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是鸟纲雀形目燕科金腰燕属鸟类,又被称为赤腰燕、花燕、巧燕。金腰燕体长16-20cm,体重约25g,身体呈流线形,两翼狭长,尾部长且分叉较深,擅长飞行。其头背部为深蓝色且具有金属光泽,颈侧有显著栗色,胸腹部为白色且具有黑色细纹。腰部还有条显眼的栗黄色腰带,这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金腰燕的雌雄个体羽色无显著差异。
形态特征
编辑金腰燕雌雄个体羽色相似,体长16-20cm,体重约25g,身体呈流线形。两翼狭长,尾部长且分叉较深,擅长飞行。
其头背部为深蓝色且具金属光泽,颈侧具有显著栗色。胸腹部为白色且具有黑色细纹,腰部有明显栗黄色腰带。两翅小覆羽与中覆羽与头背部同色,外侧覆羽与飞羽为黑褐色。尾羽亦为黑褐色,尾下覆羽略带黄色。其虹膜呈暗褐色,喙为黑褐色,跗蹠和趾暗为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比,其头背部羽色暗淡,尾羽稍短。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金腰燕在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中国、欧洲南部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等地区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金腰燕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除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藏高原中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境内主要有三个亚种分布:金腰燕指名亚种(Cecropis daurica daurica)、金腰燕普通亚种(Cecropis daurica japonica)、金腰燕尼泊尔亚种(Cecropis daurica nipalensis)。其中金腰燕普通亚种(Cecropis daurica japonica)的分布范围最广。
亚种分布
经过遗传信息分析比对,金腰燕被分为8个亚种:
亚种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分布地区 |
金腰燕指名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daurica | Laxmann, 1769 |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蒙古及中国中部与南部 |
金腰燕东非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emini | Reichenow, 1892 | |
金腰燕印度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erythropygia | Sykes, 1832 | 分布于印度中部 |
金腰燕普通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japonica |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及中国南部 |
金腰燕喀麦隆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kumboensis | Bannerman, 1923 | 分布于塞拉利昂和喀麦隆西部 |
金腰燕埃塞俄比亚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melanocrissus | Rüppell, 1845 | 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及厄立特里亚 |
金腰燕尼泊尔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nipalensis | Hodgson, 1837 | 分布于喜马拉雅至缅甸北部地区 |
金腰燕欧亚亚种 | Cecropis daurica rufula | Temminck, 1835 |
金腰燕世界范围内分布状况
栖息环境
金腰燕主要栖息于海拔较低的丘陵或平原地带,生活于山地森林、灌木丛、湿地、石壁等群落中,常在人类居所上营巢。
生活习性
编辑迁徙行为
金腰燕生活在较高纬度地区的金腰燕亚种具有迁徙行为,于每年3-4月到达夏季繁殖地,同年9-10月飞往越冬地。其在迁徙过程中常出现不同亚种混群的现象,因此较难准确辨别各亚种迁徙路径。
亚种名称 | 迁徙行为 |
金腰燕指名亚种 (Cecropis daurica daurica) | 候鸟; 冬季迁往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麓及中南半岛,也有个体散见于中国东北地区 |
金腰燕欧亚亚种 (Cecropis daurica rufula) | 候鸟; 已在直布罗陀海峡发现一条此亚种固定的迁徙通道,常飞往埃塞俄比亚西部高地及东北部越冬;非洲中西部也有对其的观测记录 |
