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长颈鹿,是偶蹄目长颈鹿科长颈鹿属(学名:Giraffa)动物的统称,其属下分类存在争议,截至2023年,ITIS将该属分为4种,而IUCN则将该属认定为单种属。长颈鹿体高约3.5-6.6米,肩高约为2.7-3.5米,体重约为703-1930千克。雄性比雌性要高大强壮。其肩部高于臀部,四肢基本等长,其腿长可与颈长媲美,腿末端的飞节粗壮,蹄子宽大,可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奔跑,超过绝大多数捕食者。长颈...

长颈鹿,是偶蹄目长颈鹿科长颈鹿属(学名:Giraffa)动物的统称,其属下分类存在争议,截至2023年,ITIS将该属分为4种,而IUCN则将该属认定为单种属。长颈鹿体高约3.5-6.6米,肩高约为2.7-3.5米,体重约为703-1930千克。雄性比雌性要高大强壮。其肩部高于臀部,四肢基本等长,其腿长可与颈长媲美,腿末端的飞节粗壮,蹄子宽大,可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奔跑,超过绝大多数捕食者。长颈鹿身上的毛皮有不规则的深色图案,以及浅色条纹。每个个体的图案花纹均不相同。

起源演化

编辑

长颈鹿属是偶蹄目长颈鹿科仅有的两个现存属中的一个,另一个为㺢㹢狓属(Okapia)。历史上,长颈鹿科成员曾一度超过10个属。已知与该科关系最近的物种是已经灭绝的类鹿动物梯角鹿科(Climacoceratidae),和叉角羚科一样都从属于长颈鹿总科。

在与长颈鹿演化相关的动物中,生活在距今2500万-1500万年前的苏尔特卡尼托鹿(Canthumeryx sirtensis)是长颈鹿的祖先。其身体修长,大小中等,形态类似羚羊。距今约1500万年前,从苏尔特卡尼托鹿的后代中演化出了始长颈鹿属(Giraffokeryx),生活地区在今天的印度次大陆,其形态类似于㺢㹢狓或小型长颈鹿,并演化出了较长的脖子和皮骨角。始长颈鹿属可能与一些其他大型长颈鹿科动物,如西瓦鹿和布拉玛兽属于同一个演化支。亦可能与古鹿科(Palaeomerycidae)关系密切。

距今约1000万年前,从始长颈鹿属演化出了萨摩麟(Samotherium),生活在今天的欧亚大陆,其皮骨角不长毛,鼻窦较小,但头骨演化得更长、更宽。它是长颈鹿演化谱系中非常重要的过渡种,其颈长介乎于现代长颈鹿和㺢㹢狓之间。长颈鹿与㺢㹢狓的趋异演化大约出现在距今1150万年前。二者由于东非大裂谷的出现被分隔开来。

随后在距今900万到700万年前,萨摩麟的后代又进一步分化成了步氏麟(Bohlinia)。这种动物发源于欧洲东南部,可能是现代长颈鹿的直系祖先之一。步氏麟的外形已经与现代长颈鹿较为类似,脖子和腿比萨摩麟更长,骨角和牙齿亦与现生长颈鹿更接近。

长颈鹿

长颈鹿的演化

在距今约800万年前,长颈鹿的栖息地由大片森林变成了更为开阔的稀树草原。随着气候变得进一步恶劣,亚洲的长颈鹿尽数灭绝,而留在非洲的活了下来,并演化成了若干新种。现生长颈鹿出现在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前的东非地区。新的栖息地使得长颈鹿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更长的脖子使其在与其他以树叶为食的动物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亦有观点称,可能是求偶竞争导致了长颈鹿更长脖子的产生。直到距今60万-80万年前,世界范围内只有现生长颈鹿幸存下来。

命名与分类

编辑

在1762年最早为长颈鹿属命名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里森(Brisson)。属名“Giraffa”是意大利语,意为长颈鹿,源于阿拉伯语中的“Zarafa”。但最早在1758年为长颈鹿命名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他把长颈鹿归入了鹿属,并将其命名为Cervus camelopardalis。在长颈鹿属设立后长颈鹿被划归长颈鹿属。种加词“camelopardalis”源于拉丁语,意为骆驼豹,形象地描述了长颈鹿的形态和花纹。

历史上,长颈鹿被学术界认定为单种属,属中只有1种即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根据毛色及分布又分为9个亚种。此属中其余成员已灭绝,包括Giraffa gracilis、Giraffa stillei、Giraffa priscilla、Giraffa punjabiensis、Giraffa sivalensis、Giraffa pygmaea、Giraffa jumae。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曾被分为的9个亚种具体如下:

亚种名

学名

特征

分布范围

-

西非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peralta

毛色为红褐色,图案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浅色间隔花纹较宽

西非的乍得和塞内加尔

长颈鹿

科多万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antiquorum

类似于西非亚种

乍得到尼罗河,北纬2度到14度之间

长颈鹿

努比亚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camelopardalis

毛色为红褐色,图案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浅色间隔花纹宽度适中

尼罗河东岸到埃塞俄比亚高原,赤道到北纬16度之间

长颈鹿

罗斯柴尔德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rothschildi

毛色近黑色色,图案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浅色间隔花纹宽度适中

乌干达及肯尼亚

长颈鹿

网纹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reticulata

毛色为棕褐色至浅红褐色,图案为较大的不规则的四边形,浅色间隔花纹宽度较窄

埃塞俄比亚高原到非洲之角

长颈鹿

马赛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tippelskirchi

毛色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图案为不规则锯齿状,浅色间隔花纹宽度适中

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南部到加拉那河及塔那河,南可到鲁菲吉河,与努比亚亚种和网纹亚种分布范围有重合

