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声乐(VocalMusic)艺术又称歌唱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声乐是人在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指挥及意识与情感的心理支配下,通过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运动,产生物理声学效应——即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乐音。 Vocal一词意为“口头的,口语的”,14世纪后期来自古法语vocal和拉丁语vocalis,意为“听起来,铿锵,说话”;作为名词,意为“元音”,来自v...

声乐(Vocal Music)艺术又称歌唱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声乐是人在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指挥及意识与情感的心理支配下,通过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运动,产生物理声学效应——即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乐音

基本概念

编辑

Vocal一词意为“口头的,口语的”,14世纪后期来自古法语 vocal 和拉丁语 vocalis,意为“听起来,铿锵,说话”;作为名词,意为“元音”,来自 vox;与音乐有关的使用方式的记录最早见于1580年;“直言不讳的”这一意思则最早于1871年开始应用。“Vocal cord”(声带)一词则最早见于1872年。

声乐一词在中国古代多有记载:《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晋潘岳 《西征赋》“隐王母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麒麟客》“歌鸞舞凤及诸声乐,皆所未闻。”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朔壬寅》:“妙妓杂乐,无不毕陈,云贺药王生日。幙帟徧野,声乐震天。”声乐今指歌唱。可以有音乐伴奏,亦可无音乐伴奏,皆以歌喉为主,与器乐不同。

声乐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古老艺术,从人类最初模仿虫鸣鸟叫之音、劳动之余的 “杭育杭育 ”和涂山氏“候人兮猗”等声乐起源,一直到当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经过历史沉淀与升华后,声乐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养分。

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同时也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声乐是人在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指挥及意识与情感的心理支配下,通过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运动,产生物理声学效应——即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乐音。

声乐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融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与表演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演唱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演唱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表现在演唱者要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科学演唱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备美感的人声演唱才是合格的。因此,声乐演唱与表演是一种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活动。

声乐与常说的“唱歌”并不是一个概念,唱歌只是人们对声乐的一种通俗叫法,只具备某些表层意义,而声乐则是一个具有学科意义的专业概念,包含许多唱歌所不具备的内涵,如学科理论与艺术规律、技能训练与审美表现等。

声乐艺术与声乐作品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声乐艺术演唱与表演,将无声的声乐作品变为有声的审美形象,进而将作品的艺术内涵表现出来。一方面,声乐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推动着声乐艺术发展,高质量的声乐作品对声乐艺术提高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另一方面,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乐艺术才能体现其审美价值,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声乐作品的内涵被充分挖掘,观众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才知道声乐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意蕴。

声乐分类

编辑

人类的嗓音是声乐演唱的工具之一,是由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的一般性物理现象,是人类的自然生理能力。声乐演唱艺术就是运用科学发声方法使人的嗓音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人类嗓音按照性别和年龄差异特点,可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类。按照音域的高低、音色的差异和不同的表现特点,女声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声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

童声

童声是指少年儿童变声期以前的声音。童声的声乐演唱音域较窄,童声的音色娇嫩、清脆响亮,较为纤细,男女童声的音色无差异,较为接近女声。童声是非常美妙的,具有明亮、纯净、自然的声音特色和淳朴丰富的情感,是所有的少年儿童在变声期之前的声音统称。虽然由于少年儿童的声带处于生长期,但是它独特的表现力是不可替代的。因此,科学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变声期前后,合理的用声时间、强度和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使他(她)顺利地经过变声期,获得一副成人的美妙歌喉。

女声

女高音 女高音是人声的最高声部,女高音具有清澈、明亮、柔和的音色特点和强烈的穿透力,在合唱中,常常担任最高声部和主要旋律声部的演唱,女高音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上的差异,又可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声音宽广、明朗,音色秀丽、柔和圆润、抒情性强,适于演唱声乐演唱性较强的声乐曲,如艺术歌曲、浪漫曲等,在歌剧中一般扮演青少年女子。戏剧女高音声音高亢、浑厚、坚实有力,音色丰满洪亮,情绪和色彩变化丰富,具有庄重、坚强的特色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该高音擅长于演唱戏剧性较强的、音乐蕴涵较深的声乐作品。善于表达强烈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场面。如歌剧、清唱剧中的咏叹调等。花腔女高音声音清亮醇和、圆润灵活、精巧细致,色彩变化丰富,是一种技巧性的女高音类型,其音域比其他类型的女高音更宽广。花腔女高音擅长演唱欢快的、情绪热烈的乐曲,而且具有演唱快速音阶、琶音、顿音和装饰性华彩乐段的独特能力。由于其具有器乐般的精湛技巧和表现力,一些近现代的作曲家为其创作声乐协奏曲,如声乐协奏曲《海燕》等。

