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联邦直辖区(马来语: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英语:Federal Territory of Kuala Lumpur)。简称吉隆坡(Kuala Lumpur),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马来半岛中部西岸,被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包围,境域面积为24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吉隆坡人口为190万人,官方语言为马来语(Malaysian)。吉隆坡大都区面积为2793平方千米,人口为862.2万人。截至2023年,吉隆坡拥有11个市辖区,隶属于吉隆坡市政厅管理,政府驻地在吉隆坡拉惹劳勿大道(Jalan Raja Laut)。
名称由来
编辑吉隆坡在马来语中的直译意思是“泥泞的汇合”;其中"Kuala”是指两条河流的汇合点或河口,而“Lumpur"的意思指泥。吉隆坡名称由来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Kuala Lumpur是因为隆坡河(Lumpur River)而得名。吉隆坡境内有一条隆坡河,离吉隆坡最早据点即巴生河(Klang River)与甘巴河(Gombak River)交叉点以北一英里地带,所以吉隆坡因此而得名;其二,Kuala Lumpur是由Pengkalan Lumpur一名变来。一些学者认为吉隆坡最早的据点在马来名中叫Pengkalan Lumpur,Pengkalan是码头,而Lumpur一字等于Lumpor,可解作泥沼,合起来的意思是泥泞的码头,1857年,华人开始在该地采锡后,把马来语Pengalan Lumpur转讹为Kalan Lumpur,后变成Kuala Lumpur;其三,Kuala Lumpur是马来语和汉语结合创造的地名。上词Kuala指马来语河口,后词Lumpur是客家话“滥芭”的音译。吉隆坡开发时,原为两河的交叉口,是灌木丛生的烂泥地,矿工称吉隆坡为Klang,写作“吉隆”,后繁荣起来,加上“坡”字。
历史沿革
编辑马六甲苏丹帝国统治时期
1401年,苏门答腊南部一个小王国的印度教王子兼海盗巴拉默什瓦拉(Parameswara)发现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1403年,巴拉默什瓦拉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帝国(Kesultanan Melayu Melaka),将首都定在马六甲城。马六甲苏丹利用贸易机会,商业蓬勃发展,很快统治了马来西亚,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吉隆坡。
殖民时期
1509年,葡萄牙人来到马六甲苏丹国,并于1511年夺取了马六甲城,将苏丹和他的军队赶至柔佛(Johor)。葡萄牙的统治持续了130年,整个时期爆发了与当地苏丹的小规模冲突。为了争夺香料贸易的控制权,荷兰与柔佛苏丹结成联盟。1641年,一支由荷兰和柔佛士兵组成的联合部队包围了马六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马六甲。
1740年,荷兰人从苏拉威西岛(Sulawesi)引入穆斯林布吉峇士(Muslim Bugis)雇佣兵,建立了世袭苏丹国。1795年,拿破仑占领荷兰,英国接管了荷兰的殖民地爪哇和马六甲。1818年,拿破仑被击败,英国将爪哇和马六甲归还给荷兰。
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署了《英荷条约》(Anglo-Dutch Treaty),在马来半岛划分为两个明确的势力范围,荷兰控制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而英国控制新加坡、马六甲及其所有附属地。
城镇发展
吉隆坡是一座相对年轻的城市,约在1857年成为一个城镇。当时的雪兰莪苏丹拉惹阿卜杜拉(Raja Abdullag)聘请了锡矿探查者和中国矿工,探索丛林地区,寻找并开辟新的锡矿。采矿工人从巴生河下游往上游前进,在与甘巴河(Sungai Gombak)的交汇处下船,在现安邦地区(Ampang)发现锡矿后,今吉隆坡的位置成为锡矿的转运点,在1859年,第一批锡矿通过巴生河运往巴生。
随着采矿工人的聚居,经营日用品的商人也跟着进驻这块沼泽地。其中最早来到两河交汇处开店的人选择在靠近巴生河和鹅麦河交汇的地方建造几间棚屋,开始经营生意,并从矿区修了一条马路通到河岸装卸货物的地方。几年后,这里的人口迅速增加,逐渐发展成为生气蓬勃的聚落。
雪兰莪内战时期
1867至1874年期间,吉隆坡因锡矿收入的问题卷入了雪兰莪内战(Klang War)。当时的甲必丹(Kapitan)叶亚来(Yap Ah Loy)选择与东姑古丁(马来语:Tunku Dhiauddin)结盟,而敌对的华人帮派则与拉惹马哈迪(Raja Mahadi)结盟,吉隆坡随后在1872年被拉惹马哈迪占领并烧毁。叶亚来逃离吉隆坡在巴生组建了另一支战斗部队,并于1873年3月1日从拉惹马哈迪手中夺回吉隆坡的控制权。