金腰燕印度亚种 (Cecropis daurica erythropygia) | 候鸟; 在冬季基本不进行大规模迁徙,只在繁殖期后进行短途迁徙 |
金腰燕普通亚种 (Cecropis daurica japonica) | 候鸟; 冬季会向南迁徙至印度、泰国北部,也可能到达中南半岛北部区域 |
金腰燕尼泊尔亚种 (Cecropis daurica nipalensis) | 候鸟; 在冬季会向低海拔地区迁徙,并在印度和缅甸北部越冬 |
金腰燕埃塞俄比亚亚种 (Cecropis daurica melanocrissus) | 留鸟/候鸟; 这三个亚种均分布在非洲,其在大部分地区均为留鸟,仅在少数地区为旅鸟; 在尼日利亚及东非一些地区,金腰燕随旱季、雨季的交替进行迁移。 偶尔会有个体散见于南非地区 |
金腰燕喀麦隆亚种 (Cecropis daurica kumboensis) | |
金腰燕东非亚种 (Cecropis daurica emini) |
觅食特征
金腰燕是著名的食虫鸟类,成鸟和雏鸟均以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的昆虫为食,其并不采食谷物,也不采食人为悬挂的昆虫。且金腰燕仅在飞行时捕食,所捕昆虫均为草地或林地上空具有飞行能力的成虫,这种捕食特征使其能够避开与麻雀等飞行能力弱的小型鸟类间的食物竞争,但也增加了雏鸟的生存难度。繁殖期的金腰燕常在空中结群飞行,共同捕食昆虫。
繁殖哺育
编辑筑巢
金腰燕为“一夫一妻”制,在3月底4月初迁徙至繁殖地后即成对活动,而后共同筑巢育雏。
金腰燕的巢主要由泥混杂干草、羽毛制成,大多呈长颈瓶状,一般建在距地面3-15m的建筑外屋檐下。巢全长17.0-32.0cm,宽15.5-37.0cm,高5.4-22.0cm,巢颈长2.0-13.0cm,巢口一般只有一个,径宽5.6-16.0cm,开在瓶口端。金腰燕筑一个巢用时为20-25天。
金腰燕有利用旧巢的属性,每年飞回后若旧巢未被破坏且周围环境无较大变化,则一般选择修补旧巢进行繁殖,有时也会在家燕废弃的旧巢上营建新巢。
金腰燕的巢大多都单个存在,但偶尔也观察到有两巢并联,甚至多巢堆建的情况。
金腰燕衔泥筑巢,拍摄者pankajnirale
产卵与孵化
金腰燕在筑巢结束后开始产卵,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具体时间会因巢的完工时间而有所差别。
金腰燕年产两窝卵,每窝卵数为2-4个。卵为椭圆形,乳白色,表面无斑块分布。卵长径约2cm,短径约1.5cm,重约2.9g。其孵卵期约为17天。
金腰燕主要由雌鸟担任孵卵工作,雄鸟则常站于离巢不远处。
育雏
金腰燕为晚成鸟,由双亲共同育雏。每窝雏燕数为3-4只,刚出壳的雏鸟约重2.3g,其体重于17日龄左右达到峰值约21g,而后逐渐下降,最终其体长和体重逐渐发育完毕并趋于稳定。
雏鸟约在25日龄时开始离巢,离巢后不再回巢过夜,但仍需亲鸟继续哺育10天左右。
金腰燕的巢,拍摄者jucasony
物种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金腰燕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范围广泛,种群数量较多且比较稳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17年公布的评估结果中估算金腰燕成年个体数目约有一千万到五亿只。
生存干扰
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且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鸟类,金腰燕的生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
1.巢址减少。现代化的城镇改造常导致金腰燕的旧巢址被破坏,而有檐建筑的减少也使其新巢址的选择变得艰难。
2.噪音污染。人为产生的噪音会降低金腰燕成鸟在孵卵育雏期的出巢捕食次数,影响其对雏鸟的哺育,进而导致雏鸟的存活率降低及生长发育情况较差。
3.农药滥用。为防止农业害虫而滥用的农药会通过昆虫,在金腰燕体内富集,导致其孵化率降低以及成鸟与幼鸟的死亡。
4.缺乏保护意识。现代部分人缺乏动物保护意识,其肆意破坏鸟巢的行为也是影响金腰燕在城市中繁殖的重要因素。
保护级别
2017年,金腰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相关知识
编辑与家燕对比
中文名 | 金腰燕 | 家燕 | |
学名 | Cecropis daurica | Hirundo rustica | |
分类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燕科(Hirundinidae) 金腰燕属(Cecropis)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燕科(Hirundinidae) 燕属(Hirundo) | |
形态特征 | 体型 | 较大 体长:16-20cm 体重:约25g | 较小 体长:17-19cm 体重:约18g |
羽色 | 前胸:无胸带 胸腹部:具黑色细纹 背部:具栗黄色腰带 | 前胸:具蓝黑色胸带 胸腹部:无细纹 背部:无腰带 | |
