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胡狼(Canis mesomelas),属于犬科犬属。成体肩高0.38~0.48米,体长0.67~0.71米,雄性体重6.4~11.4千克,雌性体重5.9~10.0千克。黑背胡狼为小型犬科动物,整体的毛发颜色为红棕色到棕褐色,从颈部延伸到尾部的黑色鞍背是它的主要特征。该物种有一对长且为三角形的狐狸状耳朵,口鼻尖且直立;尾巴浓密且尖端为黑色,尾基部有一种腺体,分泌物有恶臭。此外,黑背胡狼存在性别二态性,但差异不明显。
形态特征
编辑黑背胡狼为小型犬科动物,成体肩高0.38~0.48米,体长0.67~0.71米,雄性体重6.4~11.4千克,雌性体重5.9~10.0千克。黑背胡狼整体的毛发颜色为红棕色到棕褐色,从颈部延伸到尾部的黑色鞍背是它的主要特征。
黑背胡狼有一对长且为三角形的狐狸状耳朵,口鼻尖且直立。其嘴唇、颈部、胸部及四肢内侧毛发均为白色;腹部毛发由白色逐渐变为锈白色;头部、身体两侧和腿部为红褐色;尾巴浓密且尖端为黑色,尾基部有一种腺体,分泌物有恶臭。此外,黑背胡狼身体各部位的护毛长度不同,从肩部的60毫米到尾部基部的40毫米,在尾部尖端增加到90毫米。
黑背胡狼存在性别二态性,但差异不明显。雄性个体往往比雌性大且成年雄性个体在冬季皮毛呈淡红色偏深赤褐色,雌性个体毛发颜色则更浅。其幼崽整体为铅灰色且黑色鞍座不明显,直至6月龄黑色鞍座才显著,身体两侧、腰部和腿部变为红褐色。
站立的黑背胡狼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黑背胡狼分布在非洲,主要分布在东非(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
黑背胡狼在非洲的分布
亚种分布
黑背胡狼共有两个亚种。
学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分布范围 |
Canis mesomelas mesomelas | 角黑背胡狼或黑背胡狼指名亚种 | Schreber,1775 | 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南部 |
Canis mesomelas schmidti | 东非黑背胡狼 | Noack,1897 | 埃塞俄比亚南部、苏丹南部、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北部 |
栖息环境
黑背胡狼的栖息环境十分多样,包括森林、稀树草原、灌木丛、草原、沙漠和海上潮间带,在干旱的沿海沙漠、山地草原、开阔的稀树草原和农田都被发现过,其栖息地海拔在3660米以下。黑背胡狼更倾向于选择避开茂密的植被的开阔地形作为栖息地,尤其是在年降雨量为100-200厘米的地方。如果栖息地内不止黑背胡狼一种物种出现,则栖息地被划分,例如,当与侧纹胡狼(Canis adustus)一起时,黑背胡狼优先使用开阔的草原或树木繁茂的稀树草原。
稀树草原上的黑背胡狼
生活习性
编辑活动特点
黑背胡狼在夏天为夜间活动,在冬天则全天活动,其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傍晚,其活动与许多重要猎物的活动有关。它们的感官极其敏锐和发达,尤其是听觉和嗅觉。黑背胡狼正常行动时为小跑;在狩猎时,个体则缓慢地行走,竖起耳朵,保持警觉;如果受到惊吓,黑背胡狼会后退一段距离,然后绕回一个大弧线,以探测干扰的气味。黑背胡狼对人类很警惕,但是对大型动物没有“攻击性”。该物种有明显的领土意识,在捍卫自己领土时会变得好斗,并且有配偶的成年个体的家庭范围比无配偶的黑背胡狼几乎小75%。
社会行为
黑背胡狼社会是由等级森严的家庭群体组成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一对成年配偶。一对配偶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伴侣关系,它们全年都保持着配对关系,且持续时间可达8年。黑背胡狼社会组织的四个组成部分是:具有领地意识的配偶;1岁龄后代;协助喂养和保护幼崽的后代;独居的非繁殖性、无领地性的个体。群体规模约1~8只,并可能随季节而变化。父母和兄弟姐妹保护幼崽,如果捕食者接近巢穴,可能会被攻击。
黑背胡狼有发达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模式与典型的犬类没有明显的区别。异体梳理是同一群体中的黑背胡狼表示友好的行为,即一只黑背胡狼梳理另一只耳朵之间和后面,以及颈部,背部,前腿和肛门区域。猛击身体是向顺从黑背胡狼发出统治的信号,占主导地位的个体将其后腿摆动成至少120°的弧度,击中服从个体的前腿和躯干,使服从个体失去平衡并侧倒。若有其它群体非法闯入,原群体会对其进行大力追逐并将其咬伤。
成年黑背胡狼用尿液或粪便做气味标记,通常在显眼的物体上,如草丛或岩石上,从而增加嗅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在觅食时,成对的胡狼做气味标记的频率是单独觅食者的两倍。这种标记表明,这对夫妇居住在一起。
在草丛做标记的黑背胡狼
