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西沙群岛(英文名:XishaIslands),历史上称九乳螺洲(石)、七洲(洋)、长沙、千里长沙等,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主要是珊瑚砂组成的岛屿。西沙群岛位于15°47’~17°08’N,111°10’~112°55’E的南海海域,是相对集中的珊瑚礁岛群,分布在约50万平方干米的海域内。西沙群岛分为东、西两群。西群为永乐群岛,东群为宣德群岛。西群的永乐君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

西沙群岛(英文名:Xisha Islands),历史上称九乳螺洲(石)、七洲(洋)、长沙、千里长沙等,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主要是珊瑚砂组成的岛屿。西沙群岛位于15°47’~17°08’N,111°10’~112°55’E的南海海域,是相对集中的珊瑚礁岛群,分布在约50万平方干米的海域内。西沙群岛分为东、西两群。西群为永乐群岛,东群为宣德群岛。西群的永乐君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等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北礁是渔民进入西沙群岛的第一个岛礁,也是必经之路。东群的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其中宣德环礁有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沙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永兴岛和石岛12个小岛,东岛环礁有东岛和高尖石2个小岛。

名称由来

编辑

西沙群岛又称为九乳螺洲(石)、七洲(洋)、长沙、千里长沙,是中国南海诸岛中最西部的群岛,因为群岛整体位置靠西,故名西沙群岛。

位置境域

编辑

西沙群岛位于15°47’~17°08’N,111°10’~112°55’E之间,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公里。

西沙群岛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共同构成,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包含40多个岛屿。永乐群岛位于西沙群岛西部,有金银岛、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中建岛、高尖石及玉琢礁、华光礁、北礁等组成;宣德群岛位于西沙群岛东部,包括永兴岛、石岛、赵述岛、南岛、北岛、中岛、东岛以及东新沙洲、西新沙洲、中沙洲、北沙洲、西沙洲及西渡滩、银砾滩等。西沙群岛分布在多座环礁、台礁、暗礁、火山岛上,群岛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518公里。其中永兴岛面积最大,约3.8平方千米(含新填海区域和港池)。永兴岛围填海后与石岛相连,最高点海拔15.9米。

成因

编辑

地质演化

南海地处欧亚板块、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等三大板块交汇处,受其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西沙群岛具有减薄的陆壳性质,与西沙海槽、琼东南盆地、中沙海槽和西北次海盆为邻,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具有“下断上拗”的构造演化特征,地形反差巨大,与南海海盆的多期扩张活动有关。

早第三纪后期,大约距今2000万年,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向北(或北北西)运动改变为向西(或北西西)的运动,因此亚洲大陆边缘遭受强烈的挤压,南海中央海盆地就是在此时期内扩张形成的。由于南海中央海盆的海底扩张作用,西沙群岛及邻区开始分裂解体。首先是在西沙群岛北缘,平行南海中央海盆扩张轴的方向,出现了近东西的张裂构造带。这使得早已受到北东向构造作用影响的华南大陆南部边陲的西沙、中沙等大陆碎块从华南微陆块中分离出来。随着断裂规模的增大,导致地块陷落成谷,逐渐演化为近东西向的西沙北海槽。西沙北断裂带继续向西发展,近东西向的断裂沿袭了较老的北东向断裂,并与红河断裂延入南海的部分,共同构成了规模巨大的“Y”型构造。由于应力易在此集中,引起地壳深部物质变动,产生“热柱”。结果,西沙群岛地区进一步向东南漂移。在其西北端形成一巨大的“V”型沉积凹陷,是一含油气远景区。与此同时或稍后,西沙地块与中沙地块沿原北东向构造线发生分离,形成裂谷,继而又演化为西沙东海槽。

