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العربيةالسعودية,英语:KingdomofSaudiArabia),通称沙特阿拉伯(SaudiArabia),简称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首都利雅得。沙特位于亚洲西南部,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并经法赫德国王大桥与巴林相接。国土总面积225万平方千米,占整个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80%。截至2...

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英语:Kingdom of Saudi Arabia),通称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简称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首都利雅得。沙特位于亚洲西南部,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并经法赫德国王大桥与巴林相接。国土总面积225万平方千米,占整个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80%。截至2023年6月,沙特阿拉伯人口3218万。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商界通行英语。

名称

编辑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统治家族名命名的国家之一。其名称中的"Saudi"一词来自于该国王室的世袭姓氏Al Saud(آل سعود),它是一种被称为nisba的形容词类型,是该国阿拉伯文名称中的“as-Suʻūdīyah”元素,包含的意思表达了该国是王室的私人财产的观点。在汉志和内志两个王国统一之后,新的国家由创始人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于1932年9月23日通过皇家法令命名为“al-Mamlakah al-ʻArabīyah as-Suʻūdīyah”(即阿拉伯文中的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的音译)。但在阿拉伯语中,“沙特”一词又意为“幸福”,而“阿拉伯”一词有“沙漠”之意,故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全意又可为“幸福的沙漠王”。虽然在英语中通常被翻译为“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王国),但它实际上的意思是“沙特阿拉伯王国”或者“阿拉伯沙特王国”。

历史

编辑

早期文明

阿拉伯半岛的人类居住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2.5万年前。现在人们认为,最早从非洲向东亚传播的现代人类大约是在7.5万年前通过连接东非之角和阿拉伯半岛的巴布尔·曼迪布海峡(Bab el Mandib)离开非洲的。伊斯兰教出现之前,除了城市贸易定居点(如麦加和麦地那),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由游牧的牧民部落社会所居住的。此外,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信仰多样,包括土著的多神教信仰、阿拉伯基督教、尼斯提尼派基督教、犹太教和拜火教。

阿尔马加尔文明(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7000年)

阿尔加尔文明(Al-Magar civilization),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中部,特别是内志地区西南部。阿尔马加尔是世界上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广泛驯化动物(尤其是马)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居民居住在用干砌石建造的石屋中,在气候变化导致沙漠化之前,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地区之一。此外,阿尔马加尔时期遗存的雕像是用当地石材制成,这些雕像被固定在一个中央建筑物中,该建筑物在居民的社会和宗教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塔木德文明(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5世纪)

塔木德(Thamud civilization)是沙特阿拉伯汉志地区一个古老文明,该文明从公元前1000年延续到穆罕默德时代。公元前8世纪末,塔木德人首次出现在亚述文献中,并在公元5世纪时担任罗马辅助军,占据了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地区。根据亚述和罗马的记载,塔木德王国是阿拉伯半岛上第一个已知的王国。阿拉伯传统认为塔木德王国被上帝毁灭。塔木德王国没有书面法律,部落首领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

利希亚王国(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前24年)

利希亚王国(The kingdom of Lihyan)又称代丹王国(Dedan),位于今沙特阿拉伯的西北部,因其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北阿拉伯碑文而闻名。该王国由公元前7世纪末出现的德丹酋长国发展而来;公元前3世纪初,随着南北经济活动的繁荣,利希亚获得了与其在商队道路上战略地位相匹配的巨大影响力。利哈亚人统治着从南部的耶斯里布到北部的黎凡特部分地区的大片领土,亚喀巴湾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利希亚湾,可见利希亚影响力之广泛。

迪尔曼文明(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538年)

迪尔曼文明(Dilmun civilization)是中东和阿拉伯半岛的古代文明之一。迪尔曼是重要的贸易中心,鼎盛时期曾控制着波斯湾的贸易路线。迪尔曼覆盖了阿拉伯半岛东部大片地区,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的东部省,塔鲁特岛很可能是迪尔曼的主要港口和首都。迪尔曼被美索不达米亚人视为铜源和贸易转口港,最早命名“Dilmun”的碑文之一是由拉加什国王乌尔-南舍(Ur-Nanshe,约公元前2300年)在门套中发现的碑文: "迪尔蒙的船只从外国给他带来了木材作为贡品。”此外,美索不达米亚刻有文字的泥板表明,在迪尔曼早期,存在着一种等级森严的政治结构。1966年,塔鲁特(Tarout)的一处土方工程暴露了一个古代墓地,出土了一尊大型雕像,其年代可追溯到迪尔曼时期,这座雕像是当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对迪尔蒙艺术原则的强烈影响下制作的。

纳巴泰王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106年)

纳巴泰王国(Nabataean Kingdom),是阿拉伯人的一支后裔纳巴泰人(Nabataean)建立的王国,位于阿拉伯半岛北部和黎凡特南部地区。纳巴泰人主要集中在被认为是当时首都的拉克穆(今称为佩特拉)。公元前65年左右,纳巴泰人夺取了黑格拉,然后进军泰马,并于公元前9年进军利希亚王国首都德丹,利希亚王国战败;公元37~100年之间,纳巴泰人在幼发拉底河至红海地区建立了一个松散控制的贸易网络,他们以一系列绿洲为中心,在这些绿洲进行广泛的农业生产,并通过连接这些绿洲的路线进行贸易。随后,罗马皇帝特拉亚努斯征服了纳巴泰王国,将其更名为阿拉伯彼得雷亚(Arabia Petraea),并入罗马帝国,从此纳巴泰王国一直处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直至630年。

