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位于吉林省中部,全市总面积24744.6平方千米。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为910.19万人,下辖7个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地为长春市人民大街10111号。
名称来历
编辑长春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这里生长着一种长春花,就是蔷薇花,故名长春;二、辽朝皇帝经常在这里进行春猎,设长春州。清朝中叶,大量的关内农民来到这里开垦,大家称这里为长春堡。为方便管理,清朝在1800年设长春厅,城名宽城子。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时期
远古,在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长春就出现原始人类“榆树人”。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纺织技术和原始农业(左家山遗址)。夏商周时期是北方肃慎族生活过的地方。新石器时代。长春地区原始人群已由采集经济转向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聚落。长春地区新石器遗址共发现16处,其中,农安县左家山遗居发现最早的原始聚落。
秦汉至南北朝
秦朝时期该地域还属北方肃慎族。汉元帝建二年(公元前37年)位于余部高建立的政权与夫余国往来频繁,曾一度服夫余。太和十八(494年)余王往商句丽后,高句丽尽占夫余国领土,夫余后期王城降为一般城市。南北朝,扶余为高句丽所并,部分地区入高句丽扶余城。
隋唐至宋元
唐朝,属渤海国扶余府,为渤海国的边防重镇。唐就封元年(666年),唐高宗进军辽东征讨高句丽,高句丽亡。高丽统长春地区170多年。
后梁贞明地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后改称辽。辽王朝成立后,不断向外扩张,伐女真,灭渤海,尽占辽东,南进中原,占领了东北全部和华北大部分土地,与北宋王朝、西夏王朝并立。辽王朝初期领有“部族五十二,属国六十”,是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国家。
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攻陷夫余府时,将夫改余府称黄龙府。辽末女真族兴起,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黄龙府被女真族攻占,辽天会五年(公元1125年)辽亡。辽王朝统辖长春地区近200年。金国建立,曾定都黄龙府。
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改济州为隆州。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将州升为府,改为隆安府,属上京路,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蒙军与宋军联合攻金,金亡。金王朝统辖长春地区近100年,耶律留哥统长春地区20年。元朝,元代设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抚州府。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三万卫管辖。永乐元年,属奴儿干都司亦东河卫,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属兀良哈三卫。明朝末年,属蒙古科尔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清初,朝廷设柳条边,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属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封地。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土地开始被大面积开发,人口剧增。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7月),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镇。管辖东起穆什河(今沐石河),西至巴延吉鲁克山(今大屯山);南起伊通边门(今新立城水库),北至吉家窝铺(今农安县巴吉垒乡)的一片面积约七千多平方千米的垦区。随着垦区的不断扩大,长春厅的政区也不断增大。
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治所迁至宽城子。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挖城壕、建筑城垣,长春城成型。清同治八年(公元1896年)6月3日清政府外交大臣李鸿章,在圣彼得堡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将铁路从俄国的赤塔以东、穿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葳。9月8日,清政府与华俄道胜银行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程章程》1898年3月,又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允许沙俄从东省路干线修一条南部支线,即哈尔滨至长春至大连间铁路。
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改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北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吉林省。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长春府改称长春县,置县公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立长春市政公所,实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东北抗联和苏联红军进驻长春,伪都长春光复;12月20日,国民政府在长春市设置长春市政府,隶属吉林省,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21日,长春市改为长春特别市。1949年3月11日改称长春市,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隶属吉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1954年8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长春市改为吉林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到长春,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省会。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双阳县、九台县、德惠县、农安县和榆树县划归长春市管辖,长春实施市管县体制。“文革”期间,1968年3月6日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并赋予相当副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长春市成为副省级城市。1995年8月,撤销双阳县建置,设立双阳区。至此长春市形成了辖6个区(南关、宽城、朝阳、二道、绿园和双阳区),3个县级市(九台、榆树和德惠市),1个县(农安县)的行政建置格局。截至2016年末,长春市辖7区、2县级市、1县。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该市位于吉林省中部,经纬度范围为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全市总面积24744平方千米。