女中音 女中音介于女高音与女低音之间,其音质圆润、柔和,音色深厚、丰满,与戏剧女高音相比,色彩较暗,较之女低音则显明亮。女中音擅长演唱亲切、抒情性较强的歌曲,在合唱中担任中声部的演唱。该音在歌剧中常担任重要角色,往往扮演剧中的成年女性。

女低音 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色浑厚、丰满而结实。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叙咏调》就是一首女低音独唱曲。

声乐

女声演唱

男声

男高音 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按音色特点可细分为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二类。抒情男高音,音色明朗、甜美、抒情而富有诗意。由张加毅词、田歌作曲的纪录影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草原之夜》便是一首被誉为“中国的小夜曲”的男高音抒情歌曲。戏剧男高音,音色洪亮、坚实有力,富于英雄气概,多表现强烈的感情和戏剧性色彩。如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中的男主角,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的著名咏叹调《星光灿烂》即是一例。

男中音 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介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音色刚毅、雄壮有力。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第二幕埃斯卡米洛的斗牛士之歌《先生们,我心里真欢畅》就是一首典型的男中音唱段。

男低音 男低音的音色低沉、深厚、雄浑,擅长表现苍劲沉着和庄重雄壮的感情。如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第四幕伊万·苏萨宁的咏叹调“请埋葬我,大地母亲”即为一首男低音曲目。

此外,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黄金期,还出现了阉人歌手演唱形式,他们拥有特别发达的胸腔和成年男子的体力,但是声音确如女性般灵活、柔美,特殊的生理特征使他们能够自如地演唱高音、颤音、花腔、繁难乐句和各种各样的乐段,把歌唱艺术推向了高潮。法国大革命后,女性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向舞台的趋势以及“关闭”唱法的发现使阉人歌手逐渐被取代。

唱法类型

编辑

美声唱法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意为美妙的歌唱,是产生于17世纪欧洲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它的产生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同样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美声唱法是音乐艺术和宗教表演结合下的产物,因歌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美声唱法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完整的体系,进入多元化发展。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和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它特有的“味道”的。

约德尔唱法

约德尔唱法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该地牧民在呼唤羊群时常用的号角和叫喊声等,逐渐发展成为最初的约德尔唱法,十分有趣。在开始演唱时,一般用真声唱 中、低音区,转而用假声进入高音区,交替运用两种方法进行演唱,效果奇特。

综合其发展历程看来,约德尔唱法又叫约德尔歌,节奏速度较快,以胸声和头声快速转换为旋律,形式新颖,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声音效果,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究其来源而言,阿尔卑斯山区是这一唱法的发源地,所以这也促使约德尔调成为该山区最成熟的传统山歌。其最初是作为该地牧民的通俗语言而存在,用其驱赶和呼唤羊群,后来则扩大了其运用范围,招呼伙伴、表达情意等,逐渐形成了约德尔唱法。

约德尔唱法历史悠久,这一独特唱法起源于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逐渐被世界各国文化所接受并发展。而且众多音乐形式吸收、借鉴了这一唱法中的精华部分,如摇滚乐、乡村音乐等,为流行音乐增添了新的音乐元素,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在音乐审美和音乐风格不断改变的今天,这一唱法以其空灵的音乐色彩、浓厚的自然气息,吸引着诸多歌手及创作者进行音乐创作,这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族唱法

中国民族唱法是以演唱中国民歌及中国创作歌曲为主要目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民族唱法是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一种歌唱方法,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审美,甚至不同地域歌唱的方式和审美也各不相同。

