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逊河,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是滦河左岸的一个支流。发源于河北省围场县哈里哈乡西北老岭山东麓的翠花宫,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6689.3平方千米。历史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伊逊河被称为“索头水”;辽、金、元时期,伊逊河被称为“柳河”;明朝永乐以后,成为蒙古人的游牧地,蒙古语称之为“伊逊郭勒”,意为“九曲的河流”。清朝时期,蒙汉语并用,称为“伊逊河”。上游干流建有大型庙宫水库。年均径流量为4686万立方米。
干流概况
编辑伊逊河,一名“伊松河”,俗名“羊肠河”。即古索头水。据《钦定热河志》载:“伊逊”是蒙语“九”的意思,是说这条河弯曲多,即“九曲河”、“羊肠河”或“伊逊河”。
伊逊河是滦河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围场县哈里哈老岭山麓。流经围场县,于隆化县存瑞乡山咀村与蚁蚂吐河汇流,南下入滦平县,至承德市滦河乡汇入滦河。
主要支流
编辑蚁蚂吐河又称“山羊河”。“蚁蚂”蒙语“山羊”之意。蚁蚂吐河发源于围场县的燕格柏、桃山及石桌子三个乡,流经围场县西北部,从山咀村注入伊逊河,蚁蚂吐河水量变化较大,枯水期几乎干涸,洪水期洪量很大。
历史记载
编辑《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记载了发生在伊逊河川的许多事情,一幕幕的历史活剧曾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上演。这里,是信手撷来的三段故事。
索头部离别索头水
东晋时,中国北方陷入大分裂,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个时候,伊逊河叫“索头水”。
“索头水”之名,是因鲜卑族“索头部”居于河两岸而得。
“索头部”之名,又是因为部众的发式而得。鲜卑其他部落“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而索头部是留发结辫索于头上。
一条用发式命名的河流,养育着两岸留着这种发式的鲜卑人。
在“五胡十六国”的乱世里,索头部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们还是先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吧。
公元304年,一个匈奴人的后代刘渊,在山西建立“汉国”。318年,继位者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319年,前赵镇守襄国(今河北邢台)的大将石勒宣布“独立”,国号也是“赵”,史称“后赵”。
333年石勒死去,儿子继位,其侄子石虎杀了其子自己上台,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
后赵东到海,西到陕甘,南与晋对峙,一时非常强盛,而当时的燕山以北这一带,鲜卑的几个部各占一方,时而相互征战。325年,慕容部联合段部、索头部共击宇文部,宇文部降者数万人,失牲畜百万头。
后赵的强盛,鲜卑的混战,使索头部的首领郁鞠担忧本部的前途,索头部能永远平安地生活在索头川里吗?郁鞠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归顺后赵,投奔中原!
据《晋书》记载,公元336年(建武二年),索头部3万部众在首领郁鞠的率领下,举部离开了久居的索头川,穿过燕山,进入后赵的控制区。
后赵皇帝石虎在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接见郁鞠等索头部首领,封郁鞠等13人为“亲赵王”。随后将索头部3万部众分散到冀州(今河北冀州、高邑)、青州(今山东东阳)等6个州“安置”。
索头部的人们后来怎么样,就不清楚了。清楚的是后赵皇帝石虎十分荒淫残暴,勃也忽矣,亡也速矣,十几年后就覆灭了。
索头部永远消失了,索头水还在长流,直到一个半世纪后郦道元写《水经注》时,这条河还叫“索头水”。
金世宗避暑柳河川
辽金时,伊逊河叫“柳河”。辽代曾在伊逊河边修建驿馆,称“柳河馆”。金代,世宗皇帝曾把柳河川做为避暑之地。
那是1170年(大定十年),金世宗出古北口到柳河川避暑。
《金史》卷6《世宗纪》记载:
五月乙卯,如柳河川。
闰月庚辰,夏国任得敬胁其主李仁孝,使上表,请中分其国。上问宰臣李石,石等以为事系彼国,不如许之。上曰:“彼劫于权臣耳。”诏不许,并却其贡物。
七月壬午,秋猎。戊戌,放围场役夫。诏扈从粮食并从官给。乙已,敕扈从人纵畜牧蹂践禾稼者,杖之,仍偿其直。
八月乙未,至自柳河川。
《金史》记载了金世宗在柳河川避暑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此处理了有关夏国的一个问题。夏国就是西夏,当时向金国进贡称臣。
