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乍得共和国(英语:TheRepublicofChad,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تشاد,法语:RépubliqueduTchad),简称“乍得”,是位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它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北与利比亚相接,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恩贾梅纳(N'djamena)是乍得首都。截至20...

乍得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had,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تشاد,法语:République du Tchad),简称“乍得”,是位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它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北与利比亚相接,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恩贾梅纳(N'djamena)是乍得首都。截至2022年,乍得人口为1772万,共有民族256个。截至2023年11月,乍得总统由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Mahamat Idriss Deby ltno)担任。

名称由来

编辑

乍得这个名字来源于该国的主要水源——乍得湖。在当地语言中,“乍得”翻译为“水”,有着“一片汪洋”的意思。乍得湖位于非洲中心位置,是非洲第四大湖,而乍得共和国的国名也因此而命名。

历史

编辑

早期历史

公元前7000年,乍得领土北半部的生态条件有利于人类定居,人口大幅增加。另外在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等地区曾发现古人类遗址,其中一些遗址的年代早于公元前2000年。

2000多年来,乍得盆地一直有人居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乍得地区也成为各种文明的交汇点。其中最早的文明是传说中的萨奥人(Sao)。公元1世纪末,萨奥人落入加奈姆帝国之手,加奈姆帝国是在乍得萨赫勒地带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帝国,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帝国。该地区的另外两个国家--巴吉尔米苏丹国(SultanateofBagirmi)和瓦达伊帝国(WadaiEmpire)出现于16和17世纪。加奈姆及其后继者的权力建立在对经过该地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的控制之上。这些国家为穆斯林国家,他们对乍得地区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奴隶掠夺上,在加奈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

加奈姆-博尔努王国

8世纪,乍得北方的铁达人(Teda)建立了加奈姆王国,最早建都于乍得湖西北面的恩吉米(Ndjimi)。11世纪,卡努里人乌梅(Oumé)就任国王时,改变了原来的信仰,信奉伊斯兰教,引入了伊斯兰法律,并派学生赴开罗学习伊斯兰教义。杜纳马一世(Dounama1er,1097~1150年)时期,国王沿袭乌梅的政策。加奈姆的势力很快伸展到乍得北部的提贝斯提高原,西到乍得湖以西的博尔努,北伸至比耳马(今尼日尔共和国境内)。加奈姆王国在杜纳马·狄巴拉米(Dounama Dibalami,1220~1259年)时期达到鼎盛,版图扩张到了费赞和尼罗河流域。到14世纪末,加奈姆国王放弃加奈姆,迁往乍得湖以西的博尔努地区,于1395年建立了博尔努王国。

从15世纪后期开始,博尔努的历任国王逐步收复故都恩吉米等失地,力图实现加奈姆的复兴。1571年,伊特利斯·阿拉奥马(Idriss Alaoma)上台执政,建立了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这是博尔努历史上的全盛时期。1596年,阿拉奥马在一次战役中身亡。在此后近300年中,加奈姆-博尔努王国通过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竭力保持着自己的繁荣,直到1900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这一时期也是以乍得为中心的中非地区南北方和东西方之间人员交流、贸易往来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

瓦达伊王国

15世纪,冬儒尔人(Toundjours)在瓦达伊地区确立了统治。但是瓦达伊王国真正兴起是在17世纪初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衰弱时期。当时的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被迫将西北部的一些边疆区域让予图阿雷格人。和巴吉尔米王国一样,瓦达伊王国趁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衰微,在东部地区建立起独立的统治政权。

瓦达伊国王为建立自己的霸权,还发动了对巴吉尔米和加奈姆-博尔努王国的长期战争。1848年,瓦达伊在库塞利(Kousséri)击败了加奈姆-博尔努。19世纪末,它再次发动了对巴吉尔米的战争,占领了其首都马塞尼亚。与加奈姆-博尔努王国一样,瓦达伊王国也一直存在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乍得。

巴吉尔米王国

瓦达伊王国于公元17世纪兴起于加奈姆-博尔努王国的东部,而巴吉尔米王国则于16世纪兴起于加奈姆-博尔努王国南部。三国之间持续不断争战,直至殖民时代。

巴吉尔米王国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位国王是比尔尼·姆贝斯(Birni Mbesse)。他的继任者达拉·比尔尼(Dala Birni)于1522年定都马塞尼亚(位于今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东南150千米)。17世纪中期,日益强大的巴吉尔米王国打败了加奈姆-博尔努、瓦达伊和达尔富尔王国(今苏丹共和国西部),疆土一直延伸到乍得北部的博尔库(Bor kou),但不久即被瓦达伊和加奈姆-博尔努的联合进攻打败。1894年,其首都马塞尼亚遭焚烧。1897年,巴吉尔米与法国殖民者签订了保护协议。

西方探索争夺时期

西方探险家在乍得

乍得地处非洲内陆,相比于沿海地区,受到殖民者的关注相对较晚。但是,乍得人控制着贸易要道,王国发展繁荣,加上乍得湖的吸引,进入乍得成为探险家和殖民者的主要目标之一。1822年,英国人邓海姆(Dixon Denham)少校和克拉珀顿(Hugh Clapperton)中尉由北非的黎波里第一次进入乍得。1823年,他们受到加奈姆-博尔努苏丹的接见。后来,为了拉拢和讨好巴吉尔米王国,他们将两门大炮赠予巴吉尔米,供其进攻加奈姆-博尔努王国时使用。

