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语:O’zbekistonRespublikasi;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екистан;英语:TheRepublicofUzbekistan),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重内陆国,南靠阿富汗,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东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国土总面积44.89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56位。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语:O’zbekiston Respublikasi;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Узбекистан;英语: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重内陆国,南靠阿富汗,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东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国土总面积44.89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56位。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7月,总人口为3637万人。乌兹别克语为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言,首都为塔什干(Tashkent)。

名称由来

编辑

“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拉失德史》(Tarikh-i Rashidi)中,乌兹别克一词的起源仍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自由”、“独立”或“自己的主人/领导”,由uz(突厥语:“自己的”)和bek(“主人”或 “领导”)组合而成。另一种说法是以乌古斯可汗(Oghuz Khagan)的名字命名,也称为乌古斯·贝格(Oghuz Beg)。还有一种说法是由Uğuz的缩写(早先是Oğuz),即Oghuz(部落),与bek(oguz领袖)合并组成。

苏联统治期间,该国的名字通常用乌兹别克斯坦的西里尔字母拼写为“Ўзбекистон”,或者用俄语拼写为“Узбекистан”。

历史

编辑

史前时期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了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色楞古尔(CEЛEHIVP)岩洞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工具,以及一些原始人类的骨骼。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南部地区的部落开始农耕,中部和北部的部落则以捕鱼和狩猎为生。这时开始出现家庭,并渐渐形成了早期的小型经济组织,人们择水而居,在中亚南部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聚居区。

公元前2000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地区,农耕已较为发达,农业用地正式出现。已知的第一批居住在中亚的人是斯基泰人,他们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北部草原来到这里。当斯基泰人在河中地区定居后,沿着河流修建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并在布哈拉和尔罕建立了城镇。

早期历史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河中地区归属波斯阿契米尼德王朝,到大流士时期,波斯已对中亚两河流域实现了统治,巴克特里亚和粟特成为波斯帝国的总督辖区。随着中国丝绸贸易的进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河中地区和更东边的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粟特人利用广泛的城市和定居点网络,成为商人中最富有的人,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最终成为了极其富裕的城市,河中地区成为古代波斯最有影响力和最强大的省份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于公元前327年征服了波斯的巴克特里亚省和粟特省,其中包括现代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并短暂地将其置于马其顿帝国的控制之下。亚历山大为巩固统治,兴建城镇,这一时期有希腊人、马其顿人迁移到这些地区,与当地族群通婚。希腊文化也传播到此,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巴克特里亚和粟特成为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直到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该地区的主要宗教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但也有部分人信奉佛教、摩尼教和基督教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6月10日去世,公元前312年,马其顿帝国领土分裂,中亚地区由马其顿将军塞琉古一世尼卡托(Seleucus I Nicator)统治,建立了塞琉古帝国。后来塞琉古帝国逐渐衰落,公元前250年,巴克特里亚脱离帝国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中亚一度归塞琉古帝国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统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持续了10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分裂,大月氏国建立政权,但该王国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政府,而是以部落首领五个翎候作为各地区的统治者,公元前1世纪,这些政权合并为贵霜王国。公元241年—242年,波斯萨珊王朝进攻贵霜王国,大大削弱了贵霜王国的实力,其南部出现了许多小国,疆土日益缩小。公元4世纪前半叶,在印度兴起笈多王朝,它多次与贵霜王国开战。贵霜王国开始逐渐衰落,到4世纪,贵霜王国灭亡。

突厥汗国

公元6世纪,阿尔塔伊族和中亚的一些游牧民族建立了突厥汗国,公元563年—567年,现代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成为突厥汗国的一部分,突厥汗国兴起后即迅速占领了两河流域。553年—572年,穆坎·卡甘(Mukan Kağan)率先将佛教正式引入突厥人的宗教活动,572年—580年,塔斯帕·卡甘(Taspar Kağan)将佛教传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佛教信徒在文化和政治上占据优先地位。

7世纪初,突厥汗国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属于西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和658年,东、西突厥汗国分别被中国唐朝征服。公元603年—658年为西突厥汗国时期,突厥人在粟特的政治影响力有所增强,突厥人在中亚绿洲定居的过程推动了古代突厥文字和货币的发展,布哈拉、塔什干和费尔干纳的一些突厥统治者发行了自己的钱币。

伊斯兰政权统治时期

早期伊斯兰时期

七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征讨波斯期间通过零星的袭击首次入侵河中地区。八世纪,阿拉伯人库泰巴·伊本·穆斯林(Qutayba ibn Muslim)征服了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使其成为伊斯兰黄金时代后的一个焦点。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在憻罗斯之战中战胜中国军队,牢固确立了中亚作为伊斯兰地区的命运,建立了从750年开始统治阿拉伯世界长达五个世纪的阿拔斯哈里发政权(Abbasid Caliphate)。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引入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教最初在突厥斯坦南部地区扎根,后来逐渐向北传播。

