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音节(syllable)是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由不同音位组合构成,每种语言音节的结构和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经历一次肌肉紧张的过程,由弱到强再减弱。 音节的明确定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当时古希腊和古印度的文法学家开始对音节进行研究和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音节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完善了音节的概念和分类。到了21世纪初,2001年出版的第6版Gimson'...

音节(syllable)是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由不同音位组合构成,每种语言音节的结构和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经历一次肌肉紧张的过程,由弱到强再减弱。

产生

编辑

音节的明确定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当时古希腊和古印度的文法学家开始对音节进行研究和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音节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完善了音节的概念和分类。到了21世纪初,2001年出版的第6版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这本书对音节的论述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使用,它详细阐述了音节的定义和分类。这个定义经历了三千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为我们今天对音节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音节定义

编辑

音节(syllable)是语流中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最自然的听觉单位。它由音位组合构成,是从自然发音到听感角度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音节划分是语音学中的难题,人们每发一个音时喉部肌肉会紧张一次。每种语言音带的结构和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音位组合规律。一个音节可能有一个音位,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有一次由弱到强再减弱的肌肉紧张过程。

结构和类型

编辑

音节结构包括领音、起音和收音,其中领音是肌肉紧张顶点阶段的音,起音是渐强阶段的音,收音是渐弱阶段的音。音的结构类型包括领音、起音+领音、领音+收音、起音+领音+收音。领音通常由元音或紧张度最高的辅音充当,起音一般由辅音充当,收音可以是辅音或元音。一个音节可以没有起音和收音,但不能没有领音。

根据领音和收音的类型,音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开音节、闭音节、元音首音节、辅音首音节、复元音音节和复辅音音节。开音节以元音结尾,闭音节以辅音结尾。元音首音节以元音开头,辅音首音节以辅音开头。复元音音节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合而成,形成一定的过渡音。复辅音音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组成,并位于同一次紧张之中。在音带结构形式中,“辅音+元音”是普遍的形式,其他形式在不同语言中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一些语言只有开音节,没有闭音节,如彝族语、哈尼语、纳西语等。汉语、英语、法语等语言既有开音节也有闭音节,但各种音节的比重不同。汉语普通话中开音节占优势,闭音节较少。法语中开音节占优势,绝大多数音节的领音都是元音充当,成音节辅音只在词末有一些。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对于汉语而言,一个字即为一个音节。例如儿化韵等情况下,一个音节可能不是一个汉字。每个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汉语音节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声母由一个辅音充当,有些音节没有声母,称为零声母音节。韵母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韵头和韵腹都由元音充当,韵尾可以是元音[i][u],也可以是辅音[n][ng]。根据韵母的不同情况,音节分为“开、齐、合、撮”四呼。汉语音节最多由四个音素成分组成,韵腹是必不可少的。音节中没有复辅音,有的音节可能没有辅音声母。每个音节分声母、前母,有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辅音韵尾比元音韵尾少,音节界限分明。

复元音是由两个或三个连续组合的元音构成的音,例如普通话里的kai、xiao。它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不同,因为复元音是一个响度较大的元音和另一个或两个响度较小的元音结合构成的整体,而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肌肉紧张多次,分属几个音。复元音发音时肌肉只紧张一次,构成一个音节。复元音可以分为二合元音、三合元音。

二合元音是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音,常见的是其中一个元音的紧张度较强,另一个较弱,响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响度元音的位置,二合元音可分为前响二合元音和后响二合元音。前响二合元音中,第一个元音紧张度大、响度大,第二个元音紧张度弱、响度小,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移动的终点并不确定。后响二合元音则正好相反,后一个元音紧张度大、响度大,前一个元音紧张度弱、响度小。例如普通话里的[ai][ei]是前响二合元音,而[ia][uo]则是后响二合元音。

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其中中间的元音紧张度大、响度大,而前后两个元音紧张度较弱、响度较小,形成“弱一强一弱”的过程。例如普通话中的[uai][uei]就是三合元音的例子,而英语中没有三合元音。与此相比,法语中没有三合元音,也没有二合元音,音节中的两个相连元音往往分属两个不同的音节。

