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西班牙语:Estado Plurinacional deBolivia,英语:Plurinational State of Bolivia),简称玻利维亚(西班牙语:Bolivia,英语:Bolivia),是位于南美洲大陆中央的总统内阁制国家,该国北部和东北部同巴西交界,东南部与巴拉圭为邻,南部与阿根廷毗连,西南部和西部同智利和秘鲁接壤。法定首都为苏克雷(Sucre),行政首都为...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西班牙语: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英语:Plurinational State of Bolivia),简称玻利维亚(西班牙语:Bolivia,英语:Bolivia),是位于南美洲大陆中央的总统内阁制国家,该国北部和东北部同巴西交界,东南部与巴拉圭为邻,南部与阿根廷毗连,西南部和西部同智利和秘鲁接壤。法定首都为苏克雷(Sucre),行政首都为拉巴斯(La Paz),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和36种土著语言。截至2022年末,玻利维亚国土面积109.8万平方千米,是南半球最大的内陆国、南美第五大国。人口1200.6万。主要民族为梅斯蒂索人(68%)和土著居民(20%),宗教信仰主要为天主教(81%)、基督教新教(10%)。

名称

编辑

玻利维亚以西属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委内瑞拉领导人西蒙·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1823年,玻利瓦尔的军队率领军队南下,次年击溃了守卫秘鲁殖民地的西班牙殖民军,解放了秘鲁。1825年,革命军的另一支人在他的部将斯克莱将军的统率下,长驱直入“上秘鲁”地区(现在的玻利维亚),攻克了西军在南美西部的最后一个据点。同年,“上秘鲁”的殖民地议会宣布独立,并以这位革命领袖的名字,把新国名定为玻利维亚(Bolivia)共和国。这是用拉丁语地名接尾词ia(国)取代玻利瓦尔(Bolivar)名字的词尾组成的国名,意思是“玻利瓦尔之国”。

历史沿革

编辑

古安第斯文明时期

从考古研究的材料来看,玻利维亚地域最早人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4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期。那时,一个名为“维斯卡查尼人”(Viscachanense)的部落已经居住在现在玻利维亚拉巴斯省的锡卡西卡县(Sicasica)附近。这个部落主要以捕猎和采集野果为生,被考古学界称为“维斯卡查尼文化”(Cultura Vizcachanense)。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万年左右,阿亚姆比丹人(Ayampitinense)从北方迁移到玻利维亚南部塔里哈谷地区。此后,另一批乌罗人在奥鲁罗以南的波波湖一带定居。此外,在今天奥鲁罗省西部的卡兰加斯地区,还有一个奇帕亚人的部落。所有这些部族都是玻利维亚印第安人的祖先,成为美洲印第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大约在公元1世纪,居住在的的喀喀湖南端一带的艾马拉印第安人开始建立起一种原始形态的国家——“蒂亚瓦纳科帝国”,并在几个世纪之后逐步创造出玻利维亚史前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初期,即公元1世纪至3世纪,蒂亚瓦纳科城邦逐渐形成,位于的喀喀湖南岸21千米处。居民以渔猎为主要生计。中期,又称为古典期,时间跨度为自3世纪末至8世纪末。在这个时期,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农民开始驯养大羊驼和羊驼,培植马铃薯、藜麦、藜等粮食作物。蒂亚瓦纳科遗址的主要建筑被认为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后期,即8世纪末至12世纪。在这一时期,蒂亚瓦纳科帝国已经统治着现今的拉巴斯、科恰班巴、奥鲁罗等省,并扩张至秘鲁和智利的北部。在7世纪至9世纪之间,蒂亚瓦纳科的社区发已经成为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一个重要的地区势力。据估计,其城市最大范围覆盖约6.5平方千米,拥有15000 至30000名居民。然而,到了12世纪以后,这种文化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根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在“蒂亚瓦纳科帝国”崩溃后,的的喀喀湖周围及其附近地区涌现出至少7个政治上独立且有组织的艾马拉人王国。艾玛拉各王国是一个个极其复杂的混合型阶级结构。当时就已经存在艾鲁阶级(Ayllus,盖丘亚语,意思是印第安人居住在某个地区一定数目的家庭组织),或者亲属集团,每一个艾鲁又分成上层和下层两部分,上层叫作“哈楠萨亚”(hanansaya),下层叫作“尤仁萨亚”(urinsaya),所有人要么属于前者,要么属于后者。虽然艾鲁阶级成员都是印第安人,但其公共权利却表明了一种商业合作式的结构,艾玛拉也有其地区主管,叫作“卡西奎”(ca15ciques)。卡西奎控制土地,从自己统治的艾鲁成员中榨取自由劳动力。自14世纪晚期开始,艾马拉人王国便开始与的喀喀湖以北讲盖丘亚语的国家发生冲突。15世纪中期,被称为印加人的盖丘亚人开始统治玻利维亚高原北部地区,并逐渐进入的喀喀湖地区。大约在15世纪后期使艾马拉人诸王国无力抵御印加人的入侵,纷纷臣服于印加帝国。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在16世纪20年代,关于“白色王国”和“白银之山”的传说在西班牙殖民军中广泛传播。一位名叫阿雷霍斯·加西亚的冒险家为了寻找这个传说中富饶而美丽的印加国土,决定率领军队出征。他们于1516年从巴拉圭的亚松森出发,历经七八年,穿越整个查科地区,最终抵达了安第斯山区东科迪勒拉山麓的乔克查卡(Choquechaca),成为来到玻利维亚地区的第一批西班牙殖民者。