阿拉伯帝国时期

571年左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在麦加出生;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这一事件被称为希吉莱迁徙;627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以坚守之策,挫败麦加万人大军的围攻,解除了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史称“壕沟之战”(Battle of the Trench);630年,穆罕默德率兵征服了麦加,双方缔结《侯代比亚和约》,穆罕默德兵不血刃地拿下麦加;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此后,他的追随者们迅速扩展了伊斯兰教的领土,并在短短几十年内征服了广袤的土地,从西班牙半岛一直延伸到现今的巴基斯坦。这次迅猛而规模空前的扩张导致阿拉伯半岛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外围地区,各个部落团结在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统一国家下,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帝国

沙特阿拉伯

阿拉伯帝国版图

正统哈里发时期(632~661年)

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Abu Bakr,在位:632~634年)继位后,以汉志地区为核心,巩固麦地那伊斯兰政权。穆罕默德在世时,整个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迫于各种因素,表面上都接受了伊斯兰教,并承认先知的政权,但实际半岛上真正信仰伊斯兰教或承认麦地那伊斯兰政权的地区尚不足1/3;穆罕默德去世后,除汉志地区外,半岛上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的许多部落转而宣布脱离伊斯兰教轨道,或是寻找借口反对麦地那政权,试图兴兵作乱,重新恢复原来以部落为独立单位的割据状态。面对各地此起彼伏的反叛行动,阿布·伯克尔迅速采取军事行动回击,史称“里达战争”(Ridda Wars),历时一年多,彻底平定了半岛各地的叛乱,实现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化。此外,为缓解经济危机和部落纠纷,他制定了向外扩张的战略,开拓领土疆域。634年,阿布·伯克尔因病去世。

沙特阿拉伯

里达战争主要战役

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Umar,在位:634~644年)继位后,对内继续派兵讨伐叛教部落的零星叛乱,驱逐海巴尔犹太人及纳季兰基督教徒,巩固伊斯兰政权统治;对外继续实施艾布·伯克尔的远征计划,向半岛以外的波斯和拜占廷帝国的属地大举进攻,先后征服了叙利亚、耶路撒冷、伊拉克、波斯和埃及,建立了幅员广阔的哈里发国家。欧默尔的军事扩张,为伊斯兰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伊斯兰教正是以欧麦尔征服的尼罗河三角洲和两河流域下游为基地,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644年,欧默尔遭到刺杀身亡。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Uthman,在位:644~656年)继位后,继续对亚洲及非洲沿地中海地区进行征服,期间还在小亚细亚沿岸征集经验丰富的居民,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然而此时帝国内部发生了第一次分裂,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Ali)及其支持者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形成了什叶派与普遍接受奥斯曼继位的逊尼派的对立,这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分裂,至今仍持续存在。656年,奥斯曼遭到刺杀身亡。

第四任哈里发阿里(Ali,在位:656~661年)继任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Mu'awiya I)领导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多次爆发冲突,局势僵持。同时,什叶派内部再次发生分裂,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形成了一个激进的“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Kharijites)。661年,哈瓦立及派刺杀了阿里,四大哈里发时代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四大哈里发通过协商和选举的方式由穆斯林公社选出,因此又被称为“神权共和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

阿里死后,其长子哈桑试图继续同穆阿维叶斗争,但屡受挫,最后被迫放弃哈里发职位。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成为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穆阿维叶建立的君主世袭制的倭马亚王朝。倭马亚王朝以大马士革为新首都取代了麦地那旧都,并逐步形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

倭马亚王朝建立后,阿拉伯半岛失去了在伊斯兰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从7世纪开始,因为伊斯兰教的中心从汉志地区转移到了大马士革,阿拉伯人也开始向外移民。由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规模庞大的移民活动,既是为了巩固被征服地统治,也是为了传播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影响非常严重,造成了人口流失和土地荒芜,导致该地区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

750年,阿布·阿拔斯(as-Saffah)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也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巴格达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从10世纪开始,麦加和麦地那一直由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控制,他们被称为麦加的谢里夫(Sharif of Mecca),但在大多数时候,谢里夫都效忠于巴格达、开罗或伊斯坦布尔的某个主要伊斯兰帝国的统治者。此后,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地区恢复了传统的部落统治。

在1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伊斯玛仪—什叶派卡尔马特人(Qarmatians)是波斯湾最强大的势力。930年,卡尔马特人劫掠麦加,他们偷窃了黑石(Black Stone),激怒了穆斯林世界。11世纪初至16世纪初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拉伯半岛尤其是汉志地区一直被置于埃及政权一一法蒂玛王朝(Fatimid dynasty)、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马穆鲁克王朝的统治之下。1077~1078年,一位名叫阿卜杜拉·本·阿里·乌尤尼(Abdullah bin Ali Al Uyuni)的阿拉伯酋长在塞尔柱帝国的帮助下,在巴林和哈萨(Al-Ahsa)击败了卡尔马特人,建立了乌尤尼得酋长国(Uyunid Emirate);乌尤尼德酋长国后来经历了扩张,领土从内志延伸到叙利亚沙漠;于1253年被乌斯富里王朝(Usfurids)推翻。1320年,奥尔穆兹(Ormus)的波斯统治者攻占了巴林和卡提夫(Qatif),削弱了乌斯富里王朝的统治。14世纪,奥尔穆兹的附庸、什叶派贾瓦尼王朝(Jarwanid dynasty)开始统治阿拉伯东部;15世纪,贾布里德王朝(Jabrids)推翻贾瓦尼王朝后控制了该地区,并与奥尔穆兹王朝就该地区的经济收入发生了长达20多年的冲突,直至1507年才最终同意纳贡。

奥斯曼帝国时期

自16世纪初开始,阿拉伯半岛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1517年,处在鼎盛期的奥斯曼帝国凭借其新枪新炮打败了马木鲁克人,马木鲁克王朝覆灭。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开罗,并进而征服了汉志以及麦地那和麦加等城市。随后土耳其苏丹被称为哈里发,成为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兼有政教双重权力。16世纪中叶,继汉志后,也门和波斯湾沿岸地区也都归属奥斯曼帝国统治。

