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乌兰巴托(西里尔蒙古文:Улаанбаатар;回鹘式蒙古文:ᠤᠯᠠᠭᠠᠨᠪᠠᠭᠠᠲᠤᠷ;英语:Ulaanbaatar)是蒙古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科技中心,距中国边境718千米,蒙古中央省(TuvProvince)将其环绕,总面积4704.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乌兰巴托常住人口为159.63万人,占该国常住人口的47.39%,官方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设9...

乌兰巴托(西里尔蒙古文:Улаанбаатар;回鹘式蒙古文:ᠤᠯᠠᠭᠠᠨᠪᠠᠭᠠᠲᠤᠷ;英语:Ulaanbaatar)是蒙古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科技中心,距中国边境718千米,蒙古中央省(Tuv Province)将其环绕,总面积4704.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乌兰巴托常住人口为159.63万人,占该国常住人口的47.39%,官方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设9个大区,204个分区(khoroos)。

名称由来

编辑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原为蒙古喀尔喀部活佛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Jebtsundamba Khutuktu)驻锡地,是一座可移动的寺院,时称“敖尔告”(西里尔蒙古文:Өргөө;英语:Urga)。

1639年至1778年间,敖尔告曾迁移28次。1778年,敖尔告在博格达汗(Bogd Khan Mountain)、青格尔泰(Chingeltei Uul)等群山环绕下建立了永久驻地,并取名“库伦”(西里尔蒙古文:Хүрээ;英语:Ikh Khuree)。后续库伦逐渐成为漠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商业宗教中心,1906年改称“大库伦”(西里尔蒙古文:Их Хүрээ;英语:Great Khuree)。

1911年末,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宣布博克多汗国独立,自立为皇帝,以库伦为首都并改为“京都库伦”(西里尔蒙古文:Нийслэл Хүрээ;英语:Niislel Khuree)。

1924年,苏联和蒙古人民党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统治,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第一届国家大呼拉尔决定改名为“乌兰巴托”(西里尔蒙古文:Улаанбаатархот;英语:Ulaanbaatar,意为“红色英雄城”,当时译为“赤勇城”),并以其为首都。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称蒙古国,宪法规定乌兰巴托为蒙古首都,名称沿用“乌兰巴托”。

历史沿革

编辑

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今乌兰巴托地区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在博格达汗山(Mt. Bogd Khan Uul)、布颜特·乌卡哈(Buyant-Ukhaa)和松根海尔汗山(Mt. Songinokhairkhan)等地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至1.2万年。

在博格达汗山北侧的伊赫腾格尔峡谷(Ikh Tenger Gorge)存在约3000年前青铜时代留下的赭石岩画,这些画展示了人物、、鹰以及抽象设计,形状多为水平线和带有一百多个点的大方块。相同绘画风格也在同一时期城市西部的嘎楚尔特(Gachuurt)、库苏古尔省(Khovsgol Aimag)和南西伯利亚(Southern Siberia)附近发现,表明这是一种共同的南西伯利亚游牧文化,博格达汗山为重要的宗教崇拜地。

乌兰巴托所在地正好位于匈奴(前209年至93年)、鲜卑(93年至4世纪)、柔然(402年至555年)、突厥(555年至745年)、回鹘(745年至840年)、契丹(907年至1125年)等游牧帝国的影响范围内。在乌兰巴托北部,拥有2000年前的诺因乌拉匈奴(Noin-Ula Xiongnu)墓地;在纳来哈区(Nalaikh District),有托尼尤库克石碑(Tonyukuk)文化遗址,上面刻有突厥文字,其年份可追溯至697年。

蒙古帝国时期(1206~1368年)和北元朝时期(1368~1635年),乌兰巴托地区为自然的交通通道,连接了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Karakorum)和肯特山(Ikh Khorig)。肯特山区西南边缘的博格达汗山为通往肯特山区的主要门户和中途停留点,成为交通要塞,为贵族三年一次大会(Khan Uuliin Chuulgan)的举办地。

敖尔告时期

1639年,乌兰巴托境内建设了一个蒙古包寺院,名字是敖尔告(西里尔蒙古文:Өргөө;英语:Urga),最初位于距离现乌兰巴托约230千米的西南方。蒙古贵族希望这个地方成为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扎纳巴扎尔(G.Zanabazar)所在地。1651年,扎纳巴扎尔从西藏返回蒙古,在敖尔告建立了七个寺院部门(aimags),后又增设四个寺院部门。