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在印加帝国内乱之际前往印加帝国首都,绑架并杀死了当时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致使印加帝国内部各印第安酋长纷纷独立,印加帝国开始崩溃。

1535年,西班牙殖民军的领导者阿尔马格罗率领军队自玻利维亚西北侵入印加帝国的科利亚苏约(即今天的玻利维亚),并在帕里亚(今玻利维亚的奥鲁罗)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1538年,贡萨洛在查尔卡斯,即上述第一批殖民者到达的拉普拉塔(即今天的丘基萨卡),建立了殖民统治行政机构,开始了对玻利维亚的殖民统治,由秘鲁总督管辖。1545年波托西发现银矿并在这里建立了矿业小镇,是当时世界储量最大的银矿,这里就因为丰富的矿藏成为新大陆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5万。

在秘鲁总督托莱多统治时期(1569~1581),殖民地建立了委托监护制(encomienda)和米塔制。“委托监护制”是一种将印第安人和贡税控制权委托给西班牙殖民者个人,封他们为“委托监护主”,同时要求他们承担起对印第安人进行监护和进行宗教教化责任的制度,直到17世纪下半叶被大地产制取代。“米塔制”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矿业中推行的一种强制性劳役制度。秘鲁总督托莱多在1570年决定强迫有劳动能力的印第安男子轮流为波托西银矿提供劳役。

西班牙人在查尔卡斯地区的定居活动在大约17世纪初奥鲁罗城建立之时达到了巅峰。1595年,科尔克马尔卡教区的牧师在乌鲁乌鲁地区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发现金矿,这一消息传开后,吸引了大量殖民者前来。面对移民激增,查尔卡斯当局宣布在这里建立城市。他们将该城命名为“奥地利的唐菲利佩国王镇”;独立后,城市改回了乌鲁族印第安人的称呼,被命名为“奥鲁罗城”。在精神生活方面,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加强天主教在殖民地的统治。自16世纪中期开始就在殖民地设立一些列主教区,例如拉巴斯主教区、圣克鲁斯主教区、巴拉圭主教区等。教会权力在殖民地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17世纪中叶后,由于奴役性的米塔制度和欧洲疾病的传播导致大量矿工死亡,劳动力急剧匮乏。与此同时,新西班牙(今墨西哥)的矿业兴起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加之在波托西内部,矿主与西班牙商人、巴斯克集团与“小羊驼集团”(土生白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导致查尔卡斯的矿业生产急剧下降。查尔卡斯的经济陷入衰退,原本繁荣的商品农业向自给自足转变,进入了一个世纪的经济萧条。

1700年波旁家族掌握西班牙王室权力后,开始对殖民地进行改革,着力振兴波托西的矿业生产。西班牙政府削减了矿产税,引进了西班牙阿尔马登的汞以解决矿业所需的汞短缺问题。同时,对米塔制度进行改革,规定所有印第安人都要服徭役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这些改革,查尔卡斯的银矿生产恢复到相当高的水平。1776 年查尔卡斯被移交给拉普拉塔总督区管理,并将查尔卡斯称为“上秘鲁”。波旁王室的改革加剧了对印第安人的剥削和虐待,导致18世纪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印第安人起义。例如1780年11月的罗德里格斯兄弟起义,在拉巴斯爆发了胡利安·阿帕萨领导的起义等。虽然最终起义均被镇压,但它们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独立运动时期

18世纪末,法国先进的启蒙思想开始在查尔卡斯地区传播。与此同时,美国的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宗主国西班牙波旁王室政府的改革对查尔卡斯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地渴望贸易自由的土生白人越来越对殖民统治制度感到反感。1805年,拉巴斯城涌现出知识分子佩德罗·多明戈·穆里略,他以张贴讽刺传单的方式开始了玻利维亚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

