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龙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龙虎山主峰为天门山,最高海拔为1350.4米。景区面积2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6.2%。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龙虎山景区面积220平方千米,景区管委会位于龙虎山镇北部的龚店村,东临鹰潭贵溪市,西接抚州金溪,北靠鹰潭市余江县和月湖...

龙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龙虎山主峰为天门山,最高海拔为1350.4米。景区面积2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6.2%。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龙虎山景区面积220平方千米,景区管委会位于龙虎山镇北部的龚店村,东临鹰潭贵溪市,西接抚州金溪,北靠鹰潭市余江县和月湖区,南临抚州资溪县。所处纬度范围116°53'00''~117°29'00''E,N27°59'30''~28°26'00''N。

地质

龙虎山位于赣东北信江盆地的中西部,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区,地层以晚白垩世河口组粗碎屑岩为主,其次是塘边组细碎屑岩。信江盆地是一个具有复式结构和复杂演化历史的中生代陆相盆地。区内基底构造、盖层和中新生代盆地,均承袭了近东西的总体方向,盆地南缘呈锯齿状。信江盆地在三叠纪晚期开始形成,为一红色断陷盆地。由于印支运动对区域的地质结构造成一系列的伸展拉张、碰撞挤压等发展过程,并引起大规模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武隆山隆起带北侧形成火山岩盆地。到晚白垩纪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大量紫红色河湖相的砾岩、砂岩。这些砂砾和砂岩为最终形成龙虎山丹霞地貌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白垩纪之后,在不断的地壳运动中,以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为典型,红层发育出各个方向的节理和裂隙,由此演化成陆地或者山脉。在降雨、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冲刷、侵蚀和切割下,以及重力崩塌作用,信江盆地逐渐形成了裂隙状残峰、石墙和石柱等奇特的丹霞景观。

地形地貌

龙虎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和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城区西南部的龟峰是“中国丹霞”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虎山是一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

地貌发育条件

地层岩性条件

龙虎山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红色块状砂砾岩。龙虎山、龟峰地区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晚白垩世河口组粗碎屑岩为主,塘边组细碎屑岩次之。这两种不同岩性组合的地层形成的丹霞地貌具有差异性。其中,河口组是以紫红色块状砾岩、砂质砾岩为主,夹含砾粗砂岩、含砾细–粉砂岩,易被风化溶蚀、水流侵蚀,形成赤壁丹崖和近于带状的突起或凹坑,较大的凹坑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岩槽、岩洞;而塘边组主要为一套风成沙丘沉积的细碎屑岩建造,易于风化成低矮平缓的山岗丘陵。岩层厚度也是丹霞地貌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构造条件

丹霞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地层产状和断裂、垂直节理构造的控制。地层产状严格控制了丹霞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形态。10˚~25˚层倾角的山体常形成缓丘陵状山顶面,20˚~25˚或稍陡的山体多形成一面断壁陡崖坡。新构造运动是丹霞地貌发展的关键因素,多次抬升导致曲流下切。抬升较快的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丹霞石寨、峰丛、峰林等。抬升较缓的地区则形成石峰、深切河流、峡谷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条件

水流(雨水、河流)侵蚀和水流的参与引起风化溶蚀、重力崩塌是丹霞地貌形成的外动力。龙虎山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面型和线型水流的冲刷以及深谷的下切。季节性和突发性的降雨不断对红层岩石产生强烈的侵蚀和淋蚀。河流的纵向切割和溯源侵蚀更有利于形成陡峭谷壁和深切沟谷。同时,雨水和流水(河流)的参与又加剧了风化溶蚀和崩塌作用的产生。

地貌类型及成因

龙虎山的丹霞地貌类型具有类型多样和集中分布的特点。龙虎山—龟峰地区包含4种风景、23种丹霞地貌景观类型、100余处景点和225处有记录的峰岩奇石等地貌单体。景观主要分布在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相较于中国其他700多处高差相对较大的丹霞地貌,龙虎山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高只有240米,表现出一种高低起伏、婉转秀丽之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保留了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的重要形态类型。

