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博物馆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国家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008年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开展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1951年3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原文化部的5位领导及7位科学家,隶属于文化部。1951年4月2...

国家自然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自己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008年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开展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国自然博物馆时期

1951年3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原文化部的5位领导及7位科学家,隶属于文化部。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并且向全国征集标本和展品。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在新馆建起前,以故宫为布展地。1958年5月中央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多平方米。中央自然博物馆新馆的门柱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书“自然博物馆”五个大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与陈列内容,按原文化部直属的博物馆分工而确定,历史及革命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各朝代至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自然博物馆展示的是人类出现前,生物的自然进化史。在经过8个月的紧张布展工作之后,1959年1月中央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央自然博物馆的成立让中国有了一个自然科普基地和科研基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在1954年至1956年期间,中央自然博物馆举办了“全国矿产资源展览”“全国农业资源展览”“解放台湾展览”和“治理黄河展览”等新中国的首批大型展览。

北京自然博物馆时期

1962年中央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钟健教授为首任馆长。197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1977年,在原有的古生物、动物、植物陈列室基础上,增开了人类陈列室。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1980年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1982年编辑出版大型图册《生物史图说》。198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生态研究室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在麋鹿引进工作结束后独立为新的科研机构。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划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1992年9月中国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和北京市财政拨款建成“田家炳楼”,这座标本楼蕴藏着32万多件馆藏标本,许多标本在中国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2008年3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同年4月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同年5月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年7月1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获评“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自然博物馆时期

2023年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

国家自然博物馆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而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展示自然物和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建设好国家自然博物馆是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推动科普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自然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

方位布局

编辑

地理位置

北京博物馆位于中国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和天桥演艺区之间的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天坛公园,面朝天桥艺术中心。具体位置为北京市东城区天桥南大街126号。

建筑布局

北京自然博物馆通体为米黄色,整座建筑呈“山”字形,主楼为三层,两翼为两层,博物馆主楼一层有植物世界厅、恐龙公园厅、非洲厅,二层有古哺乳动物厅、古爬行动物厅等。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标本楼——“田家炳楼”,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有23万余件馆藏标本。 博物馆入口位于博物馆大门的南侧,出口位于博物馆大门的北侧方向,而主楼的正门则位于主楼的西侧,停车场位于博物馆主楼的西南方向。

陈列展览

编辑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以生物进化为主线,设立了动物、植物、人类等多个陈列展厅,反映了生命进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向观众呈现地球上生命演化发展的全过程。

基本陈列

古爬行动物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在大厅中央展示了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多媒体电脑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古哺乳动物

《古哺乳动物》大型专题展览展览面积480平方米,共展出了108件展品,展出了古哺乳动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代表动物。第一部分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第二部分新生代哺乳动物发展与繁荣,第三部分第四纪哺乳动物专题,第四部分为灵长类演化,突出展示了占祥上猿标本。重要标本有侏罗兽、翔齿兽、阶齿兽、剑齿虎、巨鬣狗、三趾马、黄河象、猛犸象、巨犀、和政羊等。其中展出的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庞大的象类家族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铲齿象等化石标本是原有展厅的特色之一。

《古哺乳动物》展览整体色调采用了和古哺乳动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层中岩石的颜色相近的米黄色系。展览入口处序厅的主题展标的设计理念选择了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剑齿虎捕食大唇犀的造型,通过骨架的形式再现了古哺乳动物繁盛时期的典型生活场景。展览中采用斗折曲线渐至开放式的场景,通过古哺乳动物的时代演化作为展示顺序,还依据中生代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证据,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了馆藏的9种小型古哺乳动物的圆雕模型,同时,辅以互动滑屏多媒体表现形式,使板状的模式标本更加直观、立体呈现出来,帮助观众更深刻认识和了解展陈,享受更好的参观体验。在平面布局中,将古哺乳动物标本依照展览内容科学划分,并进行分区设置。同时,小型标本采用展龛、通柜等形式进行陈列展示。而第四纪动物的猛犸象、野牛、披毛犀等大型骨架标本则分置于两组开放式景观中,配合相应时期古哺乳动物生活场景复原背景画,由远及近,相互融合,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除馆藏特色标本外,《古哺乳动物》展厅中还详细介绍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特征比较,多样的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等。其中包括贼兽类、柱齿兽类、对齿兽类、真三尖齿兽类、多瘤齿兽类、原兽类及其近亲、后兽类、祖先真兽类、白垩纪的真兽类等。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展览重点讲述了化石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寒武纪大爆发,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等重大历史事件;清晰地展示了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又历经二胚层阶段、三胚层阶段最后到脊椎动物起源的生命进化历程。