180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西班牙,占领了大部分国土,关押了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并任命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这一事件为殖民地的独立提供了机会。1809年,因反对加西亚·皮萨罗将殖民地交于葡萄牙管理的计划,丘基萨卡人民发动起义反抗其统治,攻占了皮萨罗的官邸,并囚禁了他。同时,法官们以费尔南多七世的名义罢免了皮萨罗的职务,成立了自治政府,接管了他的全部权力。面对玻利维亚人民的起义,利马总督派出几千殖民军镇压起义。在殖民军的包围下,一方面由于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另一方面由于独立运动没有得到克里奥尔人和广大印第安人的响应,起义最后失败,穆里略等起义领袖被捕杀害。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丘基萨卡起义是南美独立运动的先声,对南美洲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0年,在拉普拉塔总督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追求独立的“五月革命”,并成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革命洪达。同年11月,由何塞·卡斯特利领导的一支革命远征军在上秘鲁的绥帕查战役中获胜,但在的的喀喀湖附近遭到毁灭性打击,只得后撤。1813年初,另一支解放军在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率领下进军上秘鲁,5月到达波托西,但11月又被西班牙军击败。在此后的15年,上秘鲁的独立斗争主要由分布在各地乡村的游击队来负责。

1823年,南美独立运动领袖西蒙·玻利瓦尔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独立的背景下,向秘鲁进军,分别在1824年的胡宁战役和12月9日的阿亚库乔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殖民军,取得了南美独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两场胜利后,秘鲁很快解放。接着,玻利瓦尔委派安东尼奥·何塞·德苏克雷将军率领哥伦比亚军队进军上秘鲁。1825年4月,起义军在图穆斯拉战役中最终击溃了残余的西班牙殖民军,标志着西班牙殖民统治在上秘鲁的结束。1825年8月6日,苏克雷将军在丘基萨卡召开的制宪会议上宣布上秘鲁摆脱西班牙,建立独立的共和国。根据这次会议通过的法律,新共和国由上秘鲁的5个省(拉巴斯、波托西、丘基萨卡、科恰班巴和圣克鲁斯)组成。为纪念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新共和国定名为玻利瓦尔共和国。1825年10月3日,新共和国更名为玻利维亚,西蒙·玻利瓦尔被宣布为新共和国的国父和第一任总统。

近代民族危机时期

1835年,秘鲁爆发内乱,奥尔维戈索、加马拉和萨拉维里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在此混乱之际,玻利维亚总统圣克鲁斯应奥尔维戈索之请进军秘鲁,先后击败了萨拉维里和加马拉。他将秘鲁分为南秘鲁和北秘鲁两个省,并与玻利维亚合并,建立了“秘鲁—玻利维亚联邦”,自封为联邦最高保护者——“护国主”。然而,秘鲁—玻利维亚联邦的成立立即遭到邻国阿根廷和智利的反对。1837年,两国军队同时从陆路和海路向玻利维亚进攻。1839年1月20日的永盖战役中玻利维亚军队被智利军队包围。在激战五个小时后,玻利维亚军队溃败。圣克鲁斯不得不辞职,流亡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联邦亦解体。

1841年秘鲁总统的阿古斯丁·加马拉趁玻利维亚国内局势混乱意图吞并玻利维亚,遂发兵入侵并迅速占领了拉巴斯城。但在因加维战役中,何塞·巴利维安领导的玻利维亚军战胜了秘鲁军,其本人也被推选为总统。在他的领导下(1842~1847),玻利维亚政治稳定,整顿财政体系,推动矿业发展,着力拓展东部地区,并创设贝尼省。至此,玻利维亚的独立地位基本巩固。

1848年1月的一场兵变中,巴利维安被推翻下台,曼努埃尔·伊西多罗·贝尔苏(Manuel Isidoro Belzú)将军夺得政权。玻利维亚开始进入考迪罗时代,轮番上演军事政变、考迪罗上台、残暴统治、民众起义、军队政变、新考迪罗总统就职的戏码。所谓考迪罗(Caudillo),就是指在独立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军事领导人或准军事领导人。他们在新生共和国的建国初期,穷兵黩武,争权夺利,力图实现玻利维亚领土的统一,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力。在之后近4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先后经历了曼努埃尔·伊西多罗·贝尔苏、豪尔赫·科尔多瓦、何塞·马里亚·利纳雷斯、马里亚诺·梅尔加雷霍、阿古斯丁·莫拉莱斯、阿道弗·巴利维安、伊拉里翁·达萨等8位考迪罗的统治。

