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河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乐安河,又作乐安江,是长江流域鄱阳湖的支流饶河的上游干流。因流经古余汗县乐安乡(现代地理属乐平市),故名。鄱阳县段俗名南河。正源段莘水发源于婺源县北部大庾山、五龙山南麓(皖赣边界五龙山西侧婺源县境半岭村),南流经段莘水库至武口与古坦水汇合始名乐安河。主河南流过紫阳镇,至德兴市银港口转西南,沿婺源、德兴市边界西流,经香屯、乐平市、石镇至鄱阳县乐安村与信江东支汇合折向西北,至鄱阳镇姚公渡与昌江汇合成饶...

乐安河,又作乐安江,是长江流域鄱阳湖的支流饶河的上游干流。因流经古余汗县乐安乡(现代地理属乐平市),故名。鄱阳县段俗名南河。正源段莘水发源于婺源县北部大庾山、五龙山南麓(皖赣边界五龙山西侧婺源县境半岭村),南流经段莘水库至武口与古坦水汇合始名乐安河。主河南流过紫阳镇,至德兴市银港口转西南,沿婺源、德兴市边界西流,经香屯、乐平市、石镇至鄱阳县乐安村与信江东支汇合折向西北,至鄱阳镇姚公渡与昌江汇合成饶河。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898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潋溪水、赋春水、洎水、长乐水、建节水、珠溪等。

河流特征

编辑

乐安河发源于皖赣边界五龙山西侧,至鄱阳县姚公渡以上集水面积8945平方千米,河长280km。自东北向西南流,至婺源县城,水浅流急,且多暗礁。过婺源县城至小港,左岸纳入西坑水,至坑日接纳泉水。

婺源县城至太白镇38km,河宽100m以下,仍属水浅流急的山溪性河流。小港以下水量渐丰,两岸多丘陵。德兴市香屯以上平均坡降约0.79‰;香屯至乐平县城60km间,平均坡降约0.23‰;乐平以下进入平原圩区,河宽增至200m左右,可通木船及小轮船。乐平县城以下,河道弯曲多汊道,有数处形成河套。石梓埠原有水道通万年河,水流顺逆不定,现已堵塞。至蔡家湾于左岸乐安村有信江东大河注入,再向西北流,至白溪口与湖汊白溪相通。又北去至角山分为二支:一支西去,入鄱阳湖;一支北流至姚公渡与昌江汇合。多年平均径流量1¾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近百万千瓦,流域内已建成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3万千瓦。石镇以下航道,枯水期深0.9〜1米,常年可通航30〜50吨船只。主要支流有潋溪水、赋春水、洎水、长乐水、建节水、珠溪等。

乐安河

乐安河

传说

编辑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中秋节傍晚,因月色皎洁,有一位姓乐名安的老渔夫和老伴、女儿一道,借助月光的清辉在鄱阳湖上打渔。那晚的收成颇丰,他每每撒网均不落空,于是兴致大发,即便是女儿老伴连连催他靠岸度中秋,他都根本听不进去。忽然,平静的湖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有道是:“鄱阳湖水宽,无风三尺浪。”这一阵大风卷起小山般的浪头。小渔船忽跌谷底,忽颠浪尖。突然浪头后面出现一条数十丈长的大乌鱼,它猛地张开大口,瞬间魂飞魄散的渔夫乐安只觉眼前一黑,人与渔船一道被乌鱼整个儿吞进肚里。乐安一家吓得大喊大叫,直至昏厥。

乌鱼吞进了渔船后,说也奇怪,汹涌的湖面即刻恢复了平静,正当乌鱼懒洋洋地浮在水面,闭目养神之际,水黛天明的几百里湖的水面忽然一下又亮了半边天,强光刺耀着双眼,乌鱼睁眼一看,只见一道霞光万丈的金鸟利箭般地冲来,大乌鱼还来不及潜入水中,这只巨型金鸟一口就叼住了它的大尾巴,并将其囫囵吞入肚中。

大金鸟吞了乌鱼之后,张开翅膀继续向东飞去,忽然间觉得肚中有些疼痛,便在婺源的五龙山落脚歇息。后因疼痛实在难忍,便在山上撒了一泡屎,大金鸟躯体异常庞大,就这一泡屎竞填平了整座山坳,屎中还有一条完好无损的渔船,船内依然躺着乐安一家老小三人,他们居然还活着。