1850年,德国人巴特(Heinrich Barth)参加了英国人理查德森(James Richardson)的探险队,对加奈姆-博尔努和乍得湖的地形、历史、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调查。1855年,巴特回到伦敦,带回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之后,巴特著有《在非洲北部和中部的旅行和发现》(Travels and Discoveries in North and Central Africa)(5卷)和《中非语言词汇》(Central African Linguistic Vocabulary)(2卷),先后用德语、英语、法语出版,成为研究乍得等地区的重要文献。

1871年,普鲁士国王也派遣了一名探险家——医生古斯达夫·那切加尔(Gustav Nachtigal)前往乍得。他穿过了提贝斯提,抵达加奈姆-博尔努王国,后来又在巴吉尔米和瓦达伊生活了数年,1875年才返回德国。

英法德等国在乍得地区的争夺和妥协

19世纪下半叶,西方殖民者从非洲沿海向内地深入,加快了探险和殖民的步伐,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往往成为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当时英、法、德三国都注意到了乍得在中西非的特殊地理位置。法国已经占据了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广大地区,企图从加蓬和刚果向中非腹地深入,继续向北,开辟出连接西非、北非和赤道非洲属地的通道。英国已经控制了尼日利亚,想从尼日利亚北部进入乍得湖地区,向东推进到苏丹,乍得正在这条通道之上。而德国已经占领了喀麦隆地区,也计划将势力范围逐步扩展至毗邻的乍得湖地区。这三国之中,法国进度最快。

为了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以及更好地推动殖民进程,英法德三国殖民主义者通过谈判,划分势力范围。英法两国首先互相做出妥协,英国以在西非的让步换取法国在东非对其的支持,而法国也不坚持独占乍得湖。1890年8月,英法两国签订了协定,双方从尼日尔河的塞伊到乍得湖西岸的巴鲁划出一条分界线,线以北归法国所有,线以南(即今尼日利亚)归英国占有。1894年3月,法德签署协定,德国获得从喀麦隆通向乍得湖的通道,法国则占领乍得湖以东地区,此即今天乍得人为边界的起源。

法国殖民时期

早期入侵时期

乍得是一个半沙漠的国家,并没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乍得地理位置重要,又是赤道非洲四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对于法国殖民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从1890年到1893年,法国先后从赤道非洲向乍得派出三支武装队伍进行军事征服,但是这三个考察队都遭到了以拉巴赫(Rabih Fadl Allah-Rabah)为首的乍得武装部队的抵抗。

法国对乍得的侵略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依靠分裂乍得各方势力的手段。1896年春天,法国海军中尉让提尔(Emile Gentil)从加蓬利伯维尔出发,航行1200多千米,于1897年1月25日抵达沙里河地区,同年11月1日抵达乍得湖。让提尔先是获取了巴吉尔米苏丹加乌郎(Garouang)的信任,并与加乌郎签订了保护国协定。这是法国与乍得地区的王国所签署的第一个保护国协定。让提尔的下一步是唆使巴吉尔米和加奈姆-博尔努联合反对拉巴赫,又拉拢拉巴赫王国的藩属国达尔-库提(Dar Kouti),令其对双方的斗争采取中立态度,从而达到孤立拉巴赫的目的。当拉巴赫得知加乌郎与法国确立同盟关系后,出兵讨伐,法国就以与加乌郎签订保护协定为借口,命海军中尉布雷多奈(Henri Bretonnet)率领军队向拉巴赫进攻,遭到拉巴赫军队的反击,在托格堡(Togbao)一带被全歼,布雷多奈也在战斗中丧生。

1899年初,法国向乍得派出三支军队,分北、南、西三路进攻乍得。第一支军队由富罗(Fernand Foureau)和拉密(François Joseph Amédée Lamy)率领,从阿尔及利亚出发,穿越撒哈拉沙漠。这也是欧洲殖民者第一次穿越撒哈拉的行动。第二支军队从西非塞内加尔出发,由孚莱(Paul Voulet)和夏诺阿纳(Julien Chanoine)率领。第三支部队从中央刚果[今刚果(布)]出发,由让提尔率领。1900年4月21日,三支队伍在今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附近的库塞利会合。4月22日,法国军队与拉巴赫的军队进行了决战。在敌人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拉巴赫毅然亲自率军迎敌。在一场艰苦的激战之后,他撤出阵地,率领一支小部队发动了一次突然反击。在这次战斗中,双方都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官:法国军官拉密战死,拉巴赫也在战斗中牺牲。

殖民地时期

库塞利战役是一个转折点。随着拉巴赫战死,法国殖民者占领乍得的过程中少了最大的障碍。1900年库塞利战役后,乍得地区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02年法军进入博尔努地区。1909年6月,法国军队开始进攻东部的瓦达伊王国的首都,迫使瓦达伊同其签订了保护条约,宣布瓦达伊成为法国的保护地,把它并入“乍得军事领土”。1913年,北方博尔库和提贝斯提高原地区也被法国占领。同年,法国又迫使瓦达伊王国的苏丹签订所谓的“奴隶解放”的《果兹-贝达协定》,原来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被迫沦为奴隶,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法国在占领乍得后,开始在各地修建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开辟庄园。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此,法国殖民者将前拉巴赫王国的士兵和居民强征为奴隶使用。1920年,乍得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首都为拉密堡,此后一直隶属于法属赤道非洲领地,直至1958年。其间,乍得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从未停止。殖民时期,乍得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法国殖民者仅仅将其视为棉花产地和廉价劳动力来源。殖民当局也没有在乍得建立能够覆盖全国的政治管理体系,除了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地区设立了真正的殖民统治机构,广大的北方地区实际上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之下。这也为乍得后来长时期的内战和分裂埋下了伏笔。

