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英文名:Qaidam basin)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巨型盆地、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面积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界于北纬35°00′到39°20′,东经90°16′到99°16′之间,平均海拔2600至3000米。柴达木盆地总面积27.5万平方千米,其中四周山区面积15.08万平方千米,底部盆地平原面积为12.42万平方千米,西北、东北和南面分别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为一封闭的内陆盆地。
命名
编辑柴达木盆地中的“柴达木”为蒙古语,意为“盐泽”,即辽阔的盐泽戈壁。因其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被誉为沉睡的“聚宝盆”。
位置境域
编辑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大部面积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界于北纬35°00′~39°20′,东经90°16′到99°16′之间。
盆地略呈三角形,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以山脊分水岭为界,柴达木盆地总面积27.5万平方千米,其中四周山区面积15.08万平方千米,底部盆地平原面积为12.42万平方千米。西北、东北和南面分别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为一封闭的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图
历史变迁
编辑古生代
柴达木盆地是从古海演化形成的内陆封闭的盆地,它的地质基础是青藏高原上褶皱山地之间的一个古老结晶变质岩地块。盆地断陷始于侏罗纪,经过多次的构造运动和断裂运动先形成盆地雏形,在这之后又经过多次的变迁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盆地格局和自然景观。在距今5.13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初期,原本陆块联结的古中国大陆开始解体,柴达木地区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片浅海。到了距今4亿年前的晚古生代早期,由于板块的俯冲及碰撞作用,柴达木盆地南北两侧的海槽开始封闭,引起强烈的构造运动,柴达木地区不断隆升。
中生代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板块运动持续,海水渐退,柴达木地区形成了内陆盆地的雏形。
新生代
距今5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印度版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柴达木地区南北两侧山麓的断裂带使得在周围山地上升时,盆地所处地区却不断下陷,柴达木盆地格局逐渐形成。大约在距今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柴达木地区气候相当湿热,盆地中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7万平方千米的淡水湖泊,最深处大致在现今盆地西北侧。到距今900万-150万年的上新世时,盆地的中、东部沉降加剧,原来的湖泊中心东移,气候日渐干燥,湖泊面积缩小,原来的大湖被分割为几个湖群,生物种群减少,湖水矿化度不断提高。到近1万年来的全新世时期,气候愈发干旱,年降水量只有3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几十倍到上百倍。盆地南、北两侧山地中大量含硼、钾、锂等盐类矿物的岩石被河流带到湖泊中沉积下来。这些元素在湖泊中聚集,湖泊水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慢慢变成柴达木盆地富含的矿物质盐,逐渐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复杂的盐湖地理环境。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6.09~189.73毫米,东南部降水量200毫米以上,都兰最高;西北部降水量小于50毫米,冷湖最低。盆地中部降水量为20毫米。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和经度的增加而增大。降水多集中在4-10月份,占年降水量的87%~94%。盆地年蒸发量1973.62~3183.04毫米,蒸发量随海拔高度的增高和经度的增加而降低,远大于降水量。东南部低,年蒸发量1000毫米;西北部高,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都兰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55倍,冷湖高达198倍。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
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1.53~4.77℃,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在察尔汗达35.5℃,极端最低气温在冷湖达-34.3℃,各地无霜期只有87~131天。
柴达木盆地的日照时数在全年及四季均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小的分布格局特点,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冷湖站,最小值在东南部的茶卡站。盆地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都在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以上。各地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均大于680千焦/平方厘米,冷湖则高达742.8千焦/平方厘米。
柴达木盆地地区的风力强盛,年均风速3米/秒以上,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曾出现过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地质
地质构造