长颈鹿

卢安瓦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thornicrofti

类似于马赛亚种

卢安瓦峡谷

长颈鹿

南非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giraffa

毛色为棕褐色,图案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少量花纹为锯齿状,浅色间隔花纹宽度适中

南非

长颈鹿

安哥拉亚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angolensis

毛色为红褐色,图案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浅色间隔花纹宽度适中

卡拉哈里沙漠及其周边有金合欢树的西南非洲国家

长颈鹿

2015年金登(Kingdon)提出可将长颈鹿分为三大类群,即中西部类群,东南部类群及非洲之角类群。中西部类群包括西非亚种、科多万亚种、努比亚亚种、非洲之角类群包括网纹亚种,东南部类群包括马赛亚种、卢安瓦亚种,南非亚种及安哥拉亚种。

2016年有学者建议将长颈鹿分为4种:北方长颈鹿、网纹长颈鹿、南方长颈鹿及马赛长颈鹿。这四种长颈鹿在过去的20余万年间都没有基因上的交流。对于此种分类方法,有学者提出质疑,亦有学者于2020年将长颈鹿分为三个物种:北方长颈鹿、南方长颈鹿和马赛长颈鹿。2016年起,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及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均采用了4种、5亚种的分类法。而截止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仍坚持单种分类法。

长颈鹿

长颈鹿属成员详情

形态特征

编辑

体型体色

长颈鹿雌性身高约为3.5-4.7米,肩高约为2.7-2.9米,体重约为703-1049千克。雄性身高约3.9-6.6米,肩高约3.1-3.5米,体重约为972-1930千克。雄性比雌性要高大强壮。

长颈鹿身上的毛皮有不规则的深色图案,以及浅色条纹。图案颜色从棕色至深褐色乃至黑色均有,每个个体的图案花纹均不相同,雄性图案颜色会随年龄增长而变深。其毛皮的深色图案有利于散热和隐蔽,其皮肤弹性极好,有利于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其颈部鬃毛短而直立。尾长约760-1100厘米。其尾部末端有一簇黑色的长毛。

长颈鹿

长颈鹿的图案细节

头部

长颈鹿面部呈锥形,头部眼睑、鼻子、嘴唇等处有大汗腺,成年雄性分泌出的刺激性气味较为明显。长颈鹿的舌头很长,超过45厘米,口腔和嘴唇有角质皮肤保护,灵活而富有弹性,适于取食树叶。

雄性和雌性都有一对角,雄性的角末端无毛且较粗,雌性和幼崽的角较细,末端有毛,为皮下骨质凸起。角位于颅骨前部眼睛上方,这使它们的眼睛无法向上看。雄性颅骨中间骨质凸起尤为明显,类似角状,其头部骨骼和皮肤更厚,有4个或更多较小的隆起。

长颈鹿

雄性长颈鹿的头部

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长颈鹿在胚胎中就有一对角,材质为包裹皮肤的软骨,并与头骨分离。平躺着的角对分娩没有任何障碍,但出生几天后角就会直立起来,然后开始逐渐生长并钙化变硬。雄性在4岁时角与颅骨融合,雌性则在7岁后与颅骨融合。雄性除了角更粗长外,在颅底、眼睛上方和鼻子上方还会形成大量的骨质增生。年长的雄性头骨可能会比青年的雄性头骨重数公斤,这会让它们在求偶竞争中占据优势。

颈部、躯干、四肢

长颈鹿肩部高于臀部,四肢基本等长,其腿长可与颈长媲美,腿末端的飞节粗壮,蹄子宽大,可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奔跑,超过绝大多数捕食者。

长颈鹿的肩胛窄长,胸椎棘突特别长,可以承载颈部和肩部强健的韧带和肌肉。长颈鹿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七块颈椎骨,但这些颈椎都较长。长颈鹿的颈椎长度占脊椎总长度的52%-54%。其颈椎末端的关节特殊,可以使其头部垂直向上倾斜,有利于其吃到高处的树叶。

解剖结构

长颈鹿是反刍动物,有一个四室胃。食物首先进入网状胃,在网状物中形成拳头大小的球,然后反刍、彻底咀嚼、再吞咽进入瘤胃,最后进入瓣胃和皱胃,在那里进行最终消化。

长颈鹿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管和瓣膜极富弹性,可抵御头部摆动时突然升高的血压。当长颈鹿抬起头时,颈部的厚壁动脉有额外的瓣膜来抵消重力。当长颈鹿将头低下到地面时,大脑底部的特殊血管可控制颅内的血压。长颈鹿的平均血压为200毫米汞柱,头部血压为100毫米汞柱,其膝部的动脉有类似阀门的结构,其血管壁亦较厚,可以使四肢免受高血压的影响。