根据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和作用方式,可将山区地貌划分为水流冲刷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溶蚀风化崩塌型5种成因类型;根据其基本形态特征可划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再根据其具体形态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有23种丹霞地貌形态类型。

水流冲刷侵蚀型

常年性和季节性的流水冲刷侵蚀是形成龙虎山丹霞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侵蚀在形成丹霞地貌的各个阶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正地貌类可形成崖壁、方山、石墙、石柱、石峰、峰林等,负地貌类可形成丹霞障谷、河、潭等。展旗峰大崖壁是典型的崖壁景观,壁上多顺层凹凸和竖向流水侵蚀槽。仙人城属于方山景观,山顶平缓,四壁陡立,呈城堡状。金龙峰、金钟峰属于石峰,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但山顶面不发育,呈锥状山峰。峨眉峰是猪背山景观,山体被侵蚀雄浑险峻的“猪背脊”状的地貌形态。仙人城一线天则是负地貌类的障谷景观,两侧谷壁(崖壁)垂直或同斜、谷形呈“V”型或“U”型,谷底平坦或起伏。

崩塌残余型:红色砂砾岩层中多组垂直裂隙经水流下切、冲蚀或侧蚀,上部岩块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将沿裂隙而发生崩塌作用。一系列堡状、墙状、柱状等地貌景观由此形成,例如老人峰、象鼻山、仙桃石、骆驼峰等象形峰(石头)。崩塌残余型大多形成孤峰残石,造型独特的老人峰正是由于山体崩塌形成的状如老者的孤立石峰,高约51米。

崩塌堆积型:崩塌岩块在崖麓大多数时候会形成巨大的岩块堆积。一定数量的崩塌岩块堆积在一起形成风格独特的象形景观,典型例子有莲花石、玉梳石等。莲花石是由仙桃石崩塌而成的石块组成,这些散落的棱角状石块堆积在水面,状如莲花。福地门和签龙洞则属于崩塌洞穴,由崩塌堆积形成的穿洞、天生桥、叠置洞穴。

溶蚀风化型:地表或地下水对岩石中可溶性物质进行溶解,以及温差变化对岩石风化与剥落的加剧,岩体中裂隙不断扩大,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凹形地貌和浑圆状凸形地貌由此形成,比如如岩槽、溶洞(穴)等。主要的景观有仙水岩崖墓洞穴群和仙姑庵槽形洞穴等。仙水岩上存留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洞穴。仙姑庵的洞顶是较为平缓的拱形,底部平坦。

溶蚀风化崩塌型:在溶蚀风化崩塌综合作用下,崖壁上,沿着厚层状砂砾岩中的较软弱的钙泥质细砂岩或粉砂岩夹层,向内凹进加深,形成大小不等的扁平状洞穴称为扁平洞,在石梁或石墙的腰部或狭窄处的两侧,沿同一岩层相向发育的扁平洞穴,日久天长,则可能把石梁或石墙山体蚀穿而成穿洞。若石墙或石梁中的穿洞继续受到风化剥蚀和发生崩塌,洞顶岩层被风化剥蚀或崩塌,则穿洞高度继续增高、宽度扩大,当穿洞的高度大于穿洞顶部的岩层厚度时,则成为丹霞天生桥。

水文

武夷山西北翼有36股溪谷之水,汇成一条河流。最远处的源头是福建省光泽县和江西省资溪县,经贵溪市西南陲的大汪渡,向西北曲折流淌,进入龙虎山风景区,向余江县出口。

泸溪河发源于福建光泽原始森林,沿途经过云台山、象山、圣井山、上清镇、正一观、仙水岩、马祖岩,汇入信江,进鄱阳湖,注入长江,全长286千米,在景区流经长43千米。泸溪河是信江中部的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深1140毫米,平均年流速0.29米每秒,量20.7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6.23亿立方米。泸溪河水质优异,pH值呈中性,有较好的自我恢复能力。

