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武当山是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的山峰,被誉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山、谢罗山等。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千米,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市境内,汉江中下游流域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10°14′,北纬32°23′—32°33′。东接湖北省襄阳市,西靠十堰市区,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临丹江口水库,总面积312平方千米。 武当山地处亚热带季风...

武当山是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的山峰,被誉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山、谢罗山等。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千米,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

武当山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市境内,汉江中下游流域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10°14′,北纬32°23′—32°33′。东接湖北省襄阳市,西靠十堰市区,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临丹江口水库,总面积312平方千米。

武当山

气候

武当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属性,气候湿润多雨,雨热同期。从丹江水库至天柱山峰顶,气候呈垂直层带,兼有局部小气候。武当山气温随山势的增高而递减,海拔平均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5摄氏度,而武当山的降水量则随山势的增高而增加,海拔平均上升100米降水量则增加25毫米,迎风坡的降水量大于背风坡。武当山气候区按海拔大致分为高、中、低三层。高层海拔为1200-1612米,年平均气温7.7-10.0°C之间,无霜期163-194天;中层海拔为750-1200米,年平均温度10.0-12.0°C,无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低层海拔在75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2.8-16.0°C,无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武当山因秦岭、伏牛山、岗峦作屏障,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再加上景区内汉水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所以武当山水域附近的气候呈冬暖夏凉的特点。

地质

武当山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南部,毗邻扬子板块北缘。山群地层是厚达千米的中上元古界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及沉积砂页岩的变质岩。武当山的隆起具有复式背斜构造特点,以近北西、北东向的两组断裂为主导,局部派生出东西向、北东向等小规模断层及节理裂隙,最终致使区域内地层岩石支离破碎,后又经受多次内外应力的冲击,最终形成各种峰林石柱景观。受地壳构造运动影响,武当山经历了4次上升期和3次稳定期的应力作用,这不仅让武当山在垂直方向上留有6级夷平面,其岩石结构、构造和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中酸性火山岩变质成灰色绢云石英钠长片岩,基性岩变质成暗绿色的绿泥钠长片岩,砂页岩变质为绢云石英片岩等。

地形地貌

武当山属于秦岭大巴山的余脉,整个山系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武当山包含七十二峰-二十四涧-三十六岩体系,山系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1座。武当山景区以老君堂至五龙宫一线为界,北部为汉江丘陵谷地,海拔在100-500米之间,南部为武当山地,以主峰天柱山为主,四周环绕着72座山峰,天柱山的海拔为1612.1米。武当山的冰川遗迹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景才聘教授于1950年首次发现并著文论述。其中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正地貌的角峰、鱼脊峰等和负地貌的冰斗、冰窖、冰蚀盆地、冰川U谷等地貌,在武当山的丘陵谷地的侵蚀面上分布有冰川堆积遗迹。

水文

武当山地处汉江流域中游的核心段,北部的丹江在此汇入汉江。武当山地区有二十多处溪涧,以武当山为发源地的水系主要有3条,即剑河、东河、九道河,二、三级支流有5条,即观音堂沟、冷水沟、黄连树沟、沙沟河和东沟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在52.5%-68.6%之间,河流径流量约为353毫米。由于流域谷狭坡陡,河道比降大,因此河流属于季节性河流,暴雨时河水猛涨、雨后河水骤退。武当山地下水缺乏,只有少量裂隙水,冬春季节除潭涧外,大部分河流都会断流。由于地形高差较大,因此河流的砂砾淤积较少。

植物

武当山地处中国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位于秦岭大巴山地丘陵栎类林、巴山松、华山松林区。景区内南北植物混杂。武当山植被呈垂直结构,海拔在1200-1612米之间为巴山松、锐齿栎林带。海拔在750-1200米之间为多优势树种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在500米以下为含有少量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栓皮栎林带。武当山有植物758种,其中水杉、珙桐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银杏、香果树、篦子三尖杉、金钱松、山白树、榧树、水青树、鹅掌楸等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天竺桂、华榛、金钱槭、领春木、天目木兰、蝟突、楠木、红椿、核桃楸、豆腐柴、刺五加等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据调查,武当山景区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共计24科,46种,453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的有68株,野生的有367株。位于南岩老虎岩前的一株银杏树,胸径1.35米,高约20米,树龄约600年以上,被誉为“武当银杏之王”。武当山又被称为“天然药库”,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400多种中草药存于武当山。根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显示,武当山全山有药材617种,其中包括天麻、七叶一枝花、绞股蓝、何首乌、灵芝、黄连、天竺桂、千年艾、巴戟天等名贵药材。

