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尼塞河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叶尼塞河(俄语:Енисе́й,英语:Yenisei)是世界第五长河流。流域范围在73°37ʹ43ʺ-113°50ʹ53ʺE和46°27ʹ28ʺ-73°38ʹ24ʺN之间,起源于蒙古境内的库苏古尔湖以南。流域覆盖了中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流域界线约长31237千米,全流域面积约265.97万平方千米,河长约4000千米,是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叶尼塞河的主要支流有:安加拉河...

叶尼塞河(俄语:Енисе́й,英语:Yenisei)是世界第五长河流。流域范围在73°37ʹ43ʺ-113°50ʹ53ʺE和46°27ʹ28ʺ-73°38ʹ24ʺN之间,起源于蒙古境内的库苏古尔湖以南。流域覆盖了中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流域界线约长31237千米,全流域面积约265.97万平方千米,河长约4000千米,是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叶尼塞河的主要支流有:安加拉河(又称上通古斯卡河)、中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克姆契克河、阿巴坎河、图巴河、坎河等。

命名

编辑

叶尼塞河附近地区土著语系分别有: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乌拉尔语和通古斯语,叶尼塞河在不同语系中有不同术语,蒙古语中的叶尼塞河为“sisig-tü”,意为“鸟河”或“大水”;突厥语中的叶尼塞河为“kem”,是河的统称,叶尼塞河上游被称为ulug xem,即 "大河",叶尼塞河的两条支流在突厥语中被称为biixem(Бий-Хем)和kaa-xem(Ка-Хем),在俄语中则分别称为 "大叶尼塞河"(Большо́й Енисе́й)和 "小叶尼塞河"(Ма́лый Енисе́й);叶尼塞语中的叶尼塞河为“quk”,意为“大水和海”;萨摩耶语中的叶尼塞河为“yentǝsi(-)”;通古斯语中的叶尼塞河为“yense-gi”,意为“大河”或“大河的源头”,也有可能是是叶尼塞河的专有名词;现代俄语的叶尼塞河(Енисе́й)就是从这几种土著语系中发展出来的。

位置境域

编辑

叶尼塞河起源于蒙古境内的库苏古尔湖以南,叶尼塞河流域是指叶尼塞河与安加拉河(又称上通古斯卡河)、中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克姆契克河、阿巴坎河、图巴河、坎河等支流的汇水区域。流域范围在73°37ʹ43ʺ-113°50ʹ53ʺE和46°27ʹ28ʺ-73°38ʹ24ʺN之间。叶尼塞河在源头由伊德尔河和木伦河汇合,向下鄂尔浑河汇合为色楞格河,出贝加尔湖后为安加拉河,然后几乎沿95°E-85°E经线由南向北流,在喀拉海入北冰洋。叶尼塞河流域覆盖了中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流域界线约长31237千米,全流域面积约265.97万平方千米。

叶尼塞河

位置境域

历史变迁

编辑

中生代

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前第四纪地质由一系列构造事件控制,促进了密集地貌的生成。寒武纪新生代的火山活动扰动了地壳使其错位,地壳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高山脉系统,山脉被深厚的大陆洼地分隔开来。晚古生代的的海西造山运动和渐新世的构造事件改变了安加拉、库兹涅茨克、米努辛斯克和萨彦山以北的其他盆地的原始构造,这些盆地被冲积沉积物填满。

叶尼塞海脊的中部和东部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的西缘,在早前寒武纪形成以岛状复合体组成的区块,叶尼塞海脊的横断面上是基底花岗岩-闪长岩复合体。西伯利亚克拉通大约在1.84Ga前完成形成,从那时起进入了平台发展时期,形成了风化地壳。在古生代向中新生代过渡的时期(1400–1100 Ma),与断裂有关的坳陷的起源和演化与亚地台形高铁和高铝的陆相岩石的堆积有关。在古地台的基底碳酸盐岩和辉长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上接近,表明了沉积盆地的外大陆裂谷性质。