展览有很多精美化石,并使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再现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精美的地层褶皱展现地壳运动的威力,多媒体动画展示《化石的形成》;米勒实验解释生命的起源;观众通过参与展品互动,可以见到地球上最早的氧气是怎样从叠层石中冒出来的;海洋中水母优美的舞姿再现了5.8亿年前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繁荣景象;放大镜灯箱展示的澄江动物群化石使观众赏心悦目;精美的珊瑚化石和色彩斑斓的复原景象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无脊椎动物的繁荣;观众可以亲自触摸鸮头贝化石,感受远古生命的气息;精心设计的菊石展箱展出美轮美奂的菊石化石,更有玛瑙化菊石使化石变成了宝石供人们欣赏;在增强现实展项中,观众将图片对准摄像头,就会有相应的生物在空中游荡;大型复原景观“繁荣的奥陶纪海洋”展示3米长的直角石复原形象,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远古生物的神奇,还有多媒体投影直角石生活的情景。

恐龙公园

《恐龙公园》23条活灵活现的恐龙、两只翼龙以及一只和最早恐龙生活在一起的坚喙蜥构成了不同的组合,分别代表了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不同时期的恐龙世界的面貌,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复原的恐龙更加逼真。这些恐龙除了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吼叫嘶鸣等传统动作之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特别增加了恐龙眨眼、喘气等细节动作,使恐龙更加栩栩如生。

在恐龙公园中,北京自然博物馆增加了恐龙发掘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恐龙化石挖掘时候的场面和恐龙化石还在岩石中的状况;另外,恐龙公园还有“热河生物群”和“恐龙时代海洋”两个幻象,展示恐龙世界中的海洋里面的庞然大物。

植物世界

《植物世界》是北京自然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一直保留的四大经典常设展陈之一,以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植物科学复原图、植物复原景观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从其诞生开始,从低等植物至高等植物不断繁盛的演化过程,以及植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8年它迎来了第四次更新改造。更新后的展览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楼二楼北侧,展览面积850余平方米,展出的植物化石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多达1200余件,三个展厅分设 “植物演化”“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和“植物与人类”三部分内容。

植物演化厅以时间为轴线,从地球诞生开始,依次介绍了蓝细菌、内共生学说、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蕨类植物、楔叶类植物、真蕨类植物、前裸子植物、种子蕨、苏铁类植物、银杏类植物、松柏类植物、买麻藤类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展厅分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繁盛被子植物,分别展示了形态各异的叶、绚丽多彩的花和千奇百怪的果实及种子三个系列。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各类被子植物,选取了六种植被类型中的植物展出,包括热带雨林植物、红树林植物、荒漠植物、高寒植物、食虫植物和寄生植物

植物与人类展厅分为两个部分,外围墙面是第一部分,展示与人们的物质文明相关的植物内容,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和其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植物共七个单元。展厅中央区域是本展厅的第二部分,展示了五十多个国家的国花,还展示了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贝叶经实物。

人之由来

 

《人之由来》展览也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四大基本陈列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老专家周国兴教授指导下完成,在内容上增加了近年来古人类学最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许多新的标本也在展览中亮相。

展览主要从观众所关心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两个问题来设计展览内容。为了更清晰的展示这两个问题,展览分设“认识你自己和现代人之由来”两个子展厅。在“认识你自己”子展厅中,展览从“作为个体的人之由来”、“人对自身来源的探索”、“人是动物”、“人是特殊的动物”和“作为特殊动物的人之由来”五个方面与观众进行交流与探讨;而在“现代人之由来”部分,展览则讲述了从“托曼”至现代700万年间发生的故事。