起源

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它们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和呐喊为主。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直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发展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中国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主要以郭兰英、王玉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致使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要更加注重语言“说”的音乐感,其发声方法融入中国许多戏曲的元素、发声方法和特点等,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自然、细腻,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特点。当时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我的祖国》等至今仍广为传唱。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主要以马玉涛、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无论是对歌曲的驾驭能力,还是对歌曲作品的情感诠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他们打破了以戏曲为元素的这种传统唱法,打开喉咙、混入假声,使声音圆润流畅、上下贯通,改变了之前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如《马儿啊,你慢些走》等依然盛行传唱。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声乐爱好者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西洋唱法,在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声音技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创造了新的民族唱法,以彭丽媛、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这些新一代歌唱家为代表,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特征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历尽艰辛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同时,这种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是中国优秀声乐教育事业工作者多年研究的可喜成果。

民族唱法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真声运用的比较多,声音位置相对靠前,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发音时口腔用力较大,发音咬字的动作比较明显,吐字比较清晰,在当时提倡以字带声的唱法,音色明亮,声音相对比较单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改变了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混入了假声,使音色不仅明亮,而且还具有了穿透性,让声音更加圆润通畅;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使音域和音量扩大,咬字轻松自然,呼吸流畅、声音明亮集中、极具表现力,同时,能够演唱的歌曲技巧难度增大,风格也更为多样化,这是民族唱法发展的一个新的篇章,是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形式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戏曲、民歌、曲艺、歌剧等。中国的戏剧品种多达上百种,是一个将剧、歌、舞、技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戏剧体系。戏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四功”即唱、做、念、打和“五法”即手、眼、身、步、法的艺术手段来塑造剧中的角色。民歌来源于民间,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和创作民歌这几种表现形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歌。曲艺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用说、唱、奏、演的综合形式来表现。歌剧和戏剧的表现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少了“打”的成分,而歌剧中的民族唱段最能体现演唱者的技巧和水平。

通俗唱法

起源

“通俗唱法”原本叫“流行歌曲唱法”,由于中外语言的特点不同,存在差异,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演唱歌剧要比演唱轻歌剧和流行歌曲需要更为丰满的声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1920年以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演唱风格,由于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用话筒而产生了分歧,不再需要把声音唱得很大的技巧,启发了白人歌者丢开节拍稳定的音调和拍子。这种朗诵或讲读的歌唱风格,采用口语的形式和句读,对声音的炫耀也不像古典声乐歌唱者那么注意保持明确的旋律线,这时歌手的声音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色泽。

发展

在中国,通俗唱法大约出现在20年代后期的上海,真正为广大民众喜爱并开始繁荣,则是1980年前后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后。邓丽君温馨朴实的演唱风格,对大陆青年歌手的演唱实践,或对歌曲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乐流派的传统形式,使歌唱艺术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与音乐无缘”的没有长出“音乐耳朵”的人们。通俗唱法一经流传就迅速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所喜爱。

流行音乐起源于欧洲,后在美国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节奏布鲁斯、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又通过媒介直接把流行音乐推向整个世界,形成了庞大的流行音乐产业及流行音乐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在中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广泛流传,习惯地把它称作“通俗唱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接轨,改称流行歌曲唱法,简称流行唱法。具有大众化、生活化、创造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同时简单明了、直抒胸臆,旋律和节奏都非常鲜明,内容、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为主题,以不同风格抒发当代人的自我感受和心理体验。至今,流行唱法已经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传统唱法一样,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立的发声体系,比如平衡唱法、流行声乐教法等。

特征

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可以说是: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风格样式国标化;二是它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20世纪8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文化上的禁铜被解除,国门大开,首先是港台通俗音乐一拥而进,形成热潮。这决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的意愿。同时,一大批通俗歌手不断涌现,并风格各异,五彩缤纷。通俗歌曲从此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以及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歌词特点: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是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

演唱形式

编辑

形式即样式或外形,声乐形式指声乐的演唱形式。从古到今,不同时代的声乐演唱形式有不同变化,声乐演唱形式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传统的演唱形式到新兴的表演形式,精彩纷呈,各领风骚。声乐演唱形式又是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来决定的,迄今为止,声乐演唱形式的种类有十余种,一般可分为独唱、重唱、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