第二天一大早,乐安一家从昏迷中醒来,乐安老头望望四周,弄不清自己身处何地,只依稀记得昨天噩梦般地被乌鱼一口吞了的事情,却不知何故来到这座大山脚下。现在身处无水的山坳,用什么办法把船弄到鄱阳湖里去呢?眼看日出三竿,船的周围腥臭实在难闻,乐安一家急得在船上团团打转。

就在此时,天上降下了一道五彩祥云,走来的正是到处巡游、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吕问明情况后,很是同情乐安一家的遭遇,于是便从腰间解下一个葫芦,吩咐乐安一家在船中坐定,口中念念有词,刹那间,一股玉溪般的清水哗啦啦源源不断地从葫芦中涌出,顷刻间便变成一条清澈的大河。乐安一家沿着河流西行,不多日就回到了鄱阳湖。因为此河水清澈如玉,人也又名之玉溪河。

由于乐安是第一个驾船通过这条河的人,因而后人就把这条河称为乐安河。

干流概况

编辑

婺源(德兴)段

乐安河,发育于怀玉山与天目山余脉之间的谷地,因流经古余汗县乐安乡而得名。源河段莘水,古称东北水,发源于婺源县的五龙山,到武口纳古坦水后称星江河。在古代,认为星江河一带“于天文为婺女之分野”,“以有天文之婺女之星为名”(婺星即28宿中的女宿,混称婺女),称为婺水。显然,婺源即婺水源地。星江河流至玉坦后,成为婺源与德兴的界河,始称乐安河。它在德兴方向纳体泉水、李宅水;在婺源方向纳云中水,赋春水。在德安,乐安河曾称大溪。

乐安河

乐安河

乐安河

德兴段

乐安河,由北部入德兴境,上段为德兴、婺源界河,经境内海口、潭埠桥、香屯三乡,经县内河道长51公里,年平均流量124.80立方米/秒。

乐安河

乐平段

乐安河流经婺源、德兴市境而入乐平市,在戴村与来自德兴的泊水汇合后始名乐安河。流、至铭口,北纳官庄水,南纳长乐水;至尚濂嘴新河口,南会建节水;至杨溪村旁,合车溪水;至翥山渡,南汇安殷水;至张家桥,二溪水自北来汇;至鸣山,播溪水自北来合。沿途穿越铭口、众埠、鸬鹚、语口、金鹅山、接渡、乐平镇、坳上、乐港。镇桥、观峰等十一个乡(镇),经前阪出县界,境内长83.2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

乐安河

鄱阳(万年)段

乐安河俗名南河。上游原名婺江,以流经古乐安乡得名。在县境南部。经乐平进入万年、鄱阳界河,沿县南端向西流(经万年石镇、梓埠),在章杨进入县境内,西北流,至县城附近姚公渡与昌江汇合(其间并有信河支流汇入)为饶河,再山龙口注入鄱阳湖。主河道全长279公里,流经县境41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浅水小客轮、65力拖驳及木帆船可常年通航,有本县至乐平、万年、石镇街等县镇航线班船。为本县主要河道。

乐安河

支流状况

编辑

古坦水

古名婺水。乐安河上游支流。发源于婺源县北部乡、迪尖西麓,西南流经通源村转东南,过古坦、清华镇至武口入段莘水。长68公里,流域面积629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17%。有白石溪、洪源水、沱川水、思溪水等山溪性支流。不通航。

潋溪

原名小潋水,又名小港水。乐安河支流。源出婺源县东南部石耳山南侧小潋山,故名。西流经小潋、钟吕、洙村至小港入乐安河。长62公里,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2亿立方米,平均坡降1.5%。不通航。

体泉水

又名银港水。乐安河支流。因流经体泉村得名。发源于浙江省开化县西部石耳山南麓,西南流经富户至界首入江西省德兴市境,过大瞻才、银城畈转西流,经体泉至银港口入乐安河。长78.6公里(江西境内46.7公里),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江西境内3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36亿立方米。有占才河、阪大河等支流。不通航。

李宅水

又名南部水。乐安河支流。发源于德兴市东部怀玉山东段北侧源头村,西北流经李宅、密川,至海口入乐安河。长34.8公里,流域面积200.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有里坑、中村溪等八条支流。不通航。

