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意大利语: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是一部剧情/音乐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1900:独白》(文学剧本)(Novecento)。由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执导,蒂姆·罗斯(Tim Roth)、普路特·泰勒·文斯(Pruitt Taylor Vince)、梅兰尼·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主演,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
影片剧情
编辑1900年的第一天,黑人船工丹尼·伯特曼(比尔·纳恩饰)在往返于欧美两地的游轮弗吉尼亚号的头等舱的钢琴上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新生男孩。为了纪念这一天,丹尼将他命名为丹尼·伯特曼·1900(蒂姆·罗斯饰),并决定独立抚养他长大。1900没有户籍,没有亲人,也没有国籍,海上这艘漂泊的游轮就是他的家,丹尼是他唯一的依靠。不幸的是在1900八岁的时候,一次海上意外事件夺走了丹尼的生命,1900再次成为孤儿。一个夜晚,他偷偷溜入舞厅竟然能够无师自通地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后来他也因钢琴天赋成为了弗吉尼亚号乐队的钢琴师。虽然他从未下过船,但却名声远扬,越来越多的旅客慕名而来听他演奏。
《海上钢琴师》剧照
小号手麦克斯·托尼(普路特·泰勒·文斯饰)因缘际会在弗吉尼亚号上演奏并与海上钢琴师1900相识、相知。麦克斯非常欣赏1900的音乐才华,他希望他能够下船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过上好的生活。但对于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名利双收的生活根本不具有诱惑力。直到有一天他在录制唱片时与窗外一名正在利用窗户照镜子的女孩对视,他的内心兴起了波澜,即兴演奏了一曲为爱而生的曲子。唱片录制完成后,他并没有把唱片给出版商,而是把唱片送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并且好在他认出了她就是手风琴匠的女儿,他在女孩将要下船时请她帮他向她的父亲问好。女孩礼节性地亲吻了他并告诉她们家在纽约的地址。在1900要表达自己的心意时,女孩已经转身下船,他的话已经被淹没在嘈杂的人群之中,最终没有得偿所愿。他失望地毁掉了唱片。
《海上钢琴师》剧照
接下来的几周,1900内心十分痛苦,他想要去找那个女孩。在麦克斯的劝说下,在某年的春天他终于决定下船。和所有的船员告别后,他穿着麦克斯送给他的大衣,提着行李缓慢地走下阶梯。但当他看到纽约城鳞次栉比的大楼时,他变得迷茫了,陌生的大陆让他感到恐惧。凝视了一段时间,他突然将礼帽抛向远方并返回船上表示这辈子都不会下船了。后来的几年战争不断,早已离开游轮的麦克斯在大战结束后发现破旧的弗吉尼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还在船上,1900一直不肯露面,直到麦克斯拿到当年藏在钢琴里的唱片碎片播放时才现身,但他却执意不下船,广阔的世界比起死亡更让他害怕。麦克斯只能悲伤地离去,在远处看着弗吉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弹粉碎,那个一生不会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也随之消散。
演员与角色
编辑影片制作
编辑拍摄背景
影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1900:独白》(Novecento)(小说),意在反映20世纪欧洲被压抑的历史现实,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垄断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空间上的扩张也就意味着无限的财富和希望。19世纪后半叶,欧洲已经开启了一个社会层面大变局的时代,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种族关系错综复杂。20世纪的欧洲,正如它当时身处的世界一样,面临的乃是更为纠结、动荡,甚至残暴的政治与社会转型。
编剧亚利桑德罗·巴里克
影片是当时时代政治社会的映射,1900对规则的拒斥,对进入公共生活的拒斥,也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空无。弗吉尼亚号象征着欧洲大陆秩序的承载物,游轮的上层、中层、下层人民的生活也体现了社会的阶层划分,但是1900的音乐是没有等级秩序的,可以讲述农民的凄惨,也可以弹奏出令贵族狂欢的音乐。影片被看做是20世纪的献礼之作,是对那个人人渴望实现自我梦想的特殊时代的致敬,导演用1900来演奏出一曲个人和时代的双重悲歌。
选角过程
托纳多雷表说在改编小说的想法产生后十五分钟内就想到了让蒂姆出演,他被蒂姆身上散漫特质给深深吸引住了。看过蒂姆不同时期的作品之后,他发现蒂姆对表达自己的手段驾轻就熟,并且能够驾驭较为宽泛的表演领域。他说:“当我看原书时便想到了蒂姆。我不能向你解释这是为什么,也不存在什么合理的解释。我能肯定的就是:我的想法是正确的。”确定好蒂姆就是1900后,托纳多雷直接联系了他的经纪人,两人约好见面后,蒂姆连剧本的初稿都没看就直接签了名,并表示他甚至连《天堂电影院》都没有看过,说服他的并不是托纳多雷,而是那部独白剧《1900:独白》,这个讲述无名钢琴家的虚构故事深深感动了他。
蒂姆剧照(饰演1900)
镜头语言
《海上钢琴师》是由复杂的分镜组成,导演托纳多雷亲自设计分镜手稿,为了保证叙事更为流畅,他从场景到画面,从船体到陈设,从动作到神情,每一帧都依次排列导演结合了长镜头、插入镜头、特写镜头,并大量运用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在影片开场用了由远及近地由大远景到特写将麦克斯在阶梯看台的孤独寂寥表现出来,并用画外音告诉观众他心里的想法,故事也随之逐渐展开。在呈现1900的天赋与才情与麦克斯对海上生活不适应的经历时,导演采用了酣畅淋漓的长镜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1900对海上生活的熟悉和习惯与对音乐世界的迷恋与热爱。在1900录制唱片的时候,导演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描摹1900的表情,他纯真而又专注,与其他镜头的状态完全不同,而是将他内心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1900的形象。在呈现添煤工人丹尼时主要运用仰拍与俯拍结合的镜头,通过俯拍来展现他作为底层人的艰难、贫穷、灰暗的生活,通过仰拍来突出他的伟大,他本来就需要偷摸地捡取客人的遗留品来维持窘迫的生活,但他仍然不顾他人的嘲笑选择抚养1900。
