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辖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千米,西与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毗邻,东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东西长约700千米,南北宽500千米,总面积20.26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111.93万人。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为“...

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辖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千米,西与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毗邻,东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东西长约700千米,南北宽500千米,总面积20.26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111.93万人。

名称

编辑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为“高原上的河流”。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

秦汉至南北朝

秦时期,今锡林郭勒盟一带的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锡林郭勒盟,但其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州;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又为鲜卑部辖区。

三国时期,今锡林郭勒盟一带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今锡林郭勒盟一带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期,锡林郭勒盟北部、东部为东突厥占据;西部与南部为隋朝奚部(库莫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

唐朝时期,锡林郭勒盟南部属河北道北境,北部归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南境定襄都督府、桑乾都督府所辖;唐天祜四年(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王朝,今锡林郭勒草原归其管辖,并开通了以青盐为交易的蒙盐道。

五代十国时期,归属契丹上京临潢府黑车子室韦辖地。

宋代,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

金代,锡林郭勒盟北部为弘吉刺部所居;南部镶黄旗一带属宣德州,正蓝旗一带属西北路招讨司;西部为汪古部所居。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即汗位,号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新建立的蒙古汗国领土广阔,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到阴山,北连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今锡林郭勒盟地区成为蒙古汗国的重要地区;泰和七年(1207年),为了防御北方蒙古各部的侵犯,金修建长城,史学上称之为“界壕",共有三条,总长近万里,经过今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阿巴嘎、苏尼特右、镶黄、太仆寺、正蓝等旗和多伦县境内。嘉定六年(1213年)秋,蒙古军仍按上次进军路线出兵,取宣德(今河北宣化县),击败金兵于怀柔(今河北怀来县),作战路线贯穿今锡林郭勒盟地境。

元朝初,锡林郭勒盟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锡林郭勒盟一度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元顺帝退回长城以北以后,锡林郭勒盟一带史称北元。

明清时期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据。成化十六年(148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蒙古诸部,分封诸子设六万户,该地属察哈尔万户和永谢布万户,达延汗驻帐察哈尔,统领蒙古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

清代,1635年,皇太极破察哈尔部,即将部改置为旗驻义州(今辽宁省义县);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该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崇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设察哈尔特别区,锡林郭勒盟及察哈尔十二旗群,隶属察哈尔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将察哈尔特别区改置为察哈尔省,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左翼四旗、四牧群划归察哈尔省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冬,日本侵略军侵占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地区;翌年2月,日军唆使德穆楚克栋鲁普设立伪“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锡林郭勒二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蒙古军政府’’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锡、察二盟隶属“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即史称“伪蒙疆政府"),锡察二盟则隶属“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本地成立察哈尔盟民主政府和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前,锡、察二盟隶属察哈尔省民主政府。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锡、察二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辖十一个旗,察哈尔盟民主政府辖九个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将锡林郭勒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

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

1969年,将锡林郭勒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林郭勒盟。

1980年5月,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划归锡林郭勒盟。

1983年10月,撤销阿巴哈纳尔旗建置,设锡林浩特市。至此,锡林郭勒盟辖九旗、一县、二市,至今未变。

1993年2月,建立乌拉盖开发区,2005年撤销开发区更名为乌拉盖管理区。2001年5月,建立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千米;西与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毗邻;东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距北京直线距离460千米。锡林郭勒盟介于东经111°59′~120°00′,北纬42°32′~46°41′,东西长约700千米,南北宽500千米,总面积20.26万平方千米。

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地图

气候

锡林郭勒盟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易干旱,夏短温热且降水不均,秋季凉爽但霜雪早,冬季寒冷多雪。气温方面,锡林郭勒盟年平均气温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一般介于0~3℃之间;1月最冷,平均气温达-17℃以下,北部地区多在-20℃以下;7月最热,平均气温达20℃左右。降水方面,锡林郭勒盟雨季短促,平均年降水量200~350毫米,集中在6~8月,期间降水总量占一年的70%。风速方面,锡林郭勒盟也是高原地区最大的风区,盛行偏西风,全年大风日数60~80天;年平均风速除中部、东乌珠穆沁旗西部和多伦县外,均达4米/秒以上;西南部达5米/秒以上,最大风速普遍达24~28米/秒。日照方面,锡林郭勒盟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西部在3200小时以上;南部在2900~3100小时之间;其它地区在2900~3000小时之间;中部和东部不足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大部达70%以上。