分布区域

编辑

分布范围

长颈鹿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分布广泛,在西非和中非的孤立种群较少。它们分布在18个非洲国家,西非和中非的种群分布在尼日尔、乍得、喀麦隆、刚果和中非共和国,东非及南非的种群分布在南苏丹、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赞比亚、莫桑比克、博兹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及南非。长颈鹿在马拉维、卢旺达、斯威士兰及塞内加尔原已灭绝,截止2018年已重新引入。

长颈鹿

长颈鹿的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长颈鹿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2000米,但在陡峭的丘陵地带长颈鹿较为罕见。其栖息地主要包括热带稀树草原、开阔的林地和季节性的洪泛平原,尤以稀树草原长颈鹿数量最多。这里降雨、大风、洪水及森林火灾多发,土壤丰富,大象数量较多,有大量灌木丛生的白蚁丘。有利于分散的中低高度木本植物生长,金合欢、刺槐和顶楼木是常见树种。另外,由于取食习惯的不同,雄性长颈鹿更喜欢树木密度较高的栖息地,而带崽的雌性更喜欢视野较为开阔的栖息地。

长颈鹿

生活习性

编辑

活动行为

长颈鹿只有两种步态,一种是漫步,另一种是疾驰。

长颈鹿漫步时身体一侧的两条腿一起移动。整个身体的重量先由左侧腿支撑,然后由右侧腿支撑,就像骆驼走路的动作一样,否则较短躯干上的长腿就会互相干扰。长颈鹿的脖子会与腿同步运动,帮助其保持平衡。

在疾驰时,其前腿和后腿成对工作,姿势就像奔跑的兔子。它会先用后腿蹬地,然后两条前腿分别着地,后腿再分别着地,如此循环反复。速度较快时,其后腿会在前腿前面着地。疾驰时,其颈部会向前弯曲以保持平衡。同时尾巴蜷缩在臀部上,并有规律地摆动。即使以最高速度冲刺,其姿态也颇为优雅。

长颈鹿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可以奔跑几千米,短距离冲刺的速度可达每小时60千米。阿拉伯人评价一匹好马的标准就是能跑得过长颈鹿。

但长颈鹿不擅长游泳,因为四肢过长,在水中会很笨重。

长颈鹿

奔跑的长颈鹿幼崽

节律行为

清晨,长颈鹿在过夜的地方吃东西。1小时之后,它们开始向河流附近的觅食地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进食。中午最热的时候,它们会停下来休息1-2个小时。休息过后,它们又开始进食,这次进食会持续约3小时。下午晚些时候它们会向过夜的地方移动,通常是一片能见度良好的开阔草地。长颈鹿的主要夜间活动是反刍,但在明亮的夜晚,它们也会进食。从日落时候,长颈鹿会开始进行躺卧,在午夜过后所有长颈鹿都会进行2-3个小时的躺卧休息。

雌性长颈鹿每天平均花费约50%左右的时间用于觅食,而且更喜欢在白天进食,雄性用于觅食的时间则约为40%。雌性花费在反刍和走路上的时间较少,分别为27%和12%。雄性用于反刍和走路的时间分别为30%和20%。雄性多出来的行走时间主要用于寻找发情期的雌性。其他活动,包括社交和性行为,只占雌性每天活动时间的2%,雄性的5%。

长颈鹿躺卧休息时姿势不是平躺,而是俯卧,即腿弯曲在身体下面,脖子和头直立。深度睡眠时其脖颈会弯曲,头会枕在侧腹。深度睡眠通常每次仅持续1分钟,而在24小时内深度睡眠时间加起来也只有5-30分钟。雄性长颈鹿有时在白天会躺下休息,而雌性很少在白天躺下,所有的长颈鹿晚上都会躺下。它们有时会组成一个星形图案,即每只长颈鹿的头部朝向不同的方向,尾部都朝向中心,这样有利于及时对突然来袭的捕食者做出反应。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其每天躺卧时间可达4.6小时。

社群行为

长颈鹿之间较少互动,个体之间也只有松散的社会结构。长颈鹿大多数情况下会形成小群体,群体数量可能多达50头,但通常很难确定一个群体的成员。长颈鹿有时分布在一个很大的区域,由于它们视力很好,从高处看也能看得很清楚,因此个体之间距离一般在20米以上,相距1-2千米的长颈鹿也可能是同一群体的一部分。群体是松散而开放的,长颈鹿来去自如。这些群体可能包括任何性别和年龄的组合。在任何情况下,群体都没有明显的领导者,而且这个群体也没有一个共同的行动目标。这些群体的组成每天都在变化,长颈鹿彼此之间关系并不亲密。1头长颈鹿可能今天与3-4头长颈鹿一起进食,明天就会出现在其他完全不同的长颈鹿群之中。

成年雄性可能有领地意识,因为占优势的成年雄性会垄断交配权,在它们活动范围内往往不能容忍其他体型较大的雄性。雌性的活动范围非常不稳定,可能会随着年复一年地变化。

幼崽的母亲与之联系紧密,幼崽会群聚成类似于“幼儿园”的幼崽群,母兽也会在同一地点聚集。雌性则总是会回到出生地产仔。

长颈鹿

一群长颈鹿

雄性从育幼期结束开始倾向于与同性聚集在一起,并远离出生地区。随着雄性的成熟,它们会变得更喜欢独来独往。

长颈鹿的平均活动范围约为160平方千米。但个体活动范围差别很大,从5平方千米到654平方千米不等。长颈鹿在旱季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河流附近的植被上,通常小于100平方千米,在雨季的活动范围会大很多。未成熟雄性的活动范围经常会超过500平方千米,成熟雄性活动范围会变得比雌性活动范围还要小。在塞伦盖蒂,雌性的活动范围平均为120平方千米,但75%的目击事件集中在其活动范围中心30%的面积中。

