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岛(英文名:Triton I.),别名:螺岛、半路峙。是西沙群岛最南端的岛屿,距离西沙群岛永兴岛178公里,距海南岛约500公里,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约8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米,是一个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小岛。
命名
编辑1935年的时候,岛屿原先名为土莱塘岛。1946年,为纪念中国派军舰“中建号”去接收本岛,改名为中建岛,海南渔民则称“半路峙”(因从海南岛赴南沙群岛捕鱼到此已走一半路程)或“螺岛”(岛上盛产各种海螺)。
成因
编辑中新世
西沙群岛是一组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其基底是宽且平的西沙台阶,台阶上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礁盘的隆起为珊瑚礁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基底。基底上发育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珊瑚礁。西沙在中新世之前为构造隆起区域,发育陆上风化壳,之后经构造沉降演变为陆架海。。
第三纪
第三纪以来,在构造复杂的南海及其周边海域沉积了大量的热带浅水碳酸盐岩。西沙群岛以基岩和风化壳为基底,在早中新世开始发育形成岸礁。
上新世
上新世以来,西沙群岛发生快速沉降,陆架演变到外礁坡,造礁生物继续在岸礁上发育形成堡礁。中中新世西沙隆起所覆盖区域中的局部碳酸盐岩台地继续发育,经第四纪地壳间歇性下沉,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生物礁向构造高部位退积,使得这些礁的平台逐渐缩小,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环礁。
《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将岛屿的成因概括为:因西沙海面以前较高,珊瑚在水中,结成环形之礁;海面低落后,礁露出水面,珊瑚离水死去,于是形成各岛如此形状。
位置境域
编辑中建岛位于西沙群岛最南端,地理坐标北纬15°47′,东经111°12′,距离西沙群岛永兴岛178公里,距海南岛约500公里,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约8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一个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小岛。
领海基点
1996年,中国发布关于领海范围的声明,其中中建岛有七点是中国领海基点。
1、中建岛(1)北纬15°46.5′ 东经111°12.6′
2、中建(2)北纬15°46.4′ 东经111°12.1′
3、中建岛(3)北纬15°46.4′ 东经111°11.8′
4、中建岛(4)北纬15°46.5′ 东经111°11.6′
5、中建(5)北纬15°46.7′ 东经111°11.4′
6、中建岛(6)北纬15°46.9′ 东经111°11.3′
7、中建岛(7)北纬15°47.2′ 东经111°11.4′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中建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长夏无冬,常年处于高温、高湿、高日照、多台风的状态,在夏季,午间地面温度更是达到了60℃以上。受地理位置影响,从南海经过的台风90%以上要经过中建岛,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2月,每天几乎都会有6~8级的东北季风,浪高可达2米左右,每次台风都要带来大量的降水,这也是官兵们积蓄淡水的好时机,储水池的水可以用几个月。比如2020年11月9日~10日白天,受第21号台风“艾涛”外围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中建岛降雨量可达116.1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西沙地块周缘发育北东-北东东、北西向深大断裂,地块上发育北东、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多被东西向断裂切割,因此北东向断裂形成时间早于东西向断裂。由于受南海多期构造活动和复杂地形的影响,不同构造位置断裂表现出不同产状。其中中建岛属于西沙群岛的西群西群的永乐群岛,X2-A单道地震剖面表现出西沙群岛北部出逆冲构造特征,这些逆冲构造变形作用经负花状断裂后明显减弱,该断裂带呈EW走向,现在仍具有活动性。断裂带北侧地层形成约40千米逆冲构造区;南侧地层发育近直立断裂,地层也具有出逆冲褶皱构造,变形逐渐减弱,现今均已不活动。