再度发展时期
战后,由于卫生条件恶劣,境内爆发霍乱,许多人逃离吉隆坡。矿场也因积水无法立即恢复生产,加上华裔矿工不是在战争中身亡,就是因无法展开工作而离开,战争和锡价下跌导致了吉隆坡经济的衰退。叶亚来开始重建吉隆坡,劝请华人矿工留下,并向雪兰莪第一任参政司戴维逊(James Guthrie Davidson)借贷。1879年,持续几年的低迷锡价逐渐回扬,吉隆坡开始走向繁华,治安良好人口渐多。1879年,吉隆坡人口增加了30%。早期华人和马来人定居在巴生河东岸,华人主要定居在市场广场商业中心周围。马来人,以及后来的印度人和穆斯林居住在爪夷街地区,即今现在的敦比拉街(Jalan Tun Perak)。随着叶亚来的重建,吉隆坡恢复了生机,英国不再满足将其行政工作交给华人甲必丹,1880年,英国第二任参政司道格拉斯(Bloomfield Douglas)决定以吉隆坡为参政司的驻地,将雪兰莪的首府从巴生迁移至吉隆坡。
早期的吉隆坡是一个小镇,建筑物主要由木头和棕榈叶茅草构成,容易着火。1881年,吉隆坡因大火和洪水成为一片废墟。1882年,弗兰克·斯威特纳姆(Frank Swettenham)成为雪兰莪的第三任参政司,他下令清理街道并改善城镇,于1884年规定,建筑物应该用砖瓦建造,以降低易燃性,要求扩建城镇街道以减少火灾风险。甲必丹叶亚来由此设立砖厂,用于重建吉隆坡。被拆除的茅草屋被砖瓦建筑替代,许多砖瓦建筑都有“五脚基”(Five-foot way)和中国木工的装饰品,形成了吉隆坡独特的店屋建筑风格。叶亚来扩大道路通行,连接锡矿与城市,形成了现在的安邦路(Ampang Road)、普渡路(Pudu Road)和茨厂街(Petaling Street)等主要干道。
斯威特纳姆上任后还委托修建了马来西亚的第一条铁路,将吉隆坡的锡矿与巴生港口相连。1886年吉隆坡至巴生之间的铁路线完成,促进吉隆坡的发展,人口从1884年的4500人增长到1890年的20000人。随着18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吉隆坡的卫生、废物处理和其他公共设施开始超负荷。1890年5月14日成立了吉隆坡卫生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吉隆坡的卫生、道路维护、街道照明等,后成为现在的吉隆坡市政局。1896年,吉隆坡被英殖民政府选为新成立的马来联邦的首都。吉隆坡在20世纪有了显著的扩张。1895年时,境域面积只为0.65平方千米,人口为25000人;1903年扩展到了20平方千米,人口增至30000人;1912年,面积扩大到44平方千米,人口为46000人。
20世纪初期,对汽车轮胎的需求推动了雪兰莪州的橡胶产业发展,吉隆坡的橡胶产业也开始繁荣发展。橡胶产业的增长吸引了外资和种植园主的涌入,许多新公司和工厂在吉隆坡建立。马来西亚其他地区的橡胶产业公司也纷纷在吉隆坡建立了业务。
日军占领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吉隆坡于1942年1月11日被日本军队占领。尽管吉隆坡城市没有受到实质性的物理破坏,但日本占领期间对华人进行了屠杀,并派遣数千名印度人前往缅甸修建铁路。1945年8月15日在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后,日本第七地区军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总司令板垣征四郎(Seishirō Itagaki)向英国政府投降,撤离马来半岛。
二战后
二战后,英国对马来半岛各邦实行政治上“分而治之”和经济上殖民掠夺的政策。1946年4月1日,英殖民政府成立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吉隆坡所属的雪兰莪州被划分入马来亚联邦。然而,马来亚联邦随后在1948年2月1日解散,由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取代。
1948年,吉隆坡成为一个设有选举理事会的市政局(municipality),面积增至93平方千米,人口为17万。
1952年2月16日,英殖民政府举行了吉隆坡第一次市政选举。这是吉隆坡市民第一次以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市镇委员会的成员。第一个马来政党马来团结组织(UMNO)和华人马来亚联合邦党(MCA)候选人组成的临时联盟赢得了大多数席位,从而形成了联盟党(Alliance Party)。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脱离大英帝国统治获得独立。吉隆坡在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后仍然是首都,马来西亚国会大厦于1963年在湖滨花园(Lake Gardens)边建成。
独立建国后
1969年5月13日,吉隆坡发生马来西亚历史上最严重的骚乱——五一三事件。该事件是一起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事件。联邦政府延续了英殖民时期的经济体系,经济依然大部分掌握在外资和华人手中,导致马来人和华人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进而引爆五一三事件的发生。根据官方数据,五一三事件导致196人死亡。
