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部,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6尊肉身,现有5尊可供观瞻。 九华山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处于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部,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6尊肉身,现有5尊可供观瞻。

形成历史

编辑

九华山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处于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可反映隆起和凹陷中心的演变。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发生的印支运动对九华山区的影响较大,区内不仅发生了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区内的海洋也变成了陆地。

中生代中、晚期,九华山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也奠定了九华山的基础。

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喜马拉雅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殆尽深处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

新生代晚期至今,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激剧隆起,并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因此九华山形成了如今山地、险峰、怪石、幽谷等地貌景观齐聚的现状。

组成九华山山体的几种岩石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共由五种不同的侵入岩组成,分别为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和辉绿岩。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北接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与黄山隔湖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4′—117°54′,北纬30°25′—30°36′。

气候条件

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山区气候既有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总体特征,又有受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区内年均气温16.1℃,均温随海拔垂直递减。冬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3.3℃;夏季最高气温为34.5℃。年均日照时长为1786小时,年均无霜期230天左右,山上平均初霜期日为11月上旬,终霜日为3月中、下旬。

地质

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之一,属断块山地。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地层的下扬子分区。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九华山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等岩石组成,它们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其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边缘向以细粒花岗岩为主。

地貌

九华山主体总体呈近南北向长条形,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总体南北向,中间高,四周低。山内多为海拔700米以上山峰,最高峰为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地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部分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主要地貌类型为中高山、中低山、丘陵及其中的山间盆地、峰丛、沟谷等。在自然力量作用下,形成了锥、柱、脊、穹等不同形态峰丛、怪石、洞室、盆地和峡谷等,以及九华山地质公园内的第四纪冰川、瀑、泉、池等地质遗迹。

中山主要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等。由于中山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形成了怪石景观。

低山主要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等。低山山体较小,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过去登山石蹬多顺岭沿岗修建。

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因风化剥蚀,高度较低,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

水文

九华山河流,溪流,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分散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

九华河又称五溪河、梅埂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九华山七贤峰北麓。河道全长39千米,河床底宽30—60米左右,流域面积206平方千米。水质纯净。正常年径流量5.41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可达8.4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为4.22亿立方米。河道泄洪能力每秒312立方米。

青通河,长江一级支流。源于九华山东麓岔家岭附近的芙蓉溪、九子溪。自南向北流经朱备、蓉城、源桥等地,从铜陵市境内的大通镇入长江,全长53千米。河床宽20—80米,河口宽200米。河水流速在蓉城附近为每秒0.5—1.5米,最大流量为每秒450立方米,最高水位为19.40米。

喇叭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南侧,青阳县南阳乡境内,属山涧溪流河。源自天台峰南的黄石溪、清阡溪,经南阳湾,汇东溪、华溪、考坑等向东南方向至石台县六都注入太平湖。全长28千米,河床宽8—15米,正常流量在每秒0.2—0.6立方米,两岸发育有石灰岩溶洞

土壤

九华山土壤分为山地草甸土、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五个土类。前两类分布于800-1000米以上地带,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米左右地形低洼处。山地黄棕壤在九华山海拔600—1100米均有分布。山地梭性棕壤分布于海拔1000—1300米,海拔600米以下,为红壤向黄壤或向棕壤过渡的土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九华山共有维管植物1528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175科727属,其中蕨类植物20科32属55种,裸子植物5科13属15种,被子植物150科682属1458种。公园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4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杉、银杏、建兰、扇脉杓兰4种(栽培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9种,如夏腊梅、短萼黄连、蛇足石杉等;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共45种,其中极危的1种,濒危的有10种,近危34种,如肾叶细辛、黄山紫棘、天目贝母等。还有6种植物以九华山为模式标本产地,分别为九华蒲儿根、九华薹草、安徽金粟兰、秦榛钻地风、青阳薹草、九华山母草。

九华山

九华山植物分布图

植物分布依海拔分为次生阔叶林、小片马尾松林、竹林和灌木丛(海拔200米以下),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竹杉混交林(海拔200米—700米),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海拔700米—1000米),山地矮林及山地灌木丛(海拔1000米以上)。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98/

(10)
词条目录
  1. 形成历史
  2. 自然地理
  3. 位置境域
  4. 气候条件
  5. 地质
  6. 地貌
  7. 水文
  8. 土壤
  9. 生物多样性
  10.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