作为一个流动寺院城镇,敖尔告常根据需求迁移至色楞格河(Selenga)、鄂尔浑河和图尔河沿岸的各个地方。在17世纪晚期的准噶尔战争期间,它一度迁移至内蒙古。随着城市的发展,它的迁移越来越少。到1723年,敖尔告已成为在宗教权威方面的卓越寺院,由七位最高级喇嘛组成的理事会负责城市大多数宗教决策。同时,敖尔告周围还成为蒙古的商业中心。1639年至1778年间,敖尔告曾迁移28次,直至今乌兰巴托所处地区。

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清雍正五年(1723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一条始于福建、湖南等地,经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进入乌兰巴托再至俄国恰克图,终点抵达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商路,因茶叶贸易的形成而兴盛起来,这条路被称为“茶叶之路”或“万里茶道”。

1754年,敖尔告的教会财产管理机构额尔德尼·尚佐德巴·亚姆(Erdene Shanzodba Yam)被授予监督在家信徒(shabinar)并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还成为城市的主要司法法院。

清朝朝廷把蒙古地区分片分区,以满洲大臣为统治核心,实施军府制。在蒙古地区,1758年,乾隆设敖尔告办事大臣(Urga ambans),并任命喀尔喀副将桑扎多尔吉(Sanzaidorj)为敖尔告的第一位蒙古大臣,全权负责"监督敖尔告并管理所有佛教信徒"。

库伦时期

1778年,清朝皇帝乾隆降旨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北京到恰克图商路上的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意为栅栏围起来的草场。在清代中期后库伦属于乌里雅苏台库伦办事大臣辖区,为土谢图汗部中旗驻地。

178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赋予库伦大臣权利,在察哈尔汗(Tьsheet khan)和色楞汗盟(Setsen khan aimags)的行政事务上有权做出最终决定。至此,库伦拥有了最高的文职权威。此外,库伦成为了商业中心,中国商人在此建立了永久居所。蒙古国工匠开始将民族建筑传统、建筑方式、蒙古包的风格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融合,建造混合风格的寺庙和寺院,丹巴达杰陵寺(Dambadarjeeling)、甘登寺、东库伦达希乔林寺(East Khuree Dashchoilin)等一批建筑群就在这一时期建成。18世纪末,库伦不仅成为了宗教中心,更是政治、管理及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商业和交流的节点。

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架通张家口至库伦的电话线,又设电报局,并将该地标入当时的地图集,名曰“二连”。

1906年,库伦改称大库伦,是喀尔喀喇嘛教的中心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沙皇俄国等国还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和侨民区域。库伦由东营子、二里半滩、西圐圙组成。东营子为汉人主要聚集地,街市被称为中国街。西圐圙是库伦最早的居民点,蒙古人为多,故称蒙古街,街市店铺林立,多为晋商、京商、直隶商的零售门市。二里半滩是俄人集中居住地,俄国总领事馆设立于此。

1910年2月,清廷在当地实行新政,使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加上沙俄势力长期蛊惑煽动,蒙古僧俗上层开始筹划脱离清朝的“独立活动”。1918年,张家口旅蒙商景学钤等人创办“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了张家口至库伦汽车运输线。

博克多汗国时期

1911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受到喀尔喀蒙古四部的拥戴,登基称“额真汗”(俗称“博克多汗”),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以京都库伦为首都,成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至1915年6月9日,蒙古因《中俄蒙协约》的签订而取消独立,宣布归附中华民国并实行“自治”。

1919年,北洋政府废除《中俄蒙协约》,派徐树铮带领军队前往蒙古,占领了首都库伦,取消了其自治的权利。此后北洋政府直接统治蒙古。1921年俄国白军将领“疯狂男爵”将中国势力驱逐,蒙古国重建。随后京都库伦爆发共产主义革命,蒙古人民党于1921年7月11日取得政权,改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博克多汗成为了没有实权的名义君主。

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

1924年博克多汗逝世后,在苏联帮助下,蒙古人民党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正式将君主立宪制的大蒙古改为社会主义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将这座城市定为首都,改名为“乌兰巴托”。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按照中苏之间的协议承认蒙古独立。1949年10月1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同新中国建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乌兰巴托大部分老的蒙古包区在苏联的资助下被替换苏联样式的街区。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城市规划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1956年,修通蒙古纵贯铁路联通北京和莫斯科。到1960年,在接受过苏联培训的蒙古专家努力下,乌兰巴托已拥有了自己的建筑特色。