《人之由来》展览用图版、标本、多媒体、景观、投影及幻影成像等多种手段对所要探讨的内容进行了展示,每一种展示手段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都是对科学发现及科研成果的忠实体现。

此展览标本数量约为160余件,包括用以说明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现生动物标本、距今一两千万年以前的人类可能的祖先——古猿代表、从地猿到现代人历经700万年间曾出现过的各个阶段的人类代表以及这些代表所制作的石器和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等。在此展览中,许多著名的古人类化石将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极为罕见保存下来的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的“露西”、160万年前的“纳里奥托姆男孩儿”和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

神奇的非洲

《神奇的非洲》展览以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非洲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大陆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非洲大陆的神奇。展览采用360度环形全景画展示技术,地面地形与背景画的自然衔接展现无限透视的原野效果,配合开放式动物景观这一新颖的展示方法,向观众展示恢宏震撼的非洲原野。在西耳厅,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地球表面的陆地来了解各大洲的动物;通过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两个标本的脖子的鲜明对比,了解长颈鹿脖子变长的秘密;狮子捕猎的场景让观众感受非洲原野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大战。在马赛人的展厅里,观众可以瞭望马赛人的村庄,走进马赛人的茅草屋,感受马赛人的生活气息,近距离的与马赛人观望。足不出户,感受非洲。

动物——人类的朋友

《动物——人类的朋友》展数百件体型各异、姿态优美的馆藏珍贵动物标本,集体亮相在北京自然博物馆800多平米展厅内。陈列中的动物标本,不仅包括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而且还有许多国外提供的部分珍贵标本。

《动物——人类的朋友》陈列是以进化论为主线,展示了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以及在相应的生态环境下,各类动物生存的真实景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列中的这些珍贵动物标本制作水平很高,毛皮色泽光润、体态造型完美,再现了动物体生前应有的姿态和容貌。

此外,展览还设计了许多互动参与项目,观众可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潜移默化的了解更多动物知识,以及动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人类的衣食住行、建筑仿生、文化创意、宗教信仰等,无不彰显了动物与人类的依存关系。展览的主旨无疑是提示人们懂得“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爱护和保护动物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义务。

走进人体

北京自然博物馆《走进人体》展览是以人体科学为主题的科普展。该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标本为依托,系统展示了人体构造的科学内容,并以朴实无华的视觉语言,向观者讲述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北京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批制作精美的人体塑化标本和人体器官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人体的肌肉与经脉,而且再现了器官内部的机理和层次的质感。《走进人体》展览还设计制作了20多项与观众互动的科普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大量声、光、电和多媒体的展示及应用,增强了整个陈列的视觉快感和震撼力。

临时展览

在常规展览之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推出各种各样的临时主题展览,例如“达•芬奇科技”“猛犸象”“人体的奥秘”以及连续十几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达·芬奇科技展

达·芬奇科技展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意大利教育大学科研部主办,意大利佛罗伦萨科学博物馆、意大利GIUNTI出版公司及意大利OPREA公司协办,北京自然博物馆承办,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和中国科技馆支持。展览包括59件展品和手稿复印件,展览面积达600平方米,主要介绍意大利和达·芬奇500年前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使观众从科学家、发明家的另一个视角认识以艺术家闻名的达·芬奇,感悟这位大师的智慧和神奇的创造力。展览期间还开展系列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促进中意两国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活化石猛犸象展

活化石猛犸象展远从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来中国北京市展出,展览时间为2009年4月28日至7月10日。此次展出的两具猛犸象化石“尤卡基尔(Yukagir)”与“欧米亚空(Oymiakon)”,均以其发现地而命名。其中“尤卡基尔”是一头成年的公象,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死时约40岁,是全球第一个在冷冻状态下完整保存的猛犸象,当年出土时象头和左前脚几乎完整,不但皮肉俱存,甚至在左前脚脚踝还可以看到茶色的体毛。另一头幼象“欧米亚空”2004年8月出土,出生于4万多年前,死亡时是约一岁多的雌象,也是当时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遗骸。

