆游曾撰《二寺记》记述当年慧理曾宴息岩下,后有僧人在其四周镌刻罗汉像,并有"天削芙蓉"、"八面玲珑"等题刻。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塔为霖雨冲坍,中有刻石铭记:"北宋开宝八年募众重建"、"释迦砖塔一座在清远桥灵山里"等字。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灵隐寺住持如通重建,虞淳熙撰塔铭嵌于第二层。该塔为六角七层高二丈七尺石塔,第三层刻有《金刚经》及"光明净域"、"南无宝藏胜佛"等字,第四层以上皆刻佛像,塔旁理公岩刻有梵文,意为"莲花中有一块白玉"。古时所刻篆书"理公岩"三字为唐代尚书令杨遵书。理公塔旁有石刻二,一为佛像,一为执金刚神,皆为元代密教造像,题有"至元"二字。

飞来峰摩崖造像

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岩壁,峰高209米。据唐代陆羽《灵隐寺记》称:"有僧于岩上周围镌罗汉佛菩萨。"可见,飞来峰石刻唐时即有,现刻计数的有五代、宋、元石刻造像470多尊,保存完整和较完整的有115龛345尊,分布在峰顶伏犀泉上,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龙泓洞内外和沿溪崖壁上,直至呼猿洞以西。据现存有纪年题记的石刻,最早的为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镌刻于金光洞外的弥勒、观音、势至三佛像,最为精致的为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刻于金光洞口的卢舍那佛会浮雕,最为生动的有过春淙亭刻于宋代的弥勒讲经一铺群像主尊与十八罗汉,龙泓洞口宋代的两组浮雕:一为"唐僧取经",一为"白马驮经",旁刻第一批来中国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名号,这些浮雕均十分传神,可惜有的遭人为破坏已断肢残缺。

灵隐寺

飞来峰摩岩造像

飞来峰造像以元代造像著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为汉族地区最多的喇嘛教密宗造像群。这些佛像坦胸露肩,威武奇突,其中以无量佛母准提像最为精致,龛呈喇嘛塔形,旁有供养天女飞翔,佛母三头八臂,端庄安详,两侧供养质丽虔诚,衣着轻软,四个金刚威武有力,位于呼猿洞口的造像与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363年)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菩萨,容相端庄,衣饰富有质感,以元代造像手法并继承了宋代造像风格。

飞来峰元代造像众多的原因与元代"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有关。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杨琏真伽因盗掘宋陵、侵吞官物被朝廷追究,从他家中抄出赃物黄金一千七百多两,白银六千八百多两,钞十一万六千二百锭,田二万三千多亩,珠玉宝器不计其数。当时许多臣僚奏请"乞正典刑,以示天下",但元世祖忽必烈念其征南有功,将他赦免并发还田地人口。他返杭后,为报答朝廷恩典,接连在飞来峰下造多闻天王等佛像,所刻佛像旁都有祝皇帝、真妃、太子等"万岁"、"千秋"题字。

灵隐寺石塔

灵隐寺

灵隐寺石塔

位于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露台两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均为八面九层楼阁式塔,高约12米,第一层边长97厘米,用石料雕刻砌筑而成,为仿木楼阁式塔,每层四面辟壶门,线条和顺流畅,每层有柱子、栏额、斗栱、出檐、平座,脊饰上刻有仙人像,下刻佛顶首陀罗尼经,塔身下为一层须弥座,更下为九山八海基石,是典型的宋式建筑。

典藏

经清点及整理,灵隐禅寺现藏具有文物价值的书画、器物约计四百余件,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药师殿后,新建"龙宫海藏",展示灵隐寺历代收藏的部分珍品,计有:唐开元石雕佛像,宋代魂瓶,创制于千年(相当于南宋)前的缅甸玉佛、明代制造的具有魏晋风格的鎏金佛像,明成化青瓷、龙泉青瓷、日本花瓷、明末四大高僧莲池大师遗物铜印,大黑天铜像、十世班禅舍利等。

同时展出部分经卷书画等,如敦煌石窟藏经、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陀罗尼经》、乾隆御书"雅宜清致"横条、贝叶经卷、菩提树叶《庄严三宝》绘画、董其昌长卷和《金刚经》,清代九十八高龄竹禅法师所绘《济公像》以及郑板桥、康有为、吴昌硕、潘天寿等书法绘画珍品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2128/

(31)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东晋初创
  4. 南北朝到宋代
  5. 南宋至明末
  6. 清朝至民国
  7. 新中国成立后
  8. 建筑布局
  9. 主要建筑
  10. 天王殿
  11. 大雄宝殿
  12. 药师殿
  13. 法堂
  14. 华严殿
  15. 其他看点
  16. 理公塔
  17. 飞来峰摩崖造像
  18. 灵隐寺石塔
  19. 典藏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