在八世纪和九世纪阿拔斯哈里发的鼎盛时期,河中地区经历了真正的黄金时代。布哈拉成为穆斯林世界主要的学习、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其辉煌程度可以与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等同时代的文化中心相媲美。伊斯兰文化史上一些伟大的历史学家、科学家和地理学家都是布哈拉人,包括布哈里(al-Bukhari)、提尔米济(al-Tirmidhi)、赫瓦里兹米(al Khwarizmi)、比鲁尼(al-Biruni)、阿维森纳(Avicenna)和奥马尔·海亚姆(Omar Khayyam)。

九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在中亚的统治瓦解,中亚地区出现了萨曼王朝,随着阿拔斯哈里发政权开始衰弱,当地的伊斯兰国家成为中亚的统治者。在萨曼王朝的统治下,河中地区丰富的波斯-伊斯兰文化继续蓬勃发展。

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

突厥人被中国唐朝征服后,作为奴隶士兵被引入萨曼王朝,在萨曼王朝的国家军队中服役。10世纪末,随着萨曼王朝开始失去对河中地区的控制,这些士兵中的一些人在河中地区的政府中担任要职,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这些国家已经高度波斯化。随着河中地区突厥统治集团的出现,其他突厥部落也开始迁徙到此地。

河中地区的第一个突厥国家是波斯伽色尼王朝,成立于十世纪末,伽色尼王朝占领了阿姆河以南的萨曼王朝领土,并在苏丹马哈茂德统治期间征服了伊朗东部、中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大片地区。紧随伽色尼王朝之后的是突厥喀喇汗王朝,他们于公元999年占领了萨曼王朝的首都布哈拉,并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统治了河中地区,撒马尔罕成为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公元1008年,喀喇汗王朝进攻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的军队被彻底击溃。伽色尼王朝一直存在到公元12世纪后期。1017年,花剌子模人在骚乱中杀死了伽色尼苏丹马哈茂德(Mahmud Ghaznavi)的姐姐,作为报复,马哈茂德侵入了花剌子模地区,并在该地设立行政机关,直到1034年,花剌子模都是伽色尼王朝下辖的一个省。

塞尔柱人进入河中地区的西部,征服了伽色尼领土花剌子模,削弱了伽色尼王朝的统治地位。塞尔柱人还击败了喀喇汗人,但没有彻底吞并他们的领土,反而使喀喇汗成为一个附庸国。塞尔柱人在11世纪统治了从小亚细亚、伊朗、伊拉克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到阿富汗河中地区西部。塞尔柱王朝随后分裂为多个国家,由当地的突厥人和伊朗统治者统治。1077年,塞尔柱前突厥奴隶指挥官阿努什特金·加尔柴(Anushtegin Gharchai)被任命为花剌子模省总督,阿努什特金的后裔代表塞尔柱人统治花剌子模。1141年,塞尔柱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Ahmed Sanjar)在卡特万战役(Battle of Qatwan)中被卡拉契丹人(Kara-Khitans)击败,塞尔柱人的力量开始减弱。

1157年桑贾尔去世后,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丁·泰基什(Alāʾ al-Dīn Tekish)成为争夺伊朗霸权的众多竞争者之一。1200年,花剌子模沙阿取得了胜利,倒数第二位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丁·穆罕默德(Alāʾ al-Dīn Muḥammad)创建了一个从印度边境一直延伸到安纳托利亚边境的短命帝国。在阿拉丁·穆罕默德的统治下,河中地区继续繁荣和富裕,同时保持了该地区的波斯伊斯兰特征。然而,来自北方的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和他的蒙古军队很快改变了这种情况。

蒙古时期

蒙古人入侵中亚是中亚历史的转折点之一,蒙古人之所以产生如此持久的影响,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个传统,即任何中亚国家的合法统治者只能是成吉思汗的血统后裔。1219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入侵花剌子模,1221年,中亚的领土全部被成吉思汗征服,加速了中亚的突厥化进程,另一个影响是士兵对布哈拉和花剌子模等地的灌溉网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几代人都无法修复。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河中地区的大部分控制权掌握在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Chaghatai Khan)的直系后裔手中。察合台地区秩序井然,内部和平,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统一的王国—金帐汗国,花剌子模是金帐汗国的一部分。金帐汗国衰落后,花剌子模曾短暂受苏菲王朝统治,直到1388年被帖木儿(Timur)征服。