横槎水

又名中云水。乐安河支流。发源于婺源县西部金牛尖东天井源,南流经严田、甲路、横槎,至荷岸入乐安河。长58.5公里,流域面积2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64亿立方米。平均坡降3.8‰。不通航。

赋春水

原名杭溪水。乐安河支流。源出婺源县西部高汰尖南麓,西南流经岩前,转南经赋舂、深渡、石痕,至小港入乐安河。长74公里,流域面积4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平均坡降4.5‰。不通航。

洎水

又名白象河。乐安河支流。以源头洎山得名。发源于德兴市东南部坪林尖北麓,西流经桂湖洎山、暖水、新营、银城镇,至乐平市戴村入乐安河。长74公里,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13‰。支流有龙头河。不通航。

建节水

乐安河支流。因流域属古建节乡,故名。发源于横峰县北部娘娘坞,西北流经篁村、张村、众埠街,至尚廉嘴入乐安河。长59.6公里,流域面积5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45亿立方米。支流有万村河、曹溪河等。不通航。

长乐

乐安河支流。因流经古长乐村(今召口),故名。发源于德兴市西南四角坪北麓,北流经双溪水库、界田,至乐平市铭口入乐安河。长67.5公里,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4立方米/秒。不通航。

车溪河

乐安河支流。发源于婺源县镇头乡东北鸡山,西南流经镇头、共产主义水库、车溪、程家墩,至鸡公山入乐安河。长55公里,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

珠溪河

又名殷河、安殷水。乐安河支流。发源于万年县东南大茅岭北麓,西北流经梨树坞、陈营镇转东北,经洄田渡、陈家埠,至翥山入乐安河。长66.7公里,流域面积6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26亿立方米。不通航。

污染事件

编辑

在江西德兴市,江西铜业集团下属的多家矿山企业,多年将工业废水排入乐安河,祸及下游数十万群众。但矿山企业和环保部门却称:德兴早在唐宋年间就有采铜历史,污染主要是由于历代废弃采矿区产生,现代企业不应代历史受过。乐安河是鄱阳湖的重要支流,历史上被德兴、乐平两市百姓称为“母亲河”。然而,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下属的德兴铜矿等矿山企业不断扩张,下游的乐平市深受污染之害,涉及9个乡镇约42万人。

乐安河

被污染的乐安河

治理开发

编辑

圩堤建设

梓埠联圩,位于乐安河万年县河湖山——青山段,建于1958年10月。全圩为堵梓埠河,将永镇圩、太安圩连接;在姚坊渡堵珠湖河,将姚坊圩分别与波阳桐山、余干合堂庙等圩连接。堤线长16.46公里;堤顶高程扔〜扔.6米,平均堤高9米;堤顶宽8米;堤身迎水边坡1:3,背水边坡1:3;防洪标准达到历史最高水位22.49米(梓埠);保护面积13.74万亩,其中耕地10.5万亩;保护人口6.5万人。配套设施有:排涝涵闸9座、排水流量59.49秒立方米;电力排灌站7座、装机容量5750千瓦。1986年始,列为国家水利电力部直供项目,按部颁标准,分年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和改造、加固排涝涵闸,增添防汛通讯设施。

齐埠圩,位于万年河万年县上河~陈家段,建于1968年10月。堤线长6.1公里,堤顶高程22.2米,平均堤高7米,堤顶宽2〜3米,迎、背水边坡皆1:1.5。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实际达到20年一遇。保护面积2.13万亩,其中耕地1.2万亩。保护人口0.9万人。排涝涵管3座,排水能力20.35秒立方米。机械排灌站1座、640马力。电力排灌站1座、620千瓦。

历史上,鄱阳湖水位上升到15米以上时,湖边及昌江、乐安河等支流两岸即开始出现涝灾。为治理涝灾,据清同治版《鄱阳县志》民国《鄱阳县志稿》记载,早在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就开始建堤防涝,鄱阳县开展建设圩堤,防安徽省祁门下泄洪水。

解放前,鄱阳县境内,属乐安河保护耕地五千亩以下圩堤有14处,堤线长65.5公里,保护耕地面积15470亩,分别是同德、塔湖、新培、白溪、汤湾、角山、涂纪、河北高沙、杨家、塘里、范泥、河口、箭岭、英施华圩堤。

