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命名
- 2 位置境域
- 3 成因
- ▪ 地质年代
- ▪ 中生代
- ▪ 三迭纪(约2.51亿年~2.01亿年前)
- ▪ 侏罗纪(约2.01亿年~1.45亿年前)
- ▪ 白垩纪(约1.45亿年~6,500万年前)
- ▪ 新生代(约6,500万年至今)
- 4 地理特征
- ▪ 气候
-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寒带海洋性气候
- ▪ 地中海气候
- ▪ 地质
- ▪ 地质构造
- ▪ 地层构成
- ▪ 地形地貌
- ▪ 陆地地貌
- ▪ 海洋轮廓
- ▪ 地中海
- ▪ 加勒比海
- ▪ 墨西哥湾
- ▪ 主要岛屿
- ▪ 大不列颠岛
- ▪ 爱尔兰岛
- ▪ 冰岛
- ▪ 海底地貌
- ▪ 大西洋中脊
- ▪ 大陆架
- ▪ 大陆坡
- ▪ 岛弧和海沟
- ▪ 水文
- ▪ 洋流
- ▪ 表层环流
- ▪ 暖流
- ▪ 寒流
- ▪ 水团
- ▪ 水温和盐度
- ▪ 潮汐
- ▪ 河流
- ▪ 亚马逊河
- ▪ 密西西比河
- ▪ 尼日尔河
- ▪ 莱茵河
- ▪ 生物多样性
大西洋(英文名:Atlantic Ocean),位于欧洲、非洲和南、之间,是世界上第二大洋。总面积约为9,165.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597米;最深处海沟9218米。长度为111,866千米。
命名
编辑大西洋(英文:Atlantic)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希腊神话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Atlas)的海洋。阿特拉斯是一位擎天巨神,被罚以承载天空的重任。根据传说,他的领地被认为是现在大西洋地区的一部分。因此,这片海洋被命名为阿特拉斯的海洋,即大西洋。
大西洋(Atlantic)这个名称最早在古希腊文献中出现。最初,希腊人将“Atlas”这个名字用来称呼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山地。随后,这个名称扩展到了直布罗陀(Gibraltar)以外的海洋地区。1650年,荷兰地理学家伯思哈德·瓦寺尼引用了这个名称。希腊语的“Atlas”在拉丁化后变为“Atlantis”,并传播到其他语言中。在英语中,大西洋被称为“Atlantic Ocean”,意思仍然是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之海。
位置境域
编辑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占据着一个纵向延伸的“S”形盆地,东部与欧洲和非洲相接,西部与美洲相连。作为世界大洋相互连接的一部分,它在北部与北冰洋相连,在西南部与太平洋相连,在东南部与印度洋相连,在南部与南极洲相连(按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定义则是与南大洋相连)。大西洋被赤道逆流分为两部分,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在大约北纬8°处分界。
大西洋北部以冰岛-法罗岛海脊和威维尔-汤普森海脊与北冰洋为界;南部与南极洲相邻,与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部水域相连;西南方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经线(西经67°)与太平洋分界,东南方通过南非好望角经线(东经20°)与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与太平洋相连,东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Strait of Gibraltar)、地中海以及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与印度洋附属海红海相连。大西洋的面积约为9165.5万平方千米,大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5.4%,接近太平洋面积的一半。平均水深约为3597米,3000~6000米的深度占72.1%;最深处为波多黎各海沟,达到9218米。大西洋的海水总容积为3.297亿立方千米。
大西洋东西向狭窄但差异很大,在纽芬兰岛(Newfoundland Island)和爱尔兰之间,宽度约为3320千米;向南更远时,宽度扩大到4800千米以上,然后再次变窄,从巴西圣罗克角(Cape St. Roque)到利比里亚帕尔马斯角(Cape Palmas)的距离只有大约2850千米。向南再次变宽,海岸线几乎没有岛屿,接近好望角和合恩角之间的边界时,大约在南纬60°的位置,宽度约为5200千米。最狭窄的是赤道区域,最短距离约为2400千米。
成因
编辑大西洋底是由地壳张裂扩展而成。大西洋中脊的裂谷区是一个狭窄的地带,其中洋底地壳受到张力而下沉。根据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大西洋是大约2亿年前一个泛大陆解体裂开而形成的。现代大西洋开始形成的时期不早于中生代。
大西洋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的形成重大事件,大致可以按地质年代做如下划分:
地质年代
中生代
三迭纪(约2.51亿年~2.01亿年前)
北美东海岸和非洲之间开始形成裂谷,中大西洋的两侧海底开始形成。
侏罗纪(约2.01亿年~1.45亿年前)
约1.6亿年前中晚侏罗世的交界期,非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新洋壳已经生成。侏罗纪晚期,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发生了裂谷的形成。
末期,大西洋可能已经展开成为一条宽度达到一千千米的海洋。南部和北部尚处于缺氧和相对封闭的环境。
白垩纪(约1.45亿年~6,500万年前)
白垩纪初期,大西洋南部和北部同样处于缺氧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约1亿年前,北大西洋扩张形成了早期的墨西哥湾流;同时,一条横穿大西洋的赤道洋流从古代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然后通过巴拿马海峡流入赤道太平洋(当时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没有陆地相连)。在此后的漫长时期中,这两条洋流对北大西洋的生物地理和沉积环境产生了影响。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之间发生裂谷形成比斯开湾,大西洋裂谷向北延伸至北美和格陵兰之间。大约1.2亿年前,南大西洋幼年洋的发展从南向北逐渐推进到达非洲西南部,1.1亿年前到达了刚果,然后是尼日利亚,形成了类似于红海的狭长海盆。后期,幼年洋从尼日利亚向西伸展,南美洲与非洲沿着尼日利亚至利比里亚的东西向海岸段最终裂开,使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相连。南大西洋单侧的扩张速率约为每年2厘米,晚期,南大西洋的展宽可能已达到近3000千米的宽度。
新生代(约6,500万年至今)
新生代的早期,北大西洋裂谷开始向北延伸,贯穿格陵兰)与欧洲之间。古新世时期,南北大西洋之间已经形成广阔的联通。大约5000万年前,北大西洋北端的裂谷延伸至挪威海,连接了北冰洋地区,欧亚海盆逐渐扩张形成,在过去的5000万年中,大西洋持续扩张和展宽,最终形成了现代大西洋的图景。
约350万年前的晚近地质时期,南、北美洲的连接形成了巴拿马地峡,切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连接。环南极洋流形成,大西洋的海水循环逐渐加强。渐新世以来,随着南极洲冰川的形成和扩展,纬度和海洋底之间的温度梯度显著增大。寒冷的极地海水下沉形成了强劲的南极底层流。由于非洲、阿拉伯和欧亚大陆的靠近,古代赤道环流逐渐减弱,而大西洋南北向的环流逐渐加强。赤道区域海水的上升流增强,进一步加速了生物碳酸盐的沉积。随后的几个冰期中,寒冷的北极水多次向南侵入大西洋,最终形成了现代大西洋的环境特征。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大西洋因其纬度跨越范围极广,大致包括以下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海洋性气候等。大西洋的气候由于受大气环流、纬度、洋流性质以及海陆轮廓的影响,不仅南北差别较大,而且东西两侧也有明显的差异。北大西洋的气温比南大西洋高;大洋东、西两侧的气温有较大的差别。除南大西洋高纬区外,气温的年变幅都比较小。赤道海区终年高温(25~26°C),气温的年变化极小。在南、北纬20°之间的海域,相同纬度处的气温和年变幅都基本一致。在中、高纬度海域,北大西洋的气温一般比南大西洋同纬度的气温高出5~10°C,气温的年变幅也随纬度增高而递增。在南、北纬30°之间,大西洋东侧的平均气温一般比西侧低5°C左右。在北纬30°以北,情况则相反。在北纬60°附近,东侧比西侧气温约高出10°C;但在南纬30°以南,东、西两侧的气温差别不明显。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40°—60°,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40°—60°S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如布勒斯特为7.2℃,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