民族独立时期

在法国殖民时期,乍得人民与殖民者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强迫劳动。1917到1927年的10年间,武装暴动在乍得各地接二连三地爆发。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次群众暴动分别是1917年果兹-贝达地区人民的暴动和1921年达罗第地区人民的暴动。1927年,乍得人民的反法斗争席卷全国。面对这一形势,法国殖民当局决定使用暴力和阴谋手段进行镇压。他们以和平谈判为借口,邀请各地组织武装斗争的领导人到拉密堡参加会议。400多位领导人应邀抵达拉密堡之后,遭到法国人的围攻屠杀,与会者被尽数处死。镇压行动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仇恨,民族矛盾因此激化,引发了1928年整个法属赤道非洲地区的反法运动。工人阶层在这次斗争中比较团结,强烈要求取消强迫劳动和兵役制。虽然暴动者装备落后,只能使用原始武器坚持斗争,但整个斗争持续了4个月之久,多次击退法国军队。暴动期间,矿井和桥梁成为破坏的目标,许多殖民政府的建筑物也遭到损毁。1935年,乍得人民又掀起了一次反抗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高潮,10名法国官兵在暴动中被杀,引起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报复,数千名乍得人被杀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殖民者被迫对非洲各地人民做出一定的让步。非洲法属殖民地各国也纷纷要求真正和彻底的独立。二战后,法国给予乍得海外领土的地位,乍得居民有权选举国民议会和乍得议会的代表。1946年10月,西非和赤道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在马里巴马科召开大会,成立了“非洲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africain)。“非洲民主联盟”的乍得支部——乍得进步党(Parti progressif tchadien)于1947年成立。从此,乍得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乍得进步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迅速发展。1956年6月23日,法国制定《海外领地框架法》(Loi-cadre Defferre)。1957年初,法国国民议会根据该法通过给予法属赤道非洲“地方自治权”的法律,乍得获得“半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57年9月,非洲民主联盟在马里巴马科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法属赤道非洲各国实现独立。乍得人民也积极和坚定地参与反帝反殖民统治的抗争。1957年底,乍得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亚非人民团结大会。

1958年,戴高乐回归法国政坛,建立了第五共和国。根据1958年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乍得获得“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地位。1959年2月10日,乍得发生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暴动。同年6月,乍得举行了全国性的游行示威,遭到法国殖民者的血腥镇压,死伤群众400多人。10月,首都拉密堡爆发了要求脱离“法兰西共同体”的大型示威活动,人民群众还坚决反对法国在乍得的殖民雇佣军赴阿尔及利亚和喀麦隆作战。在此背景下,乍得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1960年8月11日,法国同意乍得独立,但仍须留在调整后的“法兰西共同体”内。乍得进步党领导人、萨拉族人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François Tombalbaye)担任首任总统。随着1961年法兰西共同体的解散,法国也就无法以此形式制约乍得的独立了。

独立后的动荡时期

托姆巴巴耶统治(1960-1975年)

乍得于1960年8月11日宣告独立,国名为“乍得共和国”。8月12日,乍得进步党领导人、萨拉族人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François Tombalbaye)担任首任总统。独立伊始,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南北方差异迅速演变为南北方冲突。由于殖民统治者长期以南方为据点,乍得南方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掌控着政府和军队。乍得社会内部矛盾日益突出。

托姆巴巴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大萨拉族主义和歧视北方人的政策,激起北方人的极大不满。1961年,托姆巴巴耶为调和南北矛盾,邀请反对派各党与乍得进步党联合,组建乍得进步联盟(Union pour le progrès du Tchad)。但联合只流于表面。1963年9月16日,乍得独立仅三年,即爆发大规模反对派游行活动。托姆巴巴耶政府对游行实施镇压并逮捕了反对派首领。1965年,由于政府采取了严苛的税收政策,乍得北方和中部相继爆发群众武装暴动,遭到镇压,险变为内战。从 1965 年开始,在法国外籍军团的支持下,托姆巴巴耶与来自乍得北部和东部沙漠地区的穆斯林叛军展开了游击战。占乍得人口 52% 的穆斯林对通巴尔巴耶给予乍得热带南部班图部落的政治统治权深恶痛绝。流亡国外的乍得反对派利用这一时机,在苏丹成立“乍得民族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du Tchad, FROLINAT,简称“民阵”),以推翻托姆巴巴耶政权为纲领。1969年初,在“民阵”领导下,乍得国内的反政府武装迅速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最终导致了1975年的政变。

马卢姆军政府统治时期(1975-1979年)