动物

武当山有鸟类130余种,兽类49种,昆虫1055余种,鱼类87种。其中包括金钱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凤头鹰、灰林鸦、长耳鸦、猕猴、水獭、果子狸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武当山地区还生存着一种濒临灭绝的两栖动物,名叫大鲵,俗称“娃娃鱼”。

历史沿革

编辑

武当山是中国文化遗产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经过历史长期发展演化而成,具有宗教和皇家双重特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武当之地设置了武当县。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武当山成为了求仙学道者的修炼之地,宋代开始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之处。

唐朝时期

武当山的建设始于唐朝,当时的武当山以五龙祠为核心,全山的景观节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呈散点状布局,但尚未构成景观体系。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诏令均州太守姚简在武当山祈雨灵应,敕建五龙祠,之后相继建成了太乙、延昌、神武公、威烈王、黑虎庙等宫观庙宇。自玉虚宫经天柱峰西至房州的古韩粮道是唐代武当山山上的主要道路,随宫观落成而形成。唐乾宁年间(896年—897年),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武当山也成为唐肃宗、代宗两位皇帝用来“奉国师之隆仪”的地方。据记载唐朝时武当山的南岩、紫霄等福地已经被发现,其地位远不及五龙祠。自唐代以后,武当山得到了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历代皇室均会直接扶持并经营武当道场。由于五龙祠和武当道场的兴建,该地道教活动越发丰富,武当山道教音乐也因此逐渐形成。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武当山得到扩建,形成“五龙一南岩一紫霄”三足鼎立的景观格局。

宋朝是武当山真武信仰兴起和武当道教的形成时期。据相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武当山九宫皆备,已建成“五龙宫”“紫霄宫”“南岩宫”“王母宫”等宫及“佑圣观”“云霞观”“太上观”“威烈观”“玉仙观”五观和“自然庵”“大顶圣坛”等建筑。宋真宗曾下诏将五龙祠升为五龙宫,命和中道士重修紫霄宫。

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元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为“武当福地”。元仁宗自命“受命天地合德”,格外青睐武当山,不仅亲自召见了武当山道士,还直接管理武当事务。在此背景下,武当道教和建筑得到复兴和发展。元代的武当山已建有80多处屋宇,建成十六宫、十九观、十一庵、十九庙、四祠、十道院、三寺院、五亭、六台、一坛、十二池、三井、二十四桥,形成了一个景观体系。元代的武当山开始有规模有组织地修建武当神道。道士张守清对武当山的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不仅打通了“山趾绞口一紫霄宫一南岩一五龙宫一山趾嵩口”的两条上下山的道路,而且南岩宫的道路“石径”也完成。由于五龙宫在前朝的特殊地位,武当山神道以西神道为主要上山神道,道路格局初步形成。从元代隐士罗霆震所著诗集《武当纪胜集》,武当山的游览顺序应为由嵩口经五龙宫至南岩宫,下山经紫霄宫至山趾绞口。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武当山景观布局还未完全和真武故事结合。

明朝时期

明朝是武当神道的定型时期,经过元明两代两大派道士的长期同室咏讽经乐,相互吸收,最终形成了武当道乐。武当道乐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武当山事宜被纳入皇室官府议事日程,武当山的修建达到鼎盛。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因政治原因崇奉玄武,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等人率20余万军民,采用皇家规制在武当山修建道教建筑群。这次修建工程,全部由朝廷统一安排,历时13年修建完成,共建成7座大型宫殿、9座道观及36座附属庵堂、72座岩庙和数百计石墙牌坊。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武当山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之后有6位皇帝都在登基之年朝拜、致祭真武大帝。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武当山被封为“治世玄岳”,尊为“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标名于世,成为道教第一名山、天下第一仙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

明代新开辟的神道并不多,大都是在元代武当山神道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筑、维修。为方便朝山,明代的神道旁还建有供香客和游人休息的亭台和居所。这一时期经天门直上金顶的东神道取代了以五龙宫为中心的西神道成为武当山的主干道。由于五龙宫距天柱峰较远且与真武传说联系不大逐渐被忽视,明朝的武当山最终形成了以太和宫为中心、以紫霄和南岩为重要景观节点的山上景观格局,和以净乐宫、玉虚宫为中心景观节点的山下景观格局。

清朝时期

明末清初,武当山各大宫观多毁于兵火,道众锐减。清朝时期,由于清代皇帝有意抑制武当山的发展,其地位也因此下降。武当山景观因兵灾匪患或年久失修而焚毁或坍塌。尽管清朝的康熙皇帝和地方官、道众及信士等人都对其曾世家保护但仍未能恢复到明朝时期的建筑规制。清代对于武当神道的维修重点是一天门至金顶的神道,新修了从朝天宫至东沿百步梯、分金岭至金顶约4千米的神道。清朝末期,武当山遭遇战火,全山仅存3000余间殿宇。西神道沿途毁坏严重,东神道山下部分也多遭到破坏但总的来说从净乐宫至太和宫的景观格局总体上没有改变。武当山乐师大多还俗或流入民间从事庙会和斋幽活动,使得这一时期的道乐与当地民间音乐产生了接触。