地质

锡林郭勒盟由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尤其是新生代河湖相和风成砂、风成黄土的掩盖,致使其原始褶皱山区地形不显著,再加其经过长期的剥蚀、风化、准平原化作用,山的相对高差仅为数十米,最大不过数百米,缺乏高峻的山脉和明显的沟壑,形成老年期地貌。锡林郭勒盟地区跨越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化德一赤峰深大断裂为界,南部为地台区,北部为地槽区。中元古代时期,化德一赤峰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属高家窑一乌拉特后旗一化德一赤峰深大断裂带中段的一部分,断裂性质为先张后压,断裂类型为大断裂;早生古代时期,加里东期北部洋壳向华北地台之下消减,构成温都尔庙一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和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分界线;晚古生代时期,浑善达克深断裂带断裂性质为压性,断裂类型为超岩石圈断裂。

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地层发育较全,除三迭系未被证实其存在之外,早自太古界,晚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地层总厚度大于82910米,境内地层大致以北纬42°线为界,南部为华北地台北缘,属华北地层区张家口小区;北部为中亚一蒙古地槽,属天山一兴安岭地层区的内蒙草原分区镶黄旗一赤峰小区、阿巴嘎旗小区,部分西拉木伦河小区及兴安岭分区的东乌珠穆沁旗小区、西乌珠穆沁旗小区和部分林西小区,各形成不同的沉积建造和生物群特征。锡林郭勒盟地区岩浆岩分布极为广泛,出露面积约占区内基岩出露面积的一半左右,按成因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喷出岩沉积形成地层。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台区侵入岩分布有限,在太仆寺旗东井子一带有中元古代晚期超基性岩的分布,但规模小,喷出岩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地槽区,以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早期侵入活动最为强烈,成矿作用也最为重要。

地形地貌

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形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单元组成。锡林郭勒盟地势坦荡,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高差较小,海拔900~13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与赤峰市交界的古如格苏乌拉,海拔1967米;最低处在东乌珠穆沁旗宝拉格苏木奈日木德勒嘎查以南,海拔839.7米。按地貌形态,锡林郭勒盟可分为低山丘陵、波状高平原、层状高平原、熔岩台地、冲击平原、内陆盆地和沙地等。

低山丘陵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分布于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呈北北东—南南西向,是锡林郭勒盟与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的分水岭。该区由大兴安岭支脉苏克斜鲁山地构成,低山、丘陵、河谷、平原错落分布,整体可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自宝格达山到扎木廷高尔,长80千米,宽65千米,海拔1300~1700米;南段从沙尔哈达以南至达青牧场,长180千米,宽40千米,海拔1400~1800米。

锡林郭勒盟

大兴安岭北麓·西乌珠穆沁旗

察哈尔低山丘陵

察哈尔低山丘陵是阴山山地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面积为20051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10.04%。该区地貌主要特征为侵蚀低山丘陵,其中,山间盆地、宽谷、洼地和洪积、冲积平原面积较大;山势和缓,山顶浑圆,海拔1300~1700米,相对高差50~150米,最高峰是太仆寺旗的大黑渠山,海拔1802.7米。

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平顶山

巴龙马格隆丘陵

巴龙马格隆丘陵区,分布于锡林郭勒盟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线上,长约550千米,宽为5~60千米面积为21107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10.57%。该区中段海拔较高,东西两侧较低,平均海拔1100~1300米,相对高差为40~100米,最高处在阿巴嘎旗北部乌兰敖包,海拔1680米。

高平原

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

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分布于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的西北部,锡林浩特市中北部和阿巴嘎旗的东部,面积为33874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16.97%。该区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区内盆地、干河谷、低洼地交错排列,形成地面高差不大、微具起伏的波状高平原,其中宽谷洼地十分发育,海拔1000~1300米。

锡林郭勒盟

西乌珠穆沁平原

苏尼特层状高平原

苏尼特层状高平原属乌兰察布高原的一部分,面积为41202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20.63%。该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呈阶状下降,其间有2~3级平坦面,呈现出层状平原化特征,海拔1100~1300米,以二连浩特一带为最低,海拔903米。在层状高平原内部,海拔常低于高原面20~40米。