帖木儿帝国时期

14世纪40年代,察合台汗国分裂,帖木儿帝国随之兴起。当时统治中亚的托格卢克因要回蒙古,便把马韦兰纳汗赫勒(大致相当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领土的范围)的管理权交给了年仅25岁的帖木儿,很快托格卢克又派自己的儿子来接替帖木儿,帖木儿拒不交出管理权,宣布自治。另一位有影响力的突厥埃米尔侯赛因(Amir Husayn)支持帖木儿的行动,他们于1361年结成了反对蒙古汗国的联盟。托格卢克死后,其子带兵进攻帖木儿和侯赛因的领地,将他们赶到了南方阿姆河的对岸,但蒙古军队在进攻撒马尔罕时遭到当地居民的抵抗,损失近千人,被迫撤回蒙古。1366年,帖木儿和侯赛因占领了撒马尔罕,但从此两人也开始走向分裂,各据一方,最终帖木儿消灭了侯赛因,建立了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帖木儿在马韦兰纳汗赫勒站住脚跟之后,便开始了他宏伟的征服计划,继续征服了整个中亚西部、伊朗、小亚细亚以及咸海以北的南部草原地区,他还入侵了俄罗斯,在1405年入侵中国期间去世。

帖木儿将众多工匠和学者聚集到首都撒马尔罕,为他的帝国注入了丰富的波斯-伊斯兰文化,在他和他的直系后裔统治期间,撒马尔罕和其他人口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宗教和宫殿建筑杰作。帖木儿还发起了医学发现交流活动,并资助来自印度等邻近地区的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他的孙子兀鲁伯(Ulugh Beg)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之一。尽管帖木儿王朝时期的文化是波斯文化,但突厥语仍以察合台方言的形式在河中地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语言。15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察合台作家阿里·希尔·纳瓦伊(Ali-Shir Nava'i)活跃在赫拉特市(今阿富汗西北部)。

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分裂成两个国家,一个是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Shah Rukh)统治的哈烈国,首都是赫拉特,另一个是沙哈鲁的儿子兀鲁伯统治的巴维兰纳国,以撒马尔罕为都城,兀鲁伯统治的汗国的版图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大至相符。在1449年兀鲁伯死后,两个汗国分裂成一些小国,帖木儿的子孙后代各自为政,实力削弱。

乌兹别克时期

帖木儿王朝长期的内战引起了居住在咸海以北的乌兹别克游牧部落的注意,1501年,乌兹别克人开始大规模入侵马韦兰纳汗赫勒,乌兹别克首领昔班尼汗(Shaybani Khan)攻下费尔干纳王巴布尔统治下的撒马尔罕,在随后的几年中,昔班尼汗又攻占了费尔干纳、希萨尔和花剌子模等河中诸地。到1507年,呼罗珊的帖木儿后王统治区域也被乌兹别克人占领。乌兹别克人建立了独立的昔班尼王朝。16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南部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建立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18世纪建立了浩罕汗国。

希瓦汗国建立于16世纪早期,先建都于乌尔根奇,后迁至希瓦城,主要辖境在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三角洲。1510年,昔班尼阵亡之后花剌子模地区被波斯控制,1515年,乌兹别克部落首领伊勒巴斯(Ilbars)被拥立为汗,逐渐将波斯的势力赶出花剌子模。1644年,阿布·加齐·巴哈杜尔(Abu al-Ghazi Bahadur)即位,经过与土库曼人多次征战,重新确立了乌兹别克人对汗国的统治地位,阿布·加齐·巴哈杜尔还对布哈拉汗国发动了战争。18世纪以后,希瓦汗国政权没落,19世纪初,出身弘吉剌部的宰相艾勒塔扎尔(Eltuzar)夺取了希瓦汗国。直到1920年,希瓦汗国由弘吉剌王朝统治。

布哈拉汗国建于16世纪初期,亦称昔班尼王朝。汗国前期由昔班尼的叔父忽春为汗,但实权在昔班尼侄子奥贝都剌(Ubaydullah)手中。奥贝都剌死后,汗国政局动荡,至1561年,忽春系的阿不都拉(Abdullah)登基为汗,从而结束了长期混战,并一度吞并了希瓦汗国。1599年,出身阿斯特拉罕族的巴基·穆罕默德(Baqi Muhammad)夺取汗位,直至18世纪末,布哈拉汗国由阿斯特拉罕王朝统治,当时布哈拉是汗国首府。

早期的浩罕从属于布哈拉汗国,18世纪中叶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1759年归附中国清朝。19世纪前后浩罕汗国的国家机构基本形成,同时领土得到扩展成为中亚的一个强国。1820年,浩罕同清朝的宗属关系结束。