珊瑚礁

西沙群岛是一组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其基底是宽且平的西沙台阶,台阶上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礁盘的隆起为珊瑚礁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基底。基底上发育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珊瑚礁。西沙在中新世之前为构造隆起区域,发育陆上风化壳,之后经构造沉降演变为陆架海。第三纪以来,在构造复杂的南海及其周边海域沉积了大量的热带浅水碳酸盐岩。西沙群岛以基岩和风化壳为基底,在早中新世开始发育形成岸礁。上新世以来,西沙群岛发生快速沉降,陆架演变到外礁坡,造礁生物继续在岸礁上发育形成堡礁。中中新世西沙隆起所覆盖区域中的局部碳酸盐岩台地继续发育,经第四纪地壳间歇性下沉,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生物礁向构造高部位退积,使得这些礁的平台逐渐缩小,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环礁。

《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将岛屿的成因概括为:因西沙海面以前较高,珊瑚在水中,结成环形之礁;海面低落后,礁露出水面,珊瑚离水死去,于是形成各岛如此形状。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炎热湿润,太阳辐射强,其物理海洋环境受亚洲季风和地貌的影响。

西沙群岛温度的变化受到冬、夏季风气流的转化及强度的影响,与陆地明显不同。在季风和海洋性气候的作用下,西沙气温的变化较平稳,年平均气温26~28℃,平均年较差仅有6.2℃,平均日较差为4.1℃。西沙海域每年5~9月水温最高,月平均温度不低于29℃;1~4月份为水温逐渐升高阶段,1月水温最低,为24℃;10~12月水温逐渐降低至24.5℃。

西沙降水的季节分布与内陆不同,易受冬、夏季风以及陆地面积小、海陆差异不显著、盛行海洋性气团等因素共同影响,年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旱季、雨季。将西沙5~11月划分为雨季,12~次年4月划分为旱季。西沙有雨季越来越涝,旱季越来越旱的趋势。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年平均风速5.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6~9月达85%,此时湿度大,温度高、闷热难耐。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沙群岛雨季容易发生台风、热带气旋等自然灾害;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旱季呈现出干旱少雨、温度低、降水少等特点

地质

地质构造与地层

  • 断裂与地层形变特征:西沙地块周缘发育北东-北东东、北西向深大断裂,地块上发育北东、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多被东西向断裂切割,因此北东向断裂形成时间早于东西向断裂。由于受南海多期构造活动和复杂地形的影响,不同构造位置断裂表现出不同产状。X1单道地震剖面显示西沙群岛隆起西缘发育地堑和低角度正断层,隆起东缘形成低角度倾角地堑-半地堑,西沙群岛此时为张性构造环境。X1单道地震剖面永乐环礁和宣德环礁之间的沉积地层,出现大波长褶皱,西沙群岛内部处于挤压环境。X2-B单道地震剖面隆起南缘发育一系列铲形断裂,断裂两侧空白反射地层厚度具有较大差异,有着多期活动形成的特征。X2-A单道地震剖面表现出西沙群岛北部出逆冲构造特征,这些逆冲构造变形作用经负花状断裂后明显减弱。该断裂带呈EW走向,现在仍具有活动性。断裂带北侧地层形成约40千米逆冲构造区;南侧地层发育近直立断裂,地层也具有出逆冲褶皱构造,变形逐渐减弱,现今均已不活动。

  • 地壳升降运动:西沙群岛生物礁地层厚达1251米,中新世以来,西沙群岛以沉降为主。上新世早期西沙群岛、琼东南盆地以及莺歌海盆地进入海侵最高峰,该时期区域地壳快速下沉。西沙群岛内部及周缘断裂影响了该区现代地貌,这些断裂使地块产生不均匀沉降,同时沿断裂发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出露海底可达数百米,局部地壳被快速抬升,产生巨大的地壳差异升降。第四纪以来,西沙群岛地壳出现大面积的升降运动。西沙断块隆起在第四纪初期地壳上升接近现代海面,形成珊瑚礁岛屿,其后又两次间歇性上升,形成两级珊瑚礁阶地,现代以轻微上升的构造运动为主。永兴岛和石岛同属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的宣德环礁,相距仅0.7km,有着明显差异地壳运动。全新世以来,石岛抬升了几十米,成为西沙群岛海拔最高的岛屿,达15.9m。