1972年2月1日,吉隆坡正式被授予“城市”地位(City Status),成为马来西亚第一个获得城市地位的地方。1974年2月1日,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雪兰莪州政府签署《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协定》,将吉隆坡割让予联邦政府,自此吉隆坡成为马来西亚第一个联邦直辖区,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境域面积扩大到243平方千米,人口为73万。
1981年,前联邦国民组织(UMNO)成员马哈蒂尔·莫哈末(Mahathir Mohamad)成为总理。1995年,马哈蒂尔宣布兴建一个新的行政首都布城(Putrajaya),作为从吉隆坡延伸到赛邦国际机场的多媒体走廊的一部分。
1990年代,吉隆坡都会区大规模扩展,各种大型项目开始形成。吉隆坡新建机场和新的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将位置更换到吉隆坡和梳邦之间,机场建立在士乃,于1998年开始运营;联邦政府行政中心设立在布城,于1999年开始运营。吉隆坡都市区内设立了一条特殊的经济走廊,即多媒体超级走廊(MSC),旨在成为巴生谷的高技术经济发展区,包括吉隆坡、布城、蒲种、沙白等城市。截至2010年,大吉隆坡都会区的人口接近700万,总产值为2630亿令吉。
2007年,在马来西亚独立50周年之际,发生了两次反政府集会,数万名抗议者在吉隆坡的街头进行抗议。2012年1月,公民权利组织(Bersih)组织第一次集会,上万人在吉隆坡街头抗议,以提倡选举公平。2013年1月在吉隆坡爆发了第二次公民权利组织集会。
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吉隆坡位于马来半岛中部西岸,被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包围,巴生河和甘巴河两条河流在市内汇合,再流入马六甲海峡。境域面积为243平方千米,吉隆坡大都会区(Greater Kuala Lumpur)面积为2793平方千米,主要涵盖了除沙白安南县、瓜雪县和乌雪县以外的整个雪兰莪州、吉隆坡和布城。吉隆坡地理坐标为北纬3°8'27'',东经101°41'35'',使用时区为UTC+8。
吉隆坡位置境域
气候
吉隆坡为热带雨林气候,长年温暖,四季如夏,日照充足,且降雨丰沛。气温稳定,最高温约在31至33摄氏度之间,未超过37.2摄氏度;最低温约在22至23.5摄氏度之间,未低于17.8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为2600毫米,虽然六月及七月较为干旱,但平均月降雨量大都超过127毫米;天气湿热,湿度在73%到82%的范围内波动;平均每月云层覆盖率在33%到52%之间波动;平均风速适度波动,维持在从3.9千米/小时至4.8千米/小时之间;大气压力相对稳定,范围在1008.8毫巴至1010.5毫巴之间。
地质
吉隆坡位于马来半岛文冬—劳勿缝合带(Bentong–Raub Suture Zone)对面,该区域是马来半岛西布玛苏块(Sibumasu)与中南半岛——东马来亚块(Indochina-East Malaya Block)合并衔接的地带。吉隆坡位于西布玛苏块的前缘,距离马来半岛文冬—劳勿缝合带约50千米。吉隆坡的地层序列包括下志留世无化石的丁丁组(Dinding)和上覆的霍桑登组(Hawthornden),二者都位于志留纪吉隆坡石灰岩之下。丁丁组的部分来自酸性到中性的火山岩,霍桑登组是均一的变质沉积岩,主要由强烈(多相)变形的泥质和半泥质片岩组成。吉隆坡石灰岩上覆着加影组(Kajang)(被认为可能是泥盆纪沉积)和早二叠世的肯尼山组(Kenny Hill)。加影组地层包括砂岩和泥岩、富含黄铁矿的石灰岩和含碳页岩。所有地层的每个单元中都存在等轴褶皱。
地形地貌
吉隆坡位于巴生河和甘巴河的交汇处,海拔21.95米,呈现谷地地形,被称为巴生谷。东部是蒂蒂旺沙山脉,北部和南部有一些小山脉,西部是马六甲海峡,马来西亚半岛包含许多从北到南平行的山脉。主要的山脉是蒂蒂旺沙山脉,将半岛分为东西两岸,山脉上有科尔布山,海拔2187 米,是马来西亚半岛第二高峰,也为吉隆坡最高峰。
水文水利
水文
吉隆坡境内共两条河流,为巴生河(Klang River)和甘巴河(Gombak River)。
巴生河
巴生河贯穿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和雪兰莪,最终注入马六甲海峡,长约12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1288平方千米,两个最重要的支流是雪兰莪河和朗嘉河。
巴生河
甘巴河
甘巴河(马来语:Sungai Gombak)是一条流经马来西亚雪兰莪和吉隆坡的河流,是巴生河的支流。甘巴河曾经被称为Sungai Lumpur,吉隆坡的名字来源于这条河的名字。
甘巴河
水利