近现代时期

沙俄的征服

17世纪以后,中亚乌兹别克诸汗国和俄国渐渐有了外交上的接触。双方互派使团,同时贸易交往也初具规模。哈萨克和土库曼部落向中亚人贩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奴隶,引起了俄罗斯的注意。在边境地区被游牧民族绑架的俄罗斯人、以及在里海沿岸遭遇海难的俄罗斯水手,通常最后都会流向布哈拉或希瓦的奴隶市场。从18世纪开始,这种情况引起了俄罗斯对中亚汗国日益增长的敌意。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开始对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行动。1865年2月,俄国在中亚北部的新占领土上成立了土耳其斯坦省,隶属于奥伦堡政府,浩罕汗国的大部分地区被俄军占领。1868年3月,俄国将一份把浩罕变为附属国的条约草案强加给浩军,从此在政治上全面控制了浩罕汗国。1875年9月,俄军进入浩罕境内,浩罕汗国归顺俄军,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76年,俄军根据沙皇的旨意将浩罕汗国改为费尔干纳省,浩罕汗国至此覆亡。

1865年,塔什干被攻陷,俄军的侵略矛头转向布哈拉汗国。1866年5月两军于伊尔贾尔地区激战,俄军胜利,占领了锡尔河右岸地区。1867年7月俄国成立了以塔什干为首府的政府。1868年6月,布哈拉汗国被迫签订《俄国与布哈拉汗国通商条约》,从此布哈拉汗国沦为俄国的附属国。1873年春,俄军进攻希瓦汗国,同年5月,希瓦城向俄军投降,8月,考夫曼同穆罕默德·拉希姆汗签订了《俄国希瓦和约》,希瓦汗国成为俄国的附属国。随着1876年浩罕汗国的灭亡,俄国对乌兹别克诸汗国的征服基本完成,乌兹别克人从此沦为俄国的臣民。沙俄对中亚的征服引起英国的恐慌,为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英国向俄国提出把中亚作为中间地带。经过多次谈判,两国于1873年达成英俄协定,以阿姆河作为阿富汗的北部边界,俄国承认阿富汗对巴达克山和瓦罕的主权要求。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的版图缩小后,沦为俄国的保护国,名义上仍由它们的君主进行治理。两个汗国的政府丧失了独立对外交往的权力,但在管理内部事务方面保留了相当多的权力,原有的行政机构也基本上保留下来。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沙俄在乌兹别克地区的统治,激起乌兹别克人民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大量移民和剥夺“剩余土地”之类的殖民主义性质的政策,不仅导致普通农牧民的愤慨,而且引起当地教俗上层和知识界的反感,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兴起。首先是“扎吉德”运动,其主流是改良主义。1916年,由于沙皇下令在中亚当地族群中征兵辅助军役,最终引发了中亚族群大起义。起义首先在费尔干纳省的霍占城爆发,锡尔河省的塔什干居民马上响应,但由于组织分散等原因,起义被镇压。

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乌兹别克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在希瓦、布哈拉和费尔干纳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1917年9月,乌兹别克民族主义者在费尔干纳建立了以卓卡也夫为首的浩罕独立政府。同时,苏维埃力量不断壮大。1918年4月,土耳其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建首都于塔什干。1920年4月,在原希瓦汗国建立了花剌子模人民共和国。同年10月,在原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布哈拉人民共和国。

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加入苏联

1924年以前,在中亚的南部地区存在着属于俄罗斯联邦的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和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域是经过重新划界后形成的。1924年6月12日,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布)政治局通过了《关于中亚地区民族共和国划界》的决议,在中亚成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两个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立塔吉克自治州,加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属俄联邦。

1924年10月14日,全俄中执委第二次会议最终决定,把塔吉克自治州改为自治共和国,仍归乌兹别克;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划归哈萨克自治共和国(1932年组建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8年划归乌兹别克共和国)。在原中亚三个共和国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乌兹别克、土库曼两个加盟共和国,以及塔吉克自治共和国和吉尔吉斯自治州、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1924年12月5日,乌兹别克革命委员会发布《告乌兹别克全体劳动人民书》,宣布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1925年2月13日—17日,共和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和国成立宣言》,宣布乌兹别克共和国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自愿加入苏联。1925年3月13日,第三次全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一致同意接受乌兹别克共和国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根据1924年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第二章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均独立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苏联保护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为恢复和发展在1916年—1920年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苏联政府从1921年起,在乌兹别克斯坦实行土地—水利改革,到20年代末,乌兹别克斯坦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苏联时期

从1925年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以后,基本上属于直接受联盟中央领导的一个行政区划。20世纪初,乌兹别克斯坦是落后农业地区,以种植棉花为主,粮食不能自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兴建现代化的工业企业。新的经济部门从无到有,共和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29年,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导致中亚地区大面积饥荒。

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对乌兹别克共和国的整个领导层进行更换并处决,由俄罗斯官员取而代之,乌兹别克斯坦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俄罗斯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将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的整个民族群体流放到乌兹别克斯坦,以防止针对战争的破坏性活动。1941年—1945年,有143.323万乌兹别克斯坦人参加了对抗纳粹德国的红军,也有一些人加入了德国的军队,多达263005名乌兹别克斯坦士兵在东线战场牺牲,32670人失踪。