鄱阳县1985年保护耕地万亩以上圩堤有:乐丰圩,位于东丰、桐山、珠湖,建成于1954年12月,圩堤长29公里,堤顶高程为23.5米,顶宽3~5米,保护总面积129150亩,其中耕地54200亩,人口23000人。畲湾联圩,位于饶埠乡,建成于1969年10月,圩堤长22.9公里,堤顶高程14.5米,顶宽3~4米,保护总面积35550亩,其中耕地34000亩,人口29500人。畲湾联圩上建有献忠闸。

1985年保护耕地五千亩以上圩堤有:涂纪联圩,位于芦田乡,建成于1949年,圩堤长4.8公里,保护总面积7950亩,其中耕地5500亩,人口2210人。涂纪联圩上建有红岭闸。

蓄水工程

段莘水库,位于婺源县乐安河支流段莘河。1970年8月开工,1974年10月修竣,共搬动土石方22.86万立方米。总投资3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控制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电站装机2台,容量1000千瓦。总库容61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86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80万立方米,死库容1560万立方米。土石混合型主坝,最大坝高37米。侧堰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598秒立方米。

大塘坞水库,位于婺源县乐安河支流赋春水。1958年11月开工,1960年1月竣工,共搬动土石方18.12万立方米。总投资43.44万元。控制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总库容1756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59万立方米,死库容12万立方米。粘土心墙主坝,最大坝高20米。副坝3座,最大坝高11米。开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127.6秒立方米。电站装机1台,容量62千瓦。灌溉面积7340亩,防洪面积260亩。

鄣公山水库,位于婺源县乐安河支流鄣山水。1958年9月开工,1963年11月建成,共搬动土石方35.1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5平方公里,总库容2660万立方米。块石混凝土型主坝,最大坝高21米,坝顶长78米。副坝1座,高28米。电站装机2台,容量1300千瓦。

双溪水库,位于德兴市乐安河支流长乐水。1969年11月〜1973年2月兴建,共搬动土石方13万立方米。总投资74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63万元。控制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总库容626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0¾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962万立方米,死库容1204万立方米。主坝为堆石混合坝,最大坝高48.7米,坝顶长145米。闸堰型溢洪道,最大泄流量1402秒立方米。电站装机3台,容量3750千瓦。

群英水库,位于万年县乐安河支流大黄水。1971年10月始建,1972年2月建成,共搬动土石方8万立方米。总投资12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6万元。控制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总库容106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1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43万立方米,死库容5万立方米。防洪面积4000亩。灌溉面积设计为1.26万亩,实际达到8000亩。主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2.5米,坝顶长440米。副坝2座,最大坝高6.5米。闸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51.8秒立方米。

大港桥水库,位于万年县乐安河支流安殷水。1964年9月动工,1966年3月建成,共搬动土石方241万立方米。总投资365.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8万元。控制流域面积41.1平方公里。总库容287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72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30万立方米,死库容1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设计为3.5万亩,实际为2.1万亩。主坝为斜墙土坝,最大坝高24.4米,坝顶长520米。副坝1座,最大坝高14.9米。开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230秒立方米。电站装机2台,容量400千瓦。

共产主义水库,系全省十八座大型水库之一,座落在车溪河中游,距离县城43公里。集雨面积155平方公里。大坝高程82米,总库容为13750万立方米。总干渠一条,全长45公里,过水流量15秒立方米。干渠21条,支、斗、毛渠452条,总长758公里。灌溉耕地13万亩,并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工程,全县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乡镇直接从中受益。于1958年9月5日正式破土动工。1960年3月3日总干渠正式通水,部分社队开始受益。

大口坞水库,位于临港乡湖李村车溪河下游支流上,距县城28公里。1959年月动工兴建,主体工程于1960年2月底基本竣工。集雨面积21.5平方公里;总库容16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85万立方米,死库容150万立方米;渠道有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三条,总长150.3公里,支渠三条,全长8.5公里;设计灌田2万亩,实际灌田7000亩。

