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妈祖原名林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生前为巫,常为人治病,救助遇险船舶,28岁时林默去世,乡人为其立庙祭祀,后逐渐被神话,其信仰也慢慢传播至中国各地及海外诸国。 妈祖的原型为宋代人林氏,虽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籍记载较少,其名字、生卒年和生平事迹是经历代文人和信众不断补充完善而来。较早的妈祖文献资料为南宋黄公度的《题顺济庙》诗和廖鹏飞...

妈祖原名林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生前为巫,常为人治病,救助遇险船舶,28岁时林默去世,乡人为其立庙祭祀,后逐渐被神话,其信仰也慢慢传播至中国各地及海外诸国。

生平传说

编辑

生平

妈祖的原型为宋代人林氏,虽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籍记载较少,其名字、生卒年和生平事迹是经历代文人和信众不断补充完善而来。较早的妈祖文献资料为南宋黄公度的《题顺济庙》诗和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其中称妈祖为“神女”,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屿人,以“巫”为职业,死后被乡人立庙祭祀。此后各朝代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使其形象日渐丰满,如明《泉州府志·天妃宫》中称妈祖熟习水性,常巡游于岛屿之间,救助遇险船舶。明末清初的《天妃诞降本传》中称妈祖名为林默,使其有了完整的世系、名字及生卒年。清代,出现了融合史料及民间传说,着眼于现实生活编写的《林孝女》一文。此外,宋《莆阳比事》、元《明著录》以及明清时期的《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书都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妈祖的传说事迹。

争议

出生地

自宋代至清康熙间的文献,如《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莆阳比事》《八闽通志》等均记载妈祖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清康熙中叶后,妈祖出生地开始出现异说,如《敕封天后志》《凤山县志》《凤岭鼎建鲤江城隍庙碑记》等记载其出生地为莆田市贤良港。此争议应与明清时期湄洲岛居民内迁有一定关联。

生卒年

妈祖的生卒年月并无史料记载,较早涉及其出生年代记载的为宋代刘克庄的《风亭新建妃庙》,其中记载妈祖生于建隆年间。元代大体沿袭此说法,并增记了再世年龄,元代程端学在《灵慈庙记》中记载其未三十而卒,元张翥在《湄洲天妃庙序》中认为妈祖出生于是北宋初,后人便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了不同的生卒年。明代,妈祖的生日被一致记载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但对其生卒年份有较多说法。至清初《天妃显圣录》广泛发行,妈祖生卒年才被定性为: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活了28岁。

明代妈祖生卒年记载

出处

生年

卒年

圣妃灵著录

宋建隆元年(960年)

宋雍熙四年(987年)

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

雍熙元年(984年)

-

南渚林氏族谱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八闽通志

宋元祐八年(1093年)、五季末年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天宝元年(742年)

/

东西洋考

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宋雍熙四年(987年)、宋景德三年(1006年)

泉州府志

/

宋雍熙四年(987年)

参考资料:

身世

元代时期,程瑞学在《灵慈庙记》中认为妈祖是官宦之后,为莆田都巡君的季女,后世《南渚林氏族谱》《兴化府志》《天妃灵应记》等也持此说法,记载其为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林蕴的八世孙女,林愿最小的女儿,祖上有“一门忠节”之称,是一位官家小姐。但是宋元时期的史籍中,妈祖都是有姓无名,只记载其为“湄洲神女林氏”“湄洲林氏女”等,宋人廖鹏飞也为福建人,他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也仅记载妈祖为通天神女,姓林,并未提及其是官宦之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妈祖首次晋封为妃,而同年编成的《浦阳志》则记载其为“里中巫”即民家巫女。

传说

降世

相传,林默的父母行善好施,敬祀观音。其父年过四旬,后代却人丁单薄,便朝夕诚心向观音祷告求子,一日林母梦见南海观音赠其红莲花,吞下后不久便怀孕。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一道红光射入室中,祥光异香,经久不散,怀胎14个月的林母一阵腹痛,产下一女娃,女娃自出生起便异于常人,一直到满月从未啼哭,其父母便为其取名为林默。