独唱

独唱是单独一个人用歌声去塑造艺术形象,完成对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声乐表演形式。因每个人的条件和性别的不同,音色也不尽相同,可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独唱。其音色特点是:男高音高亢明亮,男中音浑厚庄严,男低音低沉庄重;女高音华丽灵巧,女中音温柔圆润,女低音丰满宽厚。他们之间的音域也各不相同。男高音中有音色明朗而抒情的抒情男高音,音色壮丽而坚实的戏剧性男高音等。女高音中还分为音色清脆灵巧的花腔女高音,音色秀丽甜美的抒情女高音,音色刚强壮实的戏剧女高音。

重唱

重唱就是指在多声部歌曲中每一声部单独由一人(或两人)演唱的形式。重唱因声部数量不同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如果每一声部由两人担任演唱,称双重唱。因人声的类别不同,重唱又可区别为女声重唱、男声重唱、男女声混声重唱、童声重唱等。重唱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各声部相互配合,共同抒发同一思想感情,塑造同一音乐形象。如歌剧《卡门》第二幕中的走私贩子的五重唱,各声部分别代表着不同角色及其性格特征,并在同一时间内展现出来,达到特殊戏剧效果。

对唱

对唱所演唱的是单声部歌曲,这一点和重唱不同。对唱是指由至少两个人组成的对答式的演唱形式。其形式较为活泼,根据人声的不同还可分为男生对唱、女生对唱、男女生对唱等,也可以分两组对唱。对唱形式在民歌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中国乡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对歌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重要方式。西方古典音乐中也有对唱的形式。对唱形式有由伴唱合唱队多人回答、领唱者发问的形式,也有乐器加入过门回答的方式。

齐唱

齐唱就是众人同唱一个曲调,演唱特点是整齐划一、歌声雄壮有力。齐唱不予以限制人数的多少,可以是男声齐唱或女声齐唱,也可以是男女混声齐唱,要求歌声统一、整齐、洪亮。齐唱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歌曲的特点来选择是否需要乐器的伴奏。齐唱歌曲大都富于号召力和战斗性,是群众歌咏活动来源的主要形式。如军歌、国歌、校歌及一些富有时代感的群众集会歌曲,合唱里有时也以齐唱来表现力量与整齐。

轮唱

两组以上的歌者以相等的间隔,先后演唱同一曲调。轮唱中不同声部此起彼伏,常常形成对位与复调的效果,如巴赫的《创意曲》和亨德尔的《弥赛亚》合唱中,都有很出色的轮唱。

合唱

合唱是一种将男、女、高、低各声部融合起来的集体声乐演唱形式,将演唱者划分出几个不同的声部,由这些声部同时演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曲调的歌曲。如果按声音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与混声合唱等;按人数的多少划分,又可分为大合唱、小合唱;按旋律声部划分,可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

区域特点

编辑

欧洲

欧洲中世纪在文学、科学、音乐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世纪音乐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地位较高,被列为“七艺”之一;早期以宗教音乐为主,中晚期世俗音乐有所发展;早期以声乐(即人声)为主,中晚期器乐有所发展。声乐是中世纪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人们认为它是最纯洁、最美妙、最适合与上帝交流的语言和媒介。此时的声乐又分为教会声乐和世俗声乐,其中教会声乐主要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而世俗声乐以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和名歌手等为代表。

