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巴加湾市(马来语:Bandar Seri Begawan,英语:Bandar Seri Begawan,爪夷文:بندر سري بڬاوان),原称为文莱市,简称为BSB,是文莱达鲁萨兰国(Negara Brunei Darussalam)的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位于婆罗洲,文莱湾的西南岸,属于摩拉区(Muara),境域面积为100.36平方千米,是文莱最大的城市,名义上也是文莱唯一的城市。截止2023年,斯里巴加湾市人口约为24万人,多数居民为马来人,官方语言为马来语,英语为主要的第二语言。
名称由来
编辑1970年以前,斯里巴加湾市被称为文莱镇(Brunei Town),得名于流经城市的文莱河(马来语:Sungai Brunei)。
1970年10月5日,苏丹·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穆伊扎丁·瓦达乌拉(Sultan Haji Hassanal Bolkiah Mu'izzaddin Waddaulah)将文莱镇重新命名,改称为现在的斯里巴加湾市(Bandar Seri Begawan),意为“尊敬的领袖”,以纪念奥马尔·阿里·赛福丁三世苏丹(Sultan Omar Ali Saifuddien III),他带领着文莱走向独立。"Begawan" 这个词被用来指已经退位的文莱君主,最初来源于梵语中的“god”(भगवान bhagavān)。此外,Seri Begawan在梵语中意为"尊敬的赐福者";"Bandar"源自波斯语,最初的意思是"港口"、"港口"或"避风港",马来语中,"bandar"意为"城镇"或"城市"。
历史沿革
编辑探索时期
早期历史记载,十四位探索寻求新居住地的人在文莱河附近发现了一处宜居地。该地区山峦起伏、水源充足,有富裕的鱼类供应,邻近该国目前的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这个地区最初只是一片沼泽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马来人来这里定居,便形成了几十个水上村落。这也成为了斯里巴加湾市最初的开端。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Awang Alak Betatar)是十四人之一,之后他成为了第一位苏丹,并在敬拜伊斯兰教时以苏丹·穆罕默德·沙阿(Sultan Muhammad Shah)为名。
初步建设时期
公元7世纪,马来人的渔港和贸易中心出现在斯里巴加湾港附近。公元八世纪,第一个定居点出现在文莱河的东岸,类似于现在的斯里巴加湾市的甘榜阿耶尔水村(Kampong Ayer),且该定居点靠近文莱博物馆的现址。14世纪至15世纪,文莱镇(Brunei Town)成为了地区中心。16世纪,文莱镇开始以手工业闻名于世。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苏丹国衰落。19世纪中叶,苏丹国被限制在婆罗洲北部海岸的一小块地区。此时大量的居民离开,有些人则搬到了内陆。
初步发展时期
从1888年直到1984年独立之前,文莱是英国的保护国。1906年,斯里巴加湾市开始发展。当时的英国殖民管理者鼓励人们在海湾西岸的填海土地上定居。1909年,在位的苏丹在西岸修建了一座新宫殿,中国商人也来到了文莱镇。1920年,政府大楼和主要的清真寺沿着西海岸建立起来。同年,政府宣布文莱镇为文莱的首都。现在的斯里巴加湾市可分为旧城区和新城区两个部分,旧城区是“水上乡村”,依文莱河两岸而建。
二战时期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文莱镇被日本军队占领。在此期间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繁荣也几乎结束。1945年文莱镇又被盟军重新占领。因此,该地区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文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1945年底,随着法律和秩序的恢复以及学校的重新开放,英国人开始重建在婆罗洲的大部分财产。1950年至1960年,石油开始改变斯里巴加湾市。1970年,城市名称从文莱镇更名为斯里巴加湾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斯里巴加湾市建造出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并开发了一个中央商务区。
现代化时期
1985年,斯里巴加湾市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并于2007年8月1日开始扩建,扩建前斯里巴加湾市面积为12.87平方千米,扩建后为100.36平方千米。斯里巴加湾市现已成为行政、商业及旅游中心。旅游景点包括文莱博物馆、马来科技博物馆和甘榜艾阿耶尔水村等。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斯里巴加湾市位于临近中国南海的婆罗洲上,文莱湾的西南岸,距文莱河入海口14.48千米,境域面积为100.36平方千米,地理中心点为东经114°55′,北纬4°52′,地处UTC+8时区。
斯里巴加湾市位置境域图
气候