1988年,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放弃对蒙古的内政干涉,要求各执政党拿出决心改革,获取本国人民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靠苏联的武力庇护。次年,苏联启动从蒙古撤军。1989年12月10日,乌兰巴托出现了非官方组织的群众游行,青年人喊着口号、散发传单要求民主改革。1990年1月12日,卓力格们无视游行集会的禁令,在乌尔巴托苏赫巴托广场发起抗争活动,要求实行多党制,参与者由数百名积极分子迅速发展成7000余众。1990年3月,苏赫巴托广场上的游行已发展为绝食,抗议者要求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辞职。党被迫紧急召开特别代表大会,经协商,巴图蒙赫因“反应迟钝、拖延改革”,率领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集体辞职,元老贡布扎布奥其尔巴特接替总书记一职。新的党领导班子宣布今后的任务是“坚决深化改革”,将蒙古从苏式社会主义制度转入多党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蒙古时期

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称蒙古,其他地区人口大量涌入乌兰巴托。2007年,乌兰巴托人口达到100万人。2008年7月1日,乌兰巴托发生骚乱,当时蒙古民主党、公民意愿党和共和党对蒙古人民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胜利表示质疑。政府随后宣布了为期四天的紧急状态。骚乱发生后,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成立了紧急办公室应对骚乱事件,并呼吁各政党不要召集民众参加非法活动,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对选举结果的争议,7月3日骚乱逐渐平息。

2019年10月,乌兰巴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曾经是政治迫害纪念博物馆(Victims of Political Persecution Memorial Museum)的木制建筑被拆除。2019年,蒙古政府计划拆除乌兰巴托中心其它新古典主义建筑,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蒙古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The National Academic Theatre of Opera and Ballet of Mongolia)、戏剧剧院(Drama Theatre)和中央图书馆(Central Library),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对和蒙古建筑师联盟的批评。他们要求政府需要保护和修复这些建筑,尽管抗议者每天静坐抗议,自然历史博物馆最终仍被拆除。2020年1月,蒙古国文化部长否认政府打算拆除其他建筑,表示政府计划对这些建筑进行翻新。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尔河畔,地理中心点坐标为47° 55' 12" N,106° 55' 12" E,蒙古中央省(Tuv Province)将其环绕,距中国边境718千米,距俄罗斯边境542千米。境域东西长,南北窄,面积4704.4平方千米。所处时区为UTC+8,与中国无时差。

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所处位置

气候

乌兰巴托的气候属于温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为-0.7℃。因其地理位置坐落在内陆山谷中,导致全年的天气条件均有明显的变化。冬季长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15至-22℃,夜间有时可达-39℃;夏季短而炎热,7月平均气温20至22℃,最高可达39.5℃。其湿度从冬季的78%降至夏季的50%左右。白昼的持续时间从冬季的8.9小时增加到夏季的16小时。此外降雨量的变化也十分显著。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干旱期间每月平均只有2毫米的降雨量,到了夏季高峰期降水量平均可达每月70毫米。每年11月到4月几乎没有降雨,从5月开始降雨量开始增加,7月和8月达到高峰。其年平均降水量为280毫米,一年中平均有180天为晴天,无霜期平均109天。乌兰巴托多北风和西北风,年均风速为2.2米/秒,月平均风速为1.6~4.4米/秒,每年平均有7到9天的风速超过10米/秒。冬季位于西蒙古(Western Mongolia)反气旋中心,风速较低;春季为一年中风速较大的季节,4月和5月的风速可达15~20米/秒。

地质

乌兰巴托地块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一部分,位于杭盖-恒腾盆地(The Hangay-Hentey Basin)的恒腾亚盆地内。该地块主要由志留纪-石炭纪沉积岩组成,并被相关研究者划分为增生复合体的阿尔坦乌沃组、奥尔吉奥赫组、戈尔其组和石炭纪浅海系统。戈尔其组由砂岩、泥岩、砂岩和泥岩交替层的浊积岩亲缘和硅质岩组成,还有少量的硅质页岩、玄武岩、石灰岩和碎屑泥岩。戈尔其组的硅质岩产出了上志留纪至上泥盆纪的放射虫和牙形刺。阿尔坦乌沃组由砂岩、泥岩和页岩组成,奥尔吉奥赫组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夹有砾岩

地形地貌

乌兰巴托的地势东南部较低、西北部较高,南北群山环绕,东西为广阔草原,平均海拔为1351米。南部为博格达汗山(Bogd Khan Mountain),北部是青格尔泰山(Chingeltei Mountain)。图尔河从乌兰巴托南面的博格达汗山脚由东向西缓流。色楞格河由北向南将乌兰巴托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图尔河北岸的市区分为3个台地,其中第一台地海拔1880米,宽2700米;第二台地海拔1290米,宽2300米;第三台地海拔1300米,宽1351米。乌兰巴托中心在第二台地上。乌兰巴托最高点为博格达汗山上的最高峰切切滚山(Tsetsee Gun),海拔2256米。