1973 年,时任军队总司令的菲利克斯·马卢姆(Felix Malloum)将军因涉嫌密谋推翻托姆巴巴耶而被捕。1975年4月13日,菲利克斯·马卢姆(Félix Malloum)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托姆巴巴耶政权,成立军政府,被任命为由九人组成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乍得由此成为 37 个非洲黑人国家中第 18 个被军政府统治的国家。军政府宣布废除托姆巴巴耶1962 年的宪法,解散议会,取消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内主张民族和解和全国统一,振兴经济,发展民族文化。

但在这一时期,马卢姆政府、哈布雷(Hissène Habré)、古库尼(Goukouni Oueddeï)三派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古库尼领导下的“民阵”人民武装部队(Frolinat forces armées populaires)是实力最强的派系,控制着乍得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哈布雷所领导的民阵北方武装部队(Frolinat forces armées du Nord)则是1976年从古库尼派中分裂出来的武装力量,亦具有较强的战斗能力,以中、东部为势力范围。另外,还有卡穆格所领导的乍得武装部队(Forces armées du Tchad),它由原乍得宪兵部队和部分国民军组成,实力较强,依托于人口众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5省。代表南方势力的军政府并没有在全国实现稳定发展,政局持续动荡。北部和中部阿拉伯游牧民族发动大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斗争,迫于压力的马卢姆政府认为单纯依靠高压政策无法解决问题,遂提出通过谈判实现全国和解。但是不同武装力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北方武装“民阵”的领导人哈布雷同意就和解问题与马卢姆政府接触,而北方武装部队前领导人古库尼则拒绝谈判。

1978年8月25日,乍得政府代表同哈布雷派共同签署了《根本宪章》,并组成临时团结政府,马卢姆任总统,哈布雷任总理。古库尼则率领其部队,重新联合北方各派,于1978年3月组成“人民武装部队”进攻首都。他的部队迅速占领了近一半的乍得国土,推进到距离恩贾梅纳仅300千米处。1979年2月,马卢姆和哈布雷势力间合作关系破裂,发生冲突。古库尼的部队乘机进攻首都,乍得再次陷入混战。

各方混战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乍得处于各方混战之中,尤其是北方各军事力量之间的争斗中。乍得周边各国、法国、非洲统一组织等纷纷试图平息战乱局面,恢复该地区和平。

1979年3月10~15日,在邻国的斡旋之下,乍得各派政治势力的领导人在尼日利亚北部的卡诺城(Kano)举行会议,达成了关于解决武装冲突的协议,成立了以“民阵”领导人古库尼为首的临时国务委员会。原总统马卢姆和总理哈布雷宣布辞职。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同年4月,在卡诺召开了第二次乍得全国和解会议,讨论成立民族团结过渡政府,未达成协议。会后,古库尼和哈布雷在恩贾梅纳宣布成立民族团结过渡政府,遭到各方反对。5月,在尼日利亚的原首都拉各斯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和解会议遭到了古库尼和哈布雷等派的抵制。第16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就乍得问题进行了商讨,促成了1979年8月乍得11个派别在拉各斯举行的第4次全国和解会议,并达成和解协议。11月10日,签署《拉各斯协议》的各派联合组成了民族团结过渡政府。然而,非洲各国的努力并没能真正停止乍得的内战。片刻的和解之后,派别武装冲突再次爆发。1980年3月,恩贾梅纳发生了哈布雷和古库尼派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卡穆格派和古库尼派联合反对哈布雷,乍得再次陷入全面内战。5月,在复杂的局势下,法国不得不从乍得撤出军队。

这一时期,利比亚介入乍得局势较深。1980年6月,古库尼同利比亚签订《友好同盟条约》。11月,利比亚应古库尼的请求出兵乍得,协助古库尼的军队将哈布雷赶出了恩贾梅纳,后者的武装力量被迫退到乍得东北部边境进行游击活动。哈布雷派指责古库尼与利比亚勾结破坏乍得领土完整。古库尼则声称,一旦乍得和平得到保障即要求利比亚撤军。1981年1月6日,古库尼访问利比亚,两国决定联合组成一个“民众国”,遭到乍得各派反对,也受到非洲统一组织的谴责。1981年1月13日,非洲统一组织在多哥共和国首都洛美召开关于乍得问题的紧急会议,谴责利比亚、乍得“合并”,要求利比亚从乍得撤军。6月,第18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再次要求利比亚军队撤出乍得,11月8日起,由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扎伊尔组成的泛非和平部队陆续进驻乍得维持秩序。在乍得全国团结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当年11月底,利比亚军队基本撤离乍得。

哈布雷政府时期

1981年底,哈布雷的北部武装部队从东北部边境地区向首都进行反攻,与古库尼的政府军形成对峙。1982年2月,非洲统一组织乍得问题常设委员会首脑会议再次要求乍得冲突各方停止军事行动,在非洲统一组织主持下进行谈判,制定宪法。哈布雷表示接受谈判提议,但古库尼方态度强硬,坚决拒绝和谈,并指责非洲统一组织干涉乍得内政。双方的冲突以哈布雷的胜利告终。6月7日,哈布雷军队攻占首都恩贾梅纳。1982年6月18日,临时中央政权机构——国务委员会成立,哈布雷担任了委员会主席。6月底,非洲统一组织的维和部队陆续撤离乍得。哈布雷首先试图取得与南方派别之间的和解,于当年7~8月同卡穆格在加蓬举行谈判。但由于双方政治分歧大,谈判未果。同时,哈布雷军队努力在全国逐步控制局势,8月下旬基本上控制了除南方以外的地区,随后趁卡穆格派发生内讧之机,控制了乍得全境。