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位于景区北部,是景区内较大的水库。洪湖水库容量1326万立方米,五湖水库流量2240万立方米。此外景区内还有19座水库,其中3座小型水库,16座大型水库。

龙虎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山区植被发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沿山坡运移不远便泻入溪涧、河谷。山区到河谷,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软到微硬水,且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极少悬浮物,水温在17~20℃之间。

气候

龙虎山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景区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划分以温度和时间为界限。自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大于10℃至5月下旬为春季,约67天;自5月下旬日均温度超过22℃之日至9月下旬为夏季,约122天;自9月下旬日均气温小于22℃之日至11月下旬为秋季,约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为冬季,约114天。由于海拔高度影响,龙虎山南部山区与北部丘陵平原气温有一定差异。景区内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两季起始日相对推迟2天到4天,秋、冬两季起始日则提前2天。龙虎山景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龙虎山植被覆盖率较高,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区内雨量充沛,大气湿度高,年平均降雨量为1889.2毫米,年最高降雨量达27362毫米,山区降雨量略高于平原丘陵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到80%;年平均降水日数160天,4至6月为梅雨季节,7至8月多雷阵雨,9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年平均蒸发量1648.4毫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龙虎山植物区属于中国东南部湿润森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6.2%。全区植被覆盖率在60%以上,种子植物有上千种,蕨类植物有200多种,苔藓植物100多种,以及大量的菌类植物。区域内的植物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区域内植物达100科、250属、460种以上。其中乔木类有松科的马尾松,杉科的杉木,柏科的侧柏、刺柏等,灌丛类有茅栗、白栎小构树、变叶榕等,竹类有毛竹、水竹、桂竹等。

动物

景区内有40多种兽类,170多种鸟类,分别占到全省兽类40%和鸟类40%以上。其中鸟类包括国家特有物种中华秋沙鸭。景区类爬行动物主要为蛇类,占江西省蛇类的20%。兽类主要有主要有恒河猴、鬣羚、华南虎、云豹等,鸟类主要有白鹇、麻雀、白腰文鸟等,蛇类主要有吻蝮(棋盘蛇)、竹叶青(红线鞭)、金环蛇等。龙虎山风景区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华南虎、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江豚、水獭、大灵猫等。

历史沿革

编辑

景区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龙虎山一带为百越之地(干越),迭属楚一吴一越一楚。此地居住着从事渔猎和农耕,善于金属冶炼、水上航行,有断发纹身、崖墓葬习俗的古越族人。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王翦灭楚,朝廷以干越之地置九江郡,其下有番县,龙虎山地属之。始皇二十八年,分番县地置余汗县,下有葛兴、葛阳、晋兴等乡,龙虎山地属晋兴乡。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农历1636年10月25至26日沿香炉峰—简堂源(吴家湾)—马祖岩—南吉岭—碣石—鱼塘旅行路线考察了马祖岩景区。他重点考察了马祖岩和碣石,并在其《江右游日记》中留下了精彩的描述。清代,贵溪县行政区划分为八乡六十七都,今龙虎山风景区地属仙源乡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都;今龙虎山镇的豪岭村属余江县崇德乡第十二都。1950年6月,贵溪县设八区一镇(鹰潭),上清为第五区,今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区的上清、桂洲、城门、渐浦、龙虎、西源和月湖区的鱼塘、天禄等乡。豪岭村属余江县二区洪湖乡。

名称由来

汉和帝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龙虎山,结庐炼丹。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不断,是由于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导致。据传说有九十九条龙在此处集结,龙虎山成为龙盘虎踞之地。上清溪从东边流入其中,环绕着九十九座山峰,二十四座岩洞。不久,神灵相中龙虎山的灵山秀水,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龙虎山,炼丹修道。“丹成则龙虎现”,龙虎山由此得名。