幸福水库,原名关门挡水库,因水库为民造福,故更名幸福水库,位于高家乡南京店官庄水支流上,距县城28公里,在乐德公路右侧。集雨面积14.5平方公里。建于1958年6月。总库容133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40万立方米,死库容7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25万立方米;有总干渠、东干渠、南干渠、西干渠、北干渠五条,总长24.1公里,支渠二条,全长2.5公里;设计灌田14870亩,因渠系不够配套,只能灌田7600亩。

东方红水库,位于鸬鹚乡乐安河小支流上,杨湖村北一点五公里处的夹路坞,距县城28公里,建于1969年10月,主体工程于1970年3月基本竣工。集雨面积11.5平方公里;总库容14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61万立方米,死库容332万立方米;有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中干渠四条,总长26.62公里,支渠五条,计11.5公里;设计灌田14470亩,因渠系工程尚未达到设计要求,只能灌田7500亩。

水电工程

婺源县清华水电站,坝后隧洞式电站,建于1958年,装机容量1800千瓦。

婺源县武口电站,引水式电站,建于1968年,装机容量2670千瓦。

婺源县港口电站,引水式电站,建于1980年,装机容量8000千瓦。

婺源县段莘电站,引水式电站,建于1974年,装机容量1880千瓦。

婺源县五里亭电站,引水式电站,建于1980年,装机容量1260千瓦。

婺源县秋口电站,引水式电站,建于1976年,装机容量1230千瓦。

双溪水电站,隶属县水利电力局,位于县东南绕二乡塘湾村东北面,为长乐水系梯级开发的第一级电站。1969年11月动工兴建,1975年4月投产发电。站坝以上控制集雨面积为150平方公里,正常库容498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3750千瓦(3X1250千瓦)。

盘石山水电站,隶属县水利电力局,位于县城东南部17公里处,为长乐水系梯级开发的第二级电站,系全省第二座拱坝工程。1978年5月兴建,1980年8月3#、4#机组投产发电,1982年7月全部工程竣工。装机容量6400千瓦(4X160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3159小时。

瑞港水电站,隶属省大茅山综合垦殖场,位于绕二乡瑞港村旁,为长乐水系梯级开发的第三级电站。1958年8月兴建,1961年安装发电机组3台,装机容量656千瓦;1974年扩建,增设机组3台,装机容量1500千瓦。年均发电量为593万度。

绕二乡水电站,隶属绕二乡,位于绕二乡瑞港,为长乐水系梯级开发的第四级电站。1974年11月兴建,1981年1#、2#机组投产发电,1984年3#机组投产发电,1987年4#机组投产发电。装机容量1280千瓦(4X320千瓦),升变压容量2000千伏安。年均利用小时为3510小时,年均发电量为450万度。

龙过渠电站,隶属界田乡,位于界田乡长潭洲,为长乐水系梯级开发第五级电站。1971年冬兴建,1973年装机2X100千瓦,用水轮泵代替水轮机发电;1979年冬经改造更新,装机容量为320千瓦(2X16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3388小时,年均发电量为110-120万度。

桥底水电站,隶属界田乡,位于界田大桥下游150米处,为长乐水系梯级开发的第七级电站。1971年兴建,1972年装机2X100千瓦,用水轮泵代替水轮机发电;1986年经改建扩建,装机4X100千瓦。水电站为坝后式电站。年均利用小时为2983小时,年均发电量为100万度。

银港水电站,隶属海口乡,位于海口乡银港村,为体泉水系最末一级电站,系全省最大的乡办电站。1969年冬兴建,1974年1#机组(320千瓦)投产发电。1976年2#机组(320千瓦)投产发电。1985年3#、4#机组(2X500千瓦)投产发电。年均利用小时为2452小时,年均发电量为350万度。

丁村水电站,隶属占才乡丁村,位于体泉水占才支流上,为占才支流第三级电站。1980年兴建,1982年被洪水冲坏,1983年修复发电。站坝以上控制集雨面积297平方公里。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1206小时,设计年发电量132万度。

山南水电站,隶属李宅乡,位于山南村西南,为山南水库坝后电站。1976年兴建水库大坝,1978年兴建水电站,1979年12月投产发电。站坝以上控制集雨面积为4.4平方公里,正常库容286万立方米。装机容量10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1039小时,设计年发电量为27万度。

东坞水电站,隶属李宅乡,位于东坞村旁山垅里,为山南水库第二级水电站。1982年兴建,1983年3月投产发电。装机容量32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1039小时,设计年发电量151万度,年均发电量为38-50万度。

