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列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中明显鲜卑族特色的历史遗迹景观,展示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 据《史记·奴列传》记载,云冈石窟所在的地方在古代被称为"武州塞",是北部边防要塞。云冈石窟之名最初也并非与石窟有关...

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列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中明显鲜卑族特色的历史遗迹景观,展示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

云冈石窟

历史沿革

编辑

名称来源

据《史记·奴列传》记载,云冈石窟所在的地方在古代被称为"武州塞",是北部边防要塞。云冈石窟之名最初也并非与石窟有关,而是因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在此设立了"云冈堡"。后来,人们将"云冈"作为石窟的名称。这表明"云冈石窟"这个名称起源于明代,而在此之前,它有许多古老的名称,包括武州山石窟寺、灵岩寺、恒安石窟、北台石窟、佛窟山和石窟寺等。

开凿背景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印度佛教在恒河流域诞生,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于印度河上游。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区)为中心,产生了犍陀罗佛教艺术,这种艺术融合了古印度艺术与希腊、罗古典艺术。随后,佛教东传势力逐渐增强。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沙门佛事东移平城,后平西域,直接引导了我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公元398年,北魏建立,太武帝实行废佛灭法政策,但文成帝在位后,命令昙曜大禅师在武州山开凿造像。昙曜受废佛灭法影响,希望通过开凿造像传承佛法,实现山川永久存在、佛法世代延续的愿望。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

兴建历程

云冈石窟

箭头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

云冈石窟的开凿兴建阶段,主要是在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左右),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了五个洞窟。这些洞窟是云冈石窟最早的五个,其中包括了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这些洞窟的风格和创作技法显示它们是云冈全窟群中最早的五个洞窟,以造像风格和创作技法来看,具有劲健、浑厚、质朴的特点。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全景老照片

云冈石窟的雕凿鼎盛阶段,包括了大约15个洞窟。这些洞窟的开凿时间主要在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1-494年),这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这些洞窟的造像题材更加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全景老照片

云冈石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后的开凿阶段,虽然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停止了,但中下层阶层开始利用平城的技艺在云冈开凿大量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这个时期的洞窟大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至第二十七窟远景老照片

衰落过程

唐代以后,平城逐渐衰落,云冈石窟的建设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进行大规模的工程。辽兴宗和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十座大寺和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然而,金朝攻占大同后,寺院遭到焚烧和劫掠,云冈石窟几乎毁于一旦。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石窟得以重修,现存的第五窟和第六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康熙皇帝于1696年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1737年-1796年),云冈石窟也进行了修葺。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2/

(6)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名称来源
  3. 开凿背景
  4. 兴建历程
  5. 衰落过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