寒带海洋性气候
这种气候局限于阿拉斯加和斯堪的纳维亚比较狭窄的沿海地带,这两个地带在内地都与山脉相邻接。这些海岸有暖流流过,暖流导致“冬季暖湾”(图182),因为相对温暖湿润的TmK气团从海域向东北运动。法罗群岛的托尔斯港(北纬62°)1月平均温度为3℃,而夏季温度变动于10℃和16℃之间。
地中海气候
南欧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因地处北纬30°—40°,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冬季,大西洋上的暖湿西风可到达黑海岸边,而较周围陆地气压低的地中海低气压区又吸引大西洋副热带高压的气流,所以成为世界上冬雨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的地区。
地质
地质构造
大西洋面积8240万平方公里,正处在地质发展的壮年期,洋中脊与两侧大陆边缘平行并位于洋盆中心,两岸尚未出现消减带。以大西洋海岭为轴,对称分布的洋壳的年龄从中心向两侧持续变老,现在最老的洋壳年龄属晚侏罗世,见于西非及北美南部的大陆边缘外侧。冰岛是大西洋中脊在地表的出露点,那里活跃的火山作用和高地热表明,大西洋今天仍在扩展之中。
地层构成
大西洋的基底是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的密度较高的镁铁质洋壳构成。大西洋中最古老的洋壳年龄可达1.45亿年,分布在非洲西海岸、北美东海岸以及南大西洋的两侧。
地形地貌
陆地地貌
海洋轮廓
大西洋东西岸线大体平行。南部岸线平直,北部岸线曲折,并有众多的鸟屿和半岛穿插分割,形成一系列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如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北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圣劳伦斯湾等。
地中海
介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西出直布罗陀海峡通大西洋,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入印度洋,东北经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通。地中海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欧美国家取得西亚、北非石油的必经通道,战略地位重要。沿岸主要港口有直布罗陀(英占)、巴塞罗那(西班牙)、马赛(法国)、热那亚和那波利(意人利)、里耶卡(克罗地亚)、瓦莱塔(马耳他)、伊兹密尔(土耳其)、贝鲁特(黎巴嫩)、亚历山大(埃及)、的黎波里(利比亚)、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等。
加勒比海
位于北大西洋的西南部,介于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中美洲、南美洲之间。向北经尤卡坦海峡直通墨西哥湾,向东经莫纳海峡、向风海峡、小安的列斯群岛间诸海峡连接大西洋。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金枪鱼、虾、海龟、鲨鱼、软体类和甲壳类动物。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加勒比海沿岸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科隆(巴拿马)、金斯敦(牙买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等。
墨西哥湾
大西洋深入北美大陆东南部的海湾。其北侧的佛罗里达海峡与西侧的尤卡坦海峡分别沟通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沿岸主要港口:美国的休斯敦、加尔维斯顿、博蒙特、阿瑟港、新奥尔良、莫比尔、坦帕、圣彼得斯堡等,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坦皮科等,古巴的哈瓦那。
主要岛屿
大西洋中主要的岛屿和群岛有: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亚速尔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南乔治亚岛、南桑德维奇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布维岛以及地中海中一些岛屿。
大不列颠岛
欧洲第一大岛屿,位于欧洲大陆西岸外的大西洋中,大不列颠群岛的主岛之一。面积为209,331平方千米,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土的主要部分。大不列颠岛周围环绕着超过1000座小型岛屿。沿海有许多深入内陆的峡湾和港湾。周围诸海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不结冰。属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冬温夏凉,多雨日,秋冬多雾。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山地和丘陵,东南为起伏不平的低地。
爱尔兰岛
爱尔兰岛,欧洲第三大岛。属不列颠群岛。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全岛面积8.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四周群山环绕,为茂密的森林覆盖,中央低陷部分绿地遍野。岛上河流纵横交错,湖泊多如繁星。主要河流有香农河、斯拉尼河、诺尔河、布莱克沃特河等。全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很少降雪。
冰岛
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的一个岛国,在格陵兰岛和英国中间,首都雷克雅未克。面积10.3万平方公里。靠近北极圈,为欧洲第二大岛。海岸线长约4970公里。地理概念上,冰岛经常被视为是北欧五国的一份子。属寒温带海洋性气候,变化无常。因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较同纬度其他地方温和。夏季日照长,冬季日照极短。秋季和冬初可见极光。多火山和地热喷泉。
海底地貌
大西洋海底地貌分为4个基本构造单元,即大陆边缘(面积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1/3,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起)、过渡带(所占面积很小,包括岛弧、边缘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沟)、洋盆(面积约占1/3,包括大洋盆地、洋底山脉或高地)和洋中脊(面积约占1/5)。
海底的巨大山脉
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又称大西洋海岭(Mid-Atlantic Ridge),北起冰岛,纵贯大西洋,南至布韦岛(Bouvet Island),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洋中脊相连。总长约1.7万千米,宽度约为1500~2000千米,约占整个大洋宽度的1/3。大西洋中脊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脊组成(其中部分岭脊的峰部突出海面形成岛屿),这些岭脊一般位于海面以下2500~3000米处。岭脊的高度从中轴向两侧逐渐降低。岭脊之间形成宽度约为12~40千米的裂谷,而中脊部分的裂谷较为宽阔(30~40千米),称为中央裂谷。大西洋中脊的两侧一般具有陡峭的边缘和不规则的地形。中脊被许多横向断裂带所切断,这些断裂带与海岭的走向近乎垂直,形成了深切的线状槽沟。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Romanche Fracture Zone)将大西洋中脊分为两段并错开了1000多千米。北段被称为北大西洋中脊,穿过大西洋北部,全长约为1.05万千米。南段被称为南大西洋中脊,贯穿大西洋南部,全长约为4500千米。
大陆架