在旱季,单纯的雄性群及雌性群数量会增多,雌雄单身个体均会减少,而混合群的数量基本不变。在捕食者较多的地区,群体成员的数量会变少。

交流行为

长颈鹿通常比较安静,但其实它们会发出声音。幼崽会发出呜呜或者喵喵的叫声。寻找流浪幼崽的母兽可能会发出类似咆哮的吼叫,求偶的雄性则会发出沙哑的咳嗽声。除此之外长颈鹿还会发出呻吟声、嘶嘶声和长笛般的声音,打响鼻则是表示有危险来临。

长颈鹿有声带和喉,但与其他动物相比,其喉部肌肉体积较小不太发达。

由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即使是分布在各处的长颈鹿也能很好地保持视觉接触。雄性在远处就能相互识别并做出反应,雌性在视线范围内也能照看幼崽,并在需要时及时出现。

当一只长颈鹿盯着1千米外的狮子看时,其他长颈鹿也会盯着那个方向看。

觅食行为

长颈鹿食用植物的叶、茎、花和果实。其中,环荚合欢属(Faidherbia牧羊柑属(Boscia)、扁担杆属(Grewia吊瓜树属(Kigelia)、金合欢树(Acacia)、没药属(Commiphora)和榄仁属(Terminalia),以及风车子属(Combretum)等植物是其主要的食物。已知的长颈鹿食物有100多种。雨季长颈鹿分散进食落叶植物,在旱季,它们聚集在常绿植物生存的地方进食。

长颈鹿

正在进食的长颈鹿

长颈鹿食量非常大,一头成年雄性每天要消耗约34千克食物。角状乳突可以保护嘴唇和舌头免受刺的伤害。长颈鹿狭窄的吻部,灵活的上唇,以及长长的舌头,使其能从尖刺之间挑选嫩叶,或用上唇和下颚的门牙大量摄取树叶。长颈鹿可以从嫩叶中摄取大量的水份,叶面上的露水也可以解渴。它们一般每3天喝一次水,喝水时需要叉开前腿或者跪下才能让嘴接触水面。有时可以看到长颈鹿舔舐土壤或者啃食死去羚羊的骨头,这可能是在补充其身体所需的钙、磷等微量元素。

身高可以让长颈鹿吃到位置在2米以上的树叶,其他大型草食动物都无法染指这一区域。长颈鹿靠着45厘米长的舌头和特殊的颈椎顶部结构,可以使头部垂直向上倾斜,可以在树木的树冠上进食。在有选择的地方,两性之间有明显的生态隔离。雄性在高处取食,而雌性和幼崽集中在2米以下的树木和灌木上取食。在远距离可以通过在高处进食还是在低处进食来判断长颈鹿的性别。

很多大树被吃成了漏斗形,如哨刺金合欢(Acacia drepanolobium),一般是从4.5米高度开始树冠变宽。而一些小树由于长颈鹿的啃食,高度通常不超过1.83米,比它们在没有长颈鹿地区生活的同类矮了约1米。

长颈鹿每天花3-5个小时反刍,每次反刍的咀嚼次数最高为49次,最低为29次,平均为44次。平均每秒咀嚼1次。

长颈鹿

喝水的长颈鹿

生长繁殖

编辑

脖击与脖斗

彼此熟悉的雄性之间有明确的等级顺序。如果一头雄性正在觅食,一头占优势的雄性只需朝它走过去,处于劣势的雄性就会离开。当占优势的雄性威胁另一头雄性时,它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抬起头来,头和下巴都很高,脖子挺直,略微向后靠。威胁行为仅在其他雄性没有立即离开时显示出来。两头雄性向对方走来,每头雄性都以典型的威胁姿态抬起头来。走得越来越近,直到其中一个低下头,耳朵向前翘,跳到一边,承认了对方的优势。当雌性处于发情期时,群体中的优势雄性会表现出攻击性,并会阻止其他成年雄性接近发情的雌性。它会驱逐它们,即使竞争者还在200米外。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雄性会通过频繁的打斗来确定自己的等级顺序,尽管这个顺序可能并不固定,因为即使成年雄性也会继续打斗。

长颈鹿雄性互动的方式,被称为“NECKING”,这里译为“脖击”或“脖斗”,因为这些活动都与脖子有关。较为柔和的互动我们称为“脖击”,较为激烈的我们称为“脖斗”。有时,人们误以为“脖击”活动是雄性和雌性之间的爱情游戏,但实际上只有雄性之间才会进行这种活动。两只长颈鹿通常肩并肩站着,面向同一方向。然后,在优雅的慢动作中,它们长长的脖子缠绕在一起。然后这两头雄性会用它们的头来回移动,试图彼此碰撞。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半小时以上。通常以其中一头雄性生殖器勃起并骑上另一只雄性结束。有时会出现第三头雄性,骑在这两头雄性身上。这种雄性动物同性的性行为是长颈鹿最常见的互动方式,甚至比异性恋行为更为常见。即使有雌性成群出现,雄性也经常聚集在一起缠绵。