成长

相传,林默天生与神佛有缘,1岁时见到诸神像便拱手欲拜,5岁能念诵《观音经》,11岁会跳舞娱神。13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其家,见林默身具仙性,可成正果,便授其“玄徵秘法”。16岁时,林默在井边嬉戏,忽见井中有神人显化,送上神符,从而获得了大神通,能趋吉避凶,可将肉身放置室内,而神游方外,驾云飞渡大海。稍长大后,她成了为乡里预测祸福、治疗疾病的“巫”。有次林默的父亲与四位兄长分乘五船去福州办事,林默在家中睡觉时突然手脚乱动,林母以为她做了噩梦连忙将其叫醒,林默却说父兄的船遇到风暴,本来已经全部救下,被林母叫醒时,嘴中咬住的船被风刮跑,大哥性命难保。几天后父兄归来,哭诉遭遇风暴,大哥殉难,并说风暴中见有一女子牵五船而行,此事越传越广,从此林默名声大振。

济世

林默长大后,暂不嫁人,常乘船出海,多次救护遇难的渔民与商人,被人称为神女、龙女。相传其21岁时,莆田地区出现大旱,县尹亲往向其求助,林默祈雨后,果然应验,大地恢复生机。23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名为千里眼、顺风耳,常祸害百姓,林默化妆为村女引二神现身,施法将其打败,两年后,二神再次于海上作祟,林默以神咒呼风飞石将其降伏,收为二将。后又有嘉应、嘉祐佑二怪、晏公、高里鬼等兴风作浪,皆被林默收服。林默26岁时,阴雨连绵,福建与浙江两省受水灾之害,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未见效,百姓求助于林默,只见其焚香祷告后,天上刮起大风,云端之中有虬龙飞逝而且,天空瞬间放晴,百姓感恩,省官也向朝廷为其请功。

飞升

相传,宋雍熙四年(987年)的重阳节前夕,林默突然与家人告别,说是心中清净,不愿再居于凡尘,将于次日重阳节爬山登高。家人都以为其仅是要登高望远,也未放在心上。次日,林默焚香念经后,告别家人,一人登上湄峰山顶,化作一道白光,乘风而去。此后,林默经常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百姓感念恩德,为其建庙祭祀,林默成神后曾于兴化府显圣救疫;钱塘江助修堤坝;助宋抗金、剿匪;助清廷收服台湾等。

信仰崇拜

编辑

造神背景

宋代航海事业日益发达,福建莆田一带的海上贸易和渔业日渐兴盛,湄洲湾成为朝廷重要的海防要地和港口。但由于海上交通存有一定的危险性,出于民众祈求神灵保佑的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妈祖信仰诞生之初虽然带有海神性质,但其早期仅为莆田当地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并不是福建,甚至莆田唯一的海神。后因海商阶层及福建海师将其视保护神,妈祖信仰得以普及,再加上宋代朝廷的不断加封,妈祖方才成为最高航海保护神。

妈祖

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

历史发展

宋代

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因救助海难去世,乡人为其在湄洲主峰修建宫庙。12年后,与湄洲岛隔海相望的平海澳建立了一座妈祖宫庙,妈祖信仰正式由海岛传入大陆。元佑元年(1086年),莆田宁海又建起了一座圣墩妈祖庙。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航行途中遭风浪震荡,一行人仅其所乘之船无碍,他深信是妈祖护佑,回朝后奏于朝廷,宋徽宗特赐宁海圣墩妈祖庙号“顺济”,自此妈祖信仰得到官方承认,从地方保护神嬗变为全国性神祇,并成为航海保护神。北宋末年,战火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皇帝对神灵充满敬畏和依赖,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妈祖首次被封为“灵惠夫人”,在之后的百年间,朝廷又对妈祖褒封13次,其封号从“夫人”升为“妃”,被民间称为圣妃。至景定三年(1262年),妈祖的封号为“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妈祖信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元代