地形地貌

西沙群岛海底地形为南海北部大陆坡的西沙台阶,是一个水深1500-2000米的高出南海中央深海平原的海底高原。西沙群岛从东北向西南方向伸展,在5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西沙群岛珊瑚礁林立,有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滩。干出礁是高度在大潮高潮面以下、深度基准面之上的孤立岩石或珊瑚礁,礁体面积共有1836.4平方公里,其中礁坪面积221.6平方公里,礁湖面积1614.8平方公里。

西沙群岛的基座是一宽阔平坦的“西沙台阶”,水深约为1000米左右。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调查,该台阶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纵长约204千米,北西向宽102千米。调查结果表明,“西沙台阶”的展布与区内主要构造线(北东向或近东西向)方向基本上相对应,其发育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另外,台阶本身亦被众多的放射状陡峭海底峡谷所切割。这是由台阶上拱产生的表面张力而造成的,反映西沙群岛地区一度曾以上升运动为主。

西沙群岛以北,有一个“厂”形的西沙北海槽,长约460千米,底宽8~10千米;西段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水深超过 1650米;东段呈近东西向延伸,水深超过3000米,并由此伸入南海中央海盆。海槽底面平坦,由西向东倾斜,槽壁相当陡。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南北不对称的“V”型地堑,两侧断层均很发育,以正断层为主,有的断层从下向上穿达海底。

西沙群岛东侧,即在西沙群岛与中沙群岛之间,有一北东向延伸的西沙东海槽,也有人称为中沙西海槽,长约300千米,宽50~90千米。海槽的东北部水深超过2000米,西南部超过3000米。从海底地貌上看,北部较南部宽,槽壁东陡西缓。该海槽两侧为北东向的地壳断裂所限,属拉张型地堑。另外,在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与宣德蹄形礁之间和西沙群岛之南各自有一条北西方向延伸的海槽。前者是西沙中海槽,长约110千米,水深为800~900米。后者长约60千米,水深1000~1100米,其西北端与西沙北海槽西南端相连。

水文

本区是南海的心腹地带,不受陆地条件影响,形成稳定的海洋水文特征。

海流

西沙群岛处在东亚季风区的关键位置,其海流和大气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明显受季风营力调制。西沙群岛冬季附近海面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每年4月和10月,由于季风转换造成海流不稳定,存在南北气流界面,南海诸岛附近形成两大涡旋,分别位于西沙群岛南部和南沙群岛西面,两者均为逆时针环流。

波浪

季风影响下,西沙群岛冬季盛行偏北浪,夏季盛行偏南浪。最大波高出现在台风期。波浪冲击对西沙群岛岛屿和沙洲有重大影响。恒定的强浪可输送较多的浮游生物,并提升溶解氧浓度,有利珊瑚的发育。同时,强浪可以打碎枝状珊瑚,碎屑在礁盘上堆积形成沙堤和砾堤,为珊瑚地形发育打下了基础。

潮汐

全日潮汐,南海的潮汐主要由太平洋传入,该海面广阔,岛屿面积小,对潮波传播影响较小,同时南海海盆是封闭性地形,潮波多为驻波。潮汐类型为全日潮,潮差小, 一般为2米以下。潮流属全日潮流,流速小,最大流速为1节,比沿岸地区小,广东沿岸为2节,琼州海峡5节以上。

水温

由于西沙群岛属热带海域,水温普遍较高:中建岛表层温度在29.4~29.8℃之间;东岛表层温度在30.3~30.5℃之间,永乐群岛表层温度在29.8~30.2℃之间;宣德群岛表层温度在29.7~30.5℃之间。纵观起来,各岛周围水域表层温度彼此无太大差别,变动在29.4~30.5℃之间,太阳辐射、地形影响、上下层混合作用的影响也只在1.1℃范围内,可见其变幅很小。

土壤

西沙群岛的土壤绝大部分是在具有强烈石灰性的生物碎屑沉积物几乎均为珊瑚、贝壳碎屑上发育起来的。在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经过脱盐阶段‚在生物积累、淋溶、磷素富集、积盐脱盐等过程作用下,形成了以磷质石灰土为主的珊瑚沙土。