长颈鹿

正在交流的两头雄性

雄性之间另一种互动方式是较为激烈的“脖斗”。雄性通常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双腿分开以获得更好的支撑,它们将自己硕大的头部像大锤一样挥舞,对准对手的身体、脖子和腿进行打击。双方都试图避开或抵挡对方的打击。当一方被击中时,撞击声在100米外都能听到。长颈鹿的头槌威力惊人,在德国法兰克福动物园,曾有一头半吨重的大羚羊挨了长颈鹿一击以后被打飞了,落地后摔断了肩胛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一头雄性长颈鹿在一场打斗中被另一头打昏,躺在地上昏迷了20分钟才站起来。

“脖斗”现场总有发情期的雌性出现,战斗通常不到一分钟就会决出胜负。败者会干脆地离开,不会出现任何后续的攻击。斗殴通常发生在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和新来的雄性之间,胜者将获得与发情雌性交配的权利。和其他物种的雄性一样,长颈鹿的主要目标是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传给后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必须在没有其他雄性干扰的情况下,与雌性交配。

求偶与交配

长颈鹿繁殖是常年性的,但大多数受孕时间是在雨季,成熟的雄性每天要移动20千米寻找发情期的雌性。它们靠近雌性,轻轻地推或舔其尾巴,诱导其排尿。雄性会用嘴收集一些尿液,然后蜷曲嘴唇,分析尿液中的激素含量。然后,它会将尿液从嘴里喷出,形成细细的水流。

如果雄性发现一只发情的雌性,它就会不停地跟着它,从后面靠近它,用胸部贴住它的臀部,用鼻子嗅它的脖子。在求爱之初,雌性会移动或逃跑,期间雌性会继续进食,而雄性不会进食,而是不断地追逐雌性。雄性会把头靠在雌性的臀部上,用嘴蹭她,用角轻轻撞她,或者试着把脖子靠在雌性的背上。当雌性准备好进行交配时,雄性会昂首站立不动,然后将前腿松松地滑到雌性的侧腹上,以后腿站立同时进行推送。性交过程很短暂,只持续几秒钟。

一头发情的雌性可能会吸引许多雄性的密切关注,但其通常只与一头处于优势地位的雄性完成交配。

长颈鹿

正在交配的长颈鹿

分娩与育幼

长颈鹿的妊娠期为14到15个月。幼崽一年四季都会出生,在内罗毕国家公园更多的幼崽出生在旱季,高峰出现在1月、7-8月。在塞伦盖蒂,产崽的高峰期是5-8月。到了分娩的时候,母兽会独自到一个隐蔽的地方产崽。雌性站立分娩,分娩时幼崽破开胎膜,头和前肢先出来,然后落至地面,脐带自然断裂。每胎通常一崽,初生幼崽身高约1.83米,体重约68千克。15分钟后,幼崽可独立站立。一小时后开始哺乳。母兽在幼崽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与其独自在一起。在此期间,它们会互相舔舐。当新生的幼崽吃奶时,母兽会弯腰舔舐它的臀部。单独相处和亲密接触都有助于母子加深彼此的印象。这样它们就能通过视觉、嗅觉以及声音来识别彼此,幼崽就不会把其他雌性和自己的母亲相混淆。彼此碰鼻子也是一种信号,可以让幼崽靠近母亲。

当许多雌性和幼崽聚在一起时,幼崽群即“幼儿园”就形成了。当幼崽们见面时,会进行一个碰鼻子的仪式,这可以在彼此之间建立并巩固关系。它们彼此用鼻子接触,同时低下头,然后跳开。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幼崽们在清晨和傍晚一起玩耍,它们一起奔跑,踢腿。在大约一个月大的时候,幼崽们就完全停止玩耍了,像成年个体一样,它们表现出一种安静的自我控制的姿态。小长颈鹿比成年长颈鹿更好奇,更胆大。

母兽们和幼崽在一起过夜,但到了早上9点左右,它们就离开幼崽们去吃东西了。母兽大约在晚上5点钟回来给幼崽喂奶。刚出生不久的时候,幼崽在24小时内吮吸6次,每次吮吸超过一分钟。三个月后,它在24小时内吮吸两次,一次为56秒,另一次为55秒。一年之内,幼崽在24小时内仍能吮吸两次,一次是36秒,另一次是35秒。在哺乳时,幼崽会用头接触母兽的腹股沟附近,意在提醒母兽为自己哺乳。幼崽在3到4个月之间开始反刍,此后每天有53%-64%的时间进行觅食。它们在5-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陪伴母群进食,在一岁左右断奶。

天敌来袭时,母兽如果在附近,会站在它的幼崽旁边,用脚踢来驱逐捕食者。3个月大的幼崽的死亡率为50%。第一年的死亡率为73%。大多数幼崽可能被捕食者杀死。在山顶上呆着对幼崽有好处,因为那里的能见度比在低谷里要好。一天中当母兽不在的时候,通常也是捕食者不太活跃的时候。