吉隆坡境内有巴生盖茨水坝(Klang Gates Dam)、巴都水坝(Batu Dam)两座大型水库,市中心东南部还有一个“智能隧道”(SMART),隧道上游进水口处建有一个蓄水库,水库容量60万立方米,隧道下游出水口处也有一个利用废弃矿坑建造的蓄水库,水库容量140万立方米,隧道本身还可以蓄水100万立方米,隧道和上下游两个水库的总蓄水量为300万立方米。
巴生盖茨水坝
巴生盖茨水坝位于吉隆坡的梅拉瓦蒂地区(Melawati),于1958年完工,是马来西亚第一座用于供水的大坝,为一座带有中央溢洪道的混凝土拱坝。由大坝蓄水的水库是吉隆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大坝容量为25104百万升,咖啡山(Bukit Nanas)水处理厂从巴生盖茨水坝取水。此外,大坝还拥有抗洪功能,在吉隆坡发生重大风暴事件时能降低洪水发生风险。
巴生盖茨水坝
巴都水坝
巴都水坝是在吉隆坡防洪工程(Kuala Lumpur Flood Mitigation Project)下兴建的一座防洪和供水水坝,于1987年建成。水坝位于吉隆坡市中心上游约16千米处,紧邻巴都河(Sungai Batu)和老河(Sungai Tua)的汇流处。水坝的储水能为吉隆坡部分地区提供家庭和工业用水。水库占地面积为2.50平方千米,容量为3660百万升,集水区范围达50.0平方千米。水坝高度为44.0米,顶部长度为550米,顶部标高为109.0米。
巴都水坝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8年,吉隆坡土地总面积约为243.6平方千米,其中建筑用地面积为212.28平方千米,植被面积为27.79平方千米,水体面积2.98平方千米,其他面积为0.6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吉隆坡境内锡矿丰富,双溪隆坡(Sungai Lumpur)是巴生河上游最重要的锡生产聚居地。锡矿主要分布在西马,除槟榔屿州外,其他各州都蕴藏大量锡矿。其中锡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是霹雳州的吉打河谷地带和首都吉隆坡地区,但由于长年开采,这两地的锡矿资源日趋减少。锡矿开采是马来西亚最早期的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曾居极为重要的地位,最高年产量曾达7.68万吨,是最大的锡出口国,被誉为“锡的王国”“世界锡都”。
水资源
截至2018年,吉隆坡3%的面积由水体组成,类别包括河流、池塘和湖泊,其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巴生河、贡巴克河、巴都河等河流以及巴生盖茨水坝、巴都水坝等大型水库。
森林资源
截至2018年,吉隆坡森林面积为27.79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18.8%。吉隆坡有咖啡山森林生态公园(Bukit Nanas Forest Reserve)、塔曼图古(Taman Tugu)等森林公园,其中有1000多棵树木被列入保护条目。其中包括几种当地树种,如日落洞树、天布苏树、蒲莱树和沉香树。有些树直径超过一米,估计树龄超过100年。树木平均树龄在8至10年之间,雨林树木有230种。
咖啡山森林生态公园
生物资源
吉隆坡拥有橡胶和油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油棕原产地位于西非,于19世纪70年代引入马来西亚,现是马来西亚最常见的树种。马来西亚第一个油棕园成立于1917年,马来西亚是全球领先的棕榈油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
油棕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吉隆坡共记录了约250种爬行动物,其中包括140种蛇类,眼镜蛇和蝰蛇较多,国家公园中会有大型蟒蛇出现。吉隆坡野生动物中长尾猴最为常见,主要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和乡村寺庙。此外,城市水道中会有水獭出现。
马来西亚半岛上共记录了100多种蝙蝠和650多种鸟类,常见的鸟类为斑鸠、白眉黄臀鹎(Pycnonotus goiavier)、栗鸢(Haliastur indus)。吉隆坡城市公园为候鸟提供了栖息地,其中包括三趾翠鸟(Ceyx erithaca),为世界上最小的翠鸟之一。吉隆坡鸟类公园拥有稀有的鸟类包括亚洲辉椋鸟(Aplonis panayensis)、镶红绿啄木鸟(Picus miniaceus)和灰鹭(Ardea cinerea)。
镶红绿啄木鸟
植物
吉隆坡的热带气候和广阔的雨林带来了植物的多样性,境内共有8000种开花植物,其中包括2000种树木、800种兰花和200种棕榈,包括食肉猪笼草、众多兰花以及大王花,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之一,完全张开时直径可达1米。境内龙脑香属(Dipterocarpus)、娑罗双属(Shorea)和异翅香属(Anisoptera)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