长春市总体规划
气候
长春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长春市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10.3小时,一年之中,春季日照时数最多,日照时数为742.9小时,平均每天8.1小时;其次是夏季,日照时数为711.3小时,平均每天7.8小时;冬日照时数最少,为559.9小时,平均每天6.3小时。全市年平均气温为4.6℃,多年夏季平均气温为22℃、冬季平均气温为17.2℃。该市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中旬之后,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时期,占年降水量65%~70%;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天气稳定、晴朗,冬季降水较少,一般仅占全年降水量1.3%~2.4%。
地质
长春市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与第二沉降带的过渡地带,地质较为复杂。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作用明显,岩浆活动频繁,但变质作用强度较低。古生代以海相沉积作用为主,伴有火山岩建造;中生代以内陆湖沼相可燃有机岩建造和火山岩建造为主;新生代以河湖相沉积作用为主。海西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出露较为广泛,新生代有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锥。受多期地壳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和断裂均较为发育,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花岗岩
长春市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缘,城区下部分布着深厚的白垩系泉头组,为一套红色较粗粒碎屑岩(页岩、泥岩、细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均为不透水层或含水性极微层,地层深厚(500米尚未穿透),岩层致密,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纪沉积相当普遍,洪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黏土或沙砾层。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二级阶地黄土状亚黏土厚15米~25米,抗压强度20吨~25吨/平方米,是较佳的天然地基。一级阶地(二道区)亚黏土层地基抗压强度8吨~11吨/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4米深处有一淤泥层,不适于天然地基,下部是沙、沙砾层,抗压强度25吨~35吨/平方米,距地表6米~11米以下是基岩,对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础置于基岩上最为有利。
长春的岩浆岩和变质岩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岩浆岩的出范围较大,以海西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深层侵入岩为主。同时,有一些基性超基性的小侵入体。变质岩的出露范围较小,变质强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九台市和双阳县,岩浆岩体的出露面积约800余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2%左右,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的产物。
地形地貌
长春市地处东北大平原、松辽平原。主要地貌类型分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冲积平原和火山锥体。榆树市与松原市交界的拉林河谷海拔137.5米,是全市最低点;双阳南部的老道洞山海拔710.5米,是全市最高点。
低山丘陵分布于市区东南部,属大黑山脉的一部分,略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大部分在250米~350米之间,相对高度为50米~100米,东部的大顶子山海拔407米,组成的岩石有花岗岩、安山岩、极岩等变质岩系,其中以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久经侵蚀,已成浑圆状,山地丘陵面积在市区内所占面积比重甚微,山地丘陵中有森林,低丘之间有些冲积平原和盆地。
台地平原中城区台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并高出伊通河一级阶地10米~20米,地表微波起伏;冲积平原主要由伊通河冲积形成,在河流两岸形成了比较宽阔的带状平原,面积近30%,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米左右,沿河两岸的低洼部分,汛期常被洪水淹没,属河漫滩部分,组成物质多为粗沙或细沙,河漫滩两侧为宽窄不等的高漫滩或一级阶地,宽度一般在4千米~5千米间,一级阶地高出河床3米左右。
火山锥体系第四纪更新世末期沿断裂带呈地垒式隆起,并有火山活动,因此,在长春西南的大屯、范家屯一带,火山锥体突起在波状平原之上。
水文水利
水文
长春市地表水属于松花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河流的有208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拉林河4条河流。全市最大的河流为第二松花江,汛期流量7300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300立方米每秒,年均径流量165.92×108立方米。全市主要湖泊包括波罗湖、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跃进水库等7处。长春市城区较大的河流为伊通河及其支流新开河,由于下部中生代白垩系红色岩系基岩岩层致密,不透水或含水性极微,无深层地下水源,地下水贫乏。
松花江
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天池,自东南流向西北,流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浑江市、吉林市、于九台市莽卡乡锦州屯进入长春市境内,流径九台市、榆树县、德惠县、农安县。于农安县小城子乡的小菜园子屯出境入白城地区,境内松花江干流河段长度为188.2千米,集水面积为3956.4平方千米(不含饮马河和林河),年径流量约156亿立方米。