伊拉里翁·达萨在位期间,违反1874年签订的玻智两国边界条约,在1878年强令增收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公司税金,激化两国领土之争,导致1879年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秘鲁也被卷入了战争,加入玻利维亚一方。冲突两个月以来,整个玻利维亚沿海地区全部被治理军队占领,达萨被民众推翻下台,1880年纳西索·坎佩罗将军接任总统。同年5月的阿连萨高地战役中,智利军队打败玻利维亚和秘鲁联军,玻利维亚所有盛产硝石的沿海地区都被智利军队占领。并于1881年1月占领利马。1883年10月22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面的安孔城签订了《安孔条约》,太平洋战争宣告结束。1895年,玻智两国签订和约,智利同意以获得阿塔卡马为交换条件,归还一个原属玻利维亚的港口,并在两年内给予玻利维亚一条通向该港口的走廊地带。但智利并没有履行条约。1904年,两国才正式签订和平条约。

19世纪80年代后,玻利维亚进入寡头统治时期,由大矿业主阶级支持的文官寡头政府掌控了玻利维亚的政权,他们分为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上台执政。矿业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白银时代”后期的保守党统治时期(1884~1899),由“白银巨头”的矿业主统治。在1899年的联邦主义革命后,玻利维亚进入了自由党执政时期(1899~1920),自由党长期把持玻利维亚的政权,此时锡完全取代白银成为玻利维亚的主要出口产品。锡矿开采者则更加国际化,来自各个国家的企业家对玻利维亚的锡矿进行投资,改变了当地资产阶级的成分结构。1920年,新成立的共和党在锡矿大王帕蒂尼奥等锡矿主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此,自由党执政时期结束,玻利维亚进入共和党统治时期,即矿业共和国的第三个时期。共和党是一个白人、上层和中产阶级团体,基本信仰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各届政府将矿业主阶级的利益置于至上,对民族主权的重视较低,因此被称为“反民族主义政府”。玻利维亚在此期间先后经历了中查科地区的丧失、阿克里战争、查科战争,签订了一系列屈辱性合约,丧失了总计约126.5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独立初期所拥有的23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只剩下了不到一半。这是玻利维亚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期。

现代变革

1933年爆发的查科战争是玻利维亚历史的转折点,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多年对于查科地区的争夺终于在这一年发展为战争。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玻利维亚很容易获胜,因为玻利维亚军队不但在人数上远多于巴拉圭军队,而且还高薪聘请了德国顾问担任指挥官和训练军队。但是,事实完全相反,巴拉圭军队轻易地就占领了玻利维亚的要塞,而玻利维亚军队却在进攻巴拉圭控制地区时发生溃败。双方最终在1938年7月21日签署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议定书》,以玻利维亚战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导致65000名玻利维亚人和30000名巴拉圭人死亡,成为仅次于美国内战的美洲伤亡人数最多的军事冲突。

在战争失利后,文人寡头政府和传统政党迅速溃散,由年轻学生和退伍军人组成的政党和团体涌入政治斗争的舞台。1936年5月17日,激进派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特哈达·索尔萨诺(José Luis Tejada Sorzano)政权,由参谋长戴维·托罗(David Toro)上校出任总统。其在任期间想要实施激进改革,没收美孚公司资产,但一年以后就被美国资本支持的赫尔曼·布什(German Busch)上校推翻。布什上校想要打破寡头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制定了针对寡头的外汇管制法令,但最终在1939年8月被矿业主同盟逼得自杀。随后保守派军人和矿业主联合掌权,与美国建立了联盟,并积极镇压所有罢工活动。1942年玻利维亚参加了盟军方面对轴心国的作战,导致其与德国和日本的关系破裂。同年12月,卡塔维矿区的7000名矿工因无法忍受锡矿大王帕蒂尼奥的压迫而罢工。政府出动军队镇压罢工,向妇女儿童开枪,造成多人死亡。史称卡塔维大惨案”。惨案发生后,左翼军官组织的“祖国道义共济会”在1943年以不流血的政变上台,以领导人瓜尔维托·比利亚罗埃尔(Gualberto Villarroel)少校为首的军事执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