沙特阿拉伯

奥斯曼帝国版图

然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始终未能直接渗透到被广袤沙漠所包围的阿拉伯半岛腹地,对半岛大部分地区通过散居半岛各地的部落酋长、伊斯兰教长以及授权埃及总督来进行形式上的控制。奥斯曼帝国的权威在半岛的主要体现是借助其代替人定期向苏丹(Sultan)缴税、纳贡和承担赋役,除此之外,几乎不存在实际的治理。这样在半岛各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家族统治圈。如汉志有哈希姆家族,阿西尔有伊德里西家族,阿曼和马斯喀特有艾卜·赛义德家族,杰贝勒沙马尔有拉西德家族,哈萨有伯壑·哈立德家族,德拉伊叶有沙特家族等。在少数重要地区,特别是红海沿岸,奥斯曼帝国政府直接派驻军队并设置统治机构。

早期的沙特王国

18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面临着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危机,人们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以摆脱无政府混乱和异族统治。进入18世纪中叶以来,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以宗教改革为特点、力求统一阿拉伯半岛来摆脱土耳其人统治的伊斯兰教瓦哈比运动,并导致早期沙特王国的诞生。随后,早期沙特王国的拓疆及其同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斗争,构成了自18世纪中叶以来百余年间阿拉伯半岛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一沙特王国(Emirate of Diriyah,1727~1818年)

  • 穆罕默德·本·沙特统治时期

1720年开始,沙特家族的祖先沙特·穆罕默德(Saud bin Muhammad Al Muqrin,在位:1720~1725年)成为德拉伊叶的埃米尔,征收贡赋,保护绿洲免遭外界的攻击。1726年,沙特·穆罕默德之子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 Al Muqrin,在位:1727~1765年)承袭父职;1744 年,他与瓦哈比派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卜(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1703~1792年)联手,形成了瓦哈卜家族和沙特家族之间的宗教政治联盟。这一联盟为沙特的扩张提供了意识形态动力,并且仍然是当今沙特阿拉伯王朝统治的基础。

瓦哈比派与沙特家族结盟后,通过宣传宗教教义和使用武力的手段,在阿拉伯半岛迅速传播瓦哈比教义,使得内地各部落和村镇都转向了瓦哈比派,并接受了沙特家族的统治,形成了瓦哈比国家的格局。然而,在此期间,瓦哈比派势力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哈萨、内志和汉志等地区统治者的敌视。1764年,这三个地区的统治者联合起来组成联军,从东方和南方两个方向进攻内地,试图扑灭瓦哈比运动,瓦哈比军队被迫迎战,但遭到联军的攻势,并被击败,最终沙特家族的首领利用金钱和物资与联军指挥官进行交流,双方达成和解,瓦哈比国家得以化解危机并继续存在。

  • 阿卜杜勒·阿齐兹统治时期

1765年,穆罕默德·本·沙特逝世,阿卜杜勒·阿齐兹·本·穆罕默德(Abdulaziz bin Muhammad Al Saud,在位:1765~1803年在位)继承父位。他继续执行瓦哈比国家的征战政策,并以伊斯兰教的名义推进瓦哈比军队的征战,瓦哈比军队在各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战果。在东部地区,瓦哈比军队攻占了什叶派聚居的卡提夫绿洲,并征服了哈萨巴林和波斯湾东南沿岸的诸酋长国,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阿拉伯海,马斯喀特苏丹也被迫向瓦哈比国家缴纳贡品;在南部地区,瓦哈比军队跨越鲁卜哈利大沙漠,袭击了哈德拉毛及其周边地区,同时阿西尔地区的各部落都接受了瓦哈比派的影响,瓦哈比运动渗透到红海沿岸的提哈马低地,并向南延伸至也门港;在北部地区,瓦哈比军队向伊拉克和叙利亚沙漠地区进发,降服了游牧部落,并攻占定居区的城镇,于1801年攻克了卡尔巴拉等什叶派信徒的圣地;在西部地区,瓦哈比军队于1802年占领塔伊夫,随后进军圣城麦加,麦加的乌里玛被迫宣布接受瓦哈比教义,加里卜在沙特家族的压力下承认其宗主地位,然而,当瓦哈比军队撤回德拉伊叶后,加里卜背叛了瓦哈比派并夺回了圣城。此外,1792年,瓦哈卜去世,阿卜杜拉·阿齐兹接替了教长职位,从此开创了沙特家族的酋长兼任瓦哈比派教长的先例,并确立了延续至今的政教一体的政治体制。

  • 大沙特统治时期

1803年,阿卜杜拉·阿齐兹在德拉伊叶清真寺主麻日作礼拜时,被波斯人所刺杀,嗣子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Saud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大沙特,在位:1803~1814年)继位。大沙特在位期间,瓦哈比运动达到了巅峰。他与汉志谢里夫·加里卜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和较量,并在1804~1806年期间夺回了麦加和麦地那,迫使加里卜放弃了非法的关税收入,并作为封臣回到麦加。由于瓦哈比派军队不断袭击和侵扰奥斯曼帝国的中心地区,夺取了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使得帝国政府非常恐慌,为了扑灭瓦哈比运动并镇压瓦哈比国家,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麦哈迈德二世下命令新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of Egypt)组织远征军,将瓦哈比派军队赶出圣城。