1985年3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担任苏联中央总书记以后,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和复杂,到1990年,绝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都发生过民族冲突事件。这种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导致一些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加重。受当时苏联国内整个局势的影响,中亚地区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也不断爆发,分离主义思潮开始出现。1989年5月,费尔干纳州的乌兹别克人同梅斯赫特土耳其人发生民族冲突,极端分子抢砸商店、烧毁住房和汽车,6月5日以后,骚乱蔓延至整个费尔干纳州,造成103人死亡,千余人受伤,2万多梅斯赫特土耳其人沦为难民。1990年2月,塔什干州的乌兹别克人再次与梅斯赫特土耳其人发生冲突,50多座住房被烧毁,2000多名梅斯赫特土耳其人被迫迁往其他地区。

乌兹别克共和国是中亚地区最先采取措施脱离苏联走向独立的国家,1990年3月,乌兹别克共和国举行最高苏维埃选举,乌兹别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伊斯拉姆·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3月24日,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对共和国宪法作了相应修改,通过了建立总统制的决议,同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卡里莫夫当选为乌兹别克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90年5月,乌兹别克共产党召开代表大会,制定了自己的纲领和章程,声明在所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将采取独立的、有别于苏共的政策。1990年6月20日,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几天以后,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在革新的苏维埃联邦中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权宣言》。

1991年至今

1991年2月,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颁布《结社法》,允许共和国公民成立政党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使多党制宪法原则具体化。8月31日,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举行非常会议,发布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声明》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原则法》,宣布从1991年9月1日起乌兹别克斯坦正式脱离苏联,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并把这一天定为国家独立日。9月乌兹别克共产党宣布解散,成立人民民主党,此后各种政党和社会组织相继诞生。12月29日,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的全民公决和总统选举同时举行,98.2%的选民赞成独立,时任总统的卡里莫夫以86%的选票当选独立后第一任民选总统。

1999年2月16日,首都塔什干政府大楼前的中央广场和地区发生爆炸,时间正是卡里莫夫总统在政府大楼召开内阁会议前的几分钟,爆炸造成3人死亡,128人受伤。最高法院对罪犯以企图谋杀总统、推翻现行制度等罪名宣判,6人被判死刑,16人被判10-20年有期徒刑。11月15日,在塔什干州扬吉阿巴德区发生了14名武装匪徒打死8名当地居民和警察的恐怖事件,11月16日—23日,乌兹别克斯坦对匪徒进行大搜捕,最终包围并全歼了这伙匪徒。2000年8月5日,约100名“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武装分子突然袭击苏尔坎达里亚州靠近塔吉克斯坦边界的几个山村,并一度占领了其中的三个村庄。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批恐怖分子进攻卡姆契克山口,切断了连接费尔干纳谷地和塔什干的公路。7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军击退了恐怖分子。在8月中下旬,政府军全部清除了残余的恐怖分子。2000年8月,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反恐怖主义法》草案,把打击恐怖主义规范到法律的范围内,此外还制定发布了其他一些法案和总统令,增加巡视警察数量,在居民区实行“安全承包制”,负责居民区的治安状况。2005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军队参与镇压费尔干纳盆地安集延的反政府抗议活动,造成数百名示威者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安集延大屠杀,许多人认为政府侵犯了人权,乌兹别克斯坦议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彻底调查安集延的悲剧。2006年6月23日,乌兹别克斯坦成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的正式参与者,但于2012年6月通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暂停其成员资格。

2002年全民选举,将卡里莫夫的总统任期延长至2007年。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宪法禁止总统连任两届以上,卡里莫夫还是在2007年当选第三届总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让卡里莫夫上台的选举既不自由也不公正。2015年,卡里莫夫在对选举公正性的担忧中再次赢得连任。2016年9月2日,78岁的伊斯兰·卡里莫夫因中风去世,总理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Shavkat Mirziyoyev)接任代总统,他的统治被称为“乌兹别克之春”。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再次当选,开始第二个五年任期。2023年4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顺利举行新宪法公投,将总统任期由5年改为7年,现任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任期将“归零”,重新开始计算。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经纬度范围为37°N—46°N、56°E—74°E,南靠阿富汗,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东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925千米,边境线长6621千米,国土总面积44.89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56位。乌兹别克斯坦属东5时区,不实行夏令时。

乌兹别克斯坦

气候

乌兹别克斯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温暖短促;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秋季凉爽多雨;冬季较冷,雪层不厚且极易融化。1月平均气温0℃,7月平均气温28℃,北冷南暖,冬季北部气温可达-12℃~-7℃,而南部则在3℃左右;夏季北部气温达26℃,最南部达31℃~32℃。降水主要在春秋季,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为90—580毫米,山区为460—910毫米。

