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灵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多菌灵(Carbendazim,CBZ)的分子式为C9H9N3O2,纯品为白色粉末,含杂质的多菌灵为浅棕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多菌灵是杀菌剂苯菌灵的活性成分,对真菌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是一种广谱苯并咪唑抗真菌剂,也属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潜在的抗有丝分裂和抗肿瘤活性。多菌灵广泛应用于油漆、皮革工业和作为防腐剂用于蔬菜和食品中。多菌灵的化学名称为N-(2-苯并咪唑基)-...

多菌灵(Carbendazim,CBZ)的分子式为C9H9N3O2,纯品为白色粉末,含杂质的多菌灵为浅棕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多菌灵是杀菌剂苯菌灵的活性成分,对真菌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是一种广谱苯并咪唑抗真菌剂,也属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潜在的抗有丝分裂和抗肿瘤活性。多菌灵广泛应用于油漆、皮革工业和作为防腐剂用于蔬菜和食品中。

理化性质

编辑

多菌灵的化学名称为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分子式为C9H9N3O2,相对分子质量191.19,熔点为302~307℃,蒸气压:7.5X10 mm Hg,纯品为白色粉末,含杂质的多菌灵为浅棕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多菌灵在低于50℃时至少在2年内较为稳定,它在碱性溶液中会缓慢分解,并且随pH值升高分解加快,在酸中较稳定,可生成可溶性盐。多菌灵在不同溶液和pH的条件下溶解度各不相同,在24℃时在水中溶解度为29 mg/L(pH=4)、8 mg/L(pH=7),在24℃时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如下:丙酮0.3 mg/L、氯仿0.1 mg/L、二氯甲烷0.068 mg/L、乙酸乙酯0.135 mg/L、乙醇0.3 mg/L、苯0.036 mg/L、二甲基甲酰[xiān]胺5mg/L。

作用特点

编辑

多菌灵属于苯并咪唑类物质,而苯并咪唑类物质可以通过在秋水仙碱的结合位点结合自由的 β-微管蛋白单体来抑制微管的形成,其在目标生物中的预期效果是通过破坏微管产生的细胞毒性,最终达到杀菌的目的。多菌灵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来影响细胞的分裂。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中多种病原菌具有活性,但对卵菌、链格孢菌、长蠕孢菌和细菌没有活性。多菌灵可以通过作物叶片和种子渗入到植物体内。药剂经种子、根、叶吸收,可在植物体内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残效期长,耐雨水冲洗,残效期为7~10天。

生产工艺

编辑

生产原理

石灰水解反应得氨基氰,与甲醇、光气的酯[zhǐ]化产物合成氰胺基甲酸甲酯,再与苯咪唑和盐酸缩合可生成多菌灵原粉,其反应式为:

多菌灵

工艺流程

石灰氮水解的产物和甲醇、光气酯化反应的产物在合成釜中生成重氮乙酸甲酯,重氮乙酸甲酯经过缩合、离心和干燥等流程后最终得到多菌灵原粉,其工艺流程为:

多菌灵

多菌灵生产工艺流程图

降解机制和途径

编辑

多菌灵在TiO2基光催化和臭氧氧化过程发生降解,降解的过程中首先形成2-氨基苯并咪唑,然后转化为2-羟基苯并咪唑、1,2-二氨基苯和邻苯二酚,最后转化为CO2。多菌灵可能存在的降解途径如下:

多菌灵

多菌灵的降解途径

检测方法

编辑

多菌灵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和薄层层析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利用多菌灵在282nm处有特征吸收峰的性质,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中国蔬菜中的多菌灵残留检测标准(GB/T5009.188)就是采用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可以检测生物体内及土壤中的多菌灵。

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加速溶剂萃取仪对水果、蔬菜样品中多菌灵进行萃取,萃取液经固相萃取分离、净化、浓缩、定容后上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然后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三重四极杆质谱或离子阱质谱作为检测器,代替高效液相色谱的紫外检测器。该方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易于操作和灵敏度高,通过该方法可以检测水果、蔬菜中多菌灵残留。

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操作简单,可以通过硅胶板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检测多菌灵,但该方法的灵敏度低、定量误差范围大,需要被检测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浓度。该方法常和其他方法结合检测多菌灵的残留。

应用领域

编辑

灭菌剂

多菌灵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一种,具有内吸杀菌活性,可以用于多种菌属的杀灭,包括苹果、梨等的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小核菌属等病菌,也可灭麦类、蔬菜、果树叶的白粉病菌以及可杀灭黄瓜、西红柿、豌豆、玉米等的灭霉病菌。在食用菌的生料栽培过程中,也广泛使用多菌灵来防止杂菌的污染。

防虫剂

能防治麦类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褐条病、小粒菌核病,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黄萎病,瓜类白粉病及柑橘贮藏期病害等多种重要病害。