除了以上展品之外,北京自然科学博物馆,还专门调集了一批馆藏的珍品化石包括披毛犀、猛犸象等展品一同献展。现场充分利用了现代的展览手段,利用投影、全息技术、动漫形式等等还原出史前猛犸象的生活场景,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聪明的植物

《聪明的植物》展览包括展板42块,标本160余件,另外包括22项模型以及互动游戏等展品。本次展示的标本数量多,既有来自地球的两极的标本,也有来自于热带雨林的标本;既有被称为第一朵花的古果化石标本,也有现代植物花的标本;同时也有展示银杏类植物演化历程的化石银杏以及现代银杏标本。该展览巧妙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陈列手段,从植物由来、适者生存、扩大领地、防御策略4方面展示植物自己的故事,全面展示植物的聪明之处。《聪明的植物》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一段时间后,还在北京周边以及中国各地巡回展出。

冰河时代巨兽—猛犸象披毛犀古动物群展

2015年9月24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冰河时代—猛犸象披毛犀古动物群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免费对外开放,展期3个月。展览的面积450平米,参展标本87件,展板38张,4米大型壁画三幅。其中松花江猛犸象、真猛犸象骨架、披毛犀、东北野牛骨架、王氏水牛骨架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品),还包括中国发现最大最全的猛犸象门齿及国内首次发现的猛犸象粪化石等一些珍贵展品。

该展览参展的第四纪哺乳动物时代展品有松花江猛犸象完整骨架,高3.33米,长5.45米;披毛犀骨架高2.05米,长4.02米,均出土于中国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一级阶地距地表4米深的淡黄色粉砂层中,据碳十四测定,其生存年代为距今21200±600年前。同时参展的还有东北野牛、原始牛头骨、虎头骨、转角羊角、野马头骨等珍稀灭绝动物。

新春观展 大展宏"兔"

兔是哺乳动物,繁衍踪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是膺十二生肖之一,与人类的现实生命、未来愿景均紧密关联。本次展览展期为2023年1月14日至3月5日,免费开放,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生肖的起源以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的文化渊源;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自然生态中的兔;第三部分通过玉器、瓷器、青铜器、绘画等各类与兔相关的文物遗存,介绍历史文化中的兔;第四部分基于月兔的神性色彩,通过剪纸、刺绣、年画,介绍民俗文化中的兔。此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将稀有兔化石和生动多样的现生兔标本共同呈现于此次特展之中,让观众通过更全面细致的观察来认识和了解兔这个物种,并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这种动物蕴含的文化寓意。

重要馆藏

编辑

北京自然博物馆共有展品35.3万件,其中,“田家炳楼”有321829件馆藏标本,是中国同类标本楼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田家炳楼”的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如被称为“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的中华侏罗兽,完成全身羽毛颜色复原的赫氏近鸟龙。馆内的许多标本由国外友好人士捐赠,是中外友谊的见证。如科摩罗总统访华时赠送给江泽民同志的珍贵的拉蒂迈鱼标本、早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送给毛泽东同志的亚洲象标本、朱德同志转送的鳄鱼标本等各类礼品标本。比较珍贵的还有新西兰坎特伯雷国家博物馆赠送中国的恐鸟骨骼标本,是保存在中国的唯一恐鸟标本。

中华侏罗兽

中华侏罗兽是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被称为“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据研究,中华侏罗兽体重13克,体态乖小,生活在1.6亿年前(晚侏罗世),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该化石保存了中华侏罗兽长约2.2厘米的不完整头骨,以及部分头后骨骼、完整的前肢骨骼、残留的软组织印痕等。研究人员对化石进行分析,发现中华侏罗兽具有不错的攀爬技能,这种技能帮助它们在被恐龙等其他物种统治下的侏罗纪时期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息。中华侏罗兽的发现是研究哺乳动物演化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人类也属于真兽类哺乳动物,因此中华侏罗兽可以说是人类的老祖宗。