在这一时期,哈布雷的敌对派基本都得到了利比亚的扶植。1982年10月21日,古库尼、卡穆格、奥马尔等部分派别的主要领导人在乍得北方达伊宣布成立民族救国临时政府,继续同哈布雷政权抗衡。1983年6月,古库尼部队占领了北方提贝斯提地区的首府法亚-拉若,并控制了全国约1/3的领土。哈布雷政府军于1983年7月收复了全部失地。同年8月10日,反政府军再次攻占法亚-拉若,政府军被迫撤退到首都以北500千米的萨拉尔和首都东北680千米的比尔廷一带。美国与法国这一时期积极支持了哈布雷政府。当哈布雷紧急呼吁各国帮助其抵御利比亚的军事入侵时,两国迅速做出反应。法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美国的军事援助增加至2500万美元。在法国军队的帮助下,哈布雷军队固守了在北纬15°线建立的新防线,反政府军未能继续向南攻进,双方在乍得中北部地区形成军事对峙。

哈布雷政权一边努力巩固其政权,发展经济,一边也试图与各反对派和缓关系,达成和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2月10日至1986年2月13日,古库尼部队向哈布雷政府军队发起猛攻,内战再次大规模爆发。哈布雷政府在反击的同时,呼吁周边友好国家提供紧急援助,请求法国再次出兵。法国因此在乍得部署了“食雀鹰”军事行动,并提供了1500万法郎的军事援助。法国派出战机炸毁了古库尼军队后勤供应基地瓦迪杜姆机场跑道,还在乍得南部部署了12架作战飞机和900名士兵。美国方面也提供了紧急军事援助和军用物资。3月,战事暂时平息,哈布雷方巩固了自己的政权。1986年3月,哈布雷改组政府,6名与之达成和解的反对派人物入阁。在刚果(布)总统萨苏和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塞内加尔总统迪乌夫(Abdou Diouf)的斡旋下,古库尼一度同意与哈布雷进行谈判,后又改变主意拒绝和谈。

1986~1987年,局面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1986年6~9月,古库尼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发生分裂。10月中旬,古库尼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反目,提出与哈布雷和谈。利比亚则转而支持另一乍得反对派组织——“民主革命委员会”。该派领导人阿谢克于1986年11月中旬在贝宁的科托努宣布组成新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古库尼与哈布雷双方于11月24日达成停止内战协定,古库尼的军队于1987年1月与政府军合并,共同打击利比亚支持下的阿谢克。不久,哈布雷政府还与卡穆格派实现了和解,1987年2月5日,卡穆格回到乍得。而古库尼则一直在境外进行活动,先后访问了科特迪瓦、加蓬、贝宁、尼日利亚等8国,其间公开承认哈布雷总统是乍得合法总统。但是古库尼提出了一些条件,要求哈布雷方面同意后他才回国。他在阿尔及利亚同哈布雷代表进行了谈判,要求修改共和国基本法,解散以哈布雷为主席的“全国独立和革命联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Indépendance et la Révolution)改组乍得军队,与哈布雷平分领导权,但均遭到拒绝。因此,古库尼与利比亚重修旧好,取代了阿谢克成为民族团结过渡政府领导人。同一时期,即1986年底到1987年,是哈布雷政府军实现重大转折,收复失地,控制局面的时期。包括北方要地兹瓦尔、北方军事基地法达·瓦迪杜姆和北方首府法亚-拉若在内的乍得北方大部分领土都处于政府军控制之下,只有奥祖还控制在反政府军手中。

冷战后的发展时期

“三驾马车”过渡时期

1989年3月,哈布雷总统改组政府,原反对派爱国阵线主席、民主革命委员会总书记奥马尔被任命为外长,但是乍得武装部队总司令代比等人却与哈布雷决裂。代比率领反政府武装力量在乍得东部边境地区发动进攻,曾占领巴哈伊和提奈两地,后被政府军击退。12月,乍得举行独立以来的首次公民投票,哈布雷当选总统。代比则于1990年3月创建“爱国拯救运动”(Mouvement patriotique du Salut, MPS,简称“爱拯运”),自任主席,并于12月1日攻占首都恩贾梅纳。哈布雷携家眷经喀麦隆逃往塞内加尔进行政治避难。代比推翻哈布雷政权后,于12月4日出任国务委员会(临时政府)主席。至此,乍得结束了持续约15年的极度动荡局面。

1993年1月15日,各党派参加的最高全国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乍得共和国过渡时期宪章》《过渡政府工作任务细则》,并选举产生了临时立法机构过渡时期最高委员会,菲代尔·蒙加尔(Fidèle Abdelkerim Moungar)当选过渡时期政府总理,代比继续担任总统职务。总统、过渡政府总理和过渡时期最高委员会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的过渡体制得到确立。