西沙群岛海域构造简图
中建岛地表沉积物年龄为距今2159±114~2759±90年,为晚全新世早期的沉积物。中建岛西南盆地有着较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南海油气的远景区和后备资源。
地层分布
西沙群岛生物礁地层厚达1251m,说明西沙群岛中新世以来以沉降为主,中建岛是一个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小岛,珊瑚礁在岩石学上统称为礁灰岩,礁灰岩是造礁石珊瑚群体死亡后其遗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后形成的,丛生的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堆积在死前原生长地称为原生礁;死或活的珊瑚被波浪破坏后,其残肢和各种附礁生物贝类及藻类的遗骸堆积胶结在一起构成次生礁,原生礁和次生礁构成了水中珊瑚礁灰岩地质体。
地形地貌
中建岛呈长方形,四周礁盘宽500~1000米之间,礁盘边缘微微高起成为礁脊,礁脊以内至岛四周的沿岸沙堤为浅水的内礁坪;沙堤内地势低平,海拔仅2.7~3米,上面覆盖着洁白的珊瑚沙。沙堤受东北季风影响以东北部为高,台风过境时,高潮可以淹没岛屿的大部分,故地形变化较大,显示出由沙洲向沙岛过渡的特征。
水文
中建岛位于西沙群岛西南部,受地理位置影响,从南海经过的台风90%以上要经过中建岛。
海流
西沙群岛处在东亚季风区的关键位置,其海流和大气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明显受季风营力调制。西沙群岛冬季附近海面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每年4月和10月,由于季风转换造成海流不稳定,存在南北气流界面,南海诸岛附近形成两大涡旋,分别位于西沙群岛南部和南沙群岛西面,两者均为逆时针环流。
波浪
季风影响下,西沙群岛冬季盛行偏北浪,夏季盛行偏南浪。最大波高出现在台风期。波浪冲击对西沙群岛岛屿和沙洲有重大影响。恒定的强浪可输送较多的浮游生物,并提升溶解氧浓度,有利珊瑚的发育。同时,强浪可以打碎枝状珊瑚,碎屑在礁盘上堆积形成沙堤和砾堤,为珊瑚地形发育打下了基础。
潮汐
全日潮汐,南海的潮汐主要由太平洋传入,该海面广阔,岛屿面积小,对潮波传播影响较小,同时南海海盆是封闭性地形,潮波多为驻波。潮汐类型为全日潮,潮差小,一般为2米以下。潮流属全日潮流,流速小,最大流速为1节。
水温
由于西沙群岛属热带海域,水温普遍较高:中建岛表层温度在29.4~29.8℃之间。纵观起来,各岛周围水域表层温度彼此无太大差别,变动在29.4~30.5℃之间,太阳辐射、地形影响、上下层混合作用的影响也只在1.1℃范围内,可见其变幅很小。
地下水
中建岛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质是咸水及局部浅部淡水。附近水域表温29.4~29.8℃,水域底层采水深度70米深处,水温在18.5~21.1℃之间,比表层低10℃左右,水位65米深处盐度为34.59‰,80米深处增加到34.64‰,岛屿透明度在20米左右,远离岛屿处透明度超过20米,最大可达30米。
碧绿的海水
土壤
中建岛沉积土类砂性土,岩性为灰白-浅黄色珊瑚贝壳中砂、粗砂和砾砂,厚度一般10~20米,最厚23.9米。为了使中建岛植物能够生存,驻扎这里的官兵探亲返回来时都会背上一包家乡的土,有西北的黄土,东北的黑土,也有岭南的红土。截至2016年,中建岛上已有300多平方米的人造地,在岛的中心地带,土层已达一米多厚,按照中国地理分布,分别标出了北京、辽宁、江苏、河北、河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市、自治区的地名。
沙滩
中建岛是一个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小岛,岛上大量的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珊瑚、贝类经过上万年的风化,形成了风景优美的白沙滩,白沙滩对日光的反射率高达90%,很容易导致盲症。
中建岛的白沙滩
生物多样性
由于本岛常受海淹,所以岛上草木难于自然生长,全岛被珊瑚、贝壳和白沙覆盖,原无植被。70年代种植了椰子树、枇杷树等,高处有海鸟栖息于此。
植物
20世纪80年代驻岛部队由海南岛运来土壤、树苗,种上椰子、木麻黄、马尾松、榄仁树(野枇杷)等,使中建岛由“南海戈壁”变成“南海绿洲”。
在官兵的不懈努力下,羊角树、马尾松和爬藤最先在岛上扎下根,昔日的南海戈壁正变成生机盎然的海上绿岛,一代代辛勤好学的中建人用双手和汗水共同建设了一个军中乐园、岛上花园。中建岛已开辟菜地370平方米,种活59种植物;其中椰树300多棵,羊角树、抗风桐700多棵,马尾松6000余棵,草坪100多平方米,爬藤6000多平方米,海马草2000多平方米。其中海马草的最特特点就是,越缺水越红。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