黄河象

黄河象,学名师氏剑齿象,化石发现于甘肃省合水县,1994年收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馆。黄河象的骨架高4米,长8米,象牙3米多长。整具化石保存得十分完好,包括舌头中较为纤细的舌骨都保存了下来。在100多块足部骨骼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丢失。黄河象的骨架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黄河象也因此成为亚洲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之一,它的故事也因此被写入了中国小学教科书,题目就叫《黄河象》。

赫氏近鸟龙

赫氏近鸟龙,外形似鸟,体型如鸡,一对黑白相间的羽翅,一簇红褐相杂的绒羽,羽毛覆盖全身直至脚趾,就像是另一对翅膀。赫氏近鸟龙打破了人们对于恐龙固有形象的认知,研究人员通过对赫氏近鸟龙化石上保存完好的羽毛样本,进行多次测量和统计,识别出了组成羽毛结构的“黑素体”颗粒,完成了对赫氏近鸟龙的全身羽毛颜色的复原,它这个小型的恐龙身披羽毛,正是羽毛形成,飞行起源整个演化的过程,也正是恐龙向鸟过渡的一个演化过程。

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市,是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小、长有四翼的恐龙。顾氏小盗龙,躯干较短,仅为后肢长的一半,尾比身体长;前肢第Ⅰ指短、单一胸骨平且大、耻骨强烈弯曲、胫骨拱曲。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扇形飞羽或尾羽。最不寻常之处是其后肢股骨、胫骨及骨上亦发育有很长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长且其外侧的亦呈不对称状,与前肢上的飞羽类似。

圣贤孔子鸟

圣贤孔子鸟是在辽宁发现的中生代鸟类形态最原始的类型之一,在分类学中属于基干鸟类,蜥鸟亚纲。口中牙齿已退化消失,角质喙出现,是至今世界上已知最早有角质喙的鸟类。此外,它的原始性还表现在前肢翅膀上的利爪相当发达,孔子鸟的飞行能力要比始祖鸟强,它的后肢已经能适应攀援树木。孔子鸟的尾椎已愈合为一根尾综骨。圣贤孔子鸟头骨各骨块不愈合,尚具有其爬行类祖先遗留下来的眶后骨,牙齿退化,肱骨比桡骨长且有一气囊孔,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由侯连海所带领的团队在1995年以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尊号命名。

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属于双子叶植物纲古果科,化石高约9厘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县级市),是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早白垩世),生殖枝上螺旋状着生雌蕊和雄蕊,蓇葖果由心皮对折闭合而成,其内包藏着数粒种子(胚珠),柱头未完全分化;雄蕊大多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等。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不发育。只见雄蕊和雌蕊,未见花瓣和花萼,这或许因为是水生植物。 由于辽宁古果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最早的花,所以目前它一直被称作地球上的“第一朵花”。

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古脚类恐龙,也是中国第一条被装架的恐龙,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禄丰县沙湾。许氏禄丰龙生活在早侏罗世(距今1亿8千万年前),体形轻巧,约长4~5米;有小而不太伸长的头骨,眼眶圆大,尾健壮,手和足的第一指(或趾)特别发育;口中上下至少有25个牙齿,这些牙齿形状与树叶相似,前后边缘有微弱的锯齿。禄丰龙前肢并不很短小,不像典型的两足行走的恐龙,它可能具有有限的四足行走的能力。禄丰龙生活在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区,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

韩氏长嘴鸟

韩氏长嘴龙,吻部较长,前端有牙齿,前上颌骨长。下颌齿骨发育,前端向下弯曲,后部有小的下颌孔。叉骨突短,乌喙骨近端适度增宽,肩胛骨短而直。胸骨具明显分叉的后侧突,腓骨较短。