世界音乐在欧洲大地上发展到最辉煌的形式,其中基餐教的作用功不可没。在西方宗教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声乐演唱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唱歌赞美上帝怒是基督教教会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宗教声乐体裁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宗教到世俗的过程。与此相适应的,在声乐演唱上,无论是能力还是风格也同样经历了由庄严到优美,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种体裁的演进与声乐艺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15-16世纪,德国的骑士阶层开始衰落,市民阶层逐渐崛起,由市民阶层组成的名歌手取代了恋诗歌手的地位,这些歌手根据比赛名次分为: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恋诗歌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突出的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所作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流派主要有三个。兰德乐派是文艺复兴早期一个主要的乐派,继勃艮第乐派之后活跃于1450-1600年间,德兰乐派的作曲家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中有各自的贡献。兰德乐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约翰·奥克冈、若斯坎·德·普雷、奥兰多·迪·拉索。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意大利音乐很发达的地方之一。16世纪下半期,威尼斯的音乐文化达到了先进水平。音乐在威尼斯的日常生活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威尼斯乐派是活跃在1530-1620年间的乐派,形成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该乐派在文艺复兴末巴洛克初的音乐风格探索中处于优势地位。其特点在于,对牧歌这一音乐形式的特殊贡献,使用复合唱、色彩探求,在华丽乐曲中声乐和器乐的混合、丰富的对比音响,以及优秀的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威尼斯乐派的音乐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乔瓦尼·加布里埃利叔侄。罗马乐派是16世纪中叶罗马教会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流派,当时的威尼斯乐派正处于改革时期,而罗马乐派则几乎专门服务于宗教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忠实地保留着佛兰德乐派音乐的无伴奏合唱风格,这个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帕莱斯特里那。

巴洛克是欧洲文化典型艺术形式,巴洛克艺术形式出现并盛行16-18世纪欧洲。声乐艺术经历巴洛克以前单旋律的宗教音乐时期,没有色彩变化,缺乏表现力。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解放思想文化,力图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辉煌。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佩里(J.Peri)、里努契尼(O.Rinuccini)、卡契尼(G.Caccini)等艺术家组成了名为“卡梅拉塔”(cameretla)文化组织,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进入了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从16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以贝里尼、多尼采蒂、罗西尼作品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声乐演唱水平,是美声唱法的“鼎盛时期”。19 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标志着歌剧创作的新高度。这些都能说明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带动下才有了歌剧,从而有了美声唱法。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与歌剧不同的演唱形式,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打破了狭隘、有限的叙述史诗的说唱艺术,还培养了很多从事艺术歌曲演唱的歌唱家。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孕育出了最初的喜歌剧,第一部喜歌剧《管家女仆》由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佩格莱西创作,1733年在那不勒斯成功首演。歌剧时长半小时左右,只有女高音、男中音、哑 角等三个角色,许多唱段经典流传。

20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在20世纪20年代,印象主义音乐兴起,它注重的是事物的瞬间印象,此外还有些新民族乐派的作曲家。第二次高潮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各流派百花争艳,挣脱束缚不断创新,例如序列音乐、新音色等等,声乐的发展也必定经历着更新。保留美声传统又富时代气息的演唱风格,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帕瓦罗蒂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帕瓦罗蒂有着漂亮的音色,自1961年扮演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男主人公鲁道夫便立即声名大噪,此后经常登台表演,代表作有《今夜无人入眠》、歌剧《弄臣》《我的太阳》等。他的声音极具魅力,有色彩有个性,声音连贯,合理运用共鸣,不会觉得突兀。歌唱语言上更是字正腔圆,珠联璧合。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保留美声传统又富时代气息,追求朴实无华,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其作品有宗教题材的;也有世俗流行的。他对意大利乃至世界的美声发展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其文化孕育在欧洲与亚洲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正是在这种丰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造就了俄罗斯多彩缤纷的声乐风格,同时也奠定了俄罗斯声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地位。20世纪以来,不同的声乐学说像雨后般春笋而出。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俄罗斯一直在不断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艺术、教育理念。俄罗斯的声乐界也在不断地吸收世界的演唱精华,尤其是在俄罗斯民族乐派形成以后,俄罗斯声乐艺术结合本国的特点不断发展,成为20世纪世界主要声乐学派之一,在世界声乐艺术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亚洲

中国

原始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其中歌唱占最重要地位且节奏因素较突出,相传黄帝作有《弹歌 》反映原始狩猎生活。据《诗经 》记载, 当时存有首歌曲,分为“风”“ 雅”“ 颂” 三类。 流行范围大约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作品。公元4世纪屈原的《楚 辞》中可唱的歌词占绝大部分,例尽管当时已有像《九歌 》一类较为完整的声乐套曲,但由于其表现形式又有其原始 一 面,这一时期形成的声乐艺术一般称为古歌时代。