大西洋大陆架的宽度从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面积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1/10。以东北部波罗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欧大不列颠岛周围和挪威海沿岸海域的大陆架最宽广,最宽处达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宽阔的大陆架区域之一。几内亚湾沿岸、巴西高原东北段、伊比利亚半岛西岸等处的大陆架都很窄,一般不超过50千米。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面积约为768万平方千米。沿着欧非大陆架的大陆坡地形相对陡峭,宽度通常只有20~30千米,而沿着美洲大陆的大陆坡地形相对平缓,宽度超过50~80千米。墨西哥湾海盆的西缘和阿根廷东侧的大陆坡,可从100~200米逐级递降至深5000米以上。大陆坡上还有上百条海底峡谷,尤以北美东侧大陆坡上最多。其形成与浊流冲刷有关,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格陵兰岛与拉布拉多半岛(Labrador Peninsula)之间的中大西洋海底谷,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海底峡谷。在大坡坡麓,有坡度比较平缓的深海扇。有的是由断层、地震或巨大的风暴,使大陆边缘的疏松沉积物崩塌下滑堆积而成,有的则由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所组成。
岛弧和海沟
大陆坡与洋盆之间发育一系列岛弧、边缘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沟。大西洋中存在两个岛弧带和深海沟系统:一个是由大安的列斯群岛(Greater Antilles)和小安的列斯群岛(Lesser Antilles)构成的双列岛弧带,以及位于其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另一个是南美洲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延伸向东的岛弧带,由南乔治亚岛(South Georgia Island)、南桑威奇群岛(South Sandwich Islands)和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 Islands)组成,并包括岛弧东缘的南桑威奇海沟(South Sandwich Trench)。波多黎各海沟的长度约为1550千米,平均宽度为120千米,它是大西洋最深的地方。南桑威奇海沟的长度约为1450千米,平均宽度为70千米,最大深度为8264米。
水文
洋流
表层环流
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
北大西洋通过海冰形成时析出的高盐度海水下沉而形成深层水并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北大西洋深层水通过长途流动,最后在北太平洋以上升流形式回到海面,完成大洋深层水循环。这一环流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大洋传送带”,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而北大西洋被比喻为这条传送带上的“开关”。
暖流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
寒流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
洋流产生的影响:洋流的主要影响是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洋流主要成因:是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
水团
大西洋水团有北大西洋中央水、南大西洋中央水、北大西洋中层水、南极中层水、大西洋地中海水、北大西洋深层及底层水、南极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
在南、北大西洋的副热带海区,表层海水的辐合和下沉过程形成了南大西洋(次表层)中央水和北大西洋(次表层)中央水。两个水团的主体分布在100~300米和100~500米的水层内,并向赤道扩展。随着与上下层水的混合,它们的温度和盐度特征逐渐消失,失去了其源地的特征。北大西洋中层水主要源自北极地区的水体,通过北极漂流和混合过程形成,并随着北大西洋涡旋和辐散区的运动而分布到大西洋中层区域。
北大西洋的深层水中还存在一个“外来”的水团,称为大西洋深层地中海水。它的源头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地区。这个水团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峡,下沉到800~1500米的深度,并广泛分布于北大西洋的中央海域。
北大西洋的深层水和底层水是在格陵兰岛周围海域以及挪威海形成的。挪威海的深层水来自冰岛-法罗群岛之间和格陵兰-冰岛之间,越过海槛溢出,与格陵兰岛周围海区形成了北大西洋的深层水和底层水。这些水团在深层和底层向南扩展,但由于密度较小,始终叠置在南极底层水之上。在南纬50°附近的海域仍可以观察到这个水团的存在。
由于大西洋在南、北高纬度区域同时具有深层水和底层水的形成源,因此其深层环流和水团分布过程较为发达,每个深层水团都具有较高的更新速率。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的分析估计,大西洋底层水的更新周期约为750年,相当于大平洋底层水更新周期的一半。
水温和盐度
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与气温分布类似,总的趋势是年平均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部的平均水温比南半部要高。其中,低纬度区域受到更多的阳光辐射和热量输入,导致水温较高,北大西洋表层水温一般为25℃~26℃,南大西洋为23℃~25℃。中纬度区域受到季节变化、洋流和风的影响,水温范围较广,北大西洋表层水温一般为13℃~24℃,南大西洋为8℃~20℃。在高纬度区域受到寒冷气团和冰川融水的影响,水温较低,北大西洋表层水温一般在5℃~8℃,南大西洋为1℃~2℃。
大西洋表层海水的盐度介于33‰~37‰之间,平均含盐度为34.87‰,在四大洋中位列第一。受海面蒸发和降水的影响,表层海水的最高盐度出现于降水量较少而蒸发特别强盛的副热带海区。在北纬20°~30°,特别是亚速尔群岛西南的信风带内,表层盐度的年平均值高达37.9。南纬10°~20°的巴西近岸海区,年平均值也可达37.6。热带海区,由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表层盐度随之下降。赤道海区的表层盐度大约为35.0左右。表层环流对盐度分布有明显影响。例如,湾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将盐度约为35.0的海水向高纬度输送,而盐度低于34.0的北冰洋表层水则由拉布拉多寒流向南输送到纽芬兰岛附近。因此,北大西洋西侧的表层等盐度线几乎呈南北走向,水平梯度大。反之,在南纬45°以南的西风漂流区,表层海水的等盐度线几乎与纬度平行。
大西洋深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具有更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自200~500米深层往下,所有温、盐度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到5000米以下深度水层中几乎呈均匀状态。
潮汐
大西洋的潮汐多属于半日潮。半日潮主要分潮(M2)的无潮点分布在冰岛东南和西南偏南、新斯科舍半岛西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洲东南近岸和布韦岛附近等地,潮汐振幅较小;而在巴芬湾、英吉利海峡、非洲西北岸、加勒比海南岸、南美洲东北岸和东南岸等地,振幅较大。大西洋西欧沿岸的潮汐多为正规的半日潮,而美洲中部东侧的加勒比海沿岸大部分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有些地方甚至为不规则的日潮。墨西哥湾沿岸除东部为不规则的半日潮外,其他地区则为正规或不规则的日潮。
全日潮主要分潮的无潮点分布在新斯科舍半岛南部、亚速尔群岛西南、几内亚湾西南、火地岛北部近岸和非洲南部等地,潮汐振幅较小;而在北美东岸、墨西哥湾东岸和火地岛北部沿岸振幅较大。
在开阔的大洋中,潮汐现象并不明显,潮差一般不到1米。而在近岸海区,狭窄的海湾或喇叭形河口区域,潮差就会有明显的增大。
河流
有众多的河流注入大西洋,河流的面积达到47423万平方千米。主要有、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尼日尔河、莱茵河)、圣劳伦斯河、奥里诺科河、巴拉那河、卢瓦尔河、刚果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发源于秘鲁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全长6751公里,在巴西境内3165公里,河面宽广,支流纵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0%。
密西西比河
又名“老人河”。北美最长的河流,为世界第三大河。干流长3779公里。发源于明尼苏达州的艾达斯卡湖,向南流经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支流众多,人称“众河之父”。