?五月初五,金世宗带着大批扈从人员来到柳河川。闰五月初一,夏国使者,来到柳河川谒见金世宗,带来了夏仁宗“请中分其国”的表章。
夏仁宗为什么“申请”把自己的国家一分为二呢?这是权臣任得敬胁迫的结果。任得敬以皇太后之父的身份,大权独揽,根本不把仁宗放在眼里,他提出把夏国一分为二,仁宗统治一半,他统治一半,强迫夏仁宗派使者去金国为他求取封册。
金世宗在柳河川的宫帐里看了夏仁宗的上表,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便召来宰相李石商议。李石说反正是别的国家的事儿,又是主动请求的,不如就批准吧。金世宗说:“这是权臣胁迫的结果,是任得敬逼迫这么做的。”他下令退还贡品,不批准把夏国分给任得敬一半的请求。在给夏仁宗的诏书中,暗示仁宗要翦灭贼臣。使者回国后,夏仁宗得知金国支持自己,心里有了底,逮捕了任得敬并迅速处决了。
金世宗在柳河川处理的这件事,粉碎了任得敬篡夺权力、分裂西夏的阴谋。
七月初四,金世宗开始在柳河川秋猎。七月二十,金世宗把征调来伺候他行围打猎的役夫遣回,并诏令扈从人员的粮食一律官方供应,不从民间征集。七月二十七,金世宗又发出一道敕令:扈从人员中放纵牲畜踩坏庄稼的,要施以杖刑,受刑之后还要照价赔偿。
看来金世宗大规模的围猎活动,给柳河川的老百姓带来了扰害,以至金世宗亲自加以处理。从另一个方面看,那时伊逊河川农业已比较发达,不然“蹂践禾稼”就无从谈起了。
将星殒落柳河川
明初,伊逊河仍称“柳河”。
1369年(洪武二年)七月,明朝的第二号军事人物常遇春,突然在柳河川逝世。
明朝的著名军事将领首推徐达,其次就是常遇春。徐、常二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没有徐、常,朱元璋不可能从一个孤儿布衣登上天子的宝座,不可能推翻元朝,统一全国。
常遇春生于1330年(天历三年),怀远(今安徽怀远)人,年轻时当过绿林强盗,后来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此后身经百战,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1364年(至正十四年)朱元璋任命常遇春为副将军,此后与大将军徐达并称“徐常”。
1369年(洪武二年)元月,常遇春与李文忠在大兴州(今隆化县城)夜设“八伏”,大破元军后,又率军直奔上都而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元主先已北走,追奔数百里,俘其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斩之。凡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常遇春和李文忠在上都获大捷后,胜利回师。据《明史》记载,七月初七,大军行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发病,暴疾而亡,年仅39岁。一代将星,就这样突然陨落在这里。
朱元璋听到常遇春暴卒的消息,非常震惊和悲痛。常遇春的遗体从塞北运回南京,朱元璋亲自主持隆重的葬礼,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并在功臣庙里塑像祭祀。常遇春之墓至今仍完好保存于南京紫金山。
铁军长龙绕燕山
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分军队,按照中央军委命令,进驻承德、隆化县地区,建设“沙通铁路”,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含辛茹苦,终于建成一条崭新的铁路。其意义是巨大的。
(一)沙通铁路(即京通铁路)的概况。沙通铁路从1972年10月开工兴建,西起北京市昌平县,经赤峰市,向北接通辽市。全线横贯昌平、承德、赤峰、通辽等15个市县(旗)。是沟通关内外的第二条铁路干线,成为华北和东北地区铁路网络重要组成部分。(二)修建沙通铁路有重大的意义,主要是解决煤和电的问题。(三)本团驻地情况。隆化县有41个公社,315个生产大队,32万人口。我团要涉及的有5个公社,17个生产大队。这里为丘陵地带,温差大,冬季气候比较冷;汉族人口占78%,其他有蒙古族和满族。(四)目前有利方面是。有党的政策;有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大量民工参加铁路建设;地理环境优越和自然物质丰富;战备观念强,民兵组织好;区内兄弟部队多,他们有冬季施工经验等。不利因素有。设计资料缺少,施工安排不便;气候恶劣,缺水比较严重;生活习惯与南方相差大;北方施工经验不足,心中无数等。(五)要求每个同志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为修建沙通铁路多作贡献。
相关资料
编辑《伊逊河的由来》
作者:大智若愚
作品类型:短篇小说
作品状态:已完成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