西沙群岛的成土母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珊瑚砂,它是珊瑚和贝类贝壳的残碎体,不同于一般江河、海滩的石英冲积沙。这类母质对土壤的发育过程起着特殊的作用。另一类母质为珊瑚贝壳碎屑岩。这种母岩可能系深水珊瑚砂经历不长时期的成岩过程后上升露出海面,有明显的层状构造,坚硬度不如一般岩石,易击碎,断面处仍可清楚看到珊瑚砂的构造。

西沙群岛土壤的形成,除滨海地带和局部洼地外都已经历了脱盐阶段,有明显的磷素富集和淋溶过程。鸟类大量和 长期的活动,使地表形成可观的鸟粪堆积。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鸟粪迅速分解,释放出大量磷酸盐,随着枯枝落叶腐解过程产生的腐殖酸,一起向上壤下层淋溶,并与壤中的钙相结合,形成“鸟粪磷矿”。在成土过程,大部分珊瑚、 贝壳碎屑逐步被胶磷矿所浸染、包被、部分置换以至完全里换。

生物

西沙群岛在中国具有独特和珍贵的远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孕育海洋生物的摇篮。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中国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活珊瑚的覆盖度最原始、最珍贵,其造礁石珊瑚种类占中国石珊瑚种类的3/4,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沙群岛珊瑚礁共有石珊瑚127种,苍珊瑚1种,笙珊瑚1种,软珊瑚21种,多孔螅7种,所有珊瑚种全部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

植物

1948年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记录了当时西沙群岛上的植物种类有48种,而到2021年06月的永兴岛植物挂牌仪式上,西沙群岛上的植物种类,已记录达500余种。西沙群岛拥有独特的热带海岛植物群落,包括维管束植物296种(含变种),隶属于80个科,211个属。常见的热带类型有紫茉莉科、豆科、露兜科、夹竹桃科、大戟科、藤黄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等;其中典型的热带岛屿植物如白避霜花、草海桐、滨樗等特色鲜明。

西沙群岛的植被是以环带状分布的乔木、灌木等单优势植被群落为特征的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西沙群岛许多岛屿历史上都覆盖着茂盛的植被,其中,岛屿的中部分布着大片的白避霜花树乔木林,岛屿的外围沙堤主要是草海桐、银毛柴等灌木。

西沙群岛历史上曾有相当茂密的植物,故永兴岛有林岛或多树岛之称,赵述岛也称为树岛。以耐盐、抗风沙植物为主。岛上有10多米高的避霜花林,林中有观音座莲、羊齿类、蒺藜,还有蟋蟀草、知风草、马唐等。沙滩上有耐盐的银滨紫、龙爪茅、草海桐、桔叶鸡眼藤、阿图大戟等。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目前主要有海岸酮群落、草海桐群落组成灌木林;草本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人工栽培植物群落,如法国枇杷、木麻王、棕榈树、海棠树等多种耐旱、耐盐、抗风沙植物。

野外实地调查了西沙群岛18个岛礁的野生和栽培植物资源概况,发现不同的岛礁之间植物物种分布存在差异,晋卿岛(36科62属71种)、赵述岛(39科61属66种)和东岛(32科53属62种)的植物资源物种数最多,而盘石屿和全富岛未发现有植物分布。而导致不同岛屿植物物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岛屿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面积大的岛屿应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强于面积小的岛屿,晋卿岛、东岛和赵述岛属于西沙群岛中面积较大的几个岛屿,而永兴岛,赵述岛和石岛主要以栽培植物为主。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中国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其造礁石珊瑚种类占中国石珊瑚种类的3/4,因而地位十分重要。西沙群岛珊瑚礁共有石珊瑚127种,苍珊瑚1种,笙珊瑚1种,软珊瑚21种,多孔螅7种,所有珊瑚种全部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CITES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

动物

目前记录在案的动物资源: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多毛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大型藻类等门类的底栖生物计309科663属1570种;鱼类661种,隶属于25目、93科、305属。造礁石珊瑚13科50属204种。