不同类型病害的使用方法

  • 防治麦类赤霉病:每666.7 m用药75~100 g,对水喷雾。喷药适期:在麦子始穗至齐穗时进行第一次防治,病情严重的每隔7天左右再喷一次,连喷2~3次。如发病后使用,每666.7 m用200 g,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展。
  • 防治油菜菌核病:每666.7 m用药75~100 g,对水喷雾,于油菜盛花期至终花期喷药2~3次。
  • 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炭疽病、立枯病):用50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种子重量的0.5%~1%药粉拌种或搓种。
  • 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用0.6 %~0.8 %浓度,加入0.15 %盐酸和0.04 %洗涤剂,常温下浸种24小时,对自然带菌消毒效果较好。
  • 防治水稻病害(如纹枯病、稻瘟病、褐条病、小粒菌核病等),瓜类白粉病,麦类白粉病等:在病害发生前或初发病时,每666.7 m用药100 g左右,对水喷雾,病害严重时每666.7 m用200 g,对水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注意事项

多菌灵不能与铜制剂混用,与杀虫剂、杀螨剂混用时要随混配随用。

保鲜剂

可用于水果、蔬菜的保鲜,例如可以预防香蕉、柑橘、菠萝、哈密瓜和苹果的变质。

其他方面

除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外,多菌灵还用于油漆、纺织、皮革、造纸等行业和水果储藏过程中。

安全事宜

编辑

毒理作用

多菌灵对虱目鱼96 h-LC50 为 0.013 mg/L。鲫鱼胚胎在多菌灵(0.216 mg/L)暴露 24 小时后死亡率达到了 100%。多菌灵对不同的生物体的LC50 是不同的,对大水蚤是 91 μg/L、鲇鱼是 0.007-0.56 mg/L、虹鳟是 0.18-1.8 mg/L、长尾螯虾、蓝鳃鳗、大长尾螯[áo]虾均高于 3.2-55 mg/L。

环境危害

多菌灵农药可通过雨水冲刷、地表径流及排水系统进入农用水环境或流入江河湖海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多菌灵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吸附作用的强度随着pH的变化有所不同。 砂土中,随着 pH的降低,多菌灵吸附能力呈上升的趋势,在粘土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其吸附能力随着 pH 的降低而降低。而对有机质和粘粒含量较低的土壤,多菌灵的吸附能力则较弱,淋溶性更大,容易造成地下水体的污染。此外,多菌灵在土壤中的残留期较长,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在不同土质中的降解半衰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此外进入水体中的多菌灵会对水中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包括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附生生物的影响。

健康影响

对人体的影响

多菌灵是一种强效致畸剂,在胎儿发育和后代中会使胎儿致畸。此外,接触多菌灵不仅会出现皮肤过敏、皮炎和皮肤刺激等症状,还会发生荨麻疹、多形红斑、灰白皮肤病、职业性痤疮、迟发性卟啉症、头发、指甲异常和皮肤癌症等多种疾病。

对动物的影响

多菌灵会造成动物内分泌紊乱,影响荷尔蒙的功能,影响翠丸发育和精子产生。多菌灵会引起大鼠血液中白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增高,肝脏中肝细胞浸润和门静脉淤血,肾脏变性和纤维化。多菌灵对低等水生生物比如鱼类,也有一定的影响。

急救措施

眼睛:当眼睛接触多菌灵时,应立即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受害者的眼睛20 至 30 分钟,情况严重的应该立即送往医院或毒物中心救治。禁止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将药物滴入眼睛内。皮肤:当皮肤接触多菌灵时,应脱下被污染的衣物,立即用水和肥皂冲洗被接触的皮肤,当出现发红和刺激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吸入:立即离开污染区域;深呼吸新鲜空气。如果出现症状(如喘息、咳嗽、呼吸急促或口腔、喉咙或胸部有灼烧感),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摄入:当摄入多菌灵时,不要进行催吐。当患者有意识并且没有发生抽搐时,可以给患者水稀释体多菌灵的浓度,并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泄露处理

立即预防措施:当发生泄漏时在所有方向隔离溢出或泄漏区域,液体至少 50 米,固体至少 25 米。如果油罐车和轨道车发生火灾,在所有方向隔离 800 米。此外,还应考虑向各个方向进行 800米的初始疏散,然后根据当地法规进行储存和处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粉尘形成。避免人员吸入蒸气、烟雾或气体,确保充分通风,应立即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域。

储存方法

与碱和食品和饲料分开存放。保持容器密闭,置于干燥通风处。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022/

(344)
词条目录
  1. 理化性质
  2. 作用特点
  3. 生产工艺
  4. 生产原理
  5. 工艺流程
  6. 降解机制和途径
  7. 检测方法
  8. 紫外分光光度法
  9. 高效液相色谱法
  10.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1. 薄层层析法
  12. 应用领域
  13. 灭菌剂
  14. 防虫剂
  15. 不同类型病害的使用方法
  16. 注意事项
  17. 保鲜剂
  18. 其他方面
  19. 安全事宜
  20. 毒理作用
  21. 环境危害
  22. 健康影响
  23. 对人体的影响
  24. 对动物的影响
  25. 急救措施
  26. 泄露处理
  27. 储存方法
  2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