分布栖息 | 世界分布 | 亚洲东部、南部、中部,欧洲南部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等地区 | 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也见于澳大利亚北部 |
中国分布 | 除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藏高原中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 各地均有分布 | |
生长繁殖 | 繁殖期 | 金腰燕比家燕晚10天左右 | |
巢形 | 长颈瓶状 | 半碗状或浅碗状 | |
巢址 | 偏好于室外檐下 | 偏好于室内檐下 |
图左为金腰燕,拍摄者renjithjacobmathews 图右为家燕,拍摄者veksha
文化象征
在中国,燕类自古是人们心中吉祥的象征,有燕子在家里筑巢常被人们视为喜兆。以金腰燕、家燕为代表的燕类,由于具有春来秋去的特性而常被人们视为“报春鸟”。再加上燕子常与人类比邻而居,在繁殖期捕食农业害虫有利于农耕,故其又被称作“丰收鸟”。燕子雌雄相伴、为孵育后代辛勤筑巢捕食的行为也被人类赋予上美好的品德,成为美好爱情的象征。燕子也常常作为意象进入诗人的诗句中,如《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就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的句子。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于洪伟, 张杰与刘应竹, 张杰与刘应竹, 哈尔滨麻雀与燕子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D]. 哈尔滨麻雀与燕子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7, 23(1): 105-108. [2023-05-31].
[2]庞秉璋. 苏南食用鸟类[D]. 江苏: 动物学杂志, 1974, (04): 26-29. [2023-05-31].
[3]郑作新与钱燕文. 中国的夏候鸟[D]. 北京: 北京生物学通报, 1953, 05: 180-183. [2023-05-31].
[4]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5-31].
[5]刘阳.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364, 366-369. (5)
[6]Swallows.IOC World Bird List 12.2. [2023-05-31].
[7]Red-rumped Swallow.Biolib. [2023-06-01].
[8]Cecropis daurica.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3-06-01].
[9]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M]. 长春: 吉林科学出版社, 2001: 39-46. (2)
[10]A. Turner, C. Rose. A Handbook to the Swallows and Martins of the World[M]. London: A&C Black, 1994: 202.
[11]志民等. 金腰燕巢址选择的初步研究[D]. 安徽: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4): 16875-16876. [2023-06-01].
[12]朱曦, 李秋文, 陈洪明等.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japonica营巢习性、季节性活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D]. 临安: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5, 12(1): 79-86. [2023-06-01].
[13]田丽, 周材权与胡锦矗. 南充金腰燕、家燕繁殖生态比较及易卵易雏实验[D]. 南充: 生态学杂志, 2006, 25(2): 170-174. [2023-06-01].
[14]乔亮与施泽荣, 广州白云机场鸟情调查及鸟撞风险分析[D]. 广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3): 7-11. [2023-06-01].
[15]熊洪林. 金腰燕的调查及初步研究[D]. 贵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6: 75-78. [2023-06-01].
[16]植飞等. 武汉城区燕子繁殖调查研究[D]. 武汉: 野生动物学报, 2018, 39(2): 334-339. [2023-06-01].
[17]张晓彤. 噪音对金腰燕的繁殖及雏鸟生长的影响[D]. 海南: 海南师范大学, 2022: 5. [2023-06-01].
[18]元元. 燕子 中国人心中的吉祥鸟[J]. 自然之友, 2010, 08: 58-59. [2023-06-0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