但比利亚罗埃尔在1946年右翼势力操纵的大规模流血暴动中遇害,其在总统府前被绞死。1947年,在改革派领导人都逃亡国外的情况下,玻利维亚举行了总统选举,保守党候选人恩里克·埃尔佐格以不到1000张选票的多数当选总统。1949年8月政府逮捕工人领袖引发了广泛的罢工运动,随后演变为起义,迫使总统埃尔佐格辞职,由强硬派保守党人马梅尔托·乌里奥拉戈伊迪亚接任总统。乌里奥拉戈伊迪亚通知下玻利维亚变成一个“公开的警察国家”。对外讨好美国放任外国资本垄断国内矿业,对内镇压罢工和反对党,使玻利维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急剧激化。1952年4月9日,由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拉巴斯爆发,经过3天的巷战后起义胜利,玻利维亚形成了由埃斯登索罗担任总统、西莱斯担任副总统的民族民主政府,这一起义也被成为“四月革命”。

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执政时期(1952~1964),进行了矿山国有化、土地改革、建立普选制、推广教育和社会福利、解散旧军队等一系列措施,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的势力,动摇了以大庄园制为主的封建土地制度,扩大了代议制民主政府的基础,为玻利维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出现了超高通货膨胀,由此引发了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分裂。1959年,曾担任外交部长和内政部长的格瓦拉·阿尔塞,脱离该党,成立了“真正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1964年3月,由莱钦领导的党内左派也脱离该党,创立了新的政党——左翼民族主义革命党。在1964年5月31日的选举中,埃斯登索罗成功第三次当选总统。由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分裂,埃斯登索罗只能依赖军队支持来继续连任总统。11月4日,军队在副总统巴里恩托斯的领导下实施政变,推翻了埃斯登索罗的合法政府,玻利维亚进入军政府时期。

1964年政变后,玻利维亚出现了一个左右翼军人交替执政的军政府时期。先后经历了右翼的巴里恩托斯军政府(1964~1969)、左翼奥万多军政府(1969~1970)、左翼托雷斯军政府(1970~1971)、右翼班塞尔军政府(1971~1978)以及1978~1982年间的频繁政变时期,在短短4年时间发生了4次军事政变、更换了8次总统。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资助了玻利维亚军事独裁政权的建立和统治,属于其“秃鹰行动”的一部分。在80年代初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工人罢工、教师罢教、学生罢课等群众运动层出不穷。1982年9月6日,科恰班巴5万名居民举行大规模集会,宣布从7日起发起不定期罢工,要求军队交出政权。军政府眼见无法掌控局势,于1982年9月27日颁布法令,决定从10月1日起恢复1980年的议会,并由议会从1980年选举中得票最多的3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10月5日,议会进行选举,选举出人民民主联盟的总统候选人西莱斯·苏亚索为总统,玻利维亚进入民主化与新自由主义时期。

西莱斯的新政府自上台以来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总量萎缩、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冲突加剧、不断发生罢工事件,导致人民民主联盟内部出现分裂,多次发生内阁危机。总统本身还因为打击毒贩遭到贩毒集团十天的绑架。1985年5月政府举行提前选举,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候选人埃斯登索罗当选总统。埃斯登索罗时期通过“新经济”政策有效降低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但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急剧下降、失业严重。1989年的大选中左派革命运动党候选人海梅·帕斯·萨莫拉为新一任总统。其在任期间进行私有化改革,加快了经济自由化进程,并与周边国家达成多项经济合作协议。同时推进民主化进程,在各个地方举行市政选举。1993年,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候选人贡萨洛·桑切斯·德洛萨达当选总统,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并积极吸引外资,为经济的中速温和增长创造了条件,但也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电力能源、交通、通讯和航空公司的国有控股权都被出售给了外国公司。

九十年代末至21世纪初,玻利维亚陷入新一轮政治危机当中。由于广大民众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尽管1997年上台的班塞尔政府加大了禁毒力度,并进一步贯彻前任政府发展经济的信念,但仍屡屡发生内阁危机,从而使班塞尔的统治难以为继。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领袖贡萨洛·桑切斯·德洛萨达第二次当选玻利维亚总统。2003年9月,因桑切斯决定用50亿美元修建一条经智利向美国和墨西哥市场输送天然气的天然气管道引发了矿工、农民、古柯种植者以及土著居民的抗议运动,爆发了玻利维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天然气冲突”(Gas War)。冲突持续发展,最后在首都拉巴斯和埃尔阿尔托酿成严重的“十月惨案”,致使7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桑切斯总统不得不于10月17日辞职,流亡美国。在梅萨短暂的执政后,玻利维亚于2005年重新开展选举。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领导人埃沃·莫拉莱斯当选玻利维亚总统。其宣誓要走出一条社群社会主义道路,于2009年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宪法,将原国名“玻利维亚共和国”改为“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l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并同时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其执政的十余年是玻利维亚历史上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