2016~2019年西沙附近海域珊瑚礁分布区共采获5个生物大类中的252种底栖生物。其中甲壳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120种;软体动物有72种;棘皮动物37种,环节动物17种,其他门类生物6种。各门类生物种类占比一般是: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其他门类,仅2017年除外。

西沙东岛白鲣鸟保护区是中国最南端的自然保护区,1980年9月,由当时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东岛共栖息60多种海洋鸟类,主要有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和暗缘乡眼等,其中白鲣鸟数量达6万余只,使其成为中国鸟类密度最大、最具特色的海鸟保护区。

沙群岛海域还拥有众多其他珍稀的海洋动物,包括中华海豚、真海豚、宽吻海豚、蓝鲸、长须鲸、小鳁鲸、座头鲸、虎鲸、伪虎鲸、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红珊瑚、虎斑宝贝、唐冠螺、大珠母贝、大砗磲和鹦鹉螺等;拥有珊瑚礁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是中国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捕捞渔场。其他重要海产品主要有海龟、海参、珍珠、贝类、鲍鱼、海藻等。

重要岛屿

永乐群岛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西部的一组岛群。位于15°46'~17°07’N,111°11'~112°06’E范围内的南海海域。古代中国海南渔民称之为下八岛、西八岛、下峙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便于对中国收复的南海进行管理,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华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重新命名,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1403~1424)至宣德(1426~1435)年间七下西洋,将西沙海域西部的一组岛屿定名为永乐群岛。

永乐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等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其中永乐环礁上发育有金银岛、筐仔沙洲、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鸭公岛、银屿、银屿仔、咸舍屿、石屿、晋卿岛、琛航岛和广金岛等13个小岛,盘石屿环礁和中建岛台礁的礁坪上各有1座小岛。

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永乐群岛管理委员会位于群岛中的晋卿岛。群岛中的珊瑚岛是历史上的重要岛屿,从海南岛来的船最先到达珊瑚岛。群岛的龙洞晋卿岛,是石屿礁盘的中部,是水下古火山口,海水湛蓝,有“蓝洞”之称。

北礁

是渔民进入西沙群岛的第一个岛礁,也是必经之路。但该礁是一个大环礁,高潮时被淹没在水下,所以第一次出海或是经验不足的渔民,常常在此撞礁,因此,北礁下的沉船也较多。相较沧桑的北礁,永乐群岛石屿海域宛如一片净土,整个海域被10几个小岛和环礁包围,是个天然的大湖,风平浪静;大海一尘不染,分外清澈。

永乐环礁

在西沙礁坪发育较完整的环礁中,永乐环礁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且岛屿众多,礁湖内有大片浅水区域,渔业资源丰富,是西沙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渔民居住地。

全富岛

全富岛上全是细软的海沙,四周形成沙堤。全富岛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40米。这里周围海水由浅绿、翠绿、碧绿、深绿、浅蓝、深蓝、墨蓝,海水碧波荡漾,像蓝宝石般晶莹剔透,非常美丽。

鸭公岛

位于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东北部,在全富岛所在礁盘与银屿所在礁盘之间的“银屿门”的通路上,海拔3米,占地仅0.01平方公里,是一个完全由珊瑚礁堆积而成的小岛,岛中有一个随海潮涨落的活水泻湖。由于受四面洋流和海风的影响,岛屿露出水面的面积会随着季节性洋流的变动而变动,因此鸭公岛也是一座“会动”的岛,每次上岛,都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岛上的特征是立有两根旗杆,五星红旗飘扬,可以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鸭公岛的水质很好,可以潜水也可以游泳,岛上甚至还有简易的海水淡化设施。在这里可以从渔民那里吃到各种鲜活的海鱼和比拳头还大的海胆。

宣德群岛

中国西沙群岛东部的一组岛群。位于北纬15°43’~17°00’、东经112°10’ ~112°54’之间的海域,以宣德环礁为主体和中心,包括永兴岛一石岛、七连屿、宣德环礁、银砾滩及暗滩等。其中,七连屿包括西沙洲一赵述岛等一系列岛屿和浅滩。古代中国海南渔民称之为东七岛、上七岛、上峙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便于对中国收复的南海进行管理,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华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重新命名,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1403~1424)至宣德(1426~1435)年间七下西洋,将这一海域的岛屿定名为宣德群岛。