文化背景

道家及其神仙信仰早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而道教的创立则以张道陵建立教团为标志。龙虎山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和帝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龙虎山,结庐炼丹。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龙虎山的道教文化被发扬光大,被誉为道教名山和道教仙境。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

景区布局

编辑

龙虎山景区面积220平方千米,主要风景区有仙水岩景区、正一观景区、上清宫景区、马祖岩景区、应天山景区、天门山景区、圣井山景区。仙水岩景区面积为12.84平方公里,主要有仙人城、水岩、金钟峰、文豪峰等景点。正一观景区面积为14.30平方公里,有龙虎山、观音壁、薛家寨、张家山等景点。上清宫景区面积为7.38平方公里,主要有天师府、天师墓群、上清古镇等景点。马祖岩景区面积为20.81平方公里,有马祖岩、香炉峰、金枪峰等景点。应天山景区面积为7.52平方公里,有应天庙、山地运动场、森林游憩场、高山农家乐、儒家文化长廊等景点。天门山景区面积为7.79平方公里,有青云瀑、浪荡矶等景点。圣井山景区面积为18.54平方公里,有青龙峡、白虎峡等峡谷。以仙水岩景区为参考点,西北方向有马祖岩景区,东南方向依次有正一观景区、上清宫景区、应天山景区、天门山景区和圣井山景区。

主要景点

编辑

仙水岩景区

象鼻山

象鼻山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它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形如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象鼻山由此得名。以象鼻山景点为主的游览区还有仙丹盒峰、龙胆赤壁、观象台、正一仙峰、百岁洞府、金龙汲水、倒挂藤萝、虚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狮回头、金龟翘首等众多景点。“仙象雨霁”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

仙水岩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仙水岩因其碧水丹山而闻名。这里怪石嶙峋,景点集中。仙水岩有十大美景:僧尼峰、仙桃石、莲花石、玉梳石、仙菇石、石鼓峰、道堂岩、云锦石、仙女岩。这十大美景在民间称为“十不得”,每处景点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比如僧尼峰(“情侣峰下情永固”),又叫情侣峰,前峰像女性头像,后峰头部有裂痕,如同一个受伤的男子倚靠在女人背上。历史上称为雌雄石,距《龙虎山志》记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立,俗呼公母石。僧尼峰属于崩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由于长期受雨水浸蚀冲刷、风化脱落而形成的。仙桃石(“仙桃甜美入心怀”)是一座凸起的石峰,高80余米,远观外形如被咬了一口的巨型桃子,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空时从蟠桃园摘来的桃子,吃一口可活九千岁,是民间长寿的象征。仙桃石属于受雨水冲刷风化脱落而成的崩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

崖墓群

龙虎山崖墓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是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是各式各样的岩洞。这些岩洞有的被木板封住,有的被钉上木桩,洞穴里存放着古人安置的棺木,有两百余座。

桃花洲

龙虎山桃花洲景区因遍植桃花而命名,三月中旬左右进入花期。此外,桃花洲有悬棺表演和5G+VR热气球体验。2600多年前,古越人在20到300多米不等的陡险峭壁崖穴内,将棺木安葬其中,成为千古之谜。悬棺表演正是以此为素材重现远古丧葬文化。位于桃花洲的5G+VR热气球,采用了5D平台、VR技术、5G抠像、影片制作等技术,利用VR视角,让游客能感受高空热气球上龙虎山的壮丽景观。

排衙峰

排衙峰是通往龙虎山的第一个关口,山势为南北走向,呈狭长型,最高峰海拔267.5米。排衙峰由多组奇峰秀峦组成,一字排开巅连起伏,有骆驼峰、芙蓉石、醉罗汉、鲤鱼峰状元峰。幽谷中有狐狸岩,谷前山上有一石崩裂如刀切斧削,俗称为“大刀切“,相传是关羽试刀时候形成。