1811年,穆罕默德·阿里派遣陆军登陆红海沿岸城市延布港,随后,另一支骑兵部队穿越西奈和亚喀巴,进入阿拉伯半岛;1812年1月,远征军挺进麦地那,在朱代达关口遭到了瓦哈比军队的伏击几乎被歼灭;1812年10月,得到增援的远征军在当地背叛瓦哈比派部落的帮助下最终占领了麦地那;1813年1月,远征军占领了麦加,不久后又占领了塔伊,同年8月,穆罕默德·阿里率领军队登陆吉达,并要求大沙特在承认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对汉志宗主权的前提下进行谈判,但谈判失败。此后,大沙特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与之相抗衡,并将装备精良的埃及军队引诱进沙漠内地,双方之间进行了持久的拉锯战。1814年,大沙特在图腊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在他的统治期间,瓦哈比国家的势力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东部和南部,西到红海,北到叙利亚的阿勒颇,首府德拉伊叶。

沙特阿拉伯

第一沙特王国版图

  • 阿卜杜勒统治时期

1814年4月,大沙特因热病死于德拉伊叶,阿卜杜拉·本·沙特(Abdullah bin Saud Al Saud,在位:1814~1818年)继承父位,汉志、阿曼和巴林摆脱沙特家族的控制,第一沙特王国濒临灭亡。1815年初,瓦哈卜派在巴萨勒集结两万兵力旋即败于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第一沙特王国的军事力量丧失殆尽。1818年4月,穆罕默德·阿里之子易卜拉欣(Ibrahim Pasha of Egypt)攻陷德拉伊叶,瓦哈卜沙特家族政权灭亡,埃及人成为内志的统治者,包括阿卜杜勒在内的沙特家族和瓦哈卜家族成员以及内志贵族约400人被流放至埃及,德拉伊叶被易卜拉欣夷为平地。

1819年,易卜拉欣的远征军撤回汉志,撤军时,他在盖西姆地区留下了一支卫成部队,同时,任命穆罕默德·本·穆沙里·本·麦阿麦尔(Mishari bin Saud)为内志的地方长官,至于阿拉伯半岛腹地,则留给了阿拉伯游牧部落重新去争夺和分割。埃及军队对阿拉伯半岛的远征从政治、军事和宗教方面摧垮了瓦哈比派及其国家。1819年初,阿卜杜勒在伊斯坦布尔被奥斯曼帝国苏丹处死,标志着第一沙特王国的灭亡。此后1819~1824年间,尽管内志在形式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和埃及总督统辖,实则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内志又回到往日部落割据、冲突迭起的混乱中。

第二沙特王国(Emirate of Nejd,1824~1891年)

  • 图尔基统治时期

1819年,沙特家族后裔图尔基·本·阿卜杜拉·阿勒沙特(Turki bin Abdullah Al Saud,在位:1819~1820年,1824~1834年)的势力在内志逐渐兴起,不久图尔基夺取德拉伊叶和利雅得,穆罕默德·本·穆沙里·本·麦阿麦尔战败身亡。1820年秋,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重新占领德拉伊叶和利雅得,图尔基逃走,埃及军队在内志处死大量的反叛者,绿洲遭到洗劫,农田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人逃离家园。

1823年,图尔基在达瓦希尔部落苏戴尔家族的支持下东山再起重返内志;1824年,图尔基向利雅得进军,将埃及军队全部赶出了内志。随后,图尔基恢复沙特国家,由于原来的首府德拉伊叶已遭到严重破坏,而利雅得则有坚固的城墙,易于守卫,因此图尔基决定将首府迁往利雅得。图尔基建立的这个新王国在沙特阿拉伯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沙特王国,或后沙特王国,图尔基担任了新建沙特王国的埃米尔。第二沙特王国沿袭第一沙特王国的传统,致力于瓦哈卜派信仰的传播和疆域的拓展。1830年,图尔基的支持者与内志以东的贝都因人部落联盟发生战事,图尔基取胜,哈萨成为沙特家族的属地,此后,巴林和阿曼也被纳入版图,至1833年,整个沿波斯湾地区隶属于瓦哈卜派政权并缴纳贡赋。

  • 费萨尔统治时期

1834年,图尔基在利雅得死于暗杀,米沙里(Mishari bin Abdul Rahman)在瓦哈卜家族的支持下控制利雅得,不久,图尔基的长子费萨尔·本·图尔基·阿勒沙特(Faisal bin Turki Al Saud,在位:1834~1838 年、1843~1865年)从巴林返回利雅得,处死米沙里承袭父职。1837年,费萨尔拒绝向伊斯坦布尔苏丹缴纳贡赋,埃及军队自汉志进入内志;1838年,费萨尔被埃及军队捕获并被押往开罗;1840年,埃及军队撤离阿拉伯半岛,内志再度陷于政治真空的状态;1843年,费萨尔自埃及返回内志再次入主利雅得,1844年,再次吞并哈萨,此后20余年间,内志处于费萨尔的统治之下。

  • 阿卜杜拉统治时期

1865年,费萨尔逝世,其长子阿卜杜拉·本·费萨尔(Abdullah bin Faisal Al Saud,在位:1865~1870年、1876~1884年)即位。其次子沙特·本·费萨尔·阿勒沙特(Saud bin Faisal Al Saud,在位:1871年,1873~1875年)和四子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Abdul Rahman bin Faisal Al Saud,在位:1875~1876年,1889~1891年)进行了权力的争夺。同时,阿曼一带的伊巴迪叶派也在英国的支持下起义反叛,利雅得国家因此分裂。1870年秋,沙特·本·费萨尔·阿勒沙特联合阿治曼部落穆拉部落击败阿卜杜拉·本·费萨尔的军队并占领哈萨;1871年,沙特·本·费萨尔·阿勒沙特攻占利雅得,阿卜杜拉·本·费萨尔逃往南部盖哈丹部落地区。