然而,总统、过渡政府总理和最高委员会三驾马车之间的矛盾迅速显现。1993年6月,最高委员会否决了代比总统1992年底访问利比亚时草签的《乍得与利比亚合作总协定》,继而又质询蒙加尔,迫使其根据最高全国会议精神将内阁阁员裁减为16人。9月14日,代比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批评蒙加尔总理“工作轻率,作风不严谨,完成过渡任务不力,搞地方主义”,并解除了其内弟、财政部部长鲁安加姆的职务。24日,蒙加尔也发表告人民书,对总统的指责进行了反驳。10月8日,最高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对蒙加尔总理的不信任案,11月6日,最高委员会选举前司法和掌玺部部长、乍得“争取民主进步全国联盟”主席库马科耶(Delwa KassiréCoumakoye)为过渡政府总理,并组织了新的过渡政府。过渡政府首先完成了与工会的谈判。1994年7月,经过多轮谈判,政府与工会终于达成一致,签署了《社会契约》,社会矛盾得以缓解。此外,全国和解委员会代表政府同争取和平与民主全国行动委员会签署了新的和平协议,保障了和平局面的延续。10月15日,最高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换届选举,最高委员会原财经委员会主席、“爱国拯救运动”成员穆罕默德·巴夏尔·加达耶当选新任主席,与代比总统、库马科耶总理形成新的三驾马车。

1995年4月8日,过渡政府再次改组。科伊布拉·吉玛斯塔(Koibla Djimasta)当选为过渡政府第三届总理,并组织新政府。7月,吉玛斯塔总理宣布在乍得境内实行全面停火,呼吁反对派武装力量与政府谈判,以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过渡期再次经历一个困难阶段,各派人士认为,需要召开由各党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共同探讨出路。8月19日,最高委员会执行局成员因工作不力宣布辞职,23日选举出了新的执行局。1996年1月5~9日,由乍得政府、反对派武装组织以及部分政党代表参加的民族和解圆桌会议在加蓬的费朗斯维尔举行。随后,新宪法的通过和总统选举的举行,终于为“过渡期”画上了句号。

代比政府时期

代比的第一个民选总统任期

1996年3月31日,乍得举行公投并通过新宪法,随后总统选举顺利进行,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在任期内,政府面临着反政府武装的威胁,采取了武力清剿和政治和谈的策略。政府军在南方蒙杜地区与反政府武装组织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乍得政府击败反叛武装联邦共和军,收编其余部。反对派武装也相继放下武器,南部地区逐步恢复稳定,但北部地区仍有冲突。政府保持着对反政府武装的军事行动,同时寻求和解,但遭到反对派的拒绝。在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斡旋下,代比总统与反对派举行会议,但未达成协议。1996年,代比总统颁布法令,减少参政党数量。

代比的第二个民选总统任期

2001年5月,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再次赢得大选,连任总统。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2003年1月,北方最大反政府武装发生分裂,温和派与代比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同月,政府与东部地区反政府武装力量“乍得全国抵抗联盟”也达成了和平协议。除南方边境地区外,其余地区基本保持安宁。2003年1月9日,乍得政府和“乍得全国抵抗联盟”在加蓬总统奥马尔·邦戈的主持下签署了和平协定,表示要在乍得实现全面与持久的和平。

2004年,乍得政局总体上继续保持稳定,但政权内部矛盾有所增加。同年4月,“爱国拯救运动”再次赢得立法选举。5月,首都恩贾梅纳发生未遂兵变。从2004年开始,代比开始推动修宪,为再次连任铺平道路。2005年,乍得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总统任期最多两届的规定,从而使代比有资格参加2006年总统大选。此举遭到乍得反对党的指责和集体抵制。2005年年底和2006年上半年,乍得政府军再次与反政府武装发生比较严重的武装冲突。

2006年4月,首都恩贾梅纳遭到叛军袭击,政府军将其击溃。非盟和美国建议推迟大选,但代比坚持大选如期举行。5月3日,乍得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顺利进行,代比以接近65%的选票当选,开始了其第三个总统任期。

代比的第三和第四个民选总统任期

在代比的第三个民选总统任期中,乍得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反对党提出希望通过全民大讨论的方式在乍得实现民主过渡。2006年6月9日,乍得反对党请求政府允许反政府武装加入政府与反对党之间的对话。11月上旬,乍得东部的瓦达伊、瓦迪菲拉和萨拉玛特地区发生了种族冲突事件。政府宣布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探讨如何避免冲突蔓延。此后,乍得萨拉玛特地区又发生了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百余人死亡,冲突还蔓延到靠近苏丹边境的瓦达伊地区。

2006年底,“变革统一战线”与政府签署和平协定,其人员被收编,组织领导人阿卜杜勒·卡里姆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然而,两族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导致了2007年10月的大规模流血冲突。政府随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派遣军队收缴武器。部分人员拒绝接受政府军的接管,与政府军交火。

2008年2月,得到苏丹支持的反政府军攻占首都,但总统府未被占领。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了反政府军的军事行动。法国支援政府军击退叛军。从2008年3月开始,欧盟维和部队与法国部队负责维持地区稳定,并与乍得东部的叛军多次交火。

2009年1月,8个反政府武装组织成立抵抗力量联盟,与政府军多次发生摩擦交火事件。同年,乍得政府与苏丹政府达成协议,抵抗力量联盟的活动逐渐减少。但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之间的冲突仍时有发生。