地质

乌兹别克斯坦领土是图兰平台的一部分,其基底属于乌拉尔—蒙古晚古生代造山带,主要古大陆块是被突厥斯坦古海洋构造分隔的哈萨克微大陆和卡拉库姆—塔吉克微大陆,后者起源于晚元古代的裂谷,并从奥陶纪到早三叠世逐渐闭合。两个微大陆最后一次碰撞之后,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形成了被花岗岩侵入的大型推覆堆,在北部形成了火山深成带。中生代和新生代陆地和浅海台地沉积物以不整合的方式覆盖在造山带之上,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次生造山运动形成了该地区目前的地貌。

地形地貌

乌兹别克斯坦的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200—400米。东部为山地,海拔1500—3000米,属于天山山系和希萨尔—阿赖山山系,最高点是哈兹拉特苏丹峰(Khazret Sultan),海拔4643米。中西部为平原、盆地、沙漠,海拔1000米以下,约占国土面积的2/3,最大的平原是图兰平原。西北部边缘为乌斯秋尔特高原,南部与阿富汗交界处为宽阔的阿姆河河谷。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六个陆地生态区,包括阿莱—西天山草原、吉萨罗—阿莱开阔林地、巴德吉兹和卡拉比勒半沙漠、中亚北部沙漠、中亚河岸林地和中亚南部沙漠。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乌兹别克斯坦共有600多条河流,多数河流都在流域内干涸。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是阿姆河(Amu Darya)和锡尔河(Syr Darya),分别发源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区,流入咸海,构成了中亚的两大主要河流流域,主要用于灌溉。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还有索赫河(Sokh)、奇尔奇克河(Chirchiq)、泽拉夫尚河(Zarafshan)等。

阿姆河

阿姆河(Amu Darya)全长2540千米(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长1400千米),流域面积达30.9万平方千米,是中亚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平均径流量790亿立方米,水源是帕米尔高原的高山积雪和冰川。阿姆河在下游形成几十条大小支流,构成三角洲,最后注入咸海(Aral Sea)。阿姆河流域山区冬春多雨,年降雨量可达1000毫米,平原地区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而下游地区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春季融雪时,开始涨水,6、7、8月份流量最大。

乌兹别克斯坦

阿姆河

锡尔河

锡尔河(Syr Darya)全长3019千米,是中亚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21.9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380亿立方米,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注入咸海。纳伦河(Naryn)和卡拉河(Karadarya)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汇合为锡尔河。

乌兹别克斯坦

锡尔河

湖泊

乌兹别克斯坦的湖泊分高山湖泊和平原湖泊,高山湖泊数量较多,大多位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但面积一般都不超过10平方千米。平原湖泊数量较少,大多位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三角洲地带。最大湖泊是位于西北部边境的咸海(Aral Sea),另外还有艾达尔湖(Aydar)、查尔瓦克湖(Charvak)等。

咸海

咸海(Aral Sea)是中亚的一个内流湖,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水域,它位于北部的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省和克孜勒奥尔达省)和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斯坦之间。咸海面积为68000平方千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灌溉项目改道,咸海的水源不断萎缩,到2007年,它的面积已缩小到原来的10%,分裂成四个湖泊,包括北咸海、南咸海东部盆地的湖泊和西部盆地的湖泊、以及南咸海和北咸海之间的巴尔萨克梅斯湖(Barsakelmes)。到2009年,南咸海东部盆地的湖泊已经消失,西部盆地的湖泊退缩至西部边缘的一条狭长地带。在随后的几年里,偶尔的水流使东部盆地的湖泊得到少量补充。美国宇航局2014年8月的卫星图像显示,咸海东部盆地首次完全干涸,咸海东部盆地现称为阿拉库姆沙漠(Aralkum Desert)。

乌兹别克斯坦

咸海

艾达尔湖

艾达尔湖(Aydar)是艾达尔—阿纳赛(Aydar-Arnasay)人工湖泊系统的一部分,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水库。2005年,艾达尔湖的水量为44.3立方千米。如今艾达尔湖的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拥有白梭吻鲈(Stizostedion lucioperca)、鳊鱼、欧鲇(Silurus glanis)、欧飘鱼(Pelecus cultratus)、乌鳢(Channa argus)等多种鱼类,如今该湖已成为工业捕捞的重要来源。由于水的颜色,它也被称为“沙滩中的绿松石海”,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胜地之一。