1875年,沙特·本·费萨尔·阿勒沙特死后,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成为利雅得的埃米尔;1876年,他重返利雅得恢复权位。期间,舍迈尔山区的游牧部落拉希德家族(Al Rashid)的哈伊勒政权成为内志与汉志之间最重要的势力。1884年和1891年,拉希德家族军队两次攻陷利雅得,导致利雅得埃米尔国灭亡,内志成为哈伊勒政权的一部分。1889~1891年,阿卜杜勒·拉赫曼被迫逃往科威特,寻求萨巴赫部落的庇护,至此第二沙特王国灭亡,哈伊勒成为阿拉伯半岛内陆诸地的政治中心,诸多绿洲和部落纷纷依附于拉希德家族。

现代沙特王国(1902年~至今)

伊本·沙特时期(1902~1953年)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Ibn Saud,简称:伊本·沙特,在位:1902~1953年)率领40余人自科威特出发,返回内志,成为利雅得的新埃米尔。1904年,伊本·沙特从拉希德家族手中夺取欧奈宰和布赖代,继而击败支持拉希德家族的奥斯曼帝国军队。1906年,伊本·沙特的追随者与拉希德家族的军队再度发生激战,拉希德家族的军队败北,盖西姆被纳入利雅得埃米尔国的版图。

1911年,伊本·沙特与英国达成协议,哈萨成为利雅得埃米尔的属地,伊本·沙特承认利雅得埃米尔国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承认英国有权在阿拉伯半岛开采矿产资源。1913年,伊本·沙特率领300人击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占领胡富夫,控制东部沿海。1914年,奥斯曼帝国与利雅得埃米尔国签署协议,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特家族在内志的统治权,伊本·沙特承诺不与其他国家建立同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入内志。同年,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协议,双方划定各自在阿拉伯半岛的势力范围;协议规定,自卡塔尔经阿拉伯半岛腹地至亚丁和也门一线为界,以北包括内志和哈萨在内属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该线以南属英国的势力范围,然而由于一战爆发该协议未能生效。

1915年,利雅得埃米尔国与英国签订盖提夫协议。根据协议,英国承认内志、哈萨、盖提夫、朱拜勒一带作为利雅得埃米尔国的辖地,向伊本·沙特赠送1000支步枪和2万英镑,并向伊本·沙特支付每月5000英镑的补助金,伊本·沙特承诺不与其他国家建立同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入自己的属地,保证不侵扰处于英国保护下的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曼。

1916年6月,麦加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Hussein bin Ali, King of Hejaz)领导了一场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泛阿拉伯起义。侯赛因起义之初,英国试图拉拢伊本·沙特加入汉志的侯赛因阵营,并进攻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支持者拉希德家族,被伊本·沙特拒绝。随后,侯赛因自立为汉志国王,伊本·沙特表示抗议,并且试图与侯赛因谈判划定内志与汉志的边界。

1918年,一战结束后,英国成为影响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外部势力,阿拉伯半岛形成汉志、内志、舍迈尔山区、阿西尔和也门五大政治区域。英国奉行的政策是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控制整个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半岛内部,利雅得的埃米尔与麦加的谢里夫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内志与汉志之间的图拉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1919年5月,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之子阿卜杜拉率军占领图拉巴绿洲旋即败于追随沙特家族的伊赫万战士。

1921年初,伊本·沙特召集内志的舍赫和欧莱玛宣布放弃利雅得埃米尔的称谓,采用“内志及其属地的苏丹”的称谓,利雅得埃米尔国遂改称内志苏丹国(Sultanate of Nejd),同年8月,伊本·沙特率军占领哈伊勒,拉希德家族投降,内志苏丹国成为阿拉伯半岛最重要的政治力量,随后内志苏丹国将攻击矛头指向阿西尔和汉志。1922年,内志苏丹国的军队进入阿西尔,占领首府阿布哈。1924年8月,内志苏丹国的军队攻入汉志占领塔伊夫;同年10月,内志苏丹国的军队占领麦加。1926年1月,伊本·沙特在麦加被拥立为汉志国王,进而改称“汉志国王与内志及其属地的苏丹”。1927年5月,英国与伊本·沙特签署吉达条约,取代方于1915年签订的盖提夫条约。根据吉达条约,英国政府承认伊本·沙特作为汉志与内志及其属地的国王,伊本·沙特承认英国政府扶植的费萨尔作为伊拉克国王和阿卜杜拉作为外约旦埃米尔,承认英国对于海湾诸国的保护权。1932年9月23日,汉志和内志两个王国合并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也被规定为沙特国庆日。

在统一王国之后,伊本·沙特着手建设国家,重视发展经济和商贸往来。1938年,波斯湾沿岸的阿哈萨地区发现了大量石油储量;1941年,沙特在美国控制的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的领导下开始全面开发油田,把占国土面积约2/3 的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从而使沙特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 为沙特阿拉伯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同时为发展民族经济打下了基础。他利用不断增加的石油收入建设城镇、港口、机场,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科技;购买民航飞机,成立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又购买飞机,成立空军;建学校、医院、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宗教方面,他实行宽容政策,允许不同教派的存在。外交方面,他实行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重视发展同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

沙特时期(1953~1964年)

1953年,伊本·沙特在塔伊夫病故,葬于利雅得,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Saud of Saudi Arabia,简称:沙特)继位。沙特国王统治期间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埃及展开竞争,并在国内与其兄弟费萨尔之间爆发了权力斗争。沙特国王特别重视扫除文盲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多人接受教育的机会。1957年,阿拉伯半岛第一所大学在利雅得成立,并以国王的名字命名为沙特国王大学;1960年,成立了大众行政学院;翌年,又成立了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伊斯兰大学在麦地那成立。此外,1960年, 沙特阿拉伯成为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成员,沙特政府开始制定统一的石油政策进而逐步收回石油公司控制的定价权和定产权;1962年,沙特政府成立石油部。