尼日尔河
西非主要河流,长4,184公里 (全球第十三,非洲第三),是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非洲第三长河,西非最大河流。 发源于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东南坡,流经马里、尼日尔、贝宁、尼日利亚等国,注入几内亚湾。长4160千米,流域面积2,090,000平方公里,在非洲是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第三大河,西非最大河流。
莱茵河
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公里,它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德国注入北海,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全长1,390公里(865哩)。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海洋底栖植物主要分布在水深浅于100米的近岸海区,面积约占洋底总面积的2%。这些植物主要属于褐藻门、绿藻门和红藻门,以及一些咸水显花植物。在高纬度海区,沿岸带的底栖植物相对较少。中纬度海区的底栖植物非常丰富,以褐藻类为主,并在软泥沉积上生长着相当数量的蓝藻。南大西洋的中、高纬度海区以褐藻类(尤其是昆布属)最为丰富。热带海区由于水温较高,底栖植物相对较少。此外,在北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中,可以看到茂密的漂浮性褐藻,尤其是马尾藻。
浮游植物共有240多种,主要以硅藻和甲藻为主要成分。在南、北大西洋的中纬度海区,硅藻的数量最为丰富,尤其在西风漂流区域最为集中。
动物
动物种类组成以热带区最为多样,生物量则以中纬度区、近极地区和近岸区较高。在中、高纬度海区,主要的哺乳动物包括鲸和鳍脚目动物,而鱼类主要以鲱、鳕、鲈、鲽科为常见。浮游动物方面,挠足目浮游甲壳动物和翼足类软体动物是优势种群。温带海区主要有海豹、海狗、鲸、鲱、沙丁鱼、鳀鱼以及多种无脊椎动物。热带海区的典型动物包括抹香鲸、海龟、飞鱼、鲨鱼、甲壳动物、珊瑚虫、钵水母、管水母和放射虫等。在北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有许多栖息在海藻中的游泳和固着动物,已发现超过50种鱼类和其他动物,如刺鲀、飞鱼、剑鱼、旗鱼、海龙、海马、鳀鱼、金枪鱼以及海鞘、海葵和一些苔藓动物。马尾藻海区还是欧洲和美洲鳗鱼的产卵场所。大西洋的高纬度冷水区域(特别是南极海域),生长着磷虾。深海中广泛分布着甲壳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水螅和一些独特的深海鱼类。此外,在波多黎各海沟深处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环节动物和管海参;在罗曼什断裂带的深槽中还发现了几种前所未知的植食性小型软体动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大西洋主要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硫、重砂矿、金刚石和锰结核等。
能源资源
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是世界著名的海底油田和天然气田分布区。委内瑞拉沿加勒比海伸入内地的马拉开波湾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8亿吨;美国所属的西哥湾石油储量约为20亿吨;北海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40亿吨;尼日利亚沿海石油可采储量超过26亿吨。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地区都发现了煤矿,其中英国东北部海底煤炭储量不少于5.5亿吨。
金属及非金属矿产
纽芬兰岛的大陆架海底和法国诺曼底海岸外都发现有丰富的铁矿。
重砂矿分布比较广泛。大西洋沿岸许多国家沿海发现了重砂矿,包括独居石、钛铁矿、锆石等。巴西对含有独居石、钛铁矿和锆石的重砂矿,美国对佛罗里达东海岸的锆石和金红石等都已开采。
西南非洲南起开普敦(Cape Town)、北至沃尔维斯湾(False Bay)约1600多千米的海底砂砾层,是世界著名的海洋金刚石产地。在几内亚湾和巴西两大陆架区金刚石也有发现。
锰结核是目前尚未开发的一种矿物资源,大西洋底总储量估计为1万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North American Basin)和阿根廷海盆(Argentine Basin)底部。此外,开普海盆(Cape Basin)、巴西海盆(Brazil Basin)和西欧海盆(West European Basin),在波罗的海、北海、黑海,甚至在北美五大湖底都有发现。
在大西洋中脊的构造带上存在许多海底热液活动矿点。最北的矿点可以追溯到冰岛以北的火山脊,而最南的矿点已经越过赤道,位于大西洋中脊的南部。在更南方的南大西洋中脊顶和西翼也分布有海底热液活动产物。主要矿物组成包括石膏、重晶石、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黄铜矿、铜蓝、斑铜矿、蒙脱石、水云母,还有少量的钡镁锰矿、钠水锰矿、水锰矿,以及钡镁锰矿、钙硬锰矿、非品质水合Fe氧化物等。
可持续能源
加拿大东部的芬迪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潮差,达到15.39米。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湾拥有超过12米的巨大潮差,为可持续能源的良好来源。法国在布列塔尼半岛附近的圣马洛(Saint-Malo),建立了一座潮汐发电站,发电能力超过2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
生物资源
大西洋的生物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渔获量曾一度位居世界各大洋之首,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渐退居太平洋之后,排名第二。每年的渔获量约占世界海洋渔获总量的40%。就单位面积产量而论,仍然高于其他大洋。在大西洋中,渔获量最高的地区包括北海、挪威海以及冰岛周围的海域。主要的渔场包括以下地区:大西洋东北部海域,包括北海、挪威海和冰岛周围海域。其中,纽芬兰、美国、加拿大东侧陆架海区是世界上单产最高的渔场。此外,地中海、黑海、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和安哥拉纳米比亚沿海也是相对重要的渔场。
大西洋海域的经济鱼类主要包括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舌鲽鱼和海鲈鱼等。它们主要分布在陆架区。在西欧和北美沿海区,牡蛎、贻贝、扇贝、螯虾和蟹类以及多种可食用的藻类产量丰富。南极大陆附近海区曾盛产鲸和海豹(然而,由于一些国家的滥捕行为,它们的数量已大量减少几近绝迹)。此外,磷虾也逐步开发。
人类活动
编辑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腓尼基人(Phoenicians)和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开始在大西洋近海航行,并建立了稳固的贸易体系。腓尼基人的大西洋航行最远到达了英国的康沃尔(Cornwall),迦太基人则最终达到了非洲的西部或可能是今天的塞内加尔(Senegal)。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首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即现在的美洲)。这个历史性的航行开启了欧洲对美洲的探索和殖民时代。
大航海时期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被称为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和法国等国家的航海家通过大西洋,探索并建立了殖民地。这些航海家包括著名的费尔南多·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马可·波罗(Marco Polo)、亨利·哈德逊 (Henry Hudson)等人。从16世纪到19世纪,大西洋是大西洋奴隶贸易和哥伦布交换的中心。
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受美洲独立战争、欧洲革命和战争的影响,大西洋沿岸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法国大革命(1789-1799)、拿破仑战争(1803-1815)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1810-1820)、日德兰海战(1916)。这些变革被统称为环大西洋革命。在这段时期内,以国王和贵族为中心的欧洲封建社会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议会为核心的民主国家。移民者取得了新大陆的控制权,代替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这些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横渡大西洋的航行。蒸汽船的出现使跨大西洋航行更加可行和高效。著名的航线包括英国南安普敦(Southampton)到美国纽约的航线,成为了重要的客运和贸易航线。