黄柏洋水电站,隶属詹村乡,位于黄柏洋村旁的泊水边。1965年兴建大坝,1984年兴建水电站,1985年底投产发电。站坝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82平方公里。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2600小时,年均发电量为65-70万度。

南墩水电站,隶属银山垦殖场南墩农场,位于南墩农场东泊水边。1976年兴建,1980年3月投产发电。站坝以上控制集雨面积480平方公里。水电站为坝后式。年均利用小时为1343小时,年均发电量为40万度。

港西水电站,隶属黄柏乡港西村,位于港西村西北建节水边。1966年兴建拦水坝,安装1台100型水轮泵发电;1979年改建,1981年7月投产发电。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均利用小时为725小时,年设计发电量为134万度,年均发电量80万度。

分水水电站,隶属阪大乡引浆村,位于分水村,为体泉水阪大支流第一级电站。1986年兴建,1988年月竣工。站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38平方公里。装机容量200千瓦,以10千伏线路与贩大电网联网。设计年发电量80万度。

清水湾水电站,隶属占才乡占才村。1987年兴建,1990年2月投产发电。坝址位于银港水主支占才河的清水湾河道平直段。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水电站为坝后式。设计水头5.2米,总引用流量5.3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X100千瓦。年设计发电量为117.4万度,年利用小时为5870小时。

南山寺水电站,隶属詹村乡,位于泊水中游渔塘,介于黄柏洋水电站和池口水电站之间。1987年兴建,1989年3月投产发电。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15平方公里。设计水头2.9米,引用流量10.2立方米/秒。年设计发电量为97.6万度,装机容量2X100千瓦。

航道航运

编辑

水路

乐安河干流航道段莘至婺源县城67公里,流经变质岩山区,水流湍急,航行困难。婺源县城至香屯63公里,河床为礁石和砾石,比降0.5%o,航道宽5米,枯水深0.3米,弯曲半径80~250米,通航2~吨木船。香屯至钟家山53公里,河床多砾石和礁石,比降0.228‰,航道宽6米左右,枯水0.4~05.米,弯曲半径100~300米,通航5~10吨木船。钟家山至乐平14.5公里,河床为砂砾石,比降0.20‰,航道宽10米左右,枯水深0.8米,弯曲半径100~400米,可通15~20吨的船舶。乐平至波阳(姚公渡)70.5公里,河床多为砂砾石和泥沙,比降0.038‰,航道宽15米左右,枯水深1米,弯曲半径150~500米,通航30~50吨机动船。

乐安河从德兴与婺源交界的上车流入境内,经海口、铜埠、湾头、古城岗、江村贩、香屯、五星、柏垣、蓝村等地出县境,境内航道长51公里。常年通航载重10吨的机帆船,上溯婺源、下达都阳湖。旧时,乐安河是德兴、婺源两县的主要运输通道。铜埠、香屯为县内水运物资的集散点。乐安河属滩河,县境内主要有长滩、蒋家滩、茶滩、满天星滩和老虎滩等险滩,长期以来阻碍航运。建国后,进行了河道的疏浚工作。1958年县人民政府对乐安河几个主要险滩初步进行了整治疏通。1963年上半年,上饶地区航道段拨款8万元,对蒋家滩进行了爆破,排除礁石20多立方米;对鸡蛋滩、长滩实施扒沙作坝引水归槽工程10多公里,使航运畅通。

乐安河,以县城为中心,上行一百零五公里抵婺源县城,下行七十五公里抵波阳县城.河面平均宽度三百米,航道深度五至六米,全年通航,为本县水运干线。经鄱阳湖可达赣江、长江各口岸。250交通邮电公路运输兴起以前,本县及德兴、婺源两县的大宗土特产品,如煤炭、石灰、蓝靛、甘蔗、辣椒、红糖、萝卜丝、烧酒、竹木、茶叶、桐油、稻米、山粉等,多经乐安河运销;外地出产的布匹、百货、食盐等,也大都通过这条航道运进。

乐安河航道,船舶自鄱阳港逆流而上,经石镇街(45.5公里)至乐平72.5公里,河深,水势较稳定,经过重点疏浚和常年养护,常年通航。波阳港船舶经乐平、德兴至婺源77.5公里,水涨时行中小型木帆船。建国后,渐为汽车运输所取代,航线几乎中断。