新近纪早期

在新近纪早期(1100–900 Ma),叶尼塞海脊构造体系发生反转,导致深水沉积向浅水堆积转变,以粉砂岩和砂岩沉积为主。规律的地层形成与西部隆起的构造事件有关,上部地层从中央地块的断面脱落。盆地在中新生代末期封闭,伴随着碰撞造山带的发展,岩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变质作用。在这一时期,花岗片麻岩受区域性的低压变质作用,绿泥石和闪长岩在陡峭的地区发展起来。造山带演化的碰撞晚期(900-870 Ma),元古代表闪长岩面上发生了动力变质作用,复合体岩石转变为爆破辉长岩,沿高梯度被挤到大陆地壳的上部构造层。

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晚期,伴随着构造的逐渐隆起,早期的河流系统已经形成,冲积扇和阶地的遗迹位于现今谷底上方约200米处。

新近纪晚期

在新近纪晚期(800–600 Ma),格勒维尔构造逐渐完成,叶尼塞剪切带活动逐渐终止。晚碰撞变质作用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西伯利亚克拉通西缘微块体增生。叶尼塞河和蒂斯河右岸的片麻岩复合体,具有碰撞变质作用固有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

冰川时期,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向北的排水被北部内陆冰盖的冰障分流到西南方向的咸海和里海。西伯利亚南部的地形具有深山洼地,这为形成大型河坝提供了先决条件,河坝周期性地引发特大洪水。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更新世的黄土沉积物,学界观点认为是在频繁运动的区域古水文系统中发生的。黄土沉积物平均厚度为10-20米,来自于冰川期的当地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坡上,最高厚度可达40米。在温暖的间冰期和间冰期阶段,沼泽地的形成和风化沉积物的堆积被中断。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叶尼塞河流域有着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在叶尼塞河流域西北部边缘的森林草原,每年的降水量达到350-1000毫米,而中部和西北部的降水量为每年200-300毫米。

寒冷期从10月中旬持续至次年4月末,5月到10月初则为温暖期。河流在寒冷期存在较长时间的结冰期和封冻期。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平均线性增加率为0.283 ℃/(10年),符合全球变暖趋势。流域内气温差别较大,南部(山地地区)7月平均气温可达18~20 ℃,北部(平原和低地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至-32~-28 ℃。年平均气温在9~12 ℃之间。

地质

叶尼塞海脊是一个褶皱和推力带,长约700千米,宽50-200千米,在西伯利亚平台的西缘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叶尼塞地层丰富,其中基底岩系由晚白垩世-早原生代变质岩构成,向上分布有双云母石榴石片岩,其次是梯形碳酸盐岩。最古老的岩浆岩是早原生代加列夫卡生物岩-闪长岩-片麻岩,较年轻的火成岩是白垩纪斑岩花岗岩,它们沿N-S走向形成,标志着变质作用的年代。叶尼塞岩性较为复杂,主要分布有斜长片麻岩,具有明显的原生粗粒斑岩纹理,含有少量石榴石和附属的磷灰石、电气石、锆石和正长石。次生蚀变包括绿泥石、表皮石和方解石

地形地貌

叶尼塞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地和高原。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态势,即低纬度海拔高,高纬度海拔低。海拔高度在200-500米的地域面积最大,达975181.73平方米。从流域海拔高度可以看出,叶尼塞河上游山高谷深,流出萨彦岭和唐努乌拉山后中游河谷变宽,在中游高地汇水后流向下游。下游地势更加平坦,河谷宽阔,在入海口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形状。

土壤

在土壤分布方面,叶尼塞河流域的南部和中部主要是寒积土和坡积土,而北部则主要是冰积土和积雪土。叶尼塞河流域约90%被永久冻土覆盖,分布如下:34%为连续冻土,11%为不连续冻土,45%为零星和孤立冻土。叶尼塞河流域的土壤覆盖符合地貌的特殊性,在草原和草原-森林地区为钙质土壤,在混交林和针叶林下为荚状土壤。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叶尼塞河现有浮游植物包括138个类群;主要类群包括叶绿体(占物种数的38%);第二类群包括硅藻(22%)和蓝藻(19%)。叶尼塞河的鱼类中普鲁士鲤鱼(Carassius gibelio Bloch)和贝里卡鲤鱼(Belica Leucaspius delineates Heckel)在数量上占优势,阿穆尔裸鲤鱼(Amur sleeper)、鲫鱼(Carassius carassius L.)、欧洲鲈鱼(Perca fluviatilis L.)和鳕鱼(Gobio gobio L.)数量较少。