马坝人头骨

马坝人头骨,1958年发现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乡狮子山。经铀系法测定其年代大约为12万年左右,化石特征显示为早期智人中较晚的类型,属于晚更新世的早期。马坝人头骨化石自发现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头骨的外表面有动物啃咬的痕迹。右侧额骨表面有一半圆型凹陷的痕迹,痕迹周边可见有明显的受伤愈合迹象, 符合局部受到钝性物体打击的表现, 很可能是当时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结果。马坝人圆形的眼眶和隆起的鼻骨被认为是继承了东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反映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证据。经研究人员对马坝的额窦和脑表面的形态特征进行复原, 发现马坝人的颅容量为1300毫升左右,位于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的变异范围之间。马坝人脑的额叶较窄,顶叶短而扁平,这一特点与欧洲的海德堡人和直立人相似。但马坝人额叶相对眼眶的位置,额窦的形态及额鳞的曲度,却类似于尼安德特人及现代人。马坝人呈现出古老的脑的形态特征及特殊的衍生的面部特征,这种混合特征与欧洲的古人类非常相似。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马坝人面部与尼安德特人接近,其原因可能与人属成员的平行进化相关,也有可能反映了亚洲古人类的变异情况。

元谋人牙齿

元谋人牙齿是中国地质工作者钱方等1965年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那蚌村附近,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命名于1973年,学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或“元谋人”“元谋猿人”。元谋人据以命名的两颗牙齿化石,也是元谋人化石仅有的两件标本。根据牙齿化石的出土层位、伴生动物化石的研究以及古地磁方法,测得元谋人的生活时代是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70万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亚洲大陆上已发现的最古老人类化石。元谋人化石仅发现一左一右两颗上中门齿,可能属于男性青年个体。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模式复杂,与北京猿人的基本形态相似,与现代人相比则相差较大。

国家自然博物馆

馆藏元谋人牙齿

学术研究

编辑

北京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支10余人的的古生物博士队伍,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建设了古生物实验室及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近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研队伍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人才、创新团队、青年骨干等项目,先后出版过许多有代表性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平均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发现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有胎盘真兽类哺乳动物、首次恢复带羽毛恐龙的全身羽毛颜色等成果均发布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上,各项重大成果被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刊载论文11篇。特别是在非鸟兽脚类恐龙羽毛颜色的复原,以及早期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此外,“燕辽-热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动物宏演化与生态多样性研究”和“鄂尔多斯盆地恐龙足迹和鸟类足迹研究及其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两项古生物标本科研项目分别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

北京自然博物馆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科研团队也有密切合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如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中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两种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2018年月9日,英国《自然》杂志分别以《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为题,用两篇连载文章在线发表了两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教育活动

编辑

北京自然博物馆设立科普教育部门,主要负责观众服务、展厅讲解及开展各种形式教育活动。以展览、研究成果为基础设计形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公众开展博物馆学习与休闲。

探索角

在儿童活动区“探索角”的书吧是为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提供休憩阅读环境的一个区域,还常设的包含了实验乐翻天和自然学堂两大活动区,还有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自然调查员探究活动”。通过专业科普老师多角度讲解、青少年观众自己动手做实验和团队合作探究自然课题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锺健讲堂

“锺健讲堂”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玩转科学主题活动之一,以北京自然博物馆首任馆长杨锺健先生命名。面对全社会开放,个别场次依据其专业深度等特殊性,对参与对象有一定限制。为公众和博物馆员工提供科学讲座、科学家见面会等形式的活动,让社会著名专家学者走进博物馆传播新知和思想,打造一个公众终身学习的平台。

博士有话说

“博士有话说”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打造的科学脱口秀栏目,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在夜间进行。邀请各学科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资深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人士,就某一主题举办讲座,讲解相关知识。 该栏目借鉴了TED演讲形式,将科学、生态、 环境、生物与人等内容以生动、脱俗的形式展现给公众,这些与科学相关的趣味知识将会广泛吸引和影响90后为主的年轻群体,打造“90后不得不看的科学脱口秀”,并在年轻群体广泛出没的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吸引了众多科普爱好者来到现场。

赛先生来了

“赛先生来了”是北京自然博物馆2013年推出的展厅互动式解说活动,每1-2个月更换新主题。讲解人利用展厅展示、标本等资源,结合馆藏标本、模型以及图片等其他手段设计讲解内容,让观众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或话题作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通过触摸、观察、与讲解人员言语肢体互动等方式更加直观地对科学知识有更切身的了解和感知。

 

所获荣誉

编辑

199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被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3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

2008年4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

2008年5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在2012年度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总评排名中,北京自然博物馆位列中国博物馆第五位、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第一位。

2016年9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21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获评“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3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中国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北京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4].