正一观景区

正一观

正一观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是龙虎山的道教著名宫观之一。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年),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

上清宫景区

天师府

龙虎山天师府坐落在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的中部,全称为“嗣汉天师府”,面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背靠华山。明太祖易天师之号为“大真人”,故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祀神和起居之所。1992年天师府修复后的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天师府内有数间厢房、廊房,坛、庙内有138尊铜像。府前有两座牌坊,左榜“道尊”,右榜“德贵”。

龙虎山的天师府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是第30代天师张继先的私宅。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封第36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天师府始称“嗣汉天师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封第42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嗣汉天师府又改称为“正一大真人府”。民国16年(1927年)恢复“嗣汉天师府”名称后,一直沿用至今。

大上清宫

大上清宫,初名天师草堂,又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龙虎山上清镇东部。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始建于东汉年间,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

大上清宫使用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东西两侧为各主殿对应的配殿,由连廊及厢房相连,整体建筑主要由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明清碑亭等组成,是中国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道宫之一,被誉为“仙灵都会”“道家总会”“百神授职之所”“昼夜长明羽人国”。

马祖岩景区

马祖岩

马祖岩景区除石寨、石峰、石崖等一般性丹霞景观外,特色景观有马祖崖的“V”字形陡崖山岭顺层风化栈道、透山穿洞和通眼岩的穿山丹霞隧道以及尖插平畴的碓咀石。马祖岩洞相传是唐代佛教禅宗高僧马道一讲经宏法之处。马道一是禅宗的主要传人,禅宗的伪仰宗和临济宗均源于马道一,其著名弟子有130多人。明末香火旺盛,后经战乱而毁,留下岱宗禅堂遗址,它是佛教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此外马祖岩还有“龙舌”“马头”等造型地貌、崖墓以及“盐仓仓”“米仓仓”等传说。

天门山景区

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龙虎山上清镇东南部,距上清镇7公里处,与嗣汉天师府南北相对,面积6000多亩,最高海拔1300多米,是龙虎山景区的最高峰。相传,天门山为张天师遁化成仙进行天庭之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历于此。

应天山景区

应天山

应天山海拔881米,是心学文化源头,也是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淳熙十四(1187)年,象山先生建精舍在此地读书,四方学子如云。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在这里居住过,所以人们也称此山为禅师山。

圣井山景区

圣井山

圣井山景区规划范围14平方公里,建设周期为三年。景区旅游开发分为:综合服务区、主体漂流娱乐区、中转服务区、生态探险观光区四大部分;主要项目有:峡谷漂流、游客中心、圣境精灵乐园、度假酒店、旅游索道、游览游步道、4D沉浸式投影时光隧道等。

其他看点

编辑

寻梦龙虎山

《寻梦龙虎山》是由北京阳光媒体集团成员企业北京阳光新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手江西龙虎山旅游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耗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目。剧情有《序·入梦》《生之逍遥》《山水之逍遥》《心之逍遥》《尾声.出梦》五个篇章,紧扣“神仙地,逍遥游”这一主题,着重展现“千古名岳,道都仙山”的仙境风光,突出表现龙虎山丹山碧水的旖旎风光。剧情中融合入了道教文化、悬棺之谜等素材。

古越水街

道养小镇古越水街于2019年2月1日开街,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由龙虎山城投公司与江西省新绎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对原逍遥城项目进行提升改造的旅游场所。

“道养小镇古越水街”的名称来源于龙虎山的道文化和古越文化,还有2100年前古越先民遗留下的崖墓群,考古发掘出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20余件文物,反映了战国时期古越民族先进的生产发展水平,是古越民族在鹰潭地区生活的历史见证。

上清古镇

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上清宫景区内。上清古镇距鹰潭市区25千米,有着源远流长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的名胜古迹,朴实的民俗风情。美食特色主要有板栗、茄子干等。此外,龙虎山土鸡、泸溪河鱼、上清豆腐也是是龙虎山的特色小吃。