台地、盆地、河谷地

阿巴嘎熔岩台地

阿巴嘎熔岩台地可分为白音吐嘎和灰腾梁两个熔岩台地地貌小区,总面积为8676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4.35%。该区内台面、台间洼地与谷地相间分布,其中台面海拔高度为1100~1300米,高差50~160米。

乌拉盖、二连盆地

乌拉盖、二连盆地位于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北部地区,包括乌拉盖盆地、二连盆地二个地貌小区,总面积为32877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16.46%。乌拉盖盆地又称索林淖尔盆地,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中南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中北部,长约170千米,宽约50千米,总面积为20505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10.12%;海拔840~950米,最低处在宝拉格苏木奈日木德勒巴嘎以南,仅8397米。二连盆地位于二连浩特市以东,近东西向延伸,宽约40千米,长近百余千米,面积为8337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4.18%;整体海拔为850~1000米。

锡林郭勒盟

乌拉盖·野狼谷

河谷地

锡林郭勒盟有滦河流经,流经的谷地为侵蚀洼地,地表平坦,河谷洼地宽1~2千米,河谷地面积为4780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2.39%。

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又称为小腾格里沙地,分布于多伦县、正蓝旗等地东北部,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地的南部,东西长约280千米,南北宽约40~100千米,面积为23564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11.80%。该区地势东高西低,海拔1150~1500米;沙丘有垄状和岗阜状,以固定沙丘为主,约占85.16%,一般高为5~25米;沙地西部以半固定沙丘为主,并有流动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呈斑点状分布其间。

锡林郭勒盟

浑善达克沙地

嘎亥额勒苏沙地

嘎亥额勒苏沙地,分布在西乌珠穆沁旗,长约150千米,宽为10~15千米,面积为1608平方千米,占全盟总面积的0.81%。沙丘分布于冲积、湖积平原上,地貌形态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间也有大小不等的湖泊分布,海拔1030~1100米,相对高差5~15米。

水文水利

河流

锡林郭勒盟主要河流有20条,东部的大兴安岭和南部的阴山山地相连构成了分水岭,以北为高原内陆水系,以南为外流水系。全盟主要有滦河水系、乌拉盖水系和呼尔查干诺尔水系,其中,滦河为外流水系,其它为内陆水系。

滦河水系

滦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独石口东南,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流长约254千米,流域面积为6365.5平方千米,占全盟总流域面积的10.96%。滦河在正蓝旗境内称为闪电河,河宽7~20米,河谷宽4~7千米,进入多伦县后与黑风河汇合称滦河,在大河口又与吐力根河汇流。

乌拉盖水系

乌拉盖水系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内陆水系,发源于宝格达山,向西流入乌拉盖戈壁。乌拉盖水系较大支流有彦吉嘎河、高力罕河、巴拉格尔河、吉林河、锡林河等,其中,彦吉嘎河、高力罕河、巴拉格尔河均发源于西乌珠穆沁旗南部大兴安岭山地,由南向北流,上游河道3~10米,河谷2~4千米;吉林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境内大兴安岭山地,流向由南向北,河宽2~4米,谷宽1~2千米,下游谷宽2~4千米,无明显河槽;锡林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境内,锡林郭勒盟境内河宽3~6米,谷宽2~5千米,河道比降1/500~1/1000,流至巴彦宝拉格苏木查干诺尔消失。

呼尔查干诺尔水系

呼尔查千诺尔水系主要包括巴音河和恩格尔河。巴音河由灰腾河、高格斯台河汇合而成,发源于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东缘,由东南向西北流入呼尔查干诺尔湖,河宽3~10米;恩格尔河发源于正蓝旗浑善达克西部沙地,下游河谷宽2~3千米,河宽2~5米,向北注入呼尔查干诺尔湖。

其它水系

锡林郭勒盟其它水系指分布于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太仆寺旗的小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773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13000平方千米,单位面积产水量为0.5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7173/

(22)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自然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低山丘陵
  15.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
  16. 察哈尔低山丘陵
  17. 巴龙马格隆丘陵
  18. 高平原
  19. 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
  20. 苏尼特层状高平原
  21. 台地、盆地、河谷地
  22. 阿巴嘎熔岩台地
  23. 乌拉盖、二连盆地
  24. 河谷地
  25. 沙地
  26. 浑善达克沙地
  27. 嘎亥额勒苏沙地
  28. 水文水利
  29. 河流
  30. 滦河水系
  31. 乌拉盖水系
  32. 呼尔查干诺尔水系
  33. 其它水系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