育幼期会持续16-22个月。

长颈鹿

雌性长颈鹿及其幼崽

生长与寿命

未成年个体结束育幼期后即可独立生活,雄性和雌性都是在这个时期离开母亲的。新独立的雌性会和其他雌性一起生活,但不会和它们保持永久的交往关系。年轻的雄性花更多的时间和其他雄性在一起。在这一阶段,雄性会频繁地进行脖子相关活动。雌性长颈鹿在4岁时性成熟,5岁时达到最大身高约4.57米,雄性在7岁时性成熟并达到最大身高4.57-5.18米。长颈鹿出生时只有1.83米高,第一年里可以长高1.22米,在一周内可以长高23厘米。一旦雌性成年,大约每2年生产一次,通常在自己的幼崽独立生活后6个月再次产崽,这意味着它会在幼崽7-9个月大时怀孕。但如果它的幼崽在出生后几个月内死亡,它将在失去幼崽后很快发情,并在夭折的幼崽出生17个月内生产另一个幼崽。

野生长颈鹿的平均寿命为10年。长颈鹿因年老而死的情况很少见。当它年老体衰时,通常会被捕食者吃掉。长颈鹿在圈养状态下的寿命最长是28岁,野生长颈鹿的寿命可超过25岁。长颈鹿在老年时期和青春时期外形上没有什么不同。唯一明显的差异是老长颈鹿毛皮的底色和图案颜色都较深。老年雄性散发的气味也更为强烈。

饲养管理

编辑

场地

单只长颈鹿所需室外运动场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四周用3米高的木围栏围绕,活动场地面为草地,种植高大树木遮阴,树木用铁网围护,防止长颈鹿啃咬。运动场内挂有料槽和水槽,安装一个高6米的旗杆用来吊树枝供长颈鹿吃树叶、啃树皮。

室内面积为3X60平米,一侧为玻璃参观面,内顶高约7米,舍顶部设有天窗,采光和通风条件良好。地面铺有地暖并安装空调设施,保证冬季内笼舍达到12℃以上。地面为粗糙的水泥地面,防止长颈鹿打滑,并铺有稻草。所有室内间之间有串门供长颈鹿通过。

饲喂

圈养长颈鹿的食物种类有精饲料、粗饲料、蔬菜和水果等。

精饲料可用玉米麦麸等做成颗粒状。粗饲料可用苜蓿草和东北羊草,根据季节不同可饲喂不同种类的树叶,如新鲜榆树叶、白蜡叶等。成年长颈鹿平均每日需要的草料为50-60千克,另应保证充足饮水。还可为长颈鹿添加蔬菜和水果,包括苹果、胡萝卜、青萝卜、洋葱等,并为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照料

长颈鹿胆小易受惊,平时应保持安静。场馆保持清洁,注意观察其状况。保证场馆温度在12-16摄氏度,避免其着凉。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好丰容。

常见疾病与防治

长颈鹿的常见疾病是腹泻和外伤。腹泻多由食物变质或青饲料过多所致,应做好饲料调配工作。外伤主要有割伤或绊倒造成的骨折等,应做好场地检查,避免发生。另应定期驱虫,做好环境消毒,避免游客投喂,以保证长颈鹿的健康。

种间关系

编辑

天敌与伪装

体型较小的幼崽非常脆弱,第一年的死亡率较高。新生幼崽的母亲在夜间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警觉的姿势,喜欢待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幼崽一般会在丛林中隐藏得很好,在天空中看不到幼崽的轮廓。在短程中幼崽比成年个体跑得更快,但它们缺乏耐力,无法摆脱鬣狗(Crocuta crocuta)的追击。母兽一旦发现有天敌接近,会用脚踢来抵御狮子(Panthera leo)和鬣狗。幼崽的另一个御敌策略就是尽快成长。幼崽躺卧和站立的时间很长,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这使得它们能够将大部分能量摄入用于生长。

长颈鹿的长脖子为它敏锐的眼睛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它们会将捕食者保持在视线范围内。如果掠食者靠得太近,长颈鹿可能会逃跑或干脆走开。一只健康警觉的成年长颈鹿几乎不用害怕捕食者。

长颈鹿弯下脖子喝水的时候,狮子可能咬住长颈鹿的鼻子和喉咙将其杀死,狮子也可能会跳到长颈鹿的背上咬住它的脖子。即使这样,狮子也可能不会成功,因为长颈鹿可以用前腿和后腿发出强有力的踢击,这种方式足以杀死狮子。内罗毕公园里长颈鹿的总体死亡率约为13%。

寄生虫及应对

长颈鹿的毛发能分泌化学物质防止寄生虫寄生,这种分泌物带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们的毛发中至少有11种主要的芳香烃类化学物质,然而大部分的气味是由吲哚与粪臭素所造成的。雄性的气味较雌性明显,这种气味也具有吸引异性的功能。年老的雄性散发出的身体气味尤为强烈。

物种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截止2015年,野生长颈鹿数量为97562头,比1985年数量下降了36%-40%。不同地区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不同,西非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南非的种群增加较多,而东非的种群数量减少。其中南非亚种和马赛亚种的数量占长颈鹿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其他七个亚种的数量相对较少,有些不足1000头。其中以努比亚亚种的数量下降最多,从1979年的2万余头降到了2016年的约650头,数量下降了97%。其次是网纹亚种,数量下降了至少75%,马赛亚种数量下降亦较多,比1985年减少了约50%。

致危因素

在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和引入欧洲家畜引发的牛瘟流行病,将长颈鹿的生存活动范围减少了一半以上。在现代,长颈鹿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战乱、狩猎和气候变化。