道教文化节

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从1990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旅游节主要有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海峡两岸道文化书画展等活动,旨在通过展示龙虎山独特的旅游产品和丰厚的旅游文化,为做旺旅游业造势,为促进招商引资搭台,塑造鹰潭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挖掘景区文化底蕴。

开发与保护

编辑

开发

1984年6月17日,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副县级)正式成立。

1990年11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鱼塘乡改称龙虎山镇。至此,龙虎山区分属上清、龙虎山二镇。

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理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市旅游局合并成立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为正县级市直单位,并从贵溪县划出上清镇和龙虎山镇归其管辖,行使其区域党政领导和管理职能。

1998年4月,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

1999年11月,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是地方行政、风景名胜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

2001年4月,贵溪市上清林场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管辖,余江县洪湖乡豪岭村委会划人龙虎山镇。

2004年底,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龙虎山镇北部206国道与龚(店)资(溪)公路相接处,下辖上清镇(驻上清)、龙虎山镇(驻张家)及上清林场。上清镇下辖1居委会、9村委会。龙虎山镇下辖1居委会、4村委会。

龙虎山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家AAAAA级景区。在旅游开发中,实施了包括生态保护、文化保护、交通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和工程,保障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龙虎山旅游开发的成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水平。

2021年4月20日,龙虎山管委会、龙虎山旅游集团主要负责人共同探讨发展方向,聚焦如何树立文化自信,提升龙虎山道文化氛围。围绕如何把龙虎山的独特道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旅资产,做好道文化与山水资源的整合,以文旅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做好城乡融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调研组将着力点放在探索助力“智铜道合”,打造“多彩”龙虎山的方式方法上。

保护

2012年,龙虎山景区在龙虎山博物馆、仙水岩等地举办了“5·18”世界博物馆日、“6·9”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多项宣传活动,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发放各类古文物保护宣传资料12000份,并精心组织人员,认真编写了《龙虎山景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录》,提高了景区的古文化保护意识。

此外,各级人民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资源调查、驯养繁殖、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12月国家林业部和农业部发布《国家重点龙虎山区溪涧的蝾螈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后,政府对山区群众的猎捕加强了管理,严禁捕杀《名录》所列的珍贵野生动物,市场管理部门每年都收缴到大批蛙类、蛇类,放归自然界。对捕杀野生动物人员进行教育,收缴猎具,情节严重者还要进行经济制裁。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中国丹霞(包括龙虎山在内)项目。2010年,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成为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此后,龙虎山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建成天师府大道、生态运动养生园等,举办国际道教论坛,积极策划主题活动,宣扬传统文化。

相关文化

编辑

道文化

张道陵于东汉末年在龙虎山创立天师道。南北朝时分为南天师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又被称为“正一道”或道教的“正一派”“龙虎派”,是指张道陵的后裔及其信徒所信仰和传播的道教理论及宗教仪轨等;北天师道又被称为“全真道”或道教的“全真派”。天师道和全真道为道教的两大宗派,天师道的创立比全真道早1000多年。天师道早期的理论经典以张道陵所著两卷《老子想尔注》为代表,这是中国道教第一部以神学原理注述《老子》的经典著作。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每年三元节时,各地学道者纷纷涌向此地。龙虎山由此成为中国规模宏大的道教传播中心,道院林立,道士云集。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纷纷来此探幽揽胜、隐居修真。从晋代的王表、支遁,至唐代的马祖、顾况、吴筠;从宋代的朱熹、曾巩、王安石、陆九渊、文天祥、杨万里,到元代的赵孟頫、虞集、袁桷;从明代的宋濂、夏言、徐霞客,到清代的袁枚、张照等,有80多人在此留下了4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和众多千古流芳的字画、碑刻,成为龙虎山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唐天宝年间(724—755年),道士吴筠以一首《龙虎山》对龙虎山的景色和道文化作了生动的描写:“道士身披鱼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