近现代
20世纪初,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飞机进行大西洋跨越航行。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完成了第一次无间断的大西洋飞行,从美国纽约飞往法国巴黎,开创了航空史上的新纪录。
美国和巴西等地区大国的贸易增长,使得20世纪初大西洋地区的海战和贸易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939年8月1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盟军成功保护了海上供应线,确保了重要物资的运输,并为他们在欧洲战场上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直到二战结束前,北大西洋是世界上航运量最大的海域。随着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波斯湾石油产业的发展以及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增长,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重心逐渐偏离了北大西洋。然而,欧洲和北美等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理位置,使得大西洋地区依然保持着广泛的海上贸易网络。
交通运输
大西洋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航运大洋之一。它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3/4,货运周转量占据全球2/3,货物吞吐量占据3/5的比例。自古以来,大西洋就存在许多不可替代的航线,包括欧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北大西洋航线、欧洲与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航线、欧洲与南美洲沿岸国家之间的南大西洋航线以及从欧洲沿非洲大西洋沿岸到达开普敦的航线。其中,北大西洋航线是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全球超过1/3的商船航行在这条深蓝色的航道上。鹿特丹是以货物吞吐吨位计算下,欧洲最繁忙的港口,也是世界第四个最繁忙的港口,其他沿海主要港口包括:安特卫普(第16名)、汉堡(第27名),不来梅/费利克斯托及菲力斯杜港(二个都是30名)
渔船、船离岸产业、体育赛艇、游艇以及从北海或波罗的海港口的上落的商船都使用到北海。 当中多佛尔海峡每天都有超过400个商业船只经过。 北海沿岸亦连续无数的运河系统、河流、人工港口等,以方便交通。 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人工航道,在2009年平均每天89船只使用(不包括运动艇和其他小型船只)。
大宗商品的贸易模式主要是将原油、煤炭、谷物、铁矿石和铝土矿等散装货物从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和牙买加等采掘和加工中心运往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工业生产中心。而相反方向的运输主要以耐用消费品(例如机械和汽车)以及其他制成品为主,尽管美国和加拿大也大量出口谷物、煤炭和铁矿石。在北大西洋地区,许多港口之间建立了完善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其中最繁忙的港口包括纽约市(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的查尔斯顿(Charleston)和弗吉尼亚州(Virginia)的汉普顿(Hampton)水域,以及荷兰的鹿特丹(Rotterdam)和德国的汉堡(Hamburg)。
交流通讯
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是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先驱者,他于1896年成功实现了大西洋无线电信号的跨越传输。在英国进行的实验中,他利用无线电波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的突破。
1901年,马可尼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实验,成功将无线电信号从英国康沃尔(Cornwall)的波尔杜(Poldhu)发送到加拿大纽芬兰(Newfoundland)的圣约翰斯(St. John's)。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随后,马可尼继续改进和扩展大西洋无线电通讯的范围和效能。他成立了无线电报公司(后来的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在英国和纽芬兰之间建立了商业化的跨大西洋无线电通讯线路。这条通讯线路使得大西洋两岸的商业、政治和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为全球无线电通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西洋海底电缆是指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的用于传输通信信号的电缆系统,其总长20多万千米。其中,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Valencia Islan)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Brittany Peninsula)西北端开始,延伸至加拿大纽芬兰岛的东南端,并一直通往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北端的线路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主要干线之一。
渔场和渔业区域
西北大西洋
该海区主要是以纽芬兰(Newfoundland)为中心的格陵兰(Greenland)西海岸和北美洲东北沿海一带海域,包括加拿大和美国两个国家。该海区的主要渔业是底拖网渔业和延绳钓渔业,主要渔获物包括鳕鱼、黑线鳕、鲈蚰、无须鳕、鲱鱼以及其他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如鲑鱼等)。自1994年以来,该海区的年渔获量稳定在约2000万吨左右。
东北大西洋
主要渔场有北海渔场、冰岛渔场、挪威北部海域渔场、巴伦支海(Barents Sea)东南部渔场、熊岛(Bear Island)至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 Island)的大陆架渔场。
该海区的渔业中有一些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渔业。北海渔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之一,它被认为现代拖网作业的发源地,整个渔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高强度的拖网作业。
主要捕捞对包括鳕鱼、黑线鳕、无须鳕、挪威条鳕、绿鳕类、鲱科鱼类和鲐鱼类等。鲱鱼是产量最高的品种,年产量在200至300万吨之间。其次是鳕鱼,年产量超过200万吨。自2005年以后,东北大西洋海域的渔获量稳定在900万吨左右。
中西大西洋
主要的渔场包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水域。该海区重要的渔业为虾渔业,其次是美国的油鳕渔业。虾渔业中心在墨西哥湾,主要由美国和墨西哥渔船生产,现已扩展到委内瑞拉和圭亚那近海。油鳕渔业产量高峰值达到100万吨,但渔获物均用于加工鱼粉,产值不高。
中东大西洋
主要作业渔场为非洲西部沿海大陆架海域,最重要的沿岸渔业是金枪鱼。从直布罗陀海峡到达喀尔(Dakar)的北部水域,中上层鱼类包括沙丁鱼、竹筴鱼、鲐鱼、大沙丁鱼、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金枪鱼等,大部分由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拖网船捕获。大型底层鱼类如鲷科鱼类、乌鲂科鱼类等,由南欧、东欧国家拖网渔船捕获。头足类包括鱿鱼、墨鱼和章鱼,主要由西班牙和日本渔船捕获。