森林砍伐、农业开发、采矿以及人口迁移都会使可供长颈鹿取食的树木减少。栖息地的丧失导致长颈鹿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保护区和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它们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战乱会导致政府监管和保护措施的缺失,从而加剧了非法狩猎的蔓延与猖獗。在南部非洲的一些地区,狩猎长颈鹿是合法的。活体及标本亦有流通。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在加大长颈鹿的生存压力。

保护级别

2008年及2010年,长颈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在2016年被认定为易危(VU)物种。

2023年,长颈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

保护措施

航空测量法是监测非洲地区长颈鹿种群情况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会低估长颈鹿的数量。地面调查法则相对更加准确,与航空测量法结合使用,可准确估算种群规模和变化趋势。

在尼日尔,推进了长颈鹿保护项目。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提高了人们对长颈鹿的认识。这些工作促进了长颈鹿的保护工作,使得这里的长颈鹿在没有保护区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尼日尔也是非洲第一个制定《国家长颈鹿保护战略》的国家。通过这些措施,当地长颈鹿的数量在20年中由49头增加了近8倍,达到了400余头。在乌干达,长颈鹿受到1959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被列为不得猎杀或捕获的动物。在肯尼亚,分布在该地区的四个亚种的长颈鹿受到该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

长颈鹿

休息的长颈鹿

相关文化

编辑

历史记载

埃及女王曾将长颈鹿其作为宠物饲养。古罗马人还把长颈鹿编入节日游行的队伍。古罗马人朱利乌斯·凯撒在运动会上展示了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送给他的长颈鹿,康茂德则把长颈鹿引入了角斗场。

在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者从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捕捉长颈鹿,然后把它们作为外交礼物送给欧洲、波斯、印度和中国。1414年,一头长颈鹿随着郑和的船队来到中国,拜谒了永乐大帝。因其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麒麟相像,故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

1486年,一头被命名为“美第奇”的长颈鹿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引起巨大轰动。其是古罗马时期以来意大利出现的第一头活的长颈鹿,是由埃及人曾送给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家族。19世纪初,长颈鹿被引入法国和英国,饲养在动物园中,并于英国动物园繁殖成功,19世纪末长颈鹿被引入美国。

学术争议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提到了长颈鹿,但长颈鹿的长脖子到底是为了吃高处的树叶还是为了“脖斗”时占优势才进化出来的,一直没有定论。可能是“脖斗”占优势的长脖子个体能吃到更多食物,也有可能是能吃到更多食物的个体“脖斗”占优势。总之长颈鹿进化出了打架厉害,吃东西也方便的长脖子,而这样的长颈鹿更适合生存。

绘画工艺

在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绘制的岩画上,就出现了长颈鹿的图案。图案上的长颈鹿轮廓清晰,特征明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古埃及金字塔和宫殿的壁画上和工艺品上亦可见长颈鹿的形象。这些长颈鹿图画颜色明快、形态生动,可见长颈鹿是当地人民经常见到的动物。长颈鹿的尾巴则可用来编织腰带和制作首饰。中国明代画家也曾在画作《榜葛剌进麒麟图》中描绘了远道而来的长颈鹿形象。

长颈鹿

图为中国明代画家绘制的《榜葛剌进麒麟图》

文学影视

在许多文学作品和故事中,都出现了长颈鹿的形象。在非洲的民间传说中,长颈鹿的脖子和腿是吃了巫师的魔药才变长的。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普希金也曾写诗赞颂长颈鹿,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其优雅的仪态和秀美的外形。诗句中提到“月亮在空旷的湖面上洒落斑斑碎影,只有它呀,才敢和长颈鹿媲美。”

1979年及1982年,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和《小熊猫学木匠》中也都出现了长颈鹿的形象。

长颈鹿

熊猫为长颈鹿挑选围巾

长颈鹿

熊猫为长颈鹿修理桌子

2005年梦工厂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中,主角之一就是一只名叫梅尔曼的长颈鹿。

长颈鹿

马达加斯加中的长颈鹿梅尔曼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Giraffa Brisson, 1762.gbif. [2023-07-09].

[2]Giraffe.iucnredlist. [2023-07-09].

[3]Jonathan Kingdon. The Kingdon Field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second edition[M]. 2015: 492-497. (6)

[4]giraffe.britannica. [2023-09-15].

[5]Giraffa Brisson, 1762.catalogueoflife. [2023-09-15].

[6]Estes R D. The behavior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including hoofed mammals, carnivores, primates[M]. The behavior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including hoofed mammals, 2012: 200-207. (7)

[7]Cynthia Moss. Portraits in the Wild Behavior Studies of East African Mammals[M]. 1975: 39-61. (22)

[8]Madagascar .imdb. [2023-10-07].

[9]Mitchell G, On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giraffes Giraffa camelopardalis[J].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 2003: 51. [2023-07-09].

[10]Danowitz M, "Fossil evidence and stages of elongation of th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neck"[J].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5, (2): 150393. [2023-07-09].

[11]Danowitz M. "The cervical anatomy of Samotherium, an intermediate-necked giraffid"[J].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5, (2): 150521. [2023-07-09].

[12]Agaba M. Giraffe genome sequence reveals clues to its unique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y[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2023-07-09].

[13]刘宗柱, 谭玲玲. 长颈鹿脖子的进化原因探析[J]. 生物学教学, 2022, 47(7): 83.