觅食行为
黑背胡狼以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节肢动物、鱼类、腐肉及植物性食物的种子为食,但在不同地区的黑背胡狼的食物组成不同:在南非,腐肉、啮齿动物、有蹄家畜(特别是羊)、昆虫和野兔是黑背胡狼的主要食物;在纳米布沙漠海岸,海鸟、哺乳动物、鱼类和昆虫是其主要食物;在纳塔尔德拉肯斯堡,小型哺乳动物则是其主要食物,家畜、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只占其饮食的一小部分。
黑背胡狼白天隐藏在灌丛中,黄昏出去猎食,它们经常成群狩猎以利于捕杀大型猎物,有时也单独或成对狩猎,其捕杀猎物的主要方式是咬喉,也会通过撕开腹部杀死猎物。黑背胡狼会与猎豹(Acinonyx jubatus)合作狩猎,也可能会跟随狮子群去寻找猎物,吃其残余猎物的尸体。而在农田上,黑背胡狼会食用牲畜养殖户经常丢弃的死牲畜。纳米布沙漠海岸上的黑背胡狼会将捕获的猎物和腐肉部分或全部运送到特定的喂食地点,且猎物碎片堆积在海边上形成了低的、有植被的小丘。这种行为是沿海种群特有的。
黑背胡狼幼崽在3周食用反刍食物,当成年黑背胡狼带猎物返回洞穴时,幼崽靠近成年狼,把它们的嘴贴近成年狼的嘴角,用力摇尾巴,把耳朵贴在脖子上,等待成年胡狼将肉反刍给幼崽。
捕获食物的黑背胡狼
交流行为
黑背胡狼有多种声音进行交流,包括拖长的“nyah-h-h-h-yah-yah-yah”,短而尖锐的“yah-yah-yah”,柔和的“wuf”以及许多其他的咕噜声,呜咽声和咆哮,其中大多数的呼叫发生在日落与日出之间,尤其是在6-8月。
生长繁殖
编辑交配繁殖
黑背胡狼的交配制度为“一夫一妻”,且具有长期配偶。它们在11月龄时性成熟,但在野外只有2岁及以上的个体才会进行繁殖,交配期为5~8月,妊娠期为60~65天,产仔1~9只,但通常为3~6只。幼崽出生时眼未睁开,在8~10天开始睁眼。雄性为雌性提供分娩后1~2周的食物,父母均喂养幼崽。此外,还会有3~4只11~12月龄且未繁殖的成年胡狼协助喂养与保护幼崽,这些黑背胡狼通常是幼崽的兄弟姐妹。
幼崽发育
幼崽在3周时开始吃反刍食物,并在8~10周时断奶。幼崽出生时没有乳牙,3周龄长出14颗乳牙,14.5周龄长出上颌和下颌恒磨牙,23.5周龄长出最后一颗恒牙。大多数幼崽在14周龄前死亡,通常有1~3只幼崽存活超过14周,且性别比例约为1:1。黑背胡狼在圈养环境下可以活14年,但在野外最多只能活8年。
幼崽一般出生在有多个入口的地下洞穴中,直到大约3周龄才从地下洞穴中出来。然而,幼崽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洞穴里,直到大约7周龄。幼崽在3月龄离开洞穴,如果这些幼崽不能帮助父母抚养下一窝幼崽,它们就会在十二月左右离开它们的出生地,去建立新的领地。但年轻黑背胡狼通常第一年内会呆在巢穴附近与父母一起捕猎。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截至2014年,黑背胡狼的种群数目较稳定,在纳米比亚和南非的保护区栖息地内很常见。1980年在塞伦盖蒂西北地区每2.5~2.9平方千米有一只黑背胡狼;1982年在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脉中每2.5~2.9平方千米有一只黑背胡狼;2013年在津巴布韦万基西北地区每100平方千米有53.9~79.1只黑背胡狼,并且在繁殖季节增加到每100平方千米有68.3~97.1只黑背胡狼。此外,在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黑背胡狼的密度可能会更高,比如在纳米比亚克罗斯角海豹保护区海豹群落的附近。
保护级别
2014年,黑背胡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黑背胡狼致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捕杀,人类捕杀该物种有两个原因:一是其捕杀牲畜;二是黑背胡狼十分容易感染狂犬病,并将狂犬病传染给牲畜。
保护措施
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比如非洲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克鲁格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以及南非的巨人城堡野生动物保护区(Giants Castle Game Reserve)等,黑背胡狼广泛生活在这些保护区内。
主要价值
编辑黑背胡狼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中型捕食者,能够维持野生猎物和小型食肉动物的多样性和动态以及没有大型捕食者的生态平衡。此外,黑背胡狼的皮毛还可以作为衣物且被出售。
疾病传播
编辑黑背胡狼是巴贝虫(Babesia)的天然寄主且十分容易感染狂犬病,易感染牲畜使其患巴贝虫病及感染狂犬病。
物种对比
编辑黑背胡狼与侧纹胡狼均分布在非洲东部和非洲南部,亚洲胡狼(Canis aureus)分布在亚洲南部、亚洲北部和欧洲。