从达喀尔到刚果的南部海域的主要底层渔场中,比维戈斯(Bissagos)渔场生物量最大。另外,河口也是拖网渔场的主要分布点,最著名的是刚果河口,可以捕到石首科鱼类、马鲛科鱼类、海鲶科鱼类、鳐科鱼类等大型鱼类。最丰富的虾场是在大河口或潟湖口(入海)附近,例如塞内加尔南部,尼日利亚、西班牙的拖网渔船已在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刚果和安哥拉北部外海发展了深水捕虾。
中东大西洋海域是远洋渔业国的重要作业渔区。上岸量方面最重要的单一物种是沙丁鱼,过去十年产量范围为600~900万吨。中东部大西洋有43%的种群评估为完全开发,53%为过度开发,4%是未完全开发。
西南大西洋
该海区包括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国。主要作业渔场为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架海域。巴西北部和中部沿岸渔业主要用小型渔船和竹筏进行生产,南部沿岸和巴塔哥尼亚则使用大型底拖网作业。乌拉圭和阿根廷渔业均以各类大小型拖网为主。捕捞对象均以无须鳕为主,此外还有沙丁鱼、鱿鱼和鲐鱼以及石首科鱼类。
西南大西洋海域是远洋渔业国的重要作业渔区。其渔获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停止增长后,其年总产量在200万吨左右波动。在该区域,监测的50%鱼类种群被过度开发,41%被完全开发,剩余9%被认为处于未完全开发状态。
东南大西洋
该海区主要作业渔场为非洲西部沿海大陆架海域。该海区的沿海国有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南非。
1970年以前,渔获量主要由沿岸国家所捕捞,主要有三种渔业: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主要为成群的中上层鱼渔业,捕捞沙丁鱼和竹筴鱼;南非主要为无须鳕渔业,采用拖网捕捞;南非和西南非洲主要为龙虾渔业。
1970年以后,东南大西洋成为远洋渔业国的重要作业渔区。东南大西洋是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起产量呈总体下降趋势的一组区域的典型。该区域在70年代后期产量为330万吨,但2009年只有120万吨。重要的无须鳕资源依然是完全开发到过度开发。
科学研究
生物海洋学与化学海洋学
1872年,年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 “挑战者”号在大 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年5个月的环球海洋考察开始的。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综合性的海洋科学考察。187年--1876年,历经将近4年,共航行127,600公里,发现4,717个新物种。此次考察使用颠倒温度计测量海洋深层水温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大量海洋动植物标本和海水、海底底质样品,发现了715个新属及4717个海洋生物新种,验证海水主要成分比值的恒定性原则,编制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物分布图;此外还测得了调查区域的地磁和水深情况。这些调查获得的全部资料和样品,经76位科学家长达23年的整理分析和悉心研究,最后写出了50卷计2.95万页的调查报告。他们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为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由深海钻探船格洛玛挑战者号(Glomar Challenger)进行的调查提供了大量支持大西洋盆地历史和形成的新理论的证据。机器人潜水器和有人潜水器的使用改善了对大西洋盆地的洋面和底栖生物的认识,包括在深海生活并依赖细菌化学合成食物生产的生物群落。
物理海洋学
19世纪,人们开始关注大西洋的洋流、海底地形和海洋沉积物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19世纪中期,系统的深水测量最早从大西洋开始,20世纪20年代,大西洋上又首先出现大洋回声测量的独特的闭合环。
有关大洋中脊构造的学说,20世纪20年代萌发于研究大西洋中脊的最初成果的资料。在同时代,引人注目的大西洋东、西岸轮廓线的相似性成了大陆分裂漂移活动论假说形成的出发点。
地质海洋学
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成为了对北大西洋冰山流动和洋流模式的重要研究契机。为了提高航行安全,国际冰巡逻队成立,并在北大西洋地区进行冰山观测和监测。德国的气象号(Meteor)研究船在南大西洋进行的科学航行为海洋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利用声纳技术绘制了海底地形,并测量了不同深度的盐度和温度分布,为后续的海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同时加速了对深海物理特性的兴趣,并增加了国家政府资助海洋科学的意愿。在20世纪下半叶,大西洋盆地的地球物理和声学研究揭示了海洋脊系统的存在,确认了板块构造理论,并获得了地球磁场周期性反转的知识。
环境问题和保护
编辑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
大西洋的远洋区域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排放垃圾的影响,但在位于人口和工业中心以及河口附近的海域中,海洋污染的增加已经被发现。海洋污染通常与海洋倾倒、航运(尤其是原油)与近海油气开发等活动有关,大部分污染源来自陆地,如未经处理的污水、重金属等工业废料以及农业径流(化肥和农药)。污染水域最明显的效应是当其过度富含氮和磷等营养物质时,藻类会大量生长耗尽可用氧气,减少或消灭动物生物群落。另一个是农药如DDT和多氯联苯(PCBs)等化学稳定化合物,在大西洋深海生物中也检测到微量存在。这些有害化合物进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大西洋及其边缘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波罗的海、南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地中海的东北部和北部、美国东北海岸、拉普拉塔河(River Plate)和巴西东南海岸以及几内亚湾北部海岸。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简称BP)租用的一个名为“深水地平线(the Deepwater Horizon)”的深海钻油平台发生爆炸,11名钻机工人丧生。随后的87天里,数百万加仑的石油涌入了墨西哥湾的水域。BP漏油事件(即英国石油漏油事故,或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成为美国水域有史以来最大的漏油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之一。大规模泄漏对水生野生动物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对鸟类、哺乳动物和海龟来说是致命的。
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引发漏油飘向佛罗里达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大西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升高。因热带纬度海表温度增加为飓风的形成和增强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使大西洋地区的飓风活动在过去几十年中呈增加趋势,且更多强度较高的飓风袭击了该地区,对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大西洋地区的海平面将比现在高出五倍。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带来了严重威胁,包括洪水、侵蚀和盐水入侵等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西洋中有多类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受到商业捕鲸活动威胁的蓝鲸、座头鲸、抹香鲸和虎鲸等大型鲸类,受到非法捕捞、捕食和栖息地破坏威胁的绿海龟、皮革龟、巨头龟等,受到捕食、海洋污染和栖息地破坏威胁的信天翁、海鸥和海雀等鸟类,以及受过度捕捞威胁的大西洋鲑鱼、大西洋鳕鱼和大西洋金枪鱼等鱼类。持续的渔业开发(过度捕捞、底拖网捕捞、流网捕捞、丢弃物、非目标物种的捕捞);污染(海上运输、排放、海上钻井、漏油);美国东部、巴西南部和阿根廷东部的城市污泥污染;加勒比海、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地中海和北海的石油污染;波罗的海、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污染。
环境保护