斯里巴加湾市靠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白天炎热,夜晚凉爽,没有旱季。斯里巴加湾市1月份平均气温为26.7℃,7月份平均气温为27.8℃。全年相对湿度为82%,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最潮湿,降雨多集中在1月和12月,年均降水量为3275毫米。斯里巴加湾市气候受赤道季风影响,每年12月至3月盛行东北季风,6月至10月盛行东南季风。
斯里巴加湾市的气候数据
月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 |
创纪录的最高°C | 34.1 | 35.3 | 38.3 | 37.6 | 36.4 | 36.2 | 36.2 | 37.6 | 36.0 | 35.3 | 34.9 | 36.2 | 38.3 |
平均高温°C | 30.4 | 30.7 | 31.9 | 32.5 | 32.6 | 32.5 | 32.3 | 32.4 | 32.0 | 31.6 | 31.4 | 31.0 | 31.8 |
平均低温°C | 23.3 | 23.3 | 23.5 | 23.7 | 23.7 | 23.4 | 23.0 | 23.1 | 23.1 | 23.2 | 23.2 | 23.2 | 23.3 |
历史最低°C | 18.4 | 18.9 | 19.4 | 20.5 | 20.3 | 19.2 | 19.1 | 19.4 | 19.6 | 20.5 | 18.8 | 19.5 | 18.4 |
平均降雨量 | 292.6 | 158.9 | 118.7 | 189.4 | 234.9 | 210.1 | 225.9 | 226.6 | 264.4 | 312.3 | 339.9 | 339.6 | 2913.3 |
平均雨天 | 16 | 12 | 11 | 16 | 18 | 16 | 16 | 16 | 19 | 21 | 23 | 21 | 205 |
平均每月日照时数(小时) | 196 | 191 | 225 | 239 | 236 | 210 | 222 | 218 | 199 | 206 | 205 | 211 | 2558 |
资料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
地质地层
斯里巴加湾属于向北倾斜的贝拉卡斯拗陷(Berakas Syncline),褶皱的右部分呈东北至西南趋势,长约29千米,左部份呈北至南趋势,长约13千米,大部分露头由砂岩和页岩交替层组成,没有变形。浅海生物化石(如双壳类、腹足类和蛇形穴居虫)属于美里组,沉积层的倾斜程度从5°到80°不等。贝拉卡斯拗陷的倾斜量和方向为偏离正北方向,大约朝东,与北方呈16°的夹角。褶皱的不同倾斜方向与褶皱序列的不对称折叠几何形状一致,与文莱地区地质断层森古隆(Sengkurong)有关,该断层切过褶皱,运动路径位于贝拉卡斯拗陷的下方。
地形地貌
斯里巴加湾市整体地处文莱西部地区的丘陵低地,该市部分临海地区位于沿海平原。斯里巴加湾市地处河流沿岸和沿海洪泛区,土壤为更加肥沃的冲积土壤,这些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潜力。
水文水利
文莱河(马来语:Sungai Brunei)是流经斯里巴加湾市的主要河流。斯里巴加湾市坐落在文莱河的河口附近,文莱河通过斯里巴加湾市境内的文莱湾进入南海。文莱河有三个主要支流,分别为热兰氏河(马来语:Sungai Kedayan)、达姆安河(马来语:Sungai Damuan)和伊芒河(马来语:Sungai Imang),每条支流都在斯里班加湾市的不同位置汇入文莱河。伊芒河及其支流构成了文莱河的源头;热兰氏河周围拥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斯里巴加湾口汇入主流;达姆安河在热兰氏河上游约3千米的地方汇入主流。
斯里巴加湾市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水利设施,田埂和水沟残缺,许多地方不能灌溉排放。
文莱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斯里巴加湾市的矿产资源包含石油、天然气。1929年,斯里巴加湾市首次发现石油资源。斯里巴加湾市的石油大部分出口到亚洲国家。石油产量在7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随后政府为了节省石油储量而减少对石油的开采。除石油以外,斯里巴加湾市其他矿产资源较少。2012年时,斯里巴加湾市政府确立了石油及天然气领域延续高增长计划,并决定推行石油增产政策,从而加快斯里巴加湾市的矿产资源开发。政府还加快实施了斯里巴加湾市陆地及海上的一系列石油及天然气探勘计划,开发新的油区。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斯里巴加湾市附近的雨林和植被为种类繁多的动物提供了生态环境,境内动物包括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乌叶猴(Trachypithecus auratus)、豚尾猕猴(Macaca nemestrina)、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水鹿(Rusa unicolor)、长臂猿、穿山甲、蝙蝠和许多其他哺乳动物。其中,最有名的动物为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主要生活在文莱河沿岸的红树林及其他森林中。斯里巴加湾市还拥有很多有名的鸟类——大眼斑雉(Argusianus argus)和犀鸟(Bucerotidae),大型网纹蟒也栖息在境内的沼泽和林地中。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