码头

婺源县:西关埠码头,位于县城西关,建于清光绪辛卯年(1891),初建时长11米,宽5.1米,是婺源县水运物资集散地。1950年改建,称小港码头,长55米,前沿水深0.5米,设有5个泊位,靠泊能力20吨。货场面积105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达9000多吨。

万年县:石镇街码头,位于石镇街乐安河南岸,建于明洪武年间,古称玉溪渡,是两岸数十里村镇的商品物资集散点。民国30年省粮食局在石镇街设粮库后,这里成为主要粮食外运码头。码头长400米,原为简易码头,1962年省交通厅拨款4万元建成搬运码头1个、民用码头2个、轮船码头1个。1963年,当地人民政府扩建为长400米、宽12米水泥红石结构码头,是万年县主要商品物资和江西水泥厂水泥产品外运的码头。

石梓埠码头,位于乐安河南岸石梓埠,是乐平、德兴、婺源3县通往鹰潭的船舶中途停靠站。码头长200米,可泊船100多艘。1978年改建成红石结构的阶梯式码头。

德兴市境内的铜埠、黄柏、香屯是水路运输物资的主要集散码头。

铜埠码头,据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德兴建有铜场,开采铜矿。南宋乾道二年(1166),县产铜23482斤,从乐安河运出。所需的生活用品,也经乐安河运入。来往船只在铜埠村边靠岸卸货、装船,村边设有仓房、店铺,铜埠成为铜场的水运码头,故名铜埠码头。后铜场停办,码头遂圮。民国21年(1932)秋天,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在铜埠码头设立了船舶检查局,有巡船1只,局长1人,士兵9人,主要任务是检查来往船只,收纳税款,以补充苏区财源。

黄柏码头,黄柏自古有“德兴粮仓”之称,粮食外运量很大。明万历四十年·476卷+三交通邮电(1612),黄柏村边建立了黄柏码头,设有黄柏漕仓。黄柏、张村、万村等地的漕粮,集中到黄柏漕仓,装船后顺建节水至东平市的众埠街,经乐安河航运至鄱阳湖。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期,从黄柏码头集运的粮食和各种物资在全县仍然占有很大比重。60年代以后,由于建节水沿河筑坝,造成航道堵塞,船筏已不能通航。

香屯码头,位于离县城9公里的乐安河西北岸香屯村边。明万历四十年(1612),设有香屯漕仓,香屯、潭埠、海口、新建、占才、日反大等地漕粮在此集运。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香屯码头设卡,有卡官2人,巡丁水手24人,巡船1只。同治年间(1862-1874),每年新茶上市,县衙在码头设卡查验,茶商须经该卡秤箱上税后才能装船外运。民国期间,香屯码头为县内粮食和各类物资的集运点,香屯码头是全县水运物资的集散地。1969年,县航运公司建立了两个泊位的码头,全长200米,仓库400平方米,堆货场1500平方米。据1985年底统计,全年吞吐量为9.6万吨。近年来,淘金作业,使乐安河道严重堵塞,香屯码头吞吐量逐年下降。1990年,码头吞吐量仅为1.1万吨。

乐平码头,乐平城乐安河段,上起坝口,下至河头邹家,自古即有码头。但均为泥石结构,且不规整。自1956年起,本县对码头进行彻底改建,1974年全部告竣。沿河建有大小码头十五座。改建后的码头为水泥结构,全长三百米,宽三十米,整齐平坦,大中型车辆可直接开到泊位装卸。

万年港综合码头,位于石镇镇大桥约1.7公里(万年精细化工园区内),共4个500吨级兼顾1000吨级泊位。杂货泊位1个,化学泊位1个,年吞吐量150万吨。集装箱泊位各1个,吞吐量为3万TEU/年。设计船型为500吨级货船兼顾1000吨级驳船。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江西一河水质好转:绝迹20多年“长嘴鱼”回来了.广西新闻网. [2024-02-20].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3418/

Like (38)
词条目录
  1. 河流特征
  2. 传说
  3. 干流概况
  4. 支流状况
  5. 污染事件
  6. 治理开发
  7. 圩堤建设
  8. 蓄水工程
  9. 水电工程
  10. 航道航运
  11. 水路
  12. 码头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