植物

在叶尼塞河流域,次生林演替的最后阶段是古老的针叶泰加林。流域的森林主要由以下树种组成: 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松、欧洲山杨、欧洲桦。针叶林总面积为451万公顷,为叶尼塞山脊暗针叶林区。

在叶尼塞河流域西北部边缘的森林草原地带,干旱和温度反差减小。地貌形态影响了草原-森林和山地地带的植被分布,森林草原沿西北山麓扩展,南部泰加混交林在周围山区盛行。河域的西南部为开阔草原,在南部和东部较为潮湿的地区里则形成了森林草原。森林草原和针叶林之间的过渡地带相当狭窄,在某些地区只有几公里宽。

流域水系和特征

编辑

水系组成

主要支流

安加拉河

贝加尔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湖泊水面面积31600平方公里,蓄水量近23000立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1600米,湖岸线长近2100公里。湖区集水面积59万平方公里。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流总数为336条,只有一条安加拉河(东西伯利亚最大的河流之一,叶尼塞河水量最丰富的支流)从贝加尔湖流出。安加拉河全长1850公里,流域面积1056万平方公里。其流域分为两部分:贝加尔湖流域(占总面积的56%)和安加拉河流域。安加拉河流域为高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安加拉河最大的支流是伊利姆河、塔谢耶娃河、恰罗别茨河、伊尔库特河、贝拉亚河、奥卡河等。从湖中流出的水量约占安加拉河总流量(河口段)的47%。

中通古斯卡河

中通古斯卡河(The Podkamennaya Tunguska sub-basin)该子流域面积为218000平方公里,占叶尼塞河流域的8.9%,覆盖了叶尼塞河流域的东部。年平均排水量约为50立方公里,占流域总流量的8.7%。流量在11月至4月期间较低,5月至10月期间较高。

下通古斯卡河

下通古斯卡河(The Nizjnyaya Tunguska)位于叶尼塞河流域的中东部。该流域面积为447000平方公里(占叶尼塞河流域面积的18.3%),占叶尼塞河流域总流量的19%。该支流没有大型水坝。支流平均流量的季节周期显示,11 月至 4 月期间流量很低(200-600 立方米/秒),5 月至 10 月为高流量季节(1700-20000 立方米/秒)。

水文特征

径流量

叶尼塞河流域的河川径流主要源于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河流上游湍急,多急流、洪水;中下游地形平坦,冻土广布,多沼泽湿地。年降水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平均线性增加率为5.2 mm/(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33.4mm。年平均流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线性增加率为437 (m3/s)/(10年),年平均流量为19360m3/s。

补给类型

降水、河冰解冻以及积雪融水是叶尼塞河的径流主要来源,冻土和冰川融水同样是径流的重要来源。降水以降雨和降雪两种方式到达地表,夏季降雨可以直接进入河流,或渗入土壤成为地下水稳定地供应地表径流,降雪则以积雪的形式覆盖在地表,待气温升高时融化进入地表径流。俄罗斯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且含冰量极高,冻土退化产生的地下水补给地表径流是影响该地区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

编辑

民族文化

黠戛斯人

黠戛斯之称则始于唐代,源于回鹘。根据唐人记载,黠戛斯“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若曰黄赤面云,又讹为戛戛斯”。由此可推测黠戛斯的族源有三种可能,一是欧罗巴人,二是杂丁零,三是李陵苗裔。黠戛斯族源中包含一部分汉人及丁零血统。在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中,黠戛斯的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异,原属印欧系的塞语被丁零人所操的西支阿尔泰语所取代,黠戛斯便成为了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黠戛斯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黠戛斯人耕作的农作物主要有禾、粟、大小麦、青稞等。

柯尔克孜族

蒙元时期,黠戛斯人在我国史籍上被称为“乞儿吉思”。17世纪,沙俄扩张势力侵入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乞儿吉斯人于18世纪初大部分迁移至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后来又迁到伊塞克湖地区。再后来,因不堪厄鲁特准噶尔部的压迫,一部分人从伊塞克湖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在18世纪的迁徙中,乞儿吉斯人离开了自古以来一直生活的叶尼塞河,也促使了柯尔克孜族的最终形成。