费萨尔时期(1964~1975年)

1964年,沙特国王被他的兄弟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Faisal of Saudi Arabia,简称:费萨尔)废黜。费萨尔国王在位后开始了1970~1975年的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期间,成立了法务部,在吉达建立了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该大学成为国内第三所大学。与此同时,在达兰成立了油矿大学,在吉达又成立了费萨尔国王空军专科学校和伊斯兰港。费萨尔国王特别注重伊斯兰世界的团结,经常到伊斯兰各国访问,加强接触,联络感情,同时与伊斯兰世界以外的友邦领导人会晤,加深友谊。1969年,近代史上第一届伊斯兰首脑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产生了伊斯兰会议组织,该组织总部设在吉达。

70年代初,沙特政府采取参股的方式逐步收回石油资源的主权。1972年,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5个波斯湾主权国家与西方石油公司签署纽约参股总协议。根据该协议,沙特政府自1973年起在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中参股25%,1978年以后逐年增股5%,至1982年达到51%的控制股权。1974年,沙特阿拉伯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签署新的协定,沙特政府向石油公司支付5亿美元作为赔偿,换取该公司60%的股份。

哈立德时期(1975~1982年)

1975年,费萨尔国王不幸遇刺身亡后,沙特宫廷委员会迅速宣布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Khalid of Saudi Arabia,简称:哈立德)继承王位,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Fahd of Saudi Arabia,简称:法赫德)成为新的王储兼第一副首相。1975年4月,法赫德获得哈立德国王的委托,正式开始主持沙特阿拉伯国家事务。他制定了一个独特的发展计划,旨在建设一个既不同于东方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别于西方民主制度的现代化强国,并提供高福利待遇。从1975年7月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沙特政府投入了1420亿美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加了9倍,规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2%的目标。在短短几年内,法赫德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兴建了大量现代化的国有企业,同时私营民族经济也蓬勃发展。

在外交政策方面,哈立德国王主张不结盟、不过多地依靠美国,加强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反对美国支持埃以和约,坚持与埃及断交。在石油政策方面,他认为石油产量应根据本国需求确定,避免过度生产导致王室腐败。1976年,沙特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该石油公司的全部股份;1980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国有化最终完成。1981年,第三届伊斯兰首脑会议在麦加举行,这次会议发表了麦加宣言,从此阿拉伯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诞生。

法赫德时期(1982~2005年)

1982年6月13日,哈立德国王因心脏病发作猝然去世,王储法赫德继位。1986年,法赫德国王在自己的名字上加上了 "两圣寺护法 "的称号,以回应原教旨主义者的巨大压力,避免将 "威严 "与除真主之外的任何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石油收入带来的巨额财富开始对沙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带来了快速的技术现代化,但并没有带来文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教育和新媒体的产生,相反的越来越多外籍工人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沙特的传统规范和价值观,这导致许多沙特人不满,他们开始寻求更广泛地参与政府。为消除贫穷,保证社会安定、巩固王室的政权,法赫德国王十分重视社会福利工作,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福利投入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向城市职工分发土地和贷款建设住宅,为游牧民提供房屋和生产资料,以保证他们的定居生活。鉴于世界油价的下跌,法赫德国王极力扭转沙特对石油收入的依赖,积极发展非石油工业、石化工业、服务业重视农业生产、实现部分农产品自给自足甚至自给有余以供出口,1986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结束在美国注册的历史正式成为在沙特阿拉伯注册的石油公司。

法赫德国王继续发展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并增加购买美国和英国的军事装备。20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在两伊战争(Iran–Iraq War)中斥资250亿美元支持伊拉克,但谴责伊拉克在1990年对科威特的入侵,并要求美国进行干预。法赫德国王允许美国和联军驻扎在沙特阿拉伯,并邀请科威特政府及其公民留在沙特境内,同时驱逐也门和约旦的公民,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府支持伊拉克。1991年,沙特阿拉伯军队参与了对伊拉克的轰炸以及帮助解放科威特的地面部队;1992年3月,法赫德国王宣布“政府基本制度”,强调统治者的义务和责任,提议设立一个协商委员会(Majlis al-Shura);1993年12月,协商委员会成立,它由国王选出的一名主席和60名成员组成;1994年,伊斯兰持不同政见者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被剥夺沙特国籍;1995年,法赫德国王中风,王储阿卜杜拉摄政;1997年7月,法赫德国王将协商委员会成员从60名增加到90名;1999年10月,20名沙特妇女首次出席协商委员会会议;2001年9月11日,参与袭击纽约和华盛顿的19名劫机者中有15人是沙特国民;2001年12月,沙特政府首次向妇女发放身份证;2005年2月~4月,沙特举行了首次全国市政选举,女性不允许参加民意调查。

阿卜杜拉时期(2005~2015年)

2005年8月,法拉赫国王去世,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Abdullah of Saudi Arabia,简称:阿卜杜拉)登基;2005年11月,沙特阿拉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12月,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就边界的最终划定达成一致;2009年2月,阿卜杜拉国王在政府改组中解雇了宗教警察局长、最高法官和中央银行行长,同时任命了沙特第一位女部长;2010年10月,美国官员确认向沙特阿拉伯出售价值600亿美元的武器的计划;2011年3月,沙特军队参与镇压巴林骚乱;2011年9月,阿卜杜拉国王宣布赋予妇女更多权利,包括在市政选举中投票和参选的权利,以及被任命为协商委员会成员的权利;2012年6月,沙特阿拉伯同意首次允许其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2013年2月,阿卜杜拉国王让30名女性加入此前全由男性组成的协商委员会(Shura consultative council),这是女性首次能够担任政治职务;2014年9月,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四个阿拉伯国家与美国一起参与对叙利亚伊斯兰国武装据点的空袭。