《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ast Atlantic,OSPAR)又称《奥斯陆-巴黎公约》促进国际合作与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OSPAR是由15个政府和欧盟合作所组成机制,这15个政府分别是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公约》于1992年9月22日在巴黎签署,于1998年3月25日正式生效。公约生效后,取代了1972年奥斯陆海洋倾倒公约和1974年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OSPAR委员会采纳制定战略方式对东北大西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富营养化以及近海活动五个方面展开工作,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该公约适用于缔约国的内水、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以及除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以外的区域的海洋公海部分。公约涉及的污染类型包括陆源污染以及船舶、飞机和海上设施导致的倾倒和焚烧所造成的污染。
2008年,来自15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布列斯特的会议上共同承诺保护大西洋中央海脊,该地区既是生态脆弱的地区,也是资源丰富但未被充分开发的地区。会议决定将30万平方千米的海脊地区及其上方的洋面宣布为海洋保护区域。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摩洛哥四国也与于同年5月20日“欧洲海洋日”当天在里斯本签署《大西洋东北部海域抵制污染、保护环境和海洋合作公约》附属协议。协议指出,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有害物质正威胁着公约签署国的海域安全和利益,希望有关方面出台预防性政策,以应对海洋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2010年9月,在挪威卑尔根(Bergen)召开的《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部长级会议上,缔约方指定了6个公海保护区,包括米尔恩海山复合区(Mohns Ridge Complex)、查理·吉布斯南部海洋保护区(Charlie-Gibbs South Marine Protected Area)、阿尔泰海山(Altaïr Seamount)、安蒂阿尔泰海山(Antialtair Seamount)、约瑟芬海山(Josephine Seamount)和亚速尔群岛北部大西洋中脊。这些保护区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大西洋中脊上的海山、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种和栖息地。2012年6月,OSPAR部长级会议接受了建立查理·吉布斯(Charlie-Gibbs)北部海洋保护区的提议,是第七个公海保护区。根据OSPAR设立的主要公海保护区的情况,这些指定区域的维护宗旨与目标主要包括维护、保护或恢复处于法律保护状态的生物多样性、自然遗产、栖息地、物种或景观;维护、保护或恢复未处于法律保护状态的生物多样性、自然遗产、栖息地、物种或景观;以及维护关键生态功能(如产卵区、幼仔养护区、饲养区、栖息区和高生产力区域)。
风景名胜
编辑亚速尔群岛
亚速尔群岛(Azores)位于北大西洋东中部,该群岛为葡萄牙共和国领土。面积2344平方千米,人口152,269人。群岛绵延640多公里。亚速尔群岛是由数百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形成了以陡峭的悬崖、茂密的森林和火山口为特征的景观。独特地融合了自然美景、丰富的文化和冒险活动。每个岛屿都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魅力。据说这里是在15世纪葡萄牙的阿齐兹王朝时,由航海家亨利王子所领导的海洋探险队所发现,并取得其归属权,到如今已是一座热带风情浓郁的小城,风光秀丽,港口地区更是热闹非凡。
亚速尔群岛
百慕大群岛(Bermuda)
百慕大位于北大西洋西部,距离美国东海岸哈特勒斯角(Cape Hatteras)约900多千米。该群岛由150多个小岛和众多岩礁组成,总陆地面积为54平方千米,其中主岛百慕大岛占总面积的2/3。其他较大的岛屿包括圣戴维岛(Saint David's Island)、圣乔治岛(Saint George's Island)、萨默寒特岛(Somerset Island)和爱尔兰岛(Ireland Island)等。
百慕大群岛是世界上最北部的珊瑚岛之一,其地质基岩主要由火山熔岩构成。其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海岸线曲折,拥有许多深水良港和美丽的白沙海滩。该群岛以南略呈三角形的海域内常常发生船舶失踪的事件,因此被称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百慕大因其优美的气候、迷人的景观和神秘的传说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百慕大群岛
马尾藻海(Sargasso Sea)
马尾藻海是大西洋中一个独特的海域,位于美国东部海区的北大西洋环流中心。范围大致在西经35°到70°,北纬20°到35°之间之间。马尾藻海的面积约为500万至600万平方千米,长约3704千米,宽约1852千米。
马尾藻海以大量漂浮的马尾藻植物而闻名。马尾藻属于褐藻门中最大型的藻类,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自主生长的藻类。这种植物并不依附在海岸岩石或附近地区,而是以巨大的浮岛形式漂浮在大洋中。马尾藻通过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繁殖的方式持续生长和扩展。马尾藻海的存在对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它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养分循环系统。马尾藻海的漂浮植物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海洋生物聚集在这个区域。因其特殊性,成为了大西洋中一处知名景观。
马尾藻海
相关文化
编辑神话传说
幸运岛(Island of the Hesperides)故事源自古希腊神话。这座位于大西洋的岛屿上,生长着一棵能带人永生的金苹果树,由赫斯珀里得斯(Hesperides)三姐妹守护,是由众神赠予赫拉(Hera)的礼物。赫拉克勒斯(Hercules)接获任务,需从幸运岛上偷取金苹果。在寻找幸运岛过程中,他必须面对大西洋狂暴的一面。敌意、狂暴的波浪和巨大的浪潮形成了无数的障碍,也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赫拉克勒斯感叹道:“我找不到任何方法摆脱这片灰色的海浪,看不到任何逃脱这片灰色海域的前景。”
在克尔特人的神话中,大西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信仰上,大西洋被视为神秘的海洋,与死亡和灵魂的转移有关。克尔特人相信,死者的灵魂会经过大西洋,前往来世或幽冥之地,是一个过渡的界限,连接着生与死之间的世界。在大西洋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岛屿,被称为“Avalon”或者“Hy-Brasil”。这些岛屿被认为是死者的居所,或者是死者灵魂停留的中间之地。在这些岛屿上,死者可以找到永恒的安宁和幸福。
相关作品
编辑影视作品
《大西洋深处 Deep Atlantic》是自然类记录片讲述在水下3000米处,在黑暗、寒冷的大西洋水域,摄影师肯·奥沙利文捕捉到了一些惊人的画面,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美丽的珊瑚礁,以及此前从未拍摄过动物的行为图片。 曾经被认为是“魔鬼之地”的大西洋深水区,既迷人又危险,《大西洋深处》以最惊险的视觉效果捕捉到了这一切。
《大西洋深处 Deep Atlantic》
《大西洋 Atlantic. 2014》导演: Jan-Willem van Ewijk。 这部电影的绝对诠释者是海洋,白天,夜晚,长而愤怒的波浪或平静祥和。 另一位表演者是Fettah,一个年轻的摩洛哥人,他是帆板运动之神。 这是一部基于你遇到的人物的简单性、他们家园的贫困(不是苦难)的电影,以及这些人的尊严,他们过着牺牲的生活,这是来度假的欧洲人甚至无法想象的。 这部电影值得欣赏,因为它的场景、各种情况下的海洋镜头以及人物的清晰度。
《大西洋 Atlantic. 2014》
艺术
位于意大利兰萨罗特(Lanzarote)海岸附近的“大西洋博物馆”(Museo Atlantic)日前正式开业,展出300余件真人大小、形态各异的雕塑,成为欧洲首家水下雕塑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水下39英尺(约12米)的海底,共有场景12处,雕塑300余座,由英国艺术家詹森·迪凯雷斯·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历时近3年设计建造而成。