科特人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集体化之前,科特人(The Kets)和于格人(Yugh people)是北亚最后一个真正以狩猎、采集、渔业为生的游牧民族。科特文化虽然包含了从农民、驯鹿饲养者甚至草原游牧民族里借鉴的元素,但仍然主要反映了古老的狩猎和采集模式。春夏季节,科特家庭会在河流、湖泊和其他富饶的渔区聚集在一起。秋季和初冬,科特人告别河流,分散到泰加内陆地区,进入森林寻找麋鹿或熊,以及毛皮动物和野鸟。

于格人

于格人和科特人亲缘相近,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于格语是科特语的一种方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于格人一直居住在科特人以南的村庄。如今,最后一批说于格语的本地人已经去世,剩下的少数于格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与他们的俄罗斯邻居几乎没有区别。

交通运输

叶尼塞河及其支流拥有丰富的航运和工业活动历史,对其流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尼塞河的航运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第一批俄罗斯探险家首次抵达了叶尼塞河。在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在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曾多次尝试开辟从叶尼塞河到欧洲港口的海上航线,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世纪70年代,喀拉海(Kara Sea)航运才建立起来,在20世纪20-30年代发展尤为迅猛。1929年,叶尼塞河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海港--伊加尔卡(Igarka),成为了穿越北海航线的海船的主要目的地。在苏联时期(1920-1991年),辅助的内河航运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水利工程

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叶尼塞河流域内修建了几座库容超过25立方千米的大型水库,流域出口上方六座最大的水库分别是:布拉茨克水库(The Bratsk reservoir)于1964年建成,是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水库之一,最大库容为169立方公里。坝前和坝后的平均流量比较显示出季节性排水模式的显著变化,布拉茨克水库的冬季(10月至4月)流量增加了700-2000立方米/秒,夏季(6月至8月)流量减少了700立方米/秒;博古恰尼水库(Boguchanyu reservoir)于1983年建成,最大库容58立方公里,和布拉茨克水库具有类似的季节性排水模式;伊尔库茨克水库(The Irkutsk reservoir)主要用于伊尔库茨克市和周边地区的发电。冬季对电力的需求较高,因此水库会释放更多的水以满足需求;萨亚诺-申斯克水库(The Sayano-Shnshensk)于1985年建成,坝高245米,长1066米,最大库容31.3立方公里。该水库对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出口处的流量影响相对较弱,因为径流来自不受控制的地区;克兰斯诺亚水库(The Kransnoya reservoir)于1967年建成,坝高124米,长1065米,最大库容73.3立方公里,月度水文变化非常明显,季节变化较小,几乎没有季节周期;乌斯季林水库(The Ust-llim),该水库于1977年建成,最大库容73.3立方公里,最大库容53.9立方公里。

经贸活动

叶尼塞河沿岸的经济发展受自然地理、人口和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叶尼塞西伯利亚包括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的三个地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哈卡斯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经济发达地区,哈卡斯共和国是发展中地区,图瓦共和国是欠发达地区,图瓦共和国未发现的潜力是其矿产资源,其特点是各种矿物,包括铜铅锌、钽铌、金银铜钼斑岩、银铋金镍钴砷以及炼焦煤和能源煤矿床等。在图瓦勘探的所有类型的矿物原料的总储量价值超过90万亿卢布,该地区的主要财富是来自乌鲁格-坎盆地的煤炭,煤炭储量超过20亿吨。哈卡斯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1.5 亿美元,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2.5 亿美元。叶尼塞西伯利亚的所有地区都具有发展农业部门的很大潜力,但农业生产指数并不高,地区政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发展农村地区和支持农业生产。

环境问题和保护

编辑

环境问题

放射性污染

俄罗斯实验气象学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原子能部和乌克兰水文气象学研究所共同研究了叶尼塞河的放射性污染情况,根据1971-1993年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采矿和化学工业联合企业的废水排放场地的观察数据,分析了2000公里以内的叶尼塞河生态系统的放射性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在靠近排放场地15公里以内的地区,河水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钠-24、磷-32、锰-56和镎-239之类的短寿命核素决定的。在这个地区以外,水的污染水平明显降低。根据1973年的观察数据,在靠近排放场地的区域内,叶尼塞河河底的总污染存量高达5800KBq/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可归因于铬-51和锌-65这两种放射性核素。