[14]Badlangana L, The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cervical vertebral column: A heuristic example in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processes?[J].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9: 736. [2023-07-09].

[15]Cameron E Z, du Toit J T. Winning by a neck: tall giraffes avoid competing with shorter browsers[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7, 169(1): 130-135. [2023-10-07].

[16]Giraffa .ITIS. [2023-09-15].

[17]giraffe.etymonline. [2023-09-15].

[18]Dagg A, "Giraffa camelopardalis" [J]. Mammalian Species, 1971, 5(5): 18. [2023-07-09].

[19]Shorrocks B. The giraffe: b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and behaviour[M]. The giraffe: biology, 2016: 4-7. [2023-09-15].

[20]AFTAB K, AHMAD Z, KHAN M A, et al. New remains of Giraffa priscilla from Parrhewala Chinji Formation, Northern Pakistan[J]. BIOLOGIA (PAKISTAN), 2013, 59(2): 233-238. [2023-10-07].

[21]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camelopardalis (Nubian Giraffe) .iucnredlist. [2023-09-15].

[22]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rothschildi (Rothschild’s Giraffe) .iucnredlist. [2023-09-15].

[23]Fennessy J, Bidon T, Reuss F, et al. Multi-locus analyses reveal four giraffe species instead of one[J]. Current Biology, 2016, 26(18): 2543-2549.

[24]Coimbra R T F, Winter S, Kumar V, et al. Whole-genome analysis of giraffe supports four distinct species[J]. Current Biology, 2021: 1-10. [2023-09-15].

[25]Bercovitch F B, Berry P S M, Dagg A, et al. How many species of giraffe are there?[J]. Current Biology, 2017[2023-09-15].

[26]Petzold, Alice, Hassanin, Alexandre. A comparative approach for species delimitation based on multiple methods of multi-locus DNA sequenc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the genus Giraffa (Mammalia, Cetartiodactyla)[J]. PLOS ONE, 2020-02-13[2023-09-15].

[27]Aalkjær C, Wang T. The remarkable cardiovascular system of giraffes[J].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2021: 1-15. [2023-09-15].

[28]Young T, "Sex differences in giraffe feeding ecology: energetic and social constraints"[J]. Ethology, 1991, 87 (1-2): 79. [2023-07-09].

[29]Henderson D, "Predicting the buoyancy, equilibrium and potential swimming ability of giraffes by computatio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10: 151. [2023-09-15].

[30]Tobler I, "Behavioural sleep in the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in a zoological garden"[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996: 21. [2023-09-15].

[31]Bond M L, Lee D E, Ozgul A, et al. Leaving by staying: Social dispersal in giraffes[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2021, 90(12): 2755-2766. [2023-09-15].

[32]Wolf T E, Ngonga Ngomo A C, Bennett N C, et al. Seasonal changes in social networks of giraffes[J]. Journal of Zoology, 2018, 305(2): 82-87. [2023-09-15].

[33]Muller Z, Cuthill I C, Harris S. Group sizes of giraffes in Kenya: the influence of habitat, predation and the age and sex of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Zoology, 2018, 306(2): 77-87. [2023-09-15].

[34]Langman V, Cow-calf relationships in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giraffa)[J].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1977: 264. [2023-09-15].

[35]贾琳琳, 周同山. 长颈鹿的饲养管理[J]. 畜牧业环境, 2020: 37-37.

[36]Wood, W. The scent of the reticulated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02: 913. [2023-09-15].

[37]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9-15].

[38]LEE D E, BOND M L. Precision, accuracy, and costs of survey methods for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J]. Journal of Mammalogy, 2016[2023-09-15].

[39]Cingmar E, "Audience for a Giraffe: European Expansionism and the Quest for the Exotic"[J].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006: 375. [2023-09-15].

[40]王世骐. 从怪兽到长颈鹿:獬豸盘角鹿研究漫谈[J]. 科学(上海), 2022: 4.

[41]知小童编. 非洲民间故事精选[M]. 2022: 124-125. (2)

[42]普希金著. 俄罗斯文学译丛 2 秋天的哀歌[M]. 2021: 156-157. (2)

[43]小熊猫学木匠 (1982).豆瓣电影. [2023-10-12].

[44]熊猫百货商店 (1979).豆瓣电影. [2023-10-1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31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217/

(60)
词条目录
  1. 起源演化
  2. 命名与分类
  3. 形态特征
  4. 体型体色
  5. 头部
  6. 颈部、躯干、四肢
  7. 解剖结构
  8. 分布区域
  9. 分布范围
  10. 栖息环境
  11. 生活习性
  12. 活动行为
  13. 节律行为
  14. 社群行为
  15. 交流行为
  16. 觅食行为
  17. 生长繁殖
  18. 脖击与脖斗
  19. 求偶与交配
  20. 分娩与育幼
  21. 生长与寿命
  22. 饲养管理
  23. 场地
  24. 饲喂
  25. 照料
  26. 常见疾病与防治
  27. 种间关系
  28. 天敌与伪装
  29. 寄生虫及应对
  30. 物种保护
  31. 种群现状
  32. 致危因素
  33. 保护级别
  34. 保护措施
  35. 相关文化
  36. 历史记载
  37. 学术争议
  38. 绘画工艺
  39. 文学影视
  40.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