松花江
饮马河
饮马河原名“伊勒门河”,系由满语演化而来。是松花江上游段流城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地局子乡老爷岭,源流段名小黄河。流经磐石县,于双阳县山河镇万宝村阄家街屯南流入长春市境,北流经永吉县、九台市、德惠县至农安县靠山镇红石垒屯东南,注人松花江。饮马河流域面积为16869.0平方千米(不含闭流区)河长386.8千米,河道平均坡度为03%,长春市位于其中下游,境内集水面积为5710.0平方千米,占长春市总土地面积的28.03%,河段长293.6千米。
饮马河
伊通河
伊通河是饮马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板石乡青顶子岭北,西北流经伊通县城至“五一”乡折向北流,于长春市郊区乐山乡莲花村柳罐印子屯入长春市境,穿过长春市区及农安县城,再折向东北,经德惠县、农安县边界,至农安县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流域面为8440平方千米(不含闭流区),河长342.5千米,河道平均坡度为0.3%。长春市位于其中下游,境内集水面积5412.8平方千米,占长春市总地面积的26.58%。河段长286.9千米。
伊通河
拉林河
拉林河是松花江右岸的一级支流,中下游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界河。发源于黑龙江省,西北流至榆树县于家乡五家村候家屯东拉林河大桥进入长春市境。流经榆树县、黑龙江省五常县、双城县,于榆树县大岗乡西胜村徐海屯西的珠尔山出境,在松原市扶余区伊家店乡西山屯东注入松花江。长春市位于该河中下游的左岸,境内河段长129.8千米,集水面积为3992.3平方千米。
拉林河
水利
长春市有水库191座,设计总库容26.9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3座(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太平池水库),中型16座,小型172座,塘坝688座,总库容1986万立方。其中,长春市有2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分别为新立城水库和石头口门水库,均为湖库型水源。
新立城水库
新立城水库自1962年竣工投入运行以来,保障了吉林省长春市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新立城水库位于松花江水系饮马河支流伊通河的中上游,距吉林省长春市16千米,总库容5.51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结合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上游唯一的大型防洪工程,1983、1999和2009年先后进行了3次除险加固,并多次进行工程配套建设。
新立城水库
石头口门水库
石头口门水库位于饮马河中游,在九台市西营城子乡石头口门村西南1千米处。水库集水面积4944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发电养鱼的具有年调节性能的大型水库。水始建于1958年7月1961投人运行,1961~1965年,经扩建后,总库容为1264亿立方米兴利容2.64亿立方米,最大坝高21.5米水库电站装机1600千平均发电量300万千瓦时。
石头门水库俯视
太平池水库
太平池水库位于农安县龙王乡太子庄新凯河支流翁克河上,控制面积1706平方千米(其中翁克河913平方千米,新凯河导水路以上793平方千米)。始建于1940年5月,1958年复建,1986年加固,加固后的总库容2.01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23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8米。
太平池水库
土壤
长春市的土壤分为12个土类,36个亚类,64个土属,190个土种。其中地带性土类有3个:暗棕色森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隐域性土壤9个:白浆土、草甸土、冲积土、盐土、碱土、风沙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其中黑土是长春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类。黑土地带是长春市的主要部分,涉及到长春市所有县(市)。
暗棕色森林土(暗棕壤)
暗棕壤分布在长春市东南部海拔3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上。总面积在11万公顷以上,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68%,其中耕地面积约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83%。暗棕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是腐殖质累积过程和淋溶粘化过程。在腐殖质累积过程的作用下,暗棕壤具有厚度不等的腐殖质层,腐殖质表聚明显。土壤表层常有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较多的降水,使土壤遭受淋溶作用,大部分盐基自土体中淋溶掉,导致土壤趋于酸性。
黑土
黑土是长春市最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大多发育在海拔200~240米的波状起伏的冲积洪积台地及河流高阶地上,其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状亚粘土。长春市的黑土集中分布在京哈铁路两侧,东至榆树县卡岔河,东南延伸到大黑山西侧山前台地,西至伊通河,沿河与黑钙土复区交错。长春市黑土总面积约6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4.6%,其中耕地面积5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1%,由于黑土腐殖质含量及各种养分含量均较高,土壤水分条件和物理性状良好,酸度适宜,供肥能力强,适种作物广,因此,是长春市最重要的农业土壤。
黑钙土
黑钙土是长春西部重要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分布区多风少雨,气候相对干旱,大致以西南—东北向的500毫米雨量等值线与黑土为界。黑钙土发育的地形以河流高阶地、高台地及湖积平原为主,海拔高度200米左右,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母质多第四纪晚更新世黄土状亚砂土,也有早更新世的红色砂砾沉积及全新世湖相沉积物。总面积近30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3%,其中耕地面积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8.2%。黑钙土的腐殖质及各种养分含量都较高,但次于黑土。土壤水分状况较差,易受旱;土壤碱性偏高,部分黑钙土有碱化现象,适种性窄,作物产量低于黑土。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