萨勒曼时期(2015年~至今)

2015年1月23日,阿卜杜拉国王去世后,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Salman of Saudi Arabia,简称:萨勒曼)正式宣誓成为沙特阿拉伯的国王。萨勒曼国王致力于维护传统文化遗产,并且非常关注国家的历史。除了在国内推动发展和改革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外,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人道事业,特别是在救援和援助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3月,沙特阿拉伯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空袭;2015年11月,沙特的女性首次参加市政选举,其中20名女性当选;2016年1月, 德黑兰的人群纵火焚烧沙特大使馆,引发了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什叶派示威活动,沙特阿拉伯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2016年4月,沙特阿拉伯出台“2030 愿景”(Vision 2030),以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2016年10月28日,沙特阿拉伯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从2017年至2019年。2017年2月,沙特证券交易所和一家大型银行任命女性担任首席执行官;2017年6月,沙特阿拉伯领导阿拉伯国家实施空中、陆地和海上封锁,引发外交危机,试图让卡塔尔切断与恐怖主义的所谓联系并与伊朗保持距离,同月,萨勒曼国王任命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为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2017年9月,女性驾驶禁令正式解除;2017年11月,穆罕默德亲王为巩固权力而清洗了王国的政治和商业领导层。

自2017年10月起,沙特的女性允许进入体育场馆;2018年,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公开声明和限制宗教警察权力的立法导致许多沙特妇女放弃在公共场合戴头巾;自2021年7月起,沙特允许女性在没有王公陪同的情况下登记参加朝觐;2022年3月,45岁以上的穆斯林妇女被允许在没有男性监护人的情况下进行副朝;2022年7月,沙特内阁任命首位女性副秘书长;2023年1月5日,国际足联任命了第一位沙特女国际裁判;2023年1月11日,萨勒曼国王批准了沙特国籍法修正案,允许与外国男性结婚的沙特妇女将沙特公民身份传给子女,是王国公民法的重大变革。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占据西亚大部分地区,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国家,介于北纬16°~33°,东经34°~56°之间,东濒波斯湾,与伊朗和巴林群岛相望;西邻红海,与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相望;北与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为界;南与也门为邻;东南与阿曼、东北与卡塔尔及阿联酋接壤。国土总面积225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居世界第13位),占整个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80%;海岸线长2448千米,其中西部沿红海海岸线长1800千米左右,东边沿海湾海岸线长610千米左右。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地图

气候

沙特阿拉伯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少数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总体来说,沙特的冬季比较凉爽,气温在14~23℃;夏季酷热,6~8月份气温往往超过40℃,有时甚至达到50℃以上;而在鲁卜哈利沙漠,夏季白天的气温往往超过50℃;沙漠表面的温度更是高达70℃以上。沙特的降雨量平均每年只有100~200毫米,其中鲁卜哈利沙漠地区有十年不雨的记录,平常年份几乎滴水不下。

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沙特阿拉伯境内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红海沿岸的汉志高原以及靠近也门的阿西尔地区。夏季该地区在亚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盛行西南暖湿气流;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湿,冬季温暖,几乎没有季节变化的气温差。气候区内最高气温40℃,夏季有时地表温度会超过50℃;年均湿度为50~70%,风沙较多;北部地区受地中海气旋影响,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西部山地多地形雨,雨量在400~500毫米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

沙特阿拉伯境内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于内志高原和其他广大的地区,由于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使得该气候地区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温差大、降水量少且伴有沙尘天气的特征。

  • 气温

该气候区内平均气温为18℃,气候的月季分布特点为夏季天气酷热,沿海地区气温达38~39℃,内地有时可高达54℃;春秋季气候温和,气温一般在10~20℃,哈伊勒一带气温可低到零下8℃,有霜雪;冬季轻度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10℃左右。

同时,该地域气温分布特点变化颇大,平均气温由西部省的24℃向西南到吉达则达28.8℃、吉赞则30℃;西南边的阿西尔因地形高,平均气温为19℃;西北方的泰布克平均气温为23℃、麦地那是28.6℃;中部由于被沙漠包围,利雅得平均气温26.8℃、哈伊勒21℃、卡西姆23℃;东部省达兰为26℃。此外,该气候区早晚温差大,即使在夏天,夜间也是凉爽的。

  • 降水

该气候区内大部分地区降水具有季节性,雨量极少,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其中,吉达年降水量60.1毫米;麦加年降水量111.8毫米,年平均降水22.4天;利雅得年降水量112.3毫米,年平均雨天44.8天;境内最高年降水量为哈米斯·米夏特,为215.5毫米;瓦吉是年降水量最低的地区。

  • 沙尘天气

该气候区在春季和冬季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主要特点为强烈的沙尘肆虐,能见度非常低,甚至不到10米。其中,春季的沙尘较多,有时伴随着雨点,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沙多雨少,人们感觉像是下泥而不是下雨;冬季,由于受到热带大陆季风的影响,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经常会发生强烈的沙暴。

沙特阿拉伯

利雅得沙尘天气

此外,沙风是沙特特有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在大陆地带和东部地区沙风较多。沙风的风向变化无常,但由西面和北面刮来的沙风居多,风速通常超过每小时50千米。一旦沙风骤起,整个天空瞬间就被黄沙所淹没。此外,小股的龙卷风的风力虽不及沙风,但在平时比较常见。

地质

沙特阿拉伯的大地构造属阿拉伯板块,构造线主要呈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其中,南北向的构造线与红海——约旦裂谷线的方向一致;而北西——南东向的最重要断裂构造是内志断裂系,形成于元古代末期至古生代早期。按地质构造,沙特阿拉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地质单元,即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区,中部的稳定地台区和东部的不稳定地台区,或称活动地台区。