2019年选举期间,拉丁美洲用作选举过程中保证透明度的快速计票过程被中断,莫拉莱斯以46.86%领先梅萨的36.72%,在玻利维亚引发了一波抗议和紧张局势,一些人指控莫拉莱斯政府存在选举欺诈行为。同年11月10日美洲国家组织公布初步报告称,玻利维亚10月20日举行的大选中存在伪造签名和造假行为,建议玻利维亚废除大选结果。莫拉莱斯随即宣布辞职,流亡墨西哥。玻利维亚副总统和参议院主席也相继辞职,国家陷入政治真空状态。2020年的玻利维亚大选中,“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候选人路易斯·阿尔塞当选玻利维亚总统,任期5年。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玻利维亚地处南美洲大陆的中央,是拉美仅有的两个(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内陆国家之一。介于西经57°26′至69°38′、南纬9°38′至22°53′之间。其北部和东北部同巴西交界,东南部与巴拉圭为邻,南部与阿根廷毗连,西南部和西部同智利和秘鲁接壤。国土面积109.8万平方千米,居南美第五位,美洲第八位。玻利维亚位于西4时区,不实行夏时制。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政区图

气候

玻利维亚全境都处于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别。在玻利维亚,冬季和夏季温差不超过10℃,但雨季和旱季的区别很明显。玻利维亚的雨季是在春季末和夏季,即在11月和来年3月之间。降雨量从北到南逐渐减少,温度则主要受到海拔影响。总体来看,年平均气温为20℃,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左右。玻利维亚的气候复杂多变,境内地势高度变化大,多峡谷地貌,拥有复杂的气流运动。全国大致可以将玻利维亚划分为3个气候区,分别是热带平原地区、谷地地区、高原地区。

热带平原地区位于玻利维亚北部及东北部,全年高温湿润,旱季、雨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27℃~30℃,降水量为1800~2500毫米,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雨量最多。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其余几个月为旱季。谷地地区囊括次安第斯山地区的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22℃,年降水量为400~1200毫米,由北向南递减,集中在3月或4月。高原地区位于玻利维亚西部,气候高寒干旱,年平均气温不足10℃,年降水量为150~600毫米,并由北向南递减(高原北部年降水量可达400~700毫米,南部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只有100多毫米)。整个地区只有的的喀喀湖地区因受湖水调节,气候较为温和。

地质

玻利维亚属于南美板块,按照地质构造划分可分为西部的中安第斯造山带,北部的索利莫斯-亚马孙盆地和西南部的巴拉那盆地。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西部的中安第斯造山带。中安第斯造山带北界大致以哥利哈尔瓦(Grijalva)断裂带与北安第斯构造区相分,南界以智利南部的瓦尔迪维亚(Valdivia)断裂带为界与南安第斯构造区相分,其南部边界的瓦尔迪维亚断裂带是太平洋纳斯卡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分界断裂,在该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的洋底转换断层。其北部属纳斯卡板块,向南美大陆的俯冲角度相对较平缓(25°~30)。南部属南极洲板块,俯冲速度较慢。反映在构造-岩浆活动特点上,表现为断裂带南、北两侧发育有不同类型的活动火山弧,北侧有更活跃的火山-岩浆活动等,中安第斯构造区主要由两条相互平行的火山一岩浆带、两条火山一沉积岩带夹中央凹陷和火山高原带构成。在该区的中段,造山带呈现出最大伸展:在西安第斯带与东安第斯带之间,沿其轴部发育有活跃的新生代火山链,形成了安第斯(普纳)高原区。由中段向南、北两侧,随着安第斯造山带的东西宽度缩短,前安第斯带和安第斯(普纳)高原区都逐步趋于尖灭消失。

地层方面,前寒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东部地区,以古元古代变质岩为主,兼有少量太古带的变质岩。古生代地层则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随着安第斯山脉横跨玻利维亚西南部,主要以奥陶纪火山岩为主,兼有部分泥盆纪沉积岩。中生代地层在玻利维亚境内分布较少,只有在西南部安第斯山区和东南部的巴拉那盆地有零星的白垩纪沉积岩分布。新生代地层则广泛分布在玻利维亚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以东南—西北走向横跨玻利维亚,主要为第四纪沉积岩和少量的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岩。

地形地貌

玻利维亚的地形崎岖、地势较高,被誉为“南美洲屋脊”或“南美洲帕米尔”。许多山峰高度超过6000米,其中伊延普峰(Illampu)、伊利马尼峰(Illimani)、萨哈马峰(Sajama)等甚至高达6400米以上。地势错综复杂,呈现起伏多变的特点。根据地貌特征,该国可明显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地貌区,从西到东分别是:西部的安第斯山地区;中部的次安第斯山地区;以及东部的平原地区。