环境保护

根据《俄罗斯2020年水资源战略》,俄罗斯必须转向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确定了有关俄罗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活动方向,以确保可持续用水,保护水体、保护水域免受负面影响,以形成和实现俄罗斯在水资源领域的竞争优势。在1993-2015年期间,叶尼塞河流域淡水年取水量减少了43%,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减少了64%,循环水和再利用水的使用比例增加了。

风景名胜

编辑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方志博物馆

叶尼塞河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方志博物馆

该馆毗邻叶尼塞河大桥,是整个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家综合性的博物馆。博物馆的藏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物;另一部分基本为历史时期文物的展陈。新石器时代展厅展览内容主要是安加拉河下游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5000至3000年。出土陶器包括圜底或尖底蛋形灰陶;石器包括手斧、小雕像、石刀、刮削器、石鱼、石耳环;还有石制或者骨制箭簇等。

亚洲地理中心

位于莫斯科以东4706公里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克孜勒市。它的标志是一座高大的方尖碑,碑上面雕刻着“亚洲中心”,位于叶尼塞河的库朱盖特绍伊古堤岸上。库朱盖特绍伊古是一位著名的图瓦共和国官员和俄罗斯联邦现任国防部长的父亲,该堤岸以他的名字命名。

叶尼塞河

亚洲地理中心

相关文化

编辑

叶尼塞碑铭

叶尼塞碑铭是指19世纪末以来陆续发现于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语的鲁尼文碑文、摩崖与器物刻铭等,是黠戛斯汗国的历史文化遗存。E24卡娅乌珠(Khaya-Uju)刻铭位于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赫姆奇克河东岸Lime村外8公里的岩壁上,至少包括21处鲁尼文、回鹘文、藏文题记,以及其他多个印记、图案,刻铭的第6条题记中出现汉字“王”的音译ong,表明华夏文化在当时的叶尼塞河地区渗透到了黠戛斯汗国统治体系内。

叶尼塞河

叶尼塞碑铭

西伯利亚世界节

国际民族音乐和手工艺节“西伯利亚世界”(Мир Сибири)属于俄罗斯人民文化遗产,每年在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和外交部的支持下举行。“西伯利亚世界”邀请了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图瓦、布里亚特等地的民间表演者,观众能欣赏到民族音乐、乡村曲调和原创音乐,参加艺术和手工艺大师班,并参与到民族仪式中。

叶尼塞河

西伯利亚世界节

注释

编辑

展开[a]

古老的、稳定的大陆块体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黄跃飞, 李铁键, 吕恩泽等. 叶尼塞河流域界线[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7, 1(02): 239+258.

[2]Chlachula J.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palaeolithic occupation of the upper Yenisei area, south-central Siberi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1, 80: 101-130. [2023-07-26].

[3]Vakulovsky S M, Kryshev I I, Nikitin A I, et al.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the Yenisei Rive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1995, 29(3): 225-236.sciencedirect. [2023-08-08].

[4]Yang D, Ye B, Kane D L. Streamflow changes over Siberian Yenisei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4, 296(1-4): 59-80. [2023-07-26].

[5]Likhanov I I, Nozhkin A D, Reverdatto V V, et al. Grenville tectonic events and evolution of the Yenisei Ridge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J]. Geotectonics, 2014, 48: 371-389. [2023-07-26].

[6]杨阿强, 刘闯, 石瑞香. 叶尼塞河流域海拔高度分类数据集[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7, 1(02): 203-207+222-226.

[7]Vyruchalkina T Y. Lake Baikal and the Angara River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rvoirs[J]. Water Resources, 2004, 31(05). [2023-07-26].

[8]Chlachula J.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palaeolithic occupation of the upper Yenisei area, south-central Siberi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1, 80: 101-130. [2023-07-26].

[9]Polyaeva K V, Yablokov N O. The first data on parasites of the Amur sleeper Perccottus glenii Dybowski, 1877 (Osteichthyes: Odontobutidae) in the Yenisei River basin (Bugach Reservoir)[J]. Russi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2017, 8(1): 104-107. [2023-07-26].

