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珊瑚是造礁石珊瑚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是昆士兰海岸过去千年来组成珊瑚礁的主要珊瑚品种,能缓解海浪的冲击,为海洋生物提供寄居场所,创造了生物多样性。
概述
编辑名称:鹿角珊瑚
分布:斐济,汤加
水流:强
光照:强
饲养要求:水温24~27;pH8.1~8.4;比重1.023~1.025
难养度:难
生物学特征
编辑群体一般分枝形群体一般分枝形,树木状、灌木状或平板形,极少皮壳或亚块状。有轴珊瑚体和辐射珊瑚体,隔片二轮,无轴柱。珊瑚体壁和共骨多孔。
主要依靠群体的生长型,轴珊瑚体的大小、颜色及辐射珊瑚体形状以及共骨的结构。群体的生长形和辐射珊瑚体的形状所示。
本属是造礁石珊瑚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也是分类最困难,变异最大,变幻莫测的属,已知有382个指名种,34个化石种,从始新世至今一直分布在欧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和印度--太平洋区。
物种代表
编辑栅列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为厚、皮壳板状群体,或板状分枝融合表面有脊或柱棒状突起。在分布顶端有圆形的轴珊瑚体,不明显,经常是1个以上。辐射珊瑚体大小相等,斜口管形,或紧粘贴,或蜗牛壳状到有圆和狭裂隙状开口。共骨上有密的融合刺组成。生活时为淡黄色。
1
地理分布:马达加斯加,查戈斯,马尔代夫,米尼可伊,尼科巴斯,可可斯群岛,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普岛,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波纳佩岛,马绍尔群岛,罗图马,萨摩亚;中国的台湾兰屿、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
松枝鹿角珊瑚
特征:坚实的树枝状分枝,在顶端及其附近可有几个轴珊瑚体,分枝上的辐射珊瑚体紧密粘贴排列,杯口圆滑和管形辐射珊瑚体,第Ⅰ轮隔片发育好,6个约1/2半径宽,第Ⅱ轮发育不全。轴珊瑚体0.8—2mm;突出1mm左右,第Ⅰ轮隔片发育好,第Ⅱ轮隔片比第Ⅰ轮隔片稍狭。共骨上布满小刺。生活时为淡黄色、淡绿色和淡黄色夹带亮绿色或深褐色、咖啡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
粗野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的粗短单枝呈指形状或亚指形,基部共骨扩展彼此相连或游离不连。轴珊瑚体圆柱形,或椭圆柱形,突出2mm左右,直径3.5-4mm,杯孔小(1mm),二轮隔片狭,第Ⅱ轮隔片比第Ⅰ轮隔片更狭,珊瑚壁刺漕状。辐射珊瑚体圆鼻形,隔片仅见1-2个直接隔片。只在基部的辐射珊瑚体内除2个直接隔片大外,还见狭的其余4个第Ⅰ轮隔片,第Ⅱ轮隔片发育不全,刺状。要共骨上浸埋珊瑚体的珊瑚杯径大小不一,突出的辐射珊瑚体突出的高度也参差不一,杯开口大小也不一,杯孔有圆形,也有斜椭圆形。该种的识别特征是粗短圆锥形分枝及特别大的轴珊瑚体,其颜色与分枝色不一,显著玫瑰红色或白色。生活时轴珊瑚体玫瑰色或白色,分枝呈褐棕色。
地理分布:该种是印度--太平洋区的广布种;中国的台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南岛及广东沿岸亦有分布。
壮实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基部皮壳,分枝强壮嗜浪水平生长,呈锥形,顶端钝,分枝大小,长短、粗细相差甚大。轴珊瑚体突出,珊瑚杯深1.5-2.5mm,第Ⅰ轮6个狭隔片,第Ⅱ轮隔片更狭,或发育不全。辐射珊瑚体在分枝上部拥挤,向上突出,上粗下细的圆管形,直径2-2.5mm,突出2-4.5mm,珊瑚杯孔斜而椭圆,外侧第Ⅰ轮3-4个隔片清楚,内侧不清楚,第Ⅱ轮隔片小而不清楚,或不发育。珊瑚壁沟漕状,共骨刺海绵状或刺状。生活时浅黄色、淡褐色或咖啡色,基部深绿色或翠绿色。
地理分布: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萨摩亚;中国南沙群岛、海南岛。
丘突鹿角珊瑚
特征:珊瑚骼基部皮壳,中央分枝水平蔓生,长短、粗细不一,非常不规则,基部有丘状突起。辐射珊瑚体的形状、大小浸埋或突起(3mm)都不一样,管状辐射珊瑚体的杯孔有圆形或鼻形开孔,浸埋的辐射珊瑚体是圆开孔,而且数量多。在管形辐射珊瑚体中第Ⅰ轮隔片达1/2半径宽,直接隔片明显,第Ⅱ轮发育不全或无。轴珊瑚体管形,杯孔圆,杯径0.8-1.0mm,第Ⅰ轮隔片宽(1/2半径宽),板状,隔片上有齿。珊瑚杯上的珊瑚肋显著,有钝刺在珊瑚肋。共骨上有不规则钝或少量装饰小刺组成。生活时为深褐色或绿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澳大利亚,马绍尔群岛,塔布堤;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中国热带海洋生物网 鹿角珊瑚属.www.chinaec.com. [2009-12-1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