武当山的文化遗物大多毁于兵燹(xiǎn)。明代的文化遗物,在明朝末年遭到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特别是金、银、珠、玉等贵重像器大多已流失。

近现代时期

近代战事纷纭,社会动荡,统治者无力顾及武当山,而对于武当山的保护与修葺只能依靠地方官口道士募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国民党师长范石生同专员李国钧决定将武当山庙产充公,派人驻扎在武当山,设立武当山财产“保管处”,之后又肆意砸毁像器,毁尽磴道铁索,破坏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1938一1945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及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驻扎武当山山麓的各宫观时,部分官兵以“破除迷信,铲除偶像”为名,肆意乱拆宫观,并将宫观内的泥木像砸毁。当部队需要转移至四川时,将太子坡以下的各宫、观、庵、祠里的大部分铜质像器用马车运转到了重庆兵工厂。最后一批铜像运至陕西安康时,因涨水风大不能过江,被抛置江边。1948年,武当山只剩下了庙房2000余间和数百处残垣断壁遗址,道众200余人。1949年之后,武当山元和观、玉皇阁、磨井针等多处的塑像像供器,遭到不同程度的砸毁和变卖。1951年土地改革期间,武当山宗教活动基本中断,很多乐器或被调走、携走、损坏。

1966年-1976年,武当山的道教活动被禁止,大多道士离庙他往,庙宇被改造成村委、学校等公共建筑,文物古迹再次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及遗址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各级政府拨款对武当山的宫观建筑进行维修,改变了武当山宫观残破不全的面貌,但距明朝鼎盛时期的面貌和建筑规模依然相差甚远。国务院先后将太和宫金殿、紫霄宫、玄岳门、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将武当山的全山山建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丹江口水库的蓄水成功,武当山山下一些古迹建筑被淹没摧毁,但山上的古迹建筑依旧存在。

景区布局

编辑

武当山景区可分为太极湖、玄岳门、太子坡、南岩宫(紫霄宫)、金顶、五龙宫、琼台七大景区。太极湖景区位于武当山北麓脚下,剩下的六个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玄岳门景区、太子坡景区、五龙宫景区、南岩景区、金顶景区、琼台景区六大景区。其中冲虚庵位于玄岳门景区的最北端,玉虚宫在冲虚庵东南侧。太子坡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纯阳宫、天云楼、复真观、天池楼。五龙宫景区位于武当山景区的中部偏东,以五龙宫较为知名。南岩景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的紫霞宫、南岩宫、天一真庆宫石殿、两仪殿、太上岩、龙首岩等景点较为知名。金顶景区位于南岩景区东南部,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部,景区内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黄龙洞、朝天宫、三天门、朝圣门、灵官殿、太和宫、朝圣拜殿、皇经堂、天仙洞等景点。琼台景区中相对知名的景点是位于景区最南部的八仙观。

武当山

武当山景区分布图

建筑特征

编辑

布局特征

武当山建筑群是依山布局、城境相映的山岳型古建筑群,建筑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处,利用武当山地形地势特点,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由历代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由皇室派专员管理,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的世俗和宗教的建筑和艺术成就,不仅代表了中国上千年艺术和建筑的高水平,也构成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

武当山风景格局用叙事手法再现了真武修道的历程,从山脚到峰顶,各宫观建筑单元按照真武出生、出家修炼、得道飞升、琼台册封、坐镇天下的故事情节推进,并用完整的石板官道(朝山神道)贯通。如静乐宫和紫云亭为纪念真武在此出生,紫霄宫传说是真武的修炼之地,南岩宫是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太和宫金顶则是真武冲举于此,乘乘華上朝天阐的地方,五龙宫是玄帝升真之时,五龙巧驾上升之处,玉虚宫得名来自于真武神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虚相师"。还有其他庙观如磨针井是紫元真君点化真武的场所,太子坡复真观是真武做太子时读书之处。故事的发生发展与武当山山体空间进程相吻合,故事情节也随着山体空间高程的加高而推进,最后在武当山最高峰一一天柱峰金顶达到高潮。武当山建筑与中国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一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建筑群,它是研究明代初期政治和中国宗教史的重要物证。