  • 博格达汗山

博格达汗山位于乌兰巴托南部,为肯特山脉(Khentii)的一部分,处于林地和草原交界处,平均海拔914米,最高峰是切切滚山,海拔2256米。一些小河流发育于博格达汗山并流入图尔河。

乌兰巴托

博格达汗山

水文水利

水文

乌兰巴托位于图尔河流域(Tuul river),共有49条河流,河流面积占乌兰巴托总面积的0.9%。图尔河由纳米亚(Namiya)和涅尔贵(Nergui)两条河流汇流而成,向西南方向流动,并流经乌兰巴托。图尔河两条支流塞尔贝河(Selbe)、乌里雅斯泰河(Uliastai)也流经乌兰巴托中心。

  • 图尔河

乌兰巴托位于图尔河上游,流域面积为6395.3平方千米,长度约为150千米,平均径流量为20.3立方米/秒。

乌兰巴托

图尔河

  • 塞尔贝河

塞尔贝河发源于伊赫巴彦山(Ikh Bayan Mount),流域面积为303平方千米,沿着乌兰巴托的东侧流动,在下游与图尔河汇合,长度为30千米,流速为0.65米/秒。

乌兰巴托

塞尔贝河

  • 乌里雅斯泰河

乌里雅斯泰河位于乌兰巴托北部,流域面积为202.4平方千米,河流长度约为14千米,平均径流量为0.49立方米/秒。

乌兰巴托

乌里雅斯泰河

水利

乌拉巴托全市拥有10个水源,218个水井,10个水库,7个泵站,13个再循环泵站,13个网状水库,586千米的供水管道,230千米的污水管道。

土壤

由于受气候影响较为严重,且由于地处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地带,乌兰巴托的土壤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拥有黑土、暗栗土、沙质土等多种类型土壤。2012年乌兰巴托地区土壤调查显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较低。在部分地区,铬、铅和锌的含量超过了最大允许含量。2016年,乌兰巴托苏赫巴托尔地区土壤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土壤平均含量为氯0.1毫克/千克,镉2.3毫克/千克,铅18.8毫克/千克,汞0.4毫克/千克,溴0.8毫克/千克,铬0.2毫克/千克,锌225.4毫克/千克,铜27.3毫克/千克,钴30.8毫克/千克,锶593毫克/千克,铷109.7毫克/千克,锆333.2毫克/千克。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乌兰巴托的供水完全依赖地下水。由于水处理成本较高和缺乏分配系统,图尔河的地表水资源至今未被利用。地下水来自城市各地的七个钻井场,年采水量为1亿400万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为1亿2000万立方米。

根据乌兰巴托统计部门报告显示,2022年乌兰巴托人口使用了4610万立方米的清洁水,企业和机构使用了1090万立方米的清洁水。由于人口增加,乌兰巴托每天需要额外24万立方米的水来满足水需求。

森林资源

截至2020年,乌兰巴托绿地带的边界总长度约为350千米,自北至南为70千米,自西至东为75千米。森林面积为196.264万平方米,其中34.737万平方米为严格的森林保护区,46.302万平方米为国家公园的森林面积,115.225万平方米为绿地带的森林面积。境内森林主要树种包括针叶树如落叶松松树冷杉、雪松和云杉,以及榆树、白杨、柳树、丁香和枫树等阔叶树木。其中,山区北部主要为森林草原,所覆盖的树种包括榆树林、欧洲赤松林、白桦林以及白桦与欧洲赤松混交林。

矿产资源

乌兰巴托煤矿资源丰富,截至2019年,煤矿探明量为83963.21万吨。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21年,乌兰巴托地区已经记录了盘羊(Ovis ammon)、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等58种野生动物,占到了蒙古国野生动物种类的40%以上。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评估,乌兰巴托野生动物在全球范围内,86%的物种处于无危状态,9%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3%的物种处于易危状态,2%的物种未经评估。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194/

(24)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早期历史
  4. 敖尔告时期
  5. 库伦时期
  6. 博克多汗国时期
  7. 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
  8. 蒙古时期
  9. 自然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水文水利
  15. 水文
  16. 水利
  17. 土壤
  18. 自然资源
  19. 水资源
  20. 森林资源
  21. 矿产资源
  22. 生物多样性
  23. 动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