安第斯山地区是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上,约占玻利维亚全国面积的28%。其西部为西科迪勒拉山脉,是玻利维亚和智利两国的界山,分布有阿斯科坦火山、米高的塔帕基尔乔火山等一系列火山。东科迪勒拉山脉位于山区东部,从北部的阿波洛班巴的交会点上,沿东南方向进入玻利维亚。它是玻利维亚三大水系的分水岭。这一带是安第斯山脉第二火山带的一部分,有很多休眠火山,其中著名的如萨哈马火山,海拔6542米,是玻利维亚境内的最高峰。夹在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地区,是安第斯地区中部的玻利维亚高原。平均海拔为37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是一个没有任何出海口的封闭盆地。这个地区有两个著名的湖泊,一个叫波波湖,另一个叫科伊帕萨湖。该区还有一个巨大的盐沼,这就是世界著名的乌尤尼盐沼。

次安第斯山地区介于地势最高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与北部、东部平原地区之间,约占全国面积的13%。该地区地势变化剧烈,有明显的气候、植被垂直分布。从海拔5000米到3500米的山区,是寒冷地带,生长着绿茎菊、旱芹和肥羊草。海拔2500~2000米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数百种植物都能够在这儿生长,农作物种植也多样化。海拔2000~500米的地区,气候炎热,植被更加繁茂。在东科迪勒拉山脉南侧和西南侧峰峦之间,有一系列高度不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的山谷地区,包括科恰班巴山谷、圣克鲁斯山谷、苏克雷山谷和塔里哈山谷等。

东部平原地区位于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北侧的山脚下,囊括玻利维亚北部、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59%。其北部是亚马孙丛林区,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这里的贝尼河、马莫雷河等重要河流都是南美洲第一大河亚马孙河的重要支流。中部是莫克索斯平原区,地势平坦,覆盖着天然牧草或生长着名贵树木,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南部是格兰查科平原区,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气候炎热,且多是沙地,生长着大片的旱生植物。

水文水利

水文

玻利维亚共有270条主要河流和184个湖泊或池塘,以及两个盐湖。全国的河流分属三大流域,分别是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西南部的高原内流河流域和南部的巴拉圭河流域。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河流都是亚马孙河的支流,流域面积达7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66.61%,大部分河道都可以通航。其中马莫雷河是玻利维亚境内第一大河,全长2000千米,向北流经玻利维亚北部,最终与贝尼河汇合。贝尼河是境内第二大河,全长1113千米,最终汇入巴西境内的马德拉河。分布有多处湖泊和潟湖,包括福塔莱萨湖、莫里略湖、门蒂罗萨等。

玻利维亚

马莫雷河

西南部的高原内流河流域是一个通过安第斯山脉高山融雪产生的水系,并不外流注入海洋,流域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8%。这里分布着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长的河流是德萨瓜德罗河,全长436千米,发源于的的喀喀湖,并流经波波湖的东南方向。主要的湖泊有的的喀喀湖和波波湖。的的喀喀湖是全国最大最高的湖泊,水面面积8000多平方千米,海拔3810米,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和全世界海拔最高、大船可通航的高山湖泊,其面积几乎相当于波多黎各的面积。波波湖是全国第二大湖,水面面积1337平方千米,海拔3686米,湖水含盐量高,每升湖水含盐量达16.8克。湖边的土地由于盐碱度高和不透水,几乎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此外这里世界著名的乌尤尼盐沼,面积达120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沼和锂矿床。该地的火山也塑造了这里的温泉资源,包括维斯卡查尼温泉、乌尔米里温泉等。

南部的巴拉圭河流域主要由巴拉圭河、皮尔科马约河和贝尔梅霍河组成,同时分布有一些潟湖。流域面积达22.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其中皮尔科马约河在玻利维亚境内长700千米,是该流域最长的河流。巴拉圭河则在境内长380千米。主要的潟湖有潘塔纳尔地区的乌贝拉巴湖和曼迪奥雷湖。

玻利维亚

的的喀喀湖

水利

玻利维亚共有各类水库287座,其中包括小型水库184座,中型水库38座,大型水库65座,总库容量达5.96亿立方米,蓄水面积8032平方千米,70%的水库分布在科恰班巴省和波托西省。水库的主要用途为灌溉(74%)、供给饮用水(15%),仅有3%可以进行水利发电,2%用于环境保护。多用途水坝占水坝总数的3%。