2011年和2016年,代比再次当选总统。2021年4月20日,代比在前线战斗中被打死。他的儿子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被任命为临时总统,并被授予总统权力和任命为武装部队司令。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乍得是内陆国,位于非洲中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北与利比亚相接。地理坐标区位于北纬7°至24°、东经13°至24°之间,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排名非洲第5位、世界第20位。乍得时区为东一区,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晚7小时,无夏令时。

乍得

乍得地图

气候

乍得气候炎热干燥,除北部的高原山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都在27˚C以上,北部沙漠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9˚C。4月至7月天气炎热,其国内的最高气温可达50˚C,12月至次年1月气候凉爽,越往北则昼夜温差越大。乍得全国分为旱、雨两季,一般6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

乍得全国的气候又可划分为三个区,其中北部撒哈拉地区是典型的沙漠或半沙漠气候,基本没有雨季,1 月份(一年中最冷的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约为 32 °C,5 月份(最热的月份)可达45°C到50˚C,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年平均日照时间超过3500小时,植物稀少。乍得中部的萨赫勒地区则是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该地区雨季为 6 月至 9 月,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乍得的南部被称为苏丹地区,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雨季为5月至10月,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

乍得

乍得气候图

地质

乍得位于非洲板块的中部,与阿拉伯板块、西非板块和东非板块相邻。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乍得的地质演化。特别是乍得位于中非剪切带(Mid-African Shear Zone)的西北部,这是一个重要的地质构造边界,对乍得的地质特征有重要影响。

乍得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这些岩石通常形成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环境。火成岩主要是玄武岩和安山岩,这些岩石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时期的火山活动。变质岩则是由沉积岩和火成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花岗片麻岩和辉绿岩-片麻岩分布广泛。这些岩石通常被晚造山运动时期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切割。乍得的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沉积岩系主要是存在于该国的西北部、中东部和最南端。而与阿尔及利亚塔西⾥系砂岩相关的下古⽣代岩系则覆盖在北部提⻉斯提地区以及东部、中部地区和北部的前寒武纪地层之上。东北部的库夫拉盆地也有下古生代砂岩,上覆努比亚砂岩。此外,还有下白垩世的大陆碎屑岩和上白垩世的海相岩石。

乍得盆地内的新近纪乍得地层由湖沼沉积物组成。

地形地貌

乍得占据乍得盆地东半部,地势北、东、南三面高,西部低。盆地底部平坦,海拔300~500米。乍得北部和东部地势偏高,其余地区地势平缓,乍得湖是其海拔最低的区域。北部的提贝斯提高原区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库西山(Emi Koussi)海拔3415米,系中部非洲的最高峰。东南部为达尔富尔高原区,东北部为埃尔迪-恩内迪高原区。东北高原有一座活火山——图西德火山(Toussidé),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3265米。从东南到北由瓦达伊高原、恩内迪高原和埃尔迪高原组成。

乍得

乍得地形图

水文水利

水文

乍得的主要河流是沙里河和洛贡河及其支流,它们主要是从东南部流入乍得湖。 这两个河流系统均发源于中非共和国和喀麦隆的高地,这些地区的年降雨量超过 1250 毫米。 沙里河由中非共和国的河流以及乍得东南部的Bahr Salamat河、Bahr Aouk河和Bahr Sara河注入,全长约1200公里。它的发源地位于萨尔市附近,中游穿过沼泽地,下游在恩贾梅纳附近与洛贡河汇合。 这条河的流量变化很大,旱季时流量只有17立方米/秒,雨季时,流量则可达到340立方米/秒。洛贡河是由来自喀麦隆和中非共和国的支流组成,它比沙里河更短、流量更小,全长约960公里,流量大约是85立方米/秒。 洛贡河在恩贾梅纳注入沙里河,两河合并后汇流三十公里,穿过一个大三角洲,注入乍得湖。乍得境内有五大湖,分别是:乍得湖(Tchad)、菲特里湖(Fitri)、伊洛湖(Iro)、雷勒湖(Léré)和特盖姆湖(Tekem)。

乍得湖

乍得湖(阿拉伯语:بحيرة تشاد,卡努里语:Sádǝ,法语:Lac Tchad)是一个淡水湖,地处乍得盆地中央,曾跨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四国,后因气候越来越干旱,蒸发强烈、水源减少,湖面逐渐缩小。水位季节变化大,主要依沙里河水情而异。变幅一般在1米以内,最大可达3米(1874),面积相应变化在1万~2.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12米。湖区平均年降水量330毫米,气候年际变化大,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的多年持续干旱,水位年际变化加大,湖面明显缩小,最小只剩2600多平方千米。每年最低水位出现在6~7月,最高水位在11~12月。表水温度19~32°C。湖底地形多变,巴加北边有一条湖底垅岗横贯东西,把湖泊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湖盆水流循环不畅,南湖稍深于北湖;东部水域多古沙丘,或没于水下或成小岛,以库城岛、布都马岛最大。湖面多纸草和芦苇形成的"漂浮小岛",对航行构成障碍。乍得湖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有沙里河、姆布利河、恩加达河、科马杜古约贝河注入,沙里河约占流量95%。湖滨洼地,尤其是沙里河三角洲,多沼泽,芦苇丛生;沿湖平原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中鳄鱼、河马甚多。水产资源丰富,为非洲重要的淡水鱼产区之一,盛产河豚、鲶、非洲虎鱼等。