龙虎山的道教建筑与丹山碧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道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的交融,体现了古代中国道教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具有极高的人生哲理和美学价值。

墓葬文化

龙虎山的崖墓是中国多种葬法中一种久远且特别的墓葬形式。在泸溪河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分布着大小各异的天然洞穴,有的洞穴口被木板封住,有的被钉上木桩,这些洞穴正是高崖墓葬。在面向东方的群峰崖壁上,保存着220余座2600多年前的崖墓。

龙虎山崖墓群集中分布在泸溪河仙水岩的山峰周围,以及相距2千米的余江白塔河的雄咀石、螺丝岭等地,每处约有10座以上的墓葬。有研究表明,悬棺起源于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龙虎山正是古越人生活的区域。古越人依托崖壁地势,按照洞穴规模大小,以血缘关系来安葬,分别实行单葬或群葬。

龙虎山悬棺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古越人对山岳的崇拜、以及对“孝道”的追求。龙虎山一带潮湿多雨,水位较高,不适宜传统的土葬。古越人把山视为神灵的居所,选择高山崖葬是希望神灵保佑自己的民族安居乐业。古越人也把父母的安葬视为重要问题,将父母的棺木安置在高耸的悬壁之上,意为“升天”。

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于1979年对崖墓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中国悬棺葬区首次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活动。据考古资料记录,在此次清理的14座崖墓中,考古人员共发现独木棺37具,人骨架16具,出土陶瓷器、竹木器、乐器、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等文物220件,其中织机构件成为考古中国先秦纺织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1987年6月起,同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的悬棺葬研究小组进行了仿古吊棺模拟试验。仿古模拟吊棺试验共邀五位药农参与,其中四位药农带上粗绳登上仙岩顶部,其中一根绳索系着滑轮。他们将滑轮定在洞穴上方,另一头从山顶垂下;再用另一根绳索穿过滑轮,一头落于棺木,另一头连着绞车落下。待牵引的绳索各就其位,两位药农相继从山顶缒下荡入洞内。随着绞车开始转动,绞车盘绳圈逐渐增加,提前用船运抵洞穴下部的棺木开始缓缓上升。当棺木上升到与洞口位置齐平时,在洞口等待的两位药农用绳索稳稳地将其牵引入洞,并妥善安置。

仿古吊棺试验不能完全模拟出古代的方法,且悬棺葬涉及的文化内涵较多,包括葬俗起源、葬地选择、族群社会组织结构等等。为广开思路,在仿古吊棺模拟试验后,龙虎山风景旅游管理局悬赏邀请海内外有识之士参与破解,但至今还未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答案。

重要事件

编辑

2006年,龙虎山风景区入选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2008年,龙虎山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2009年,龙虎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中国丹霞(包括龙虎山在内)项目。

2010年,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成为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2012年,龙虎山旅游区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5年,龙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2020年,景区对全国医护工作者及其配偶、子女实行免门票政策,有效期从2020年的2月19日到2020年的12月31日。

2022年,龙虎山景区举办了“璀璨龙虎山,闪亮寻梦夜”荧光夜跑、“重走霞客古道,享受美好旅程”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登山项目鹰潭市选拔赛、2022龙虎山首届全国桨板精英邀请赛、龙虎山半程马拉松大赛等活动。

2022年11月6日,李玉刚空降龙虎山寻梦音乐节,千人同唱《万疆》。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了解龙虎山.龙虎山景区官网. [2023-04-27].

[2]历史沿革.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3]自然地理.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4]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23-04-27].

[5]项化平. 上清镇天门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 (08): 118+120.

[6]基本区情.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7]航拍江西弋阳龟峰独特丹霞地貌风光.中国新闻网. [2023-04-27].