元代朝廷重视海上贸易,并发展出“漕运”,漕运又以妈祖为保护神,妈祖信仰再次得到朝廷重视,元世祖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赐封妈祖为“护国名著天妃”,并举行了元朝第一次高规格祭祀。后朝廷又对其进行了4次褒封,至天历二年(1329年年),其被加封为“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同年还拟撰了《祭闽宫文》《祭昆山庙文》《祭湄洲庙文》等15篇御祭诰文。同时,每年春天漕运开始之前,江浙省平江路的官员几乎全员出动,参加妈祖祭祀,夏秋之际,朝廷还会派遣官员代表皇帝前去祭祀。

妈祖

妈祖像

明代

明代注重水师,而水师又以妈祖为保护神。明初朱元璋撤销了许多前代受封的神明封号,并撤毁庙宇。因为水师的重要性,朝廷不得不恢复妈祖信仰,于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以“神功显灵”为由封其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至明成祖时期,朝廷敕令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每次出海前后,都会祭拜妈祖,祭祀活动隆重。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后向朝廷请奏加封妈祖,永乐七年(1409年),妈祖被褒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赐额“弘仁普济”。同时妈祖信仰也随着下西洋的船队向台湾、广东、南京等地不断传播,后逐渐传播至海外诸国。

清代

清代统治者为北方民族,在海事活动中特别依仗汉人,因此妈祖受到清廷进一步的尊崇。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承认前朝对妈祖的褒封,重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奏请加封妈祖,朝廷不批,但遣官员致祭,至康熙末年,福建民间普遍将此事混为一谈,并广为宣传,还被文人记录为“敕封天后”,民间始称妈祖为“天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妈祖获得国家祀典中春秋二祭的地位,雍正朝沿袭此制度,并进一步细化。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总督郝玉麟再次奏请加封天后,获批,妈祖正式被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妈祖再次被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其祭典也达到“官为致祭,以隆祭典”的隆盛阶段。后又经清廷历代皇帝加封,至光绪元年(1875年),妈祖封号达到六十四字,其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

民国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由于失去政府支持,妈祖信仰趋于衰落,春秋二祭不再,民间的祭拜形式主要为酬神谢恩。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禁止一切神庙燃点香火,当时许多古老的妈祖庙受到冲击,或被毁或被改为他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国的天后宫庙获准更名为“林孝女祠”逃过一劫,使得妈祖信仰在民间得以延续。

神班陪祀

妈祖信仰的影响力扩大后,在其传播过程中逐渐兼并了各地的水神,形成了自己的神班系统,其主要陪祀有千里眼、顺风耳、十八水阙仙班等。千里眼和顺风耳,顾名思义,一人可视千里之物,一人可听千里之声。十八水阙仙班为十八尊妈祖陪神,民间也有“十八菩萨十九身”的说法,其成员为:四海龙王、浙江宁波茅竹五水仙、莆田木兰陂三水神、泉州林巡检、广东伏波将军援和路博德、嘉应和嘉祐、晏公,第“十九身”为高里鬼,因其是塑像为被妈祖收服时跪地求饶的形象,故不在十八之列。据明《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记载,其部下还有黄蜂兵帅、白将军、丁壬使者、柽香大圣、青衣童子、水部判官等。

妈祖

千里眼、顺风耳

妈祖

千里眼

此外,又根据各地庙宇规模、风俗等因素,设有不同的陪神,如福建湄洲祖庙,还设有通讯报马、文臣武将、风雨雷电四神、八位兴庙功臣、临水夫人、惠烈夫人、妈祖父母等;重佛的寺庙则设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重道的有黑白无常、三官大帝等;重儒的便有孔子、文昌帝君等。同时,也有以田都元帅、齐天大圣、白马尊王等民间俗神作为陪神的情况。

