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德寺,位于江西凤凰湖东面绿树成荫的山坳间。报德禅寺创建于唐朝天祐年(公元90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寺院辖山地100余亩,建筑用地面积20余亩,拟建头山门、正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寮房、念佛堂、斋堂等。
简介
编辑地理位置
报德寺,位于江西凤凰湖东面绿树成荫的山坳间。
建筑规模
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外三个建筑群体,最雄伟的是大雄宝殿,该殿砖木结构,双重复檐,琉璃盖顶,大殿内正中龛上塑有贴金大佛,四周排列十八罗汉,形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每年农历初一、十五佛会,这里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颇盛。在青山翠竹掩映下,让人真切感受到古老悠远、神秘威严。
详情
编辑报德寺寺院名称浅析
报德禅寺创建于唐朝天祐年(公元90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度兴废,但佛教仁德的理念始终是信仰者精神上的重要支柱,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间,发扬光大。
人们要问,为何用“报德”二字冠为其名?
一、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历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使江山长久永固,他们必须在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上用儒家、释家和道家三位一体,会通融合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进行宣传弘扬,教育人们,感化人们。
儒释道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仁义与德性。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君王中有仁君者,以仁德治天下,施仁政,爱民如子,自廉自律,为民服务,振兴国家,得民心者而得天下,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皇帝等;而暴君者,则以暴政治天下,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腐败堕落,人民遭殃,国家衰败,失民心者而失天下,如商纣王、隋炀帝等。这是更朝换代的辩证规律。
二、佛教最早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禅宗兴盛于唐代,祖庭在中原地区,分布广,信徒多,影响大。禅宗的主要经典有:《坛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楞严经》。它注重人们的仁德修养,注重报恩报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群众践行遵纪守法道德,个人践行诚信友善品德,家庭践行团结和谐美德,社会践行乐于奉献公德,职业践行公道正派业德,官员践行勤政为民官德。
唐朝盛世,统治者尤为重视佛教,兴修寺庙,器重僧尼,曾派遣玄藏去印度取经,弘扬佛法,以仁德治理人心,以仁德报答恩情,以仁德消除灾难,以仁德普降安康,以仁德报效国家,以仁德兴旺发达。所以,出现了天下安定,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好景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朱温叛变,违反了封建的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导致了战火纷争,内乱不止,国家分裂,形成诸侯割据五代十国的局面。
三、唐天祐年(公元904年),禅宗僧人云游至江西饶州府邓公场(今银城街道),见此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太平安定,人们儒释道家的理念浓厚,民风纯朴,和谐友爱,行善积德,瑞气呈祥。特别是邓公场“红炉铸绩”仁德之事,使僧人深受感动。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两,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唐朝主要银产地之一。有一则发生在邓远身上采银的故事,就是“红炉铸绩”,意思是邓远为了惩治贪官阴谋,不使上缴银税加大,伸手探入炼银炉中,将贪官抛入就要化成银水的银锭捞出,邓远因严重烧伤而逝。
邓远死后,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无论何朝何代,只有施仁政,讲德性,用仁爱之心爱民,启用有德之官管理一方,真心为民谋幸福,为事业而奋斗,才能民富国强,国泰民安。人们不忘邓远的功绩和崇高品德,在银山脚下特意修建了一座邓公祠,纪念邓远。这里钟灵毓秀,惟德乃兴,是最理想的修身拜佛好地方,于是禅宗僧人在邓公场(今银城街道)创建了报德禅寺,在这里弘扬佛法,倡导仁德,报恩报德。