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民谣等,或者本身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歌样式,或者是源于民歌而后才发展成为文人手中较为纯粹的文学体裁。诸如“相和歌”“唐大曲”“诸宫调”等歌唱形式以及唱赚、 鼓词等说唱形式,都是中国早期民族声乐艺术的佐证。在燕南芝庵的《唱论》、魏良辅的《曲律》、 沈宠绥《度曲须知》、李渔的《闲情偶记》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有关声乐理论著作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在声、情、字、腔等演唱要素方面,提出带有浓郁经验色彩、 为演出实践服务、富有民族特色的见解和理论总结。明万历1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宗教仪式中演唱圣咏,是欧洲声乐最早在中国出现。

中国现代声乐表演艺术自 20 世纪初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借鉴西洋歌剧表演艺术的形式,另一方面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中国现代声乐表演艺术在其表现形式和相关审美理念上,继承保存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美学的重要成分,又融入了西方戏剧表演美学的一些新元素。在这种新唱法影响下出现的中国歌唱艺术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音乐表演舞台上声乐艺术的主流。如西洋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嬗变出中国民族歌剧唱法,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了独特的演唱方式等,都对现代中国声乐表演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掌握了欧洲歌唱方法的中国声乐表演艺术家活跃在大江南北的音乐舞台上,形成了中国声乐艺术领域第一代表演艺术群体。其中,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可谓“佼佼者”,他们的艺术地位以及对中国当代声乐艺术发展“融汇中西”的努力,其历史贡献众所周知。

把西方系统的声乐艺术带入中国成就最高的,当属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她于1919年到美国纽约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20年回国,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师,传授意大利美声唱法。1927年创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之后,意大利美声唱法才开始在中国得以传播,从而引起了中国声乐艺术文化的一系列的影响与变革。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璀璨音乐文化的基石,它渊源流长、久唱不衰,一直“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中国民歌对中国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巨大,在其发展历程中,民歌演唱艺术的影响不容小觑,“乡土化”进程成为中国现代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一个亮点。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共时性,造就了植根于这种文化土壤中所产生的文化文本的复杂状态。1919-1949的30年间,虽然中国的新声乐表演艺术已经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声乐表演艺术尚未形成气候,中国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的突飞猛进是在1949-1977年间,且从分庭抗礼走向融合。当前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更应该向本体回归,要充分吸收中国多民族民歌、传统戏曲、说唱等表演艺术之优长,强化改革;科学借鉴古今中外演剧艺术中的一切有利因素,融合创新;以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情趣,这也理应是当下中国声乐表演艺术构思及总体把握的美学原则。

西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年轻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在西方声乐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创造了许多美丽、辉煌的时代,为今天的声乐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影响了不同国家的歌唱艺术。

印度

印度现在能听到的最古老的声乐是,“德鲁帕德”(Dhrupad)即为固定的诗篇,其直接前身是“布拉班达嘎纳”,“布拉班达”的原意是“结构、组织”,“嘎纳”的原意是“歌曲或歌唱”,它盛行于11-13世纪。音乐学家们都认为布拉班达最初是在寺庙中演唱的,后来在北方演变为德鲁帕德。在德鲁帕德中,最重要且最有特点的就是对呼吸的控制。人们将瑜伽中对呼吸的控制转化为发音的科学,特别是呼气时的力量,其结果是一种内省、宁静、安详的感觉。伴随它的是连续不断的、很朴素的旋律,从而形成了一种沉思寞想的艺术形式,但它没有像后来的声乐体裁中那些轻快并充满装饰的旋律。

非洲

非洲是星球上最具音乐性的大陆,非洲有着独特的,充满生机的地区音乐传统。多种的流行音乐,包括蓝凋和摇滚,都是从非洲起家的。独唱,尤其是专业歌唱伴随着炫技的乐器演奏(经常是器乐合奏)在非洲散布很广。节奏和舞蹈在非洲文化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一些非洲传统音乐家认为,音乐若不能倚舞而和,便不是音乐。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表演也是别具一格的:这里没有“听众”与“表演者”之分,所有社会组织中的人员都参与其中,即使在付费音乐会中,听众也都是跟着表演者歌唱、拍手和舞蹈。在非洲的一些地区,人们对文化的期望,包含人人有平等的音乐能力。”非洲传统歌唱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歌唱和语言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次撒哈拉非洲区块的语言类似汉语、越南语以及许多美洲原住民语,是有声调的。这意味着言语的意义会随着音高的抑扬而改变。如果说中非的音乐风格受卑格米人声乐复音传统很大的影响,那么南非歌唱风格中的独特特征,则是基于布希曼人(Bushmen)具独特特点的歌唱传统。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严峻著. 声乐歌唱理论与教学艺术研究
. 2021-11: 1.