神格职能

宋早期,妈祖是莆田地区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其能护婴、救灾、御敌、占卜吉凶、保护航海者。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妈祖逐渐成为渔民、商船、官船、漕运的保护神,之后随着历代朝廷的加封,妈祖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众多神灵,成为航海的第一保护神。在明代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妈祖的职能开始扩大,称买卖、积财、经营、技艺、产难、疾病、行兵布阵等等,但能起恭敬心,称其名者,都能令其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因此,民间也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妈祖信仰传入中国台湾省后,职能进一步扩大,涉及健康、事业、农事、感情、生育等方面,成为可解百难的台湾守护神。

形象

编辑

造型变化

宋早期,妈祖造型较为平民化,与生前的身份和形态相符合,多束高髻,额头开阔,面相圆润端庄,略含笑意,身着长衣长裙,腰束玉带,双手或一前一后似旋舞状,或并拢于腹前,双足为尖翘的小脚造型。妈祖封“妃”后,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地位的上升,出现了手执青圭,头戴冕旒,身着红衣的高贵形象,廖鹏飞也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提到其形象为“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后世的妈祖形象多受其影响。

元代时期,妈祖造像一改简单朴素的风格,变得富贵华丽,其衣服上开始出现了各种绣制的纹样,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标志性的“日月云肩”行头。此外,妈祖的神座也具有浓厚的蒙元遗风。

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描述妈祖为头戴珠冠,脚踏云履,佩玉佩,绯衣青绶,手执宝圭,龙车凤辇,佩剑持印。由于当时朝廷提倡恢复大汉文化的传统,妈祖的造像也出现了头戴冕冠类、凤冠类、梁冠类、通天冠、皮弁、金束冠等不同的造型,多为身穿圆领蟒纹广袖大杉,腰束玉革带,其手部动作丰富,又分为“藏手式”“垂手式”“朝天式”“持玉圭”“持如意”“持笏”等不同形态。因受冠服等级限制,每旒9颗玉珠的冕冠最高不能超过9旒,袍衫上出现的为四爪蟒纹图案,或飞鱼纹服和斗牛纹图案。

清代妈祖封为“天后”,随着朝廷对妈祖信仰控制的加强,其形象也逐渐标准化,官方延续了其头戴冕冠,朝天持圭或笏的造型,但民间仍呈多元化发展,在台湾地区还出现了“黑面妈祖”“粉面妈祖”“红面妈祖”等不同地域的特色形象。

软身与硬身

妈祖的造像按制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软身”和“硬身”两大类,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分为木雕、泥塑、瓷塑、石雕、脱胎漆器、铜铸等多种,其中以木雕、泥塑的数量占多数。“硬身”是指妈祖造像是由一整块木头或泥巴等材料制作而成,手脚四肢不能自由活动。“软身”则是由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通过可活动关节组合而成,再在外面套穿上凤冠、凤袍霞帔,此类神像无法单独坐立,需人工将其固定在轿椅之上。作为女性神祇,“软身”妈祖多佩戴翠龙金凤冠,身穿凤纹大衫、霞帔,外加各色珠翠,而龙凤冠,还分为三凤两龙、五龙两凤、七凤三龙等不同样式。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165/

(19)
词条目录
  1. 生平传说
  2. 生平
  3. 争议
  4. 出生地
  5. 生卒年
  6. 身世
  7. 传说
  8. 降世
  9. 成长
  10. 济世
  11. 飞升
  12. 信仰崇拜
  13. 造神背景
  14. 历史发展
  15. 宋代
  16. 元代
  17. 明代
  18. 清代
  19. 民国
  20. 神班陪祀
  21. 神格职能
  22. 形象
  23. 造型变化
  24. 软身与硬身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