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迈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苏迈(1059年—1119年),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康熙版《德兴县志》对苏迈有“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的评价。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五月,母亲王弗逝,次年祖父苏洵逝,8岁苏迈随父、叔婶扶丧出都,返眉山,后在眉山读书。 1068年(宋神宋熙宁元年...

苏迈(1059年—1119年),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康熙版《德兴县志》对苏迈有“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的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五月,母亲王弗逝,次年祖父苏洵逝,8岁苏迈随父、叔婶扶丧出都,返眉山,后在眉山读书。

苏迈

1068年(宋神宋熙宁元年),苏轼除服后,续娶王弗堂妹王季章(王润之),10岁苏迈受王季章抚养,同时亦受乳母任采莲抚养,1069年冬,迈随父、继母、叔婶回京读书。1072年(熙宁五年),迈又随父在杭州读书。1075年(熙宁八年),迈再随父在密州读书。

1077年(熙宁十年)三月,十九岁的苏迈,经苏轼向殿中侍御史吕陶求婚:“里门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于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一艺于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聊申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迈娶吕陶公女。次年(1078年)八月生一子箪。

1081年(神宗元丰四年),对试策进士第。1082年(元丰五年),迈妻吕氏病逝,葬黄州。

1084年(元丰七年),迈授饶州(今江西省鄱阳湖东)府德兴县尉,六月初九丁丑日,同父至齐安湖口石钟山下,公分路赴德兴任。期间,迈遵父嘱,立志为民,身体力行,尽职尽责。

苏轼《与陈季常书》云:“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德兴县志·卷八》谓,迈公有政绩,后人立‘景苏堂’仰之。

1085年(元丰八年)正月,迈续娶石康伯之女。三月,苏轼告病蒙准,迈随父到徐州养病,城南立业‘苏家湖’庄。

1086年(元祐元年),苏符生。初秋,迈罢德兴任,责授酸枣县令。

1089年(元祐四年)改任西安县丞,因朝中程颐政岐而途中诰免。

1090年(元祐五年)十月,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令。

1094年(绍圣元年),罢河间令回‘苏家湖’。

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迈上书求职韶州仁化令,获准。于是,趁赴任之机,将自己家眷和苏过家眷都搬至惠州。后又因韶惠相邻迥避谪籍而不得上任。

苏轼在给王古的信中说:“小儿授仁化,又碍新制,不得赴,盖韶、惠亦邻州也。食口猥多,不知所为”。轼贬琼,苏迈只好寄居惠州,挑起家庭重担。

1100年(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自琼北归,提举成都玉局观,自广州后迈陪父北行,至常州,轼逝,遵父愿,乘舟护柩经准汴赴汝州,并迁继母王润之灵柩来汝,与父合葬于汝州郏县钓台乡上瑞里(后人称小峨眉山)。

1104年(崇宁三年),苏迈在汝州除服后,回苏家湖居住。

1107年(大观元年),知嘉禾令(嘉禾为秀州,治嘉兴)。苏过有《送伯达兄赴嘉禾令》诗:“五岁卧箕颖,分甘一廛氓”。

1112年(政和二年),罢嘉禾令,回苏家湖。携孙前往颖州看望叔父苏辙。苏辙有《喜侄迈还家》诗一首。

1113年(政和三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萧县皇藏峪龙岗泉岳父吕陶隐居处居住,至1119年(宋徵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萧县龙岗泉,终年六十一岁。

苏遵苏迈遗愿,葬萧县城南小龙岗东无艳泉主穴龙头之上。

苏迈娶吕氏,续娶石氏,侧室李氏、高氏,子六:长箪,次符,三籥,四笋,五笈,六笙。女适紫微舍人刘仲武。

生年考证

编辑

苏过《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述:“长兄年五十有三,犹为州县吏。”苏过此叙作于1111年(政和元年),上朔五十三年,苏迈当于1059年(嘉祐四年)生于眉山。

轶事典故

编辑

(一)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二)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 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三)砚为石质可以镌刻文字,所以历代文人大家每获一砚,几乎都要在上面刻一段文字,称为砚铭。

苏迈二十四岁时,被朝廷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县尉。这是苏迈第一次赴任,苏轼与儿子苏迈在江西湖口分别。临行,苏轼赠送一方砚给苏迈,砚底刻有铭文两句“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意思是,用他来学习圣贤的道理要如饥似渴;用他来习写文章,要不停地进步,时出新意令人吃惊;用他来记录和治理财务要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他来书写狱讼公文要时时想着放人生路。这是苏轼对即将赴任的儿子的勉励。苏迈也未负父亲的厚望,康熙版《德兴县志》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德兴旧志将苏迈列入名宦之列,宋时造有苏堂,以示对苏迈的怀念。

墓地

编辑

苏迈墓位于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北侧无艳泉小龙岗。

家族成员

编辑

眉州苏氏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苏祜

(配李氏,五子)

苏杲(配宋氏,九子)

苏序(配史氏)

苏澹(进士,先苏序卒)

苏位

-

-

苏修

-

-

苏涣

(配杨氏,进士)

苏不欺

苏千乘

苏元老

苏彭

苏千之

-

苏千能

-

苏千秋

-

苏千钧

-

苏不疑

苏千运

-

苏千里

-

苏千杰

-

苏千寻

-

苏千亿

-

苏不危

苏千时

-

苏千晖

-

苏洵(配程氏)

苏景先(早夭)

-

-

苏轼

(配王氏,礼部尚书,追赠太师)

苏迈

(配石氏)

苏箪

苏符

苏箕

苏筌

苏筹

苏迨

(配欧阳氏)

苏篑

苏过

(配范氏)

苏籥

苏籍

苏节

苏笈

苏簟

苏籧

苏竺

苏遁(早夭)

-

苏辙(史氏,副宰相,追赠太师)

苏迟(原配梁氏)

苏简

苏策

苏籀

苏适(原配黄氏)

苏籀(过继)

苏筥

苏范

苏筑

苏逊

(原配黄氏,后配范氏)

苏筠

苏箴

苏箱

苏簦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苏迈简介.眉山网. [2024-01-25].

[2]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宋代卷. 2004: 283-284.

[3]苏迈.中国小康网. [2024-01-25].

[4]青史斑斑|写在砚台上的美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4-01-25].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4188/

(12)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生年考证
  3. 轶事典故
  4. 墓地
  5. 家族成员
  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