“大西洋博物馆”(Museo Atlantic)
注释
编辑①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是指自哥伦布1492年抵达美洲以来,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发生的广泛的生物、文化和人口交流。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大西洋.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7-17].
[2]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著. 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20: 438.
[3]13. 海洋地质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2: 283-284.
[4]崔京生著. 海洋志[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22-26.
[5]Atlantic Ocean.CIA. [2023-07-17].
[6]闻君, 倪亮主编. 世界地理1000问 双色地图版[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9: 297.
[7]Gerold Siedler, Stephen M. International Geophysics[M].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 2013: 759-785.
[8]1.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191-196.
[9]保罗·布特尔著, 刘明周译. 大西洋史[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15: 5-17.
[10](美国)埃里克·方纳著. 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0.
[11]Atlantic Ocean.Britannica. [2023-07-17].
[12]Lynne D.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Sixth Edition)[M].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 2011: 245-301.
[13]范时清著. 海洋地质科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303-308.
[14]J. Encyclopedia of Ocean Sciences (Third Edition)[M].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 2019: 204-211.
[15]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知识网. [2023-11-22].
[16]寒带海洋性气候.自然知识网. [2023-11-22].
[17]地中海气候.自然知识网. [2023-11-22].
[18]大洋底地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2023-11-22].
[19]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ResearchGate. [2023-07-17].
[20]大西洋.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11-21].
[21]地中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11-20].
[22]加勒比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11-20].
[23]墨西哥湾.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11-20].
[24]大西洋概述.自然知识网. [2023-11-22].
[25]大不列颠岛.自然知识网. [2023-11-22].
[26]爱尔兰岛.自然知识网 . [2023-11-22].
[27]冰岛.自然知识网. [2023-11-22].
[28](苏联)列昂季耶夫(Леонтьев, О. 世界大洋自然地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39.
[29]寒潮寒流傻傻分不清楚?.光明网. [2023-11-20].
[30]中国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海洋作业
.中国科学院. [2023-11-20].
[31]弗兰克·J. 化学海洋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 17-25.
[32]Gerold Siedler, Stephen M. International Geophysics[M].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 2013: 787-815.
[33]Proudman J. The tides of the Atlantic Ocean[M]. 1945: 2-29.
[34]亚马逊河拾趣.中国江西网. [2023-11-20].
[35]密西西比河 Mississippi River.中国知网. [2023-11-20].
[36]非洲第三大河流——尼日尔河.中华自然科学网. [2023-11-20].
[37]莱茵河.中华自然科学网. [2023-11-20].
[38]相建海主编. 中国海情[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02: 4-5.
[39](日本)宫崎正胜作, 朱悦玮译. 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123.
[40](英国)利德尔·哈特著, 小小冰人译. 战略战术文库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368-375.
[41]世界港口排名.WORLD PORT RANKINGS 20081.pdf. [2023-11-21].
[42]北海 (大西洋).wikiwand. [2023-11-21].
[43]4. IT传 信息技术250年[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102-103.
[44]陈新军主编.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343-347.
[45]405.中国科普博览. [2023-11-21].
[46]澎湃新闻.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10周年后,数千种鱼类体内仍发现油污染.今日头条. 2020-04-22[2023-11-20].
[47]《环境法学》编写委员会编著. 环境法学[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7: 9.
[48]North East Atlantic.UNEP -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3-07-17].
[49]《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制度研究.中国知网. [2023-11-20].
[50]葡西法摩签署大西洋东北海域抵制污染协议--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 [2023-11-20].
[51]朱建庚. 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洋法律制度[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 115-118.
[52]孤悬大西洋的隐世秘境——亚速尔.中国知网. [2023-11-21].
[53]百慕大.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7-17].
[54]大西洋深处 Deep Atlantic (2019).豆瓣电影. [2023-11-20].
[55]大西洋 Atlantic. (2014).豆瓣电影. [2023-11-20].
[56]甘晨卉. 欧洲首个水下博物馆开馆 海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新闻中心-南海网.南海网. [2023-11-20].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