东群的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等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其中宣德环礁有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永兴岛和石岛等12个小岛,东岛环礁有东岛和高尖石2个小岛。

永兴岛

永兴岛,又名“林岛”,是西沙群岛及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是南海诸岛交通枢纽,也是海南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行政中心。永兴岛是因为二战之后中国派兵收复西沙时,用其中的一艘战舰“永兴舰”命名此岛而得名;曾用名林岛,因为岛上有茂密的树林而用此名。

行政区划属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是西沙区政府所在地,也是三沙市政府和众多上级派出机构驻地。岛屿围填海后与临近的石岛相连,面积3.8平方千米(含新填海区域和港池),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1平方公里。地势平坦,高出海面约5米,最高处8.5米,岛西南有长约870米、宽约100米的沙堤,海岸线长度约8.1公里。岛上有机场、港池码头、政府办公楼、学校、商店、邮局、银行、医院、图书馆、气象站等。永兴岛上有1946年中国海军竖立的“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石,有我国最南端的邮局和居民委员会。

环境问题

编辑

渔业资源衰退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捕捞强度加大,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西沙海域资源与生态面临沉重压力。过去“五龙治海”,多部门未能协调,管控不到位,保护力度不够。上世纪70-80年代,常驻岛上渔民滥捕乱采,采取非法网具或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性作业方式,以及为获取古沉船瓷器采取炸礁、撬礁方式,加上越南渔船非法入侵捕鱼,采用掠夺性、破坏性的作业方式等,造成渔业资源严重破坏。由于海捕捞强度过大,进行渔业捕捞的船只迅速增长,永兴岛近海已看不到小鱼游动,赵述岛上堆满了小砗磲及各种贝类空壳,西沙不少海域珊瑚已经死亡。并且导致西沙附近海域的鹦嘴鱼、石斑鱼、龙虾以及红口螺、梅花参等经济生物迅速减少,鱼类年龄结构也趋于低龄化,法螺、大珠母贝、鹦鹉螺、玳瑁等珍稀海洋生物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长棘海星大量繁殖,极大地加剧了珊瑚死亡。

三沙海洋蓝洞国家自然保护区

三沙海洋蓝洞被命名为永乐龙洞,位于西沙永乐群岛晋卿岛与石屿的盘礁间。蓝洞深达300.89米,为垂直洞穴,洞口直径130米,洞底直径约36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海洋蓝洞是十分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从海面上看会发现蓝洞呈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在海底形成巨大深洞。三沙海洋蓝洞是一个深邃、神秘、诡异自然奇观,为保持蓝洞生态环境原生性,必须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前提下,适度有序开放。

风景名胜

编辑

石岛国家地质公园

岛地质公园展示海浪雕蚀而成的造型石景观,其中“蛟龙出海”形似巨龙从海中腾起,尤其从北面海上观赏效果最佳。海南乐东有毛公山造型石,澄迈有济公山造型石,被认为海南奇绝山石,而西沙石岛“蛟龙出海”则是海南珍稀海石。老龙头处隆起的生物砂岩地层壁立,浪涛声振,其间还有“海龟出水”“抬头远望”造型石,以及海蚀龛、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等造型景观。石崖高15.9米,是南海诸岛中最高岛屿。海蚀作用最终产物为生物沙滩,由珊瑚碎屑贝壳残体组成,完全不同于矿物沙滩。马尔代夫高品质沙滩与西沙一样均是生物沙滩。

东岛海鸟国家森林公园

东岛森林林相为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完全不同于海南本土茎花、板根及粗大藤夲发育的热带雨林,也有别于中国大陆林相类型,具有鲜明热带海岛地域特色,有很大科研与科普价值。珊瑚岛常绿乔木林主要树种为白避霜花树(也称麻疯桐),树高达10米,树干苍劲,弯曲生长,如同麻疯病人手指一样,构成茂密麻疯桐纯林,极富地域特色。东岛上有达5万只以上的鲣鸟、军舰鸟、海鸥等,栖息于麻疯桐林内或树冠之上,林下堆积了大量鸟粪,等于为麻疯桐施肥,两者共生互利。另外岛上还有热带灌木林(羊角树)、沙生植物、人工植被等。早在1981年东岛即被划为鲣鸟自然保护区,是西沙成立最早自然保护区。岛上林中还有野化黄牛出没,形成鸟林畜独特生态系统。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西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4-14].