[2]馆藏标本.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3]馆长致辞.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3-05-06].

[5]历史回顾.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4].

[6]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旅游. [2023-05-06].

[7]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3-05-06].

[8]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旅游. [2023-05-06].

[9]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环球网. [2023-06-05].

[10]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北京自然博物馆: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博物馆.央广网文娱. [2023-05-06].

[11]博物馆故事|回忆北京自然博物馆早期的成长和发展(下).北京科技技术研究院. [2023-05-06].

[12]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 :领略自然魅力,品读生命史诗.人民日报. [2023-05-06].

[13]北京自然博物馆.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3-05-06].

[14]《古爬行动物》.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15]《古哺乳动物》.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16]《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17]《恐龙公园》.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18]《植物世界》.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19]《人之由来》.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0]《神奇的非洲》.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1]《动物--人类的朋友》.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2]《走进人体》.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3]达·芬奇科技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4]活化石猛犸象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5]《聪明的植物》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开幕.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6]“冰河时代巨兽—猛犸象披毛犀古动物群展”亮相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27]新春观展 大展宏" 兔".微信公众平台. [2023-05-06].

[28]博学一“夏”|“化石”里的故事,听我说给你来听…….新华网. [2023-05-06].

[29]黄河象 小学课本里的史前动物.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05-06].

[30]恐龙如何飞上枝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寻找答案.北京日报. [2023-05-06].

[31]中国古动物馆设立临时邮局,1.2亿岁顾氏小盗龙亮相邮戳.手机环球网. [2023-05-06].

[32]顾氏小盗龙.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33]圣贤孔子鸟.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2023-05-06].

[34]辽宁古果.长江文明馆. [2023-05-06].

[35]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普博览. [2023-05-06].

[36]韩氏长嘴鸟.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37]马坝人头骨.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38]古脊椎所等对马坝人头骨研究取得新进展.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3-05-06].

[39]元谋人(牙).中国地质博物馆. [2023-05-06].

[40]北京自然博物馆.化石网. [2023-05-06].

[41]侏罗纪哺乳动物研究再出重大成果——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3-05-06].

[42]教育活动.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3]自然学堂.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4]“ 自然调查员” 探究活动.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5]钟健讲堂.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6]博士有话说.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7]北京自然博物馆《博士有话说》再次开讲.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8]赛先生来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3-05-06].

[49]从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首都文明网. [2023-05-06].

[50]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的公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3-05-0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733/

(48)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中国自然博物馆时期
  3. 北京自然博物馆时期
  4. 国家自然博物馆时期
  5. 方位布局
  6. 地理位置
  7. 建筑布局
  8. 陈列展览
  9. 基本陈列
  10. 古爬行动物
  11. 古哺乳动物
  12.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13. 恐龙公园
  14. 植物世界
  15. 人之由来
  16. 神奇的非洲
  17. 动物——人类的朋友
  18. 走进人体
  19. 临时展览
  20. 达·芬奇科技展
  21. 活化石猛犸象展
  22. 聪明的植物
  23. 冰河时代巨兽—猛犸象披毛犀古动物群展
  24. 新春观展 大展宏"兔"
  25. 重要馆藏
  26. 中华侏罗兽
  27. 黄河象
  28. 赫氏近鸟龙
  29. 顾氏小盗龙
  30. 圣贤孔子鸟
  31. 辽宁古果
  32. 许氏禄丰龙
  33. 韩氏长嘴鸟
  34. 马坝人头骨
  35. 元谋人牙齿
  36. 学术研究
  37. 教育活动
  38. 探索角
  39. 锺健讲堂
  40. 博士有话说
  41. 赛先生来了
  42. 所获荣誉
  4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