[10]Mollicone D, Achard F, Marchesini L B, et al. A remote sensing based approach to determine forest fire cycle: case study of the Yenisei Ridge dark taiga[J]. Tellus B: 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 2002, 54(5): 688-695. [2023-07-26].

[11]Lukinykh Y, Kuskashev D. Features of logistics formation in the Yenisei province[C]//E3S Web of Conferences. EDP Sciences, 2020, 217: 11015.e3s-conferences. [2023-08-08].

[12]白玉冬, 车娟娟. 叶尼塞碑铭所见华夏称号“王”考[J]. 敦煌学辑刊, 2022, 116(02): 149-156.

[13]Фестиваль «МИР Сибири» объявил первых специальных гостей.UNESCO. [2023-08-08].

[14]Janhunen J. Etym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aspects of the Yenisei[J]. Studia Etymologica Cracoviensia (SEC), 2012, 17(1): 67-87. [2023-07-26].

[15]De Jonge C, Stadnitskaia A, Hopmans E C, et al. In situ produced branched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 i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the Yenisei River, Eastern Siberia[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4, 125: 476-491. [2023-08-08].

[16]Kozlov P S, Likhanov I I, Reverdatto V V, et al. Tectono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Garevka polymetamorphic complex (Yenisei Ridge)[J].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2012, 53(11): 1133-1149. [2023-07-26].

[17]Fabre C, Sauvage S, Tananaev N, et al. Assessment of sediment and organic carbon exports into the Arctic ocean: The case of the Yenisei River basin[J]. Water research, 2019, 158: 118-135. [2023-07-26].

[18]王冠, 陈涵如, 王平等. 俄罗斯环北极地区地表径流变化及其原因[J]. 资源科学, 2020, 42(02): 346-357.

[19]赵善庆. 黠戛斯人:叶尼塞河流域文明的开创者[J]. 中国民族教育, 2019, 243(11): 58-61.

[20]Vajda E J. The Kets and their language[J]. Mother Tongue, 1998, 4: 4-16. [2023-08-08].

[21]Goncharov A E. A GIS for the Yenisei: an overview of maritime industrial archaeology on the Yenisei River and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 IOP Publishing, 2020, 822(1): 012040. [2023-07-26].

[22]Mongush S P, Avramchikova N T, Maslova O V, et al. Pro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public Tyva project" Yenisei Siberia"[J]. European Proceedings of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2020[2023-08-08].

[23]Nazarova Y, Tanenkova E. The assessment of economic security for the “Yenisei Siberia” regions in digitalization[C]. /SHS Web of Conferences. EDP Sciences, 2021, 106: 01031. [2023-08-08].

[24]高立. 俄罗斯叶尼塞河的放射性污染情况[J]. 国外核新闻, 1996, (04): 23.

[25]Shaparev N Y, Andrianova A V. The Yenisei river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J]. Geograph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18, 39: 307-315. [2023-07-26].

[26]肖波. 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地区考察纪行:考古与博物馆[J]. 大众考古, 2015, 030(12): 60-64.

[27]YEKATERINA SINELSCHIKOVA.Is it true that the center of Asia is in... Russia?.Russia Beyond. [2023-08-1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8903/

(40)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历史变迁
  4. 中生代
  5. 新近纪早期
  6. 新近纪晚期
  7. 地理特征
  8. 气候
  9. 地质
  10. 地形地貌
  11. 土壤
  12. 生物多样性
  13. 动物
  14. 植物
  15. 流域水系和特征
  16. 水系组成
  17. 主要支流
  18. 安加拉河
  19. 中通古斯卡河
  20. 下通古斯卡河
  21. 水文特征
  22. 径流量
  23. 补给类型
  24. 人类活动
  25. 民族文化
  26. 黠戛斯人
  27. 柯尔克孜族
  28. 科特人
  29. 于格人
  30. 交通运输
  31. 水利工程
  32. 经贸活动
  33. 环境问题和保护
  34. 环境问题
  35. 放射性污染
  36. 环境保护
  37. 风景名胜
  38.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方志博物馆
  39. 亚洲地理中心
  40. 相关文化
  41. 叶尼塞碑铭
  42. 西伯利亚世界节
  43. 注释
  4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