[2]邢佩茜. 关于声乐演唱中如何做到声情统一的思考[J]. 戏剧之家, 2023-03-20, (8): 69-71. [2023-11-28].

[3]赵静著. 声乐艺术与声乐演唱教学. 2021-09 : 36-40.

[4]周彬. 试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结合运用[J]. 音乐大观, 2014-01-01, (17): 22-23. [2023-11-28].

[5]Vocal cords.词典. [2023-11-29].

[6]声乐的意思.汉语词典. [2023-11-30].

[7]韦嘉. 民族声乐传播的历史探寻. 《传媒》, 2017-3

[8]王铁著. 高校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03: 2-3.

[9]刘继鹏. 美声唱法的发展与演唱技巧. 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7: 2-10.

[10]禹魁英,雍晓兰,朱丽纳.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 2012: 40-50.

[11] 岳炳丽,谭瑞文,殷菡若著. 《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8: 10-100.

[12]刘心畅主编. 艺术鉴赏与艺术治疗. 2018-11: 1-2.

[13]陈懿,吴琳,马成著.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 2021-09 : 117-123.

[14]刘青林, 孙琳. 解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J]. 艺术教育, 2022, (05): 85-88.

[15]曹旭. 约德尔唱法艺术特征及表现形式[J]. 艺术科技, 2016-01-01, 29(4): 70. [2023-11-29].

[16]肖森. 论约德尔唱法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 吉林艺术学院, 2018-01-01[2023-11-29].

[17]王新惠. 民族唱法思维探微[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01, (22): 90-93. [2023-11-29].

[18]刘心畅主编. 艺术鉴赏与艺术治疗. 2018-11: 4-6.

[19]刘心畅主编. 艺术鉴赏与艺术治疗.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8-11: 8-9.

[20]赵静著. 声乐艺术与声乐演唱教学. 2021-09: 30-33.

[21]中世纪音乐之逻辑框架可视化建构(一).中国音乐学院官网. [2023-11-30].

[22]吕杨. 西方宗教声乐体裁及演唱风格的演进[D]. 陕西师范大学, 2006-04-01[2023-12-01].

[23]周南. 初探巴洛克时期那不勒斯乐派及其声乐作品演唱风格[J]. 艺术评鉴, 2022-02-15, (3): 78-80. [2023-12-01].

[24]宋润婕.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流派[J]. 社科纵横, 2006-01-01, 21(12): 106-107. [2023-12-01].

[25]吴双. 论二十世纪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 科学咨询, 2018-01-01, (27): 89-90. [2023-12-01].

[26]吴双. 论二十世纪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 科学咨询, 2018-01-01, (27): 89-90. [2023-12-01].

[27]柯琳著. 琳海音源·民歌声乐研究. 2021-09: 167.

[28]韩晶岩.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06-15

[29]张强;冯效刚 . 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发展述论(1919—1949).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09-15

[30]陈自明著,. 印度音乐文化. 2018-12 : 138-140.

[31]吕钰秀编译. 人为何歌唱 人类进化中的音乐. 2014.09: 11-1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378/

(49)
词条目录
  1. 基本概念
  2. 声乐分类
  3. 童声
  4. 女声
  5. 男声
  6. 唱法类型
  7. 美声唱法
  8. 约德尔唱法
  9. 中国民族唱法
  10. 起源
  11. 发展
  12. 特征
  13. 形式
  14. 通俗唱法
  15. 起源
  16. 发展
  17. 特征
  18. 演唱形式
  19. 独唱
  20. 重唱
  21. 对唱
  22. 齐唱
  23. 轮唱
  24. 合唱
  25. 区域特点
  26. 欧洲
  27. 亚洲
  28. 中国
  29. 印度
  30. 非洲
  31.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