建筑形制

武当山古建筑群由道宫、道观、庵祠堂庙楼阁寺、岩庙洞庙石窟、门殿坊亭台坛关、古道古桥、庄村镇铺堰塘官界多种类型组成。其中宫的级别最高,并且每一座主宫都有其封号,如玄天玉虚宫、大岳太和宫等。建筑群以宫观为核心,大多数宫观建筑建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周边分布着庵堂和神庙等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建筑在布局结构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每个建筑具有结构方正对称严谨的特点。建筑用材广泛,有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等,但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用木立柱,木横梁构成建筑骨架,斗拱是建筑的重要构件,同时搭配红墙绿瓦。而建筑内部有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图案构成的装饰,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主要景点

编辑

太极湖景区

太极湖景区位于武当山北麓脚下,是一个包括城市基设施( 路、桥、坝、隧道)公共建筑、房地产、商贸、特色产业、旅游及中高端休闲度假区综合开发的大型建设项目。景区可分为休闲度假区、旅游配套区、生态公园区、运动公园去、水上游乐区和太极湖新区,景区总规划面积为67平方千米,景区尚在开发建设中。太极湖景区以武当山风景区为依托,以丹江水库为基底,拥有“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资源格局,景区已开放太极湖码头、老子公园景区、太极三岛等景点,开辟了两条水上观光线路。

玄岳门景区

玄岳门景区位于武当山北麓,濒临丹江口水库。以冲虚庵、玉虚宫为主要景点。上下约6千米,海拔200米左右。玄岳门景区是游客集散中心,也是武当山风景区的门户。

冲虚庵

冲虚庵位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金花树村,坐北朝南,背倚终南山,面对九龙山,东临汉水,西邻“治世玄岳”牌坊。冲虚庵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庵堂,建筑面积为874.9平方米,包括祖师殿、吕祖殿、东西配殿、东西道房、西厢房等建筑41间。据山志记载,该庵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旧址上重修,后又在万历年间以及清乾隆、嘉庆年间进行了不同规模的重修、增修和扩建。在庵前,有一口名为“舜井”的水井和一棵元代古柏,相传这棵古柏每百年才开花一次,花蕾如金,灿烂夺目,被俗称为“金花树”。1956年,冲虚庵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

冲虚庵

玉虚宫

玉虚宫位于武当山北麓5平方千米的盆地之上,全称“玄天玉虚宫”,因明清时期常有军队驻扎在此,又称老营宫。玉虚宫占地面积约15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4平方米。建筑采用宫廷建筑法式,利用盆地平坦地势,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局,为五进三路院落。玉虚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一宫,相传该地曾是张三丰的修炼之地,明朝时期,武当道教常在此举办斋醮(jiào)活动。玉虚宫的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在中轴线上,因战争等原因,现存建筑及遗址有碑亭、御碑、中轴线上的五座宫殿的石作殿基以及宫墙东侧东道院也称东宫、宫外的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五座殿尚存的父母殿为清代时重建的2层砖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2间,通高9.84米。1992年6月,玉虚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抢救工程之一。

武当山

玉虚宫

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历时一年建成。明嘉靖年间玉虚宫进行了扩建,建筑达2200间。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二月,明孝宗在玉虚宫修建了长达49昼夜的“吉祥好事”斋醮,花费了3000多两白银。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时,玉虚宫遭受火灾,导致其轴线主要建筑被烧毁。清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玉虚宫再次遭到了大火,使其附属建筑全部化为灰烬。1935年的夏季,玉虚宫遭受了山洪暴发的袭击,导致数十万方沙泥淹没了大片房屋。清代时对玉虚宫的山门、父母殿、云堂、配房等43间建筑进行了重建。

太子坡景区

太子坡景区从玉皇顶至玉虚岩约15千米。这一景区包括复真观、纯阳宫(又名磨针井)、太和宫等景点。这些建筑基本上是按照《真武经》中真武(太子)修真的故事布局的。各建筑单元大小疏密,各具特色。因长期失修,大部已毁,仅余部分残破建筑物及遗址。仅磨针井、太子坡等处经过维修,恢复了旧观。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931/

(26)
词条目录
  1. 自然地理
  2. 位置境域
  3. 气候
  4. 地质
  5. 地形地貌
  6. 水文
  7. 植物
  8. 动物
  9. 历史沿革
  10. 唐朝时期
  11. 宋元时期
  12. 明朝时期
  13. 清朝时期
  14. 近现代时期
  15. 景区布局
  16. 建筑特征
  17. 布局特征
  18. 建筑形制
  19. 主要景点
  20. 太极湖景区
  21. 玄岳门景区
  22. 冲虚庵
  23. 玉虚宫
  24. 太子坡景区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