[2]刘晓红. 浅谈西沙群岛海域生态环境现状[J]. 化工管理, 2020,No.563(20): 54-55.

[3]张妙弟.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 7 广东、广西、海南、重庆[M]. 北京, 2016: 118-120.

[4]西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4-14].

[5]西沙群岛:南海陆地最多的群岛.三沙市人民政府网. [2023-04-14].

[6]冯英辞, 詹文欢, 姚衍桃等. 西沙群岛礁区的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15,34(03): 48-53.

[7]高战朝. 西沙群岛与邻近海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壳性质的转化[J]. 海洋科学, 1986(04): 51-54.

[8]西沙群岛珊瑚藻记录之近2000万年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和珊瑚礁演化过程.中国知网. [2023-06-28].

[9]王静. 广东地方高校与西沙群岛资源的调查——以1928年西沙调查活动为考察中心[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9,29(03): 175-185+217.

[10]李嘉琪, 白爱娟, 蔡亲波. 西沙群岛和涠洲岛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近岸陆地的对比[J]. 热带地理, 2018,38(01): 72-81.

[11]陈君慧. 中国地理知识百科 第2册[M]. 长春, 2013: 357-358.

[12]叶锦昭. 西沙群岛环境水文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S1): 19-25.

[13]康霖. 西沙群岛海洋资源调查评估与南海渔业开发维权[J]. 海洋技术学报, 2016,35(01): 118-121.

[14]王瑞. 西沙群岛土壤环境特征分析及质量评价[D]. 海南大学, 2011

[15]西沙群岛植物有了身份证 现有记录种类达500余种.人民网海南. [2023-04-14].

[16]游长江, 侯佩旭, 邓灿芳等. 西沙群岛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J]. 资源科学, 2015,37(08): 1609-1620.

[17]康勇, 郑希龙, 魏建和等. 西沙群岛植物资源物种组成及药用植物多样性研究[J/OL]. 中国现代中药, 2022: 1-16.

[18]夏光远, 陈石泉, 谢海群等. 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J]. 热带生物学报, 2023,14(01): 8-16.

[19]永乐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4-14].

[20]网上展馆‒‒ 主权三沙 美丽三沙 幸福三沙.三沙市人民政府网. [2023-04-14].

[21]西沙群岛开启天堂之旅.三沙市人民政府网. [2023-04-14].

[22]鸭公岛:珊瑚礁上的俊美舞者.中国知网. [2023-06-28].

[23]宣德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4-14].

[24]南海诸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4-14].

[25]永兴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4-14].

[26]林鸿民, 陈惠. 西沙群岛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J]. 中国发展, 2017,17(01): 46-49.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5809/

(41)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位置境域
  3. 成因
  4. 地质演化
  5. 珊瑚礁
  6. 地理特征
  7. 气候
  8. 地质
  9. 地质构造与地层
  10. 地形地貌
  11. 水文
  12. 海流
  13. 波浪
  14. 潮汐
  15. 水温
  16. 土壤
  17. 生物
  18. 植物
  19. 动物
  20. 重要岛屿
  21. 永乐群岛
  22. 北礁
  23. 永乐环礁
  24. 全富岛
  25. 鸭公岛
  26. 宣德群岛
  27. 永兴岛
  28. 环境问题
  29. 渔业资源衰退
  30. 三沙海洋蓝洞国家自然保护区
  31. 风景名胜
  32. 石岛国家地质公园
  33. 东岛海鸟国家森林公园
  3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