乌兹别克斯坦

艾达尔湖

水利

截至2020年,乌兹别克斯坦主灌网和农田间灌溉管网总长28940千米,农田内灌溉管网总长155000千米,60%的农间渠道和77%的农田渠道为土渠(无衬砌)。超过220万公顷的土地由水泵灌溉,每年消耗75亿千瓦时的电力,例如卡尔希抽水阶梯(Karshi Pumping Cascade)将水提升到157米的高度,水量为200立方米/秒,用于灌溉卡尔希草原33.5万公顷的土地;阿姆河-布哈拉(Amu-Bukhara)运河沿岸的一系列泵站将水提升到115米的高度,水量为216.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为31.5万公顷。水利部为1687个泵站共5284台水泵的运行和维护提供资金,年总供水能力为596亿立方米。此外,农田灌溉网络上运行着超过10280台抽水机。2020年,乌兹别克斯坦采用节水技术灌溉的土地总面积达到29.12万公顷,约占总灌溉面积的7%,在生长季节节约了2.8亿立方米的水,改善了约30万公顷土地的灌溉供水方式。

水利部在主渠和农田灌溉渠上修建了27400多座水工设施和19700多个测量点,在农田灌溉网上修建了73200多座水工设施和61000多个测量点。从整体上看,主渠和农田灌溉渠道的水工设施配备充足。在300多万公顷的灌溉面积上,修建了超过14.33万千米的排水管网,包括主渠、区际和农田间的排水管网33675千米,农田内排水管网72144千米(其中地下排水管网36740千米)。水利部运营的管井有7871口,其中排水管井3802口,灌溉管井4069口。

乌兹别克斯坦有55座库容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正在运行,水库调节着河流的自然流量,使其有利于经济利用,并有助于灌溉面积的扩大和水供应的增加。所有水库的总库容超过21.4立方千米,其中有效蓄水量约为17.4立方千米。大多数水库建于30多年前,在运行期间,水库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导致现有效蓄水量与初始蓄水量相比几乎损失了20%至35%。

乌兹别克斯坦有42座水电站,其中大型水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1680兆瓦,占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的90.8%;小型水电站28座,总装机容量250兆瓦;微型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5兆瓦。30座水电站沿河道分布,总装机容量为532兆瓦,包括4座大型电站(317兆瓦)、26座小型电站(215兆瓦)。10座水电站是水库系统的一部分,总发电量为1400兆瓦。乌兹别克斯坦水电利用系数为27%。

土壤

乌兹别克斯坦共有28种土壤类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有22种,主要包括壤质土、砂质土和盐碱土等。壤质土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平原地区,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适宜发展农业,其中草甸土分布最广泛。砂质土主要分布在沙漠和干旱地区,由于其良好的透水性,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分,但同时也缺乏养分,广泛分布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纳沃伊、布哈拉、撒马尔罕、苏尔坎达里亚和卡什卡达里亚等地区。盐碱土是由于土壤中的盐分过高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和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此外,乌兹别克斯坦还拥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壤,如黑钙土和灰钙土等,这些土壤主要分布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具有较好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适合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土地面积为4489万公顷,农业用地总面积为2023.6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398.85万公顷,多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38.31万公顷,休耕地面积为7.6万公顷,草场和牧场面积为1102.83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476.04万公顷。由于气候干旱,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灌溉,仅有约75.29万公顷的耕地为雨水灌溉,占总耕地面积的18%。

矿产资源

乌兹别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为3.5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已探明有近100种矿产品,其中,黄金探明储量3350吨,居世界第四位,开采量居第七位;石油探明储量为5.84亿吨,凝析油已探明储量1.9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万亿立方米,开采量居世界第11位;煤储量为18.3亿吨;铀储量为18.58万吨,占世界铀储量的4%,居世界第七位,开采量居第五位;铜、钨等矿藏也较为丰富。非金属矿产资源有钾盐、岩盐、硫酸盐、矿物颜料、硫、萤石、滑石、高岭土、明矾石、磷钙土以及建筑用石料等。

森林资源

乌兹别克斯坦森林覆盖率低,截至2022年,约有368万公顷土地被森林覆盖,占陆地面积的8.6%。根据土壤气候条件,乌兹别克斯坦的森林分为荒漠森林、山谷平原的图盖森林和山地森林。其中,山地森林占12%,包括杜松、核桃树、野生果树、刺柏林等树种;山谷平原的图盖森林占7%,主要包括油棕、胡杨、红柳等;荒漠森林占81%,主要是耐干旱的树种,如白梭梭、沙拐枣等。森林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分布很不规律,荒漠平原上最大的森林区域位于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布哈拉和纳沃伊地区;在西天山(土耳其斯坦和希萨尔山脊的西部分支)的山坡上,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森林;图盖森林沿着阿姆河和锡尔河的主要水道呈狭长带状延伸。