菲特里湖

菲特里湖位于乍得中部,恩贾梅纳以东约 300 千米处。该湖的正常面积约为500平方千米。在雨水较多的年份,湖面面积会扩大两倍。该淡水湖水位较浅,由季节性降雨和集水区约 7 万平方千米的径流提供水源。主要的补给河流是季节性的巴塔河,它发源自西部的瓦达伊山丘。

水利

乍得政府计划开发位于阿姆贾拉斯东南 65 公里处的卡里亚里大坝,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水。该项目于 2021 年 8 月 21 日正式启动。阿姆贾拉斯是乍得最干旱的城镇之一,为了改善该地区的饮用水供应,乍得政府将从卡里亚里大坝抽水。该大坝的储水量为 2000 万立方米。水经过处理后将通过阿姆贾拉斯(Amdjarass)现有的水塔进行分配。乍得水务公司(STE)将负责新设施的运营。

土壤

乍得除了沙漠地带的沙子和山区的陡峭岩石外,还存在几种类型的土壤形成。在乍得湖的南侧,土壤来自积聚在Mega-Chad底部的粘土沉积物。沿着查里河和洛贡河以及萨拉马特河谷的季节性洪水泛滥的河岸,会出现水质(涝渍)土壤。在瓦达伊地区高地斜坡的裸露褶皱和土丘上发现了红色的热带含铁土壤。在乍得湖以北地区,亚干旱土壤是典型的,但乍得湖岸边沙丘之间的洼地除外,那里发现了容易盐碱化的水文形态土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乍得是非洲第五大国,国土总面积为125.9万平方千米。乍得土地总面积的39%用于农业,其中至少80%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约0.8%的耕地使用灌溉方式。乍得有9%的土地被列为国家保护区,58%的土地已被划为沙漠,另有30%的土地极易受到沙漠化的影响。

矿产资源

乍得矿藏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碱、石灰石、白陶土、钨、锡、铜、镍、铬、铀、黄金等。石油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区、多巴盆地和瓦达伊盆地,世界银行评估乍石油储量超过20亿桶,驻乍国际石油公司是开发主体,包括美国、英国、中国等。天然碱产量丰富,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区和北部博尔库、恩内迪等地。铬、铀、锰等稀有金属矿分布在北部奥祖山区和南部靠近喀麦隆、中非地区。金矿分布在南部的东凯比河地区、西凯比河地区、瓦达伊地区和北部提贝斯提地区。

森林资源

2005年,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9.5%。2000-2005年期间的森林砍伐率为0.7%。乍得森林灌木覆盖率为18%,约2350万公顷,桉树和乳油木是主要树种。森林砍伐 严重,平均每年减少0.6%,约20万公顷。植被恢复主要靠自然再生。主要位于南部的林地在1975年至2013年间减少了29%,损失面积达4700平方千米。长廊森林的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没有林地减少得那么快。在萨赫勒地区的加扎勒河州和卡嫩州,沙地成片生长,向大草原推进。

水资源

乍得的地表水资源主要取决于降雨量,而降雨量的时空变化非常大。根据现有数据,可再生的地表水资源估计为460亿立方米。然而,乍得拥有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资源以沉积地层(如砂岩和砂岩)、无压含水层以及深层承压或半承压含水层的连续含水层形式存在。这些含水层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主要分布在乍得的北部、西部和南部。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乍得境内拥有2288种植物(包括128个当地自命名种类)、83个亚种、81个变种和 8 个变型。植物被归类于151个科,其中48.7%的分类群属于6个最大的科,包括禾本科(14.6%)、豆科(13.6%)、莎草科(7.0%)、菊科(6.2%)、锦葵科(3.9%)和茜草科(3.4%)。在所有记录中,有2173种(88.3%)原产于乍得,其中55种(2.2%)为特有种,这些植物只存在于乍得,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另外,274种(11.0%)是乍得的外来物种,这些植物可能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还有13种(0.5%)被认为是隐源物种,其分类地位尚不确定。外来植物群共有131个分类群(5.3%)。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4111/

(56)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
  3. 早期历史
  4. 加奈姆-博尔努王国
  5. 瓦达伊王国
  6. 巴吉尔米王国
  7. 西方探索争夺时期
  8. 西方探险家在乍得
  9. 英法德等国在乍得地区的争夺和妥协
  10. 法国殖民时期
  11. 早期入侵时期
  12. 殖民地时期
  13. 民族独立时期
  14. 独立后的动荡时期
  15. 托姆巴巴耶统治(1960-1975年)
  16. 马卢姆军政府统治时期(1975-1979年)
  17. 各方混战时期
  18. 哈布雷政府时期
  19. 冷战后的发展时期
  20. “三驾马车”过渡时期
  21. 代比政府时期
  22. 代比的第一个民选总统任期
  23. 代比的第二个民选总统任期
  24. 代比的第三和第四个民选总统任期
  25. 自然地理
  26. 位置境域
  27. 气候
  28. 地质
  29. 地形地貌
  30. 水文水利
  31. 水文
  32. 乍得湖
  33. 菲特里湖
  34. 水利
  35. 土壤
  36. 自然资源
  37. 土地资源
  38. 矿产资源
  39. 森林资源
  40. 水资源
  41. 生物多样性
  42.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