2017年9月11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玻利维亚国家电力公司正式签署了伊比利苏水电站项目合同,中国电建将为玻利维亚再建一座百米高坝。伊比利苏水电站项目位于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卡拉斯科市伊维利苏河流上游国家森林公园内,距离科恰班巴市约118千米,总装机容量近28万千瓦。中国电建自2011年进入玻利维亚市场以来,共执行9个项目,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涉及水电、风电、基础设施等,如米西库尼大坝、圣何塞水电站等工程。

玻利维亚

米西库尼大坝

土壤

玻利维亚高原的土壤主要以粘土、沙壤和多石沙壤为主,浅层多石沙壤到较深的灰色和红褐色黏土均有分布,兼有局部的钙质亚土,以北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土壤最为肥沃,高原西部同样分布有较为肥沃的火山土。盐碱土仅限于盆地中的小部分地区。在东部的次安第斯山区,由于海拔的递减,土壤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在海拔2300-3700米处的半湿润地区,土壤浅薄且酸性很强,在茂密的雨林腐殖质层下面会形成小型泥炭沼泽,不适合农业发展。随着海拔下降,土壤的颜色和性质也呈现出逐渐变化的趋势,原本不宜耕作的红土中的高岭土成分不断增加,逐渐变得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在其中的永加斯地区,由于耕作而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在北部平原地区,由于大降水量和高蒸发率,和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土壤类型多样,部分地区的土壤在雨季会被水淹没,湿度过大,形成沼泽和草原。而在平原的西部又常缺水,形成大片沙质土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18年的数据,玻利维亚34.3%的土地用于农业用途,52.5%用于林业用途,13.2%用于其他用途。农业用地中,3.6%为耕地,30.5%为永久性牧场。​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土地利用类型图

矿产资源

玻利维亚是全球矿藏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腹地,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强烈的火山活动,从玻利维亚拉巴斯—奥鲁罗—波托西,一直延伸到阿根廷的区域内,形成了以科迪勒拉成矿带为代表的多个有色金属成矿带,锡、钨、锑、银、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十分丰富。16世纪发现的波托西银矿是当时世界储量最大的银矿,也是西班牙在此建立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2021年,在玻利维亚已探明资源储量中,锂储量位居全球第一,达2100万吨;锑储量全球第二,达31万吨;钨储量全球第三,达5.3万吨;铁储量全球第四,达4200亿吨;锡储量全球第六,达24.8万吨;银和锌储量全球第八,分别达2.2万吨和480万吨;铅储量全球第九,达160万吨。此外,金、铜、铟等其他金属矿产资源蕴藏也较为可观。

玻利维亚同时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南美洲第二大的天然气储量国,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接近252万亿升,天然气的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占官方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天然气出口每天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特许权使用费、租金和税收。

森林资源

玻利维亚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53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48%。其木材品种主要有:桃花心木(CAOBA)、红桧(CEDRO)、美洲橡木(ROBLE)、沙箱木(OCHOO)、重蚁木(TAJIBO)、依贝(IPE)和龙凤楻(ALMENDRA)。

水资源

玻利维亚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全国河流和溪流的年平均补给量估计在2100至 2900 万立方米之间,地下水储量约为1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从东南到西北、横跨玻利维亚全国的地下水盆地中。的的喀喀湖附近的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且水质良好。玻利维亚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1000立方米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人口密度更高的高原地区,相比山脉和平原地带而言,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也相对不足,且受限于水资源的分配制度不完善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约30%—45%的水在供水过程中被浪费,致使该国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玻利维亚水能资源富集,全国潜在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39850兆瓦,2021年已开发装机容量为480兆瓦,水电开发潜力巨大。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玻利维亚植物种类繁多,有20000多种不同的植物,其中类植物1200多种,苔藓或苔藓1500多种,其中还包括药用植物3000多种。此外,玻利维亚被认为是辣椒,花生,木薯以及各种棕榈树的原产地。玻利维亚还自然生长了4,000多种土豆。莴氏普亚凤梨、美丽异木棉、宽叶昌蒲都是当地的珍奇物种。此外还分布有大叶桃花心木、多脉白坚木等濒危物种。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2389/

(48)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古安第斯文明时期
  4.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5. 独立运动时期
  6. 近代民族危机时期
  7. 现代变革
  8. 自然地理
  9. 位置境域
  10. 气候
  11. 地质
  12. 地形地貌
  13. 水文水利
  14. 水文
  15. 水利
  16. 土壤
  17. 自然资源
  18. 土地资源
  19. 矿产资源
  20. 森林资源
  21. 水资源
  22. 生物多样性
  23.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