佛教寺院以仁德理念冠名的很多。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峨嵋山的报恩寺、天台山的国清寺、南昌市的佑民寺等等。综上所述,以“报德”二字冠为寺院名称是符合佛教哲理的。
报德禅寺历史演变
大唐盛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民富国强,各项事业兴旺发达,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最鼎盛时期。文物考古,史记典籍曾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运日趋衰落,社会动乱不安,经济停滞不前,民不聊生,特别是到了唐末,黄巢起义和朱温叛变,唐王朝即将崩溃。这时中原地区更是深受重重灾难,佛教也是如此,佛像遭破坏,寺庙被倒毁,僧人受虐待,逼得僧人纷纷逃离或还俗。
宋代该寺院香火鼎盛,绽放瑞气,闻名遐迩,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烧香朝拜瞻仰,报恩报德,祈求神灵保佑。德兴小吴园汉代留侯张良后裔张潜曾孙张焘(公元1091—公元1175年),字子公,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进士,为宰相李纲亲征行营使幕僚,官至副宰相。宋高宗(赵构)时,张焘因主张抗金,被奸臣秦桧诬陷,被贬之。秦桧死后,宋孝宗念张焘为政有功,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他平反昭雪,授参知政事。张焘以老病固辞,坚请致仕回乡。宋孝宗将报德禅寺敕赐张焘为功德院。张焘死后,谥忠定。据传,宋时苏东坡送其子迈赴任德兴尉,同科进士、德兴县令单锡陪同他游览了报德禅寺和聚远楼。
到了元代,报德禅寺出过两位高僧。一位是普映法师,通究释典,尤精医术,元武宗取为太医,任命他为掌管全国佛教徒事务官员(除授僧录司),在朝12年。另一位是拳衡法师,也通释典,善医。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皇后患病,拳衡奉药有功,赐号忠顺药师,领五省采药使。
据传,普映法师和拳衡法师受到元朝皇家器重后,为报德禅寺铸造了铜质释迦牟尼佛祖像,并题写了鎏金“大雄宝殿”匾额。后来,普映法师为本邑八都长居寺住持,拳衡法师为本邑四都烧香寺住持。
明朝时,朝廷尊奉道教,压制佛教,佛教深受其害,报德禅寺被毁。到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政局安定,文化经济复苏,佛教重获新生,德兴署县事卢灿重修报德禅寺。清末至民国,由于战祸及社会动乱,报德禅寺又遭劫难。
时至今日,国家繁荣昌盛,政通民和,百业齐举,万事俱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得民许,宗教文化重现生机。各地寺庙、道观重建继修,信徒渐增,香火鼎盛,此乃宗教事业之幸。
2000年7月,市人民政府批复了市宗教局《关于重建报德禅寺的报告》,重建报德禅寺。因清代康熙六年重修的报德禅寺已毁,只留下放生池,公元1950年后,在原址上建了学校,所以必须另选新的寺院院址。佛教禅师释守因、居士代表和市宗教局领导在银城周边选寺院院址,最后在凤凰湖东侧选定一处理想的寺院院址。此院址坐东朝西,左右逢迎。它东面背靠大山,为青龙与白虎接洽处,西面面向香炉峰,峰下有一湖清水(凤凰湖),湖中有三座小山包,貌似三朵莲花,左面青龙自凤凰山起祖,峰峦绵延起伏至小山峦,右面白虎小山峦延伸洎水河,两山环抱寺院,寺院坐落在山下小盆地中间,凤凰湖畔,形似紫檀太师椅;它左边涓涓清泉流入湖内,小山包、盆地处古木参天,修竹成林,花草葱郁,姹紫嫣红,花香鸟语,生机盎然,夏天气候凉爽、无蚊,冬天日光普照、温暖,冬春季节或雨天,云雾缭绕,霞光辉映;它地处市南门新区,道路平坦,交通便捷,安静清新。
此院址山向、地脉、水势、植被、环境等俱佳,符合堪舆学和佛教哲理,可谓是银城周边一块得天独厚的上等风水宝地。
寺院辖山地100余亩,建筑用地面积20余亩,拟建头山门、正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寮房、念佛堂、斋堂等。
2001年起,市宗教局及信教群众开始重建报德禅寺,经过一年多建设,大雄宝殿落成。新落成的大雄宝殿,琉璃朱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极具中国古典佛教建筑风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门大方丈戒忍法师为报德禅寺题写了“大雄宝殿”匾额和楹联。殿宇内供奉鎏金佛像,置崭新法器及佛堂装饰,庄严堂皇。
翌年冬,报德禅寺住持守因法师亲赴到浙江普陀山佛教圣地请来云空大法师及弟子光临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典礼。众信徒从上饶、乐平、广丰、铅山、横峰、婺源、弋阳等地络绎而至,市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亦亲临致贺,参加庆典人数达二千余。佛历良辰,典礼开始,钟鼓齐鸣,鞭炮震天,梵呗缭绕。普陀山佛门云空大法师执法事,信徒们诵经朝拜,香烟袅袅,氤氲霭霭,一时间佛光普照,瑞气呈祥。
2006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佛教协会秘书长永修法师聘为报德禅寺住持,继续修缮扩建报德禅寺,并将报德禅寺易名报德净寺,瞩意将报德净寺建成气势恢宏、香火鼎盛、佛光普照、神灵显通的佛门圣地。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