柴达木盆地是封闭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是祁昆褶皱的一部分,是祁昆地槽区的山间盆地。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青藏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头部”外围弧形褶皱带的内侧。柴达木盆地以褶皱和逆断层为主要构造变形方式,构造变形西强东弱,北强南弱。北部祁连山前地区和西部昆仑山前地区主要表现为冲断构造变形,盆地西部以褶皱构造变形为主要特征,盆地东部构造变形较弱,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和东西分区的特点。
依据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柴达木盆地共划分为4个一级单元,21个二级单元。一级负向单元命名为坳陷,一级正向单元依据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命名,如块断带。二级正向单元为构造带,负向单元为凹陷。其中,北部块断带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部,基底埋藏相对较浅。茫崖坳陷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南部,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基底埋藏深,且由南西昆仑山向北东柴达木盆地内部基底埋深逐渐加大,最深处在一里坪地区,大于17000米,此处也是柴达木盆地最深处。德令哈坳陷位于柴达术盆地的东北部,对冲构造是基本的构造格架。三湖坳陷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部,基底稳定盖层变形弱是该坳陷的主要构造特征。
柴达木盆地坳陷
地层特征
柴达木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基底西部和东北部是早古生代地层,东南缘是晚古生代侵入岩及震旦纪或早古生代地层。盆地基底中央有大致37°20′的纬向基底断裂,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由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沙泥岩组成的丘陵带。该断裂线以南的盆地东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形成由上更新统至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原。中生界广泛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和西部、厚度大,盆地东部厚度较小。盆地四周山区岩层,主要是经过强烈褶皱的古生代碎屑岩和古生代岩浆岩,其次为碳酸盐岩和变质岩。
矿产资源
盐湖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富集,截至2021年,共统计出大小盐湖33个,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盐湖资源储量约4000亿吨,其中已探明钠盐3216.17亿吨,钾盐4.4亿吨,储量占中国总储量的97%。此外,柴达木盆地的盐湖中还有镁、锂、锶、硼、芒硝、溴、碘、自然硫等111种矿产,已初步探明氯化镁48.2亿吨、氯化锂1392万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溴储量18万吨、硼矿1157万吨,其中镁、锂、锶、芒硝矿储量居中国首位,溴、硼矿储量居中国第二位,氯化镁和氯化锂储量均占中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
油气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中还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沟镇及冷湖地区的尕斯库勒、花土沟、油泉子及油砂山等地。截至2020年,共发现16个油田,6个天然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202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在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干柴沟发现新油气资源,预测新增油气储量3923万吨,截至2021年2月,干柴沟已落实油气层累计厚度40米至80米,有利勘探面积120平方千米,成为青海油田原油增储的有利区带。
地形地貌
地形
柴达木盆地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地形主要为山地和平原两个类型。
根据反映构造运动的强度和幅度所构成的海拔高度,将柴达木盆地的山地分为海拔5800米以上的极高山,海拔4000~5800米的高山和海拔4000米以下的中山三个类型。极高山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脉西段,海拔在5800~6860米之间,大部分地区覆盖现代冰川,冰川作用强烈。高山是柴达木盆地地貌的主要骨架,广泛分布于各大山脉中。中山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山带之间的过渡带和中起伏高山的鞍部。
柴达木盆地的平原分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平原和2676~4000米的中海拔平原。高海拔平原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及盆地中部;中海拔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盆地带内,盆地底部以堆积平原为主。自边缘至中心,洪积粉砂质平原、冲积粉砂黏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
地貌
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宽谷盆地上,其类型有多种形状的风蚀残丘、风蚀洼地,也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堆等。在多种风成地貌中,以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为主要类型。
柴达木盆地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国分布面积最大的雅丹地貌区。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地貌群总面积近两万平方千米,占风成地貌的67%。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尤其是海西州大柴旦与冷湖之间的南八仙、一里坪以及牛鼻子梁一带。雅丹地貌常成群或呈带状分布,丘顶呈方山状、尖峰状、犬牙状、锥状、鲸背状和垄状等。一般来说,雅丹的高度为4~30米,长、宽约为100米。盆地东部雅丹分布面积比西部小,但东部雅丹个体的规模更大。在盆地东南缘,由于受到西北方向雅丹体的阻挡,风力作用逐渐变弱,因此雅丹的形状更接近圆形。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