复辅音是同一个音带内两个或多个辅音的连续组合,这些辅音在同一肌肉紧张过程中,表现出紧张度的渐强或渐弱。复辅音在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中较为丰富,且通常位于音带的开头。其形式有松散和紧密两种,松散的形式不固定,可以包含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辅音组合。在印欧语系中,复辅音更为常见,出现位置自由,可以在音节开头、中间或结尾。例如英语中strand和distinct就是含有复辅音的词。组合后的辅音保持各自的发音,音质没有明显变化,但在音节发音过程中,这些辅音处于肌肉紧张的增强或减弱阶段。如果处在不同阶段上的辅音相连,则它们分属不同的音节,例如汉语中的tiandi(天地)。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不存在复辅音。

音节

汉语的音节结构

特殊的音节

编辑

在汉语普通话中,儿化音和轻声是两个重要的语音现象。儿化音不是独立的音节,而是一个卷舌动作,通常在拼写时通过添加“r”来表示。例如,“玩意儿”拼写为“wanyir”,发音时需要在末尾加上卷舌动作。

轻声则是失去原有声调的独立音节。例如,“你”“我”“他”在发音时分别变为“ni”“wǒ”“tā”,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轻声在汉语中广泛存在,对于区分词义和表达语法意义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元音开头的音节在吐字发音时,通常会在前面加上喉塞音【?】、双唇浊半元音【w】、舌面中浊半元音【j】等以示独立;若存在单音节/双音节歧义还需参考一个、两个完整声调。例如,“里昂”发音为“li|ang [liaŋ]”,“凉”发音为“liang [liaŋ]”。

最后,汉语音节一般以元音作为核心,辅音作为音节核心的情况很少,而且以浊辅音居多。汉语方言或普通话中普遍存在的缩气清辅音语气词“啧”,一般以“啧”代替。

音节

汉语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音节

汉语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音节的拼读

编辑

汉语拼读时,需要将声母和韵母连读,合成一个音节。在拼读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声母要发本音,不能用呼读音与韵母相拼,因为这样会影响发音的准确度;声母、韵母要一气读成,速度要快,不要停顿,这样拼读的音才会准确;有介音的音节要读准介音,不要丢掉介音。以上三点可以用一个拼音口诀来概括:声母念本音,韵母紧紧跟,声韵一口气,保你拼得准。例如,m和a相拼,只需闭住双唇作发m的样子,随后紧接着发a,把m和a连成一口气,中间无间隙,就会准确地念出ma(妈)音来。

拼读方法有三种:两拼法、三拼法和声介合拼法。两拼法是将音节分为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进行拼读,适用于没有介音的音节。例如,zh-uan-zhuan(专)。三拼法是将音节分为声母、介音、韵身三个部分进行拼读,适用于有介音的音节。例如,b-i-an-bian(变)。声介合拼法是将声母和介音看作一个整体,再同韵身相拼合,也适用于有介音的音节。例如,hu-a-hua(华)。

各种方法各有利弊。两拼法韵母是一个整体,便于拼读,拼出的音易准确,这是常用的拼读方法。但是需要记住39个韵母。采用三拼法可以少记一部分韵母,如an、ian、uan、Üan四个韵母,只要会an韵母就可以了。但是三个韵母不必单独记忆,拼读音节时用三拼法即可拼读。不过,这种方法把介音从韵母中提出来了,使韵母的整体性遭到破坏,所以拼读出的音节有时会受一定影响。用声介合拼法也可以少记一些韵母,但是要熟练地掌握29个声介合音。

此外,拼读音节还要确定声调。常用的有两种方法:音节数调法和韵母定调法。例如,“献(xian)”先拼读出这个音节的阴平调xian(先),然后依序数调,阳平调xian(闲),上声调xian(显),去声调xian(献),那么,“xidn(献)”就是要读的调。

声韵配合关系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由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决定。