[8]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9]龙虎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 [2023-04-27].

[10]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3-04-27].

[11]中国丹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3-04-27].

[12]江西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录.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3-04-27].

[13]王澜珂. 基于土地主导功能的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D].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DOI:10.27177/d.cnki.gjxnu.2019.000252.

[14]吴发明.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 东华理工大学, 2017

[15]吕少伟, 李晓勇. 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类型及发育模式[J].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2, (2): 74-80. [2023-04-27].

[16]姜勇彪, 郭福生, 胡中华, 等.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特征及与国内其他丹霞地貌的对比[J]. 山地学报, 2009, (3): 353-360. [2023-04-27].

[17]龙虎山-龟峰:丹霞天成藏道韵.中国数字科技馆. [2023-04-27].

[18]任舫. 龙虎山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因模式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19]泸溪河.龙虎山景区官网. [2023-04-27].

[20]资源特色.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21]黄强, 舒晓波, 蒋梅鑫. 马祖岩景区开发潜力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2): 6.

[22]张泽洪. 早期天师世系与龙虎山张天师嗣教[J]. 社会科学研究, 2012, (06): 122-128.

[23]江西龙虎山.中国网道家文化. [2023-04-27].

[24]地图导航.龙虎山景区官网. [2023-04-27].

[25]景点介绍.龙虎山景区官网. [2023-04-27].

[26]悬棺表演.鹰潭市人民政府. [2023-04-27].

[27]龙虎揽胜山水之旅.鹰潭市人民政府. [2023-04-27].

[28]因道而名 天师世家.鹰潭市人民政府. [2023-04-27].

[29]大美龙虎山,发展新沃土!.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30]龙虎山最全游玩攻略.生态中国网. [2023-04-27].

[31]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开幕.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3-04-27].

[32]在保护中有序开发 世界遗产龙虎山将推旅游新项目.江西新闻网. [2023-04-27].

[33]问道龙虎山.金台咨询. [2023-04-27].

[34]龙虎山景区积极保护古文化遗址及古文物.中国江西网. [2023-04-27].

[35]景区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要点.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36]龙虎山崖墓悬棺之谜.三亚市博物馆. [2023-04-27].

[37]鲁宝林, 张亚文. 对江西龙虎山悬棺葬几个问题的探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5): 35-38. [2023-04-27].

[38]关于公布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 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3-04-27].

[39]2020暖心之旅|龙虎山景区向全国医护人员及家属免票1年.江西龙虎山风景区. [2023-04-27].

[40]龙虎山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带你开启健康平安年.江西龙虎山风景区. [2023-04-27].

[41]李玉刚空降龙虎山寻梦音乐节!千人同唱《万疆》嗨到爆!.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2023-04-27].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3916/

(45)
词条目录
  1. 自然地理
  2. 位置境域
  3. 地质
  4. 地形地貌
  5. 地貌发育条件
  6. 地貌类型及成因
  7. 水文
  8. 气候
  9. 生物多样性
  10. 植物
  11. 动物
  12. 历史沿革
  13. 景区历史
  14. 名称由来
  15. 文化背景
  16. 景区布局
  17. 主要景点
  18. 仙水岩景区
  19. 象鼻山
  20. 仙水岩
  21. 崖墓群
  22. 桃花洲
  23. 排衙峰
  24. 正一观景区
  25. 正一观
  26. 上清宫景区
  27. 天师府
  28. 大上清宫
  29. 马祖岩景区
  30. 马祖岩
  31. 天门山景区
  32. 天门山
  33. 应天山景区
  34. 应天山
  35. 圣井山景区
  36. 圣井山
  37. 其他看点
  38. 寻梦龙虎山
  39. 古越水街
  40. 上清古镇
  41. 道教文化节
  42. 开发与保护
  43. 开发
  44. 保护
  45. 相关文化
  46. 道文化
  47. 墓葬文化
  48. 重要事件
  4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