中文名 | 学名 | 亚种分化 | 形态特征 | 形态图 |
黑背胡狼 | Canis mesomelas | 2 | 整体红棕色至棕褐色,颈部至尾部有黑色鞍背 | |
侧纹胡狼 | Canis adustus | 6 | 整体浅灰色,尾尖为白色,每一侧有黑色和灰白色条纹 |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 8[M]. 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 8[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487.
[2]Canis mesomelas Schreber, 1775.ITIS. [2023-07-22].
[3]Black-backed Jackal.iucnredlist. [2023-07-22].
[4]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7-22].
[5]Lyle R. Canis mesomelas[J]. Mammalian Species, 2003: 1-9. [2023-07-22].
[6]Canis mesomelas
black-backed jackal.animaldiversity. [2023-07-22].
[7]Ferguson, Jan & Galpin, Jacqueline & Wet.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tivity patterns of black-backed jackals in South Africa[J]. Journal of Zoology, 2009: 55-69. [2023-07-22].
[8]Ngoepe, E., Chirima, J., Mohale, D., Mogano, K., Suzuki, T., Makita, K., & Sabeta, C, Rabies outbreak in black-backed jackals (Canis mesomelas), South Africa, 2016[J]. Epidemiology & Infection, 2016: 1-12. [2023-07-22].
[9]Penzhorn, B.L., Vorster, I., Harrison-White, R.F. et al, . Black-backed jackals (Canis mesomelas) are natural hosts of Babesia rossi, the virulent causative agent of canine babesiosis in sub-Saharan Africa[J]. Parasites Vectors, 2017: 10. [2023-07-22].
[10]J.W.H.Ferguson,J.A.J.Nel,M.J.d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ovement patterns of Black-backed jackals Canis mesomelas in South Africa[J]. Journal of Zoology, 2010: 487-502. [2023-07-22].
[11]J.Du.P.Bothma. Food of Canis Mesomelas in South Africa[J]. Zoologica Africana, 1971: 195-203. [2023-07-22].
[12]Bruce D. Humphries, Tharmalingam Ramesh, Trevor R. Hill and Colleen T. Downs. Habitat use and home range of black-backed jackals (Canis mesomelas) on farmlands in the Midlands of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J]. African Zoology, 2016: 37-45. [2023-07-22].
[13]Bingham, J. & Purchase, G.K, Reproduction in the jackals Canis adustus Sundevall, 1846, and Canis mesomelas Schreber, 1778 (Carnivora: Canidae), in Zimbabwe[J]. African Zoology, 2002: 21-26. [2023-07-22].
[14]Canis aureus Linnaeus, 1758.ITIS. [2023-08-01].
[15]Canis adustus Sundevall, 1847.ITIS. [2023-07-2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