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花锦蛇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团花锦蛇(学名:Elaphedavidi),又称为花长虫、棕斑锦蛇、黑镶锦蛇。是一种游蛇科锦鳞属动物。其体型为中等大小,全长为80~100厘米,背鳞具有强棱。成体体色为黄褐色,背中央及两侧有3纵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中央一行较两侧斑纹大,约为两侧斑纹的2倍。团花锦蛇最初见于1884年E.M.Sauvage的报道中。当时定名为Tropidonotusdavidi。此后,Boulenger于19...

团花锦蛇(学名:Elaphe davidi),又称为花长虫、棕斑锦蛇、黑镶锦蛇。是一种游蛇科锦鳞属动物。其体型为中等大小,全长为80~100厘米,背鳞具有强棱。成体体色为黄褐色,背中央及两侧有3纵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中央一行较两侧斑纹大,约为两侧斑纹的2倍。

物种命名

编辑

团花锦蛇最初见于1884年E.M.Sauvage的报道中。当时定名为Tropidonotus davidi。此后,Boulenger于1914年改为Coluber halli。Schmidt于1927年又划将其划归为锦蛇属,定为Elaphe halli

形态特征

编辑

团花锦蛇的体型为中等大小,其全长为80~100厘米。体圆,头长而平扁,头与颈部有明显的区别。其顶鳞长,约为额鳞的1.5倍,前缘宽大,内缘两枚顶鳞邻接于中线。眶上鳞前缘窄而后缘宽,约与额鳞等长。眶前鳞窄长,单枚直立于眶前,眶后鳞2枚。鼻孔为圆形,侧开于两鼻鳞间,前鼻鳞大于后鼻鳞。鼻间鳞前窄后宽并小于前额鳞。前额鳞约为鼻间鳞的1.5倍,其腹缘与后鼻鳞及颊鳞相接,其长度等于其与吻鳞的距离,外缘与眶上鳞相接。吻鳞露显于头背面,宽远大于其长。颊鳞小,呈四边形,背缘与前额鳞相接,腹缘与第三枚上唇鳞相接。其上颌每侧有细齿16枚,大小相同,呈前密后疏分列上颌两侧。背鳞具有强棱,中段背鳞23行。腹鳞宽大有170枚。肛前鳞成对,尾下鳞为64~71对。尾较短,约为体长的19%。

团花锦蛇头顶有3道深棕色横纹,最前一道横过鼻间鳞,第二道过前额鳞,第三道过额鳞。深棕色纹间有细的浅白色纹线。枕部及颈背正中有一较窄短的纵行白斑。背部为黄褐色,背中央及两侧各一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中央一行最大,约为两侧斑纹的2倍。其位于背中线上,大圆斑之间以黄白色花斑相连。侧面圆斑小,其间无斑纹相连,且两侧斑纹相对应。

团花锦蛇的成体、亚成体、幼体体色均有差别。成体体色为黄褐色,亚成体为灰色,圆斑为深褐色。幼体为褐色,头顶有2道深褐色或棕色斑纹。眼后有深褐色较宽的长斑,向后外斜行,直达口角。枕部中央有一白色斑,上唇鳞的下方及下唇鳞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背面的圆斑较成体色深,为棕黑色。周缘黑边不明显。腹鳞亦为乳白或灰白色。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团花锦蛇系古北界(由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欧洲大陆、中亚以及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亚洲大陆北部地区组成的动物地理分区)的蛇种,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西地区(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

栖息环境

团花锦蛇生活在海拔100~900米的地区,分布于温带森林和森林边缘以及开阔地区。其生活范围较广,常见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其栖息活动于蚕场石缝中、蒙古栎树上、山路边,在石砬子下、植被不多的沙壤土山上和开阔的河谷都有它们的踪迹。团花锦蛇喜栖于较湿润的石下或草丛中,在住宅和果园亦偶有发现。

生活习性

编辑

团花锦蛇为无毒蛇类,曾发现其与蝮蛇(Agkistrodon halys)同居在一个洞中。团花锦蛇以蛙、蜥蜴和鸟卵为食但不会食用麻蜥和雨蛙,可食鼠类。其会进入鸡窝吞食鸡蛋。该蛇性活泼、暴躁、行动迅速。夏季常到水源处饮水。

生长繁殖

编辑

团花锦蛇为卵生动物,繁殖期为7~9月。其通常在8月开始产卵产出的卵会粘在一起,形成卵块。卵块有卵7~8枚,平均卵重为22克,卵径6厘米×3厘米。

团花锦蛇孵卵约为一个月,孵出的仔蛇全长为27~32厘米,体重约为10~17克。其大小与卵的长度有关,卵大孵出的仔蛇既长又重,卵小的孵出仔蛇也小而轻。在恒温室内的人为辅助下,其在5天后可见仔蛇以卵齿划破卵膜,随即将头伸出约1厘米,并四处张望。有时会伸出头被触动后便缩回壳内,经几分钟后又从别处划破卵膜伸出头。经1天或几天后仔蛇才全部脱掉卵壳。仔蛇出壳后即可爬行,而且速度很快,爬行时头抬起3~4厘米,尾部摆动频繁。

物种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团花锦蛇分布广泛,自1884年发表,所得成体标本不足30号。因此,其被认为种群数量少,属稀有物种。在2009~2010年,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两栖爬行类进行了4次调查,但未发现团花锦蛇。2015年,在中国河北塞罕坝地区曾获团花锦蛇的标本6条。

保护级别

  • 2000年,团花锦蛇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 2021年,团花锦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 2021年,团花锦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数据缺乏(DD)物种。

主要价值

编辑

团花锦蛇的肉可食用,但数量较少,经济意义不大。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团花锦蛇.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6-26].

[2]旭日干主编. 内蒙古动物志 第2卷 第1部 路栖脊椎动物总论 第2部 两栖纲 爬行纲.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06: 221. (3)

[3]赵正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编. 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08: 78.

[4]团花锦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3-06-26].

[5]Elaphe davidi.iucnredlist. [2023-06-26].

[6]温世生, 季达明. 中国团花锦蛇的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7, (02): 17-20. [2023-06-26].

[7]赵正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编. 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08: 78. (2)

[8]张学国. 河北塞罕坝锦蛇属动物初步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 2015, (6). [2023-06-26].

[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6-26].

[10]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 [2023-12-20].

[11]戚奎恩. 团花锦蛇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C]//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遵义医学院.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 3. [2023-06-26].

[12]马亮, 赵玉泽, 高云, 等.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 7083[2023-06-2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578/

(9)
词条目录
  1. 物种命名
  2. 形态特征
  3. 分布栖息
  4. 分布范围
  5. 栖息环境
  6. 生活习性
  7. 生长繁殖
  8. 物种保护
  9. 种群现状
  10. 保护级别
  11. 主要价值
  1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