  • 阿拉伯地盾区

沙特阿拉伯西部,沿红海分布为阿拉伯地盾区,为元古代地盾区。该地盾区沿南北向构造线,形成一系列的南北向的片麻岩穹隆和断裂,而中北西——南东向的构造线在地盾区主要表现为断裂带;区域内分布有大面积的暗色岩系,主要成分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物质,时代为第三纪或第四纪;基底为前寒武纪硅镁质岩石,包括花岗片麻岩、黑云母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片岩等深变质岩石,还有后来侵入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基底岩石的同位素年龄为5~10亿年之间,一般认为属元古代。由于长期暴露于地表,该区域上覆盖的沉积物很少,散布有零星的中新生代的蛇绿岩和玄武岩。

  • 稳定地台区

沙特阿拉伯中部,古老地盾的北侧和东侧,是稳定低台区,也被称为稳定陆架区。该区域拥有埋藏不深且刚性的结晶基底,其中存在着刚性裂隙和宽阔的穹隆,褶皱较少。在这个基底之上,分布着陆相、浅海相和滨海相的沉积盖层,厚度各异。这些沉积物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古生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中新生代。其中,古生代地层大多数被埋藏在地下,只有部分地区露出地表;泥盆纪地层在整个区域都不存在;石炭纪地层在许多地方也有缺失。总体而言,直到晚第三纪,该区域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局部的升降运动外,仅发生了一些局部的区域变形和断裂。

此外,在地台区发育有一系列长垣隆起带,有时长达数百千米,它是本区最重要的储油构造,一些著名的大油田,如加瓦尔油田等赋存在这类构造。同时,在地台区构造往往表现为背斜构造,如基尔库克背斜构造,阿英扎拉背斜构造,它们也是一组重要的储油构造。

  • 不稳定地台区

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稳定地台的东侧和北侧,为不稳定地台区,或称不稳定陆架区、活动地台区。该区域的沉积盖层比稳定地台区要厚得多,而且沉积物的类型也更加复杂,沉积物曾在多次地壳运动中经历变形。该区域的基底上,地形起伏较大,形成了一些盆地、海隆或断陷地堑,其中,低凹的地方,形成了非常厚的沉积物层,一般达到5000~6000米,最厚处甚至超过12000米,而在隆起的部分,沉积物的厚度也可达到3000~4000米。与稳定地台区相似,这个区域的沉积物时代从古生代开始,延续到中新生代,没有泥盆纪地层。

地形地貌

沙特阿拉伯全境都位于古老的阿拉伯高原上,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高原上沙漠广布,沙漠约占该国面积的一半;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阶梯状。最高点位于西南省阿西尔山区的索达山(Jabal Sawda),海拔3133米。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地形地貌

  • 高原区

沙特阿拉伯西部主要地形为山脉和高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其中,汉志——阿西尔高原南段的汉志山脉沿红海平行延伸,山脉西坡陡峭,东坡平缓,海拔3000米以上,山的余脉伸向非洲大陆形成扼红海咽喉宽32千米的曼德海峡。山区还散布一些平地,很久以前这里原为火山多发区,上面覆盖着一层风化的黑色火山熔岩,至今山上仍然寸草不生,秃峰林立,奇形怪状。此外,另一座山脉沿阿拉伯海迤逦向北,在波斯湾出口处形成55千米宽的霍尔木兹海峡。

沙特阿拉伯中部为内志高原区,高原的中部和东部,海拔都在500米左右,地表平缓略有波状起伏,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岩沙,有一连串山脉贯穿其间,中部还有些平原、谷地和绿洲。内志高原在构造上属台地式高原一一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高原西部和西南部因火山和熔岩的喷发,形成许多陡峭的断崖高地。

  • 沙漠区

沙特阿拉伯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是辽阔的沙漠地区,由于大部分国土为沙漠,沙漠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因此有阿拉伯半岛的“沙漠王国”之称。沙特南部是鲁卜哈利大沙漠(Rub' al Khali),为沙特面积最大的沙漠,达65万平方千米,占该国面积的1/3;此沙漠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许多并行的、连绵不绝的沙丘,西部是由光滑的卵石构成的不毛之地;由于沙内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呈红色,因而又有“红色沙漠”之称。中部是小内夫得沙漠,蜿蜒如蛇,曲折似河,整个沙漠呈白色,故有“白色沙漠”之称。北部为大内夫得沙漠,与叙利亚、伊拉克的沙漠相接,有流动沙丘,沙色有红有白。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510/

(62)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
  3. 早期文明
  4. 阿尔马加尔文明(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7000年)
  5. 塔木德文明(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5世纪)
  6. 利希亚王国(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前24年)
  7. 迪尔曼文明(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538年)
  8. 纳巴泰王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106年)
  9. 阿拉伯帝国时期
  10. 正统哈里发时期(632~661年)
  11.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
  12.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
  13. 奥斯曼帝国时期
  14. 早期的沙特王国
  15. 第一沙特王国(Emirate of Diriyah,1727~1818年)
  16. 第二沙特王国(Emirate of Nejd,1824~1891年)
  17. 现代沙特王国(1902年~至今)
  18. 伊本·沙特时期(1902~1953年)
  19. 沙特时期(1953~1964年)
  20. 费萨尔时期(1964~1975年)
  21. 哈立德时期(1975~1982年)
  22. 法赫德时期(1982~2005年)
  23. 阿卜杜拉时期(2005~2015年)
  24. 萨勒曼时期(2015年~至今)
  25. 自然地理
  26. 位置境域
  27. 气候
  28. 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29. 热带沙漠气候
  30. 地质
  31. 地形地貌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