音节

普通话声韵配合关系粗略情况

汉英区别

编辑

英语单词的词首、词中或词尾有时会出现几个辅音连缀的现象,最多时词首会有3个辅音,例如“spring/spr-/”。词中和词尾最多会有4个辅音,例如“extreme/iks'tri:m/”、“texts/-ksts/”。在夹在两词之间的情况下,会出现7个辅音连缀在一起的情况,例如“Shetempts sfrangers./-mpts str-/”。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音节中不会出现多个辅音连续出现的情况,辅音和元音总是交替出现。因此,要防止人们在读辅音连缀时习惯性地在辅音间夹进一个元音(/ə,i,u/)。例如,“glass”读作/gala:s/,“please”读作/puli:z/,“washed”读作/wofit/。

在汉语中,开音节较多,除鼻音韵尾(n,ng)外,大多以元音结尾;而在英语中,单词中闭音节较多。因此,许多人们在读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感到不习惯,往往在辅音之后加上一个元音。例如,“work”读作/w3:k./,“large”读作/la:dsi/,“help”读作/helpu/。这种发音习惯在朗读时显得具有“中国特色”。

此外,还要防止人们在读词尾的塞音时爆破声过响,送气音送气太强,擦音拖音太长,浊音太重。这些发音特点与母语的习惯有关。汉语的音节总是离不开元音,而英语里有些成节音,如/m,n,ŋ,I,r/可以在省略掉元音的情况下与阻塞音构成音节。这些音节总是非重读的,位于重读音节之前或之后,需要读得轻、读得快、读得含糊。例如,“conversation/kŋvə'seiʃn/”以上差异源于汉英音节结构的不同。

音节理论争议

编辑

无音说

古希腊文法学家认为音节是由一个元音或一个元音与一个或几个辅音联合构成的语音单位。然而,这种理论无法揭示音节的本质,也不能解释英语中实际存在的辅音成音节现象,如英语中的鼻音、舌侧滑动音和齿龈后滑动音,它们本身就具有音节的成韵品性,可以与之前的阻塞音相拼,在没有元音的情况下构成音节。另外,/j,w/从音位学的观点来看属于元音,但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看应归为辅音类。因此,“元音说”并不是普遍可行的音节理论。

响度说

该理论将音节的响度性质视为音节的根本成因和音节定义的基础。它认为语音的响度是构成音节的基本因素,语流中各音因响度不同而显现出来的一个响度起伏——响度弧,就是一个音节。响度弧上响度最大的音就是音节的核心,响度弧间响度最小的音就是音节的界限。然而,该理论无法说明音响在一个音上的变化,也就无法确定音节之间精确的界限,遇到元音相邻的情况更是无法解释,如reality /ri'æl·ə·ti/,piano /pi·æn·əu/。因此,该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开度说

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根据语音发音时口腔或鼻腔的开度及语音间开度不同而显示的邻接关系来确定音节。这种理论重视每个音在音节构成中的功能,可以说明辅音成音节以及多数情况下音节间辅音的归属问题,但无法揭示音节的本质。

呼气说

该学说认为音节是一次呼气发出的声音,因此人们在说话时,每次呼气都会产生一个音节。音节的界限出现在呼气最弱的地方。然而,实验表明,在包含两个响度峰的词中,只有一个胸搏的事实。有人批评这种理论过于简单化,并认为话语中的音节并不总是与肌肉活动程度一一对应。因此,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语言学概论. 2021: 47-49. (3)

[2]语音识别及语音可视化技术研究. 2017: 179.

[3]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2020: 1.

[4]A.C.Gimson语音体系研究[M]. 2020: 95-97. (3)

[5]播音主持语音发声. 2022: 62-63. (2)

[6]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2021: 72-24. (3)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984/

Like (16)
词条目录
  1. 产生
  2. 音节定义
  3. 结构和类型
  4. 特殊的音节
  5. 音节的拼读
  6. 声韵配合关系
  7. 汉英区别
  8. 音节理论争议
  9. 无音说
  10. 响度说
  11. 开度说
  12. 呼气说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