乌兹别克斯坦现有的林地都具有保护和复垦的价值,在山区,它们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将地表水流转化为内部水流,并扩大河流的排水量;在沙漠中,林木可以改善生境条件,固定流动的沙土,保护植物等经济作物不被沙土覆盖,成为当地的薪材来源,并提高沙漠牧场的生产力;在山谷平原,图盖森林起到护岸和保护水源的作用,并提供砧木;在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带,林木可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水蚀、风蚀和干热风的侵袭。

水资源

2019年,世界资源研究院公布世界水资源短缺程度排行榜,乌兹别克斯坦在164个国家中排名第25位,属严重缺水国之一。乌兹别克斯坦的缺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清洁饮用水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农业水资源供应出现严重问题,中亚农业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乌兹别克斯坦80%以上的水用于农业生产。2020年,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水资源总量488.7亿立方米,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年均用水量为539亿立方米,2020年为512亿立方米,2021年为432亿立方米,所使用的水资源中只有20%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河流、溪流和地下水,80%来自邻近共和国境内形成的跨境河流。

在过去30年中,乌兹别克斯坦人均供水量减少了53%,从1992年的3048立方米减少到2022年的1438立方米。世界银行专家预计,到2050年,锡尔河的水资源预计将减少5%,阿姆河的水资源将减少15%。气温升高是加剧缺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表水

乌兹别克斯坦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阿姆河和锡尔河以及国内河流、溪流,汇集这些水源的咸海流域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长期平均流量为11.223立方千米/年,其中,阿姆河流域的长期平均流量为5.056立方千米/年,锡尔河流域为6.167立方千米/年。在咸海流域,只有9.6%的跨界河流径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形成,从现有水资源的角度来看,乌兹别克斯坦相当依赖其他沿岸国家。

乌兹别克斯坦地表水资源的补给主要来自降雪和冰川融水,山脉还具有夏季储存水、冬季积雪的功能。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降雪量和降雨量减少,冰川和大型河流流域的用水量减少,小河和溪流的供水量减少。

地下水

乌兹别克斯坦的地下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0%,其中约60%用于饮用水、家庭用水和灌溉。乌兹别克斯坦共有94个主要含水层,其中费尔干纳河谷占35%、塔什干州占26%、撒马尔罕州占18%,其余21%分布在境内其他地区。

乌兹别克斯坦的地下水总储量约为19.6立方千米,其中盐度为1克/升的水量为7.3立方千米,盐度为1-3克/升的水量约为10立方千米。马夫洛诺夫(Mavlonov)等人2003年的报告称,乌兹别克斯坦的地下水补给估计约为27立方千米/年,而乌兹别克斯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HYDROENGEO)估计这一数值约为23立方千米/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自然地下流入、河道和降水渗入,大约37%的地下水补给来自地下流入和降水渗入,而63%来自灌溉渠和水库的入渗以及灌溉地的渗漏。

有三分之一的地下水补给是在邻国领土上形成的,被称为“跨界”地下水资源。国际共享地下水的管理在中亚地区尤为重要。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共享含水层区域包括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图亚穆恩水库及其补给运河周围地区、饥饿草原(Hungry Steppe)的山前地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享含水层)、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以及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费尔干纳山谷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乌兹别克斯坦有3700种野生植物,20%是当地特有物种,分属120个科,常见的有豆科禾本科,按地形特点可分为平原地带、丘陵地带、山区地带和高山地带等植被区域。平原地带主要有杞柳(Salix integra)、胡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芨芨草(Neotrinia splendens)、甘草、芦苇、薹草(Carex spp)、骆驼蓬(Peganum harmala)、漆树、石榴树、桦树、金银花等;丘陵地带主要有郁金香、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羽衣甘蓝(Crambe abyssinica)等;山区地带主要是林业用地,有松树、樱桃树、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苹果树和胡桃树等,有许多野生植物具有食用价值;在高山地带生长着偃松(Pinus pumila)、忍冬(Lonicera japonic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等;荒漠带主要植物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大黄(Rheum palmatum)等,饲料植物有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燕麦(Avena sativa)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8348/

(55)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
  3. 史前时期
  4. 早期历史
  5. 突厥汗国
  6. 伊斯兰政权统治时期
  7. 早期伊斯兰时期
  8. 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
  9. 蒙古时期
  10. 帖木儿帝国时期
  11. 乌兹别克时期
  12. 近现代时期
  13. 沙俄的征服
  14.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5. 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加入苏联
  16. 苏联时期
  17. 1991年至今
  18. 自然地理
  19. 位置境域
  20. 气候
  21. 地质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水利
  24. 水文
  25. 河流
  26. 阿姆河
  27. 锡尔河
  28. 湖泊
  29. 咸海
  30. 艾达尔湖
  31. 水利
  32. 土壤
  33. 自然资源
  34. 土地资源
  35. 矿产资源
  36. 森林资源
  37. 水资源
  38. 地表水
  39. 地下水
  40. 生物多样性
  41.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