拍摄花絮
在影片中弹琴的就是蒂姆本人,并没有采用替身。蒂姆本来不会弹钢琴,为了这部戏他进行了大概六个月的魔鬼钢琴训练,正因他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他在镜头前面能够挥洒自由。影片在乌克兰拍摄时,那里环境较为恶劣,并且由于语言问题难以沟通交流,再加上蒂姆和托纳多雷两人的脾气都不好并且对剧本存在分歧,两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进行对话。但到了罗马,两人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蒂姆在接受意大利微笑与歌唱(Sorrisi&Canzoni)电视台的采访说非常欣赏意大利人直率地表达自己,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拘束的多;“我们拍这部片子时,会把每一处都讨论到,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构它,然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而且当我站在镜头前,发现确实需要先前讨论过的所有东西。我看过了拍好的样片,那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为了拍摄这部戏,蒂姆甚至推迟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战争地带》(《The War Zone》)的开拍。该片在意大利公映时长为3小时,Fine Line(尼奥企业有限公司)坚持电影需要更戏剧化,至少需要删减40分钟,并且该公司不顾《伯尔尼公约》(意大利为成员国)规定的“电影的最终剪辑权属于导演”威胁说否则不会发行此片。但海外放映版已经被托纳多雷剪去了22分钟,由于剪辑争执,本来被戛纳电影节主席看好的《海上钢琴师》却最终没有收到邀请。
影片亮点
编辑人物塑造
影片将钢琴音乐与主人公1900在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利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1900的一生,将他漂泊孤寂的灵魂、清新脱俗的风姿以及情长萦心的身影通过钢琴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调性、风格以及文化意蕴来呈现。通过在弗吉尼亚号上演奏的随波摇曳的节奏展现了1900的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之苦。在斗琴片段中对曲目风格选择以及他对于杰利的心境表现出了他对于世界认知的天真以及对音乐信仰的守护,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1900对女孩以及对纯粹的钢琴音乐的热爱、所呈现出的形象,体现了他是一个有着浓厚而又真挚感情的人。尽管他最终走向了悲剧,也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感受。影片还通过1900的朋友麦克斯来表现他的人物命运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演将麦克斯与其他游客构筑为与海上世界相对立的陆地世界。在陆地与海洋面前,1900选择了海洋,选择了忍受孤独、放弃爱情,但1900却被现实抛入海底。
服饰艺术
故事开篇,小号手麦克斯身着驼色外套与礼帽,外套的设计为柴斯特菲尔德外套整合polo外套的元素,这种便装风格带有堑壕外套的特点。从此可以看出事件发生在1916年一战之后。电影中所运用的服装作为一种场记碑向我们传达了历史背景与时代面貌,相比直接介绍背景更具艺术性与思考性。在麦克斯的回忆中,他将那件从陆地到海上时自己穿着的大衣送给了决心离开这艘船的1900。此时大衣不仅仅是一件服饰,更是一件带有城市气息的象征物。1900的装束是正式且标准的,他身着燕尾服以及与其最为搭配的同面料裤子、漆皮皮鞋。无论周围有没有观众,他的服饰都是一丝不苟的,体现了他对钢琴演奏的重视。在1900与麦克斯告别时他仍然穿着这件燕尾服来迎接自己的死亡,这件衣服在辅助影片营造更丰满的叙事效果,也让影片的价值内容更为丰富。
主题意义
主人公的名字1900本身就是20世纪的隐喻,片中呈现的20世纪的众多名人肖像,伟人之间的战争以及思想对抗、社会城市的变迁等画面,就是对混乱的痛苦的20世纪的呈现,而1900则是一股清流,他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选择远离尘嚣并坚守本心,他象征着自由与真诚。他与麦克斯一起分别代表着人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两种态度。但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新时代不一定能让所有人接受,他们可能会选择与旧时代一同逝去,我们无法来评判对错,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极限与热爱的事物对于大多数人是难以企及的。影片也通过1900与麦克斯的两个主要人物命运对比呈现,展示了“理想”与“现实”间难以抉择的困境。虽然影片展现1900的“理想”最终走向了破灭,但“理想”是有存在的价值并且能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1900选择坚守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选择去到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世界,虽然他放弃了生命但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这个伟大传奇。能引发观众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本身的思考。
音乐与音响
影片采用的是双主题音乐,影片的配乐出自大师恩尼奥·莫里康内,他的曲风深情飘逸又不失典,在影片中大篇幅使用也不会让人觉得违和。音乐贯穿全片为人物心里的刻画,情绪的烘托以及影片深刻含义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事的开头响起的是麦克斯去典当铺的破旧CD的钢琴音乐。影片不同场景运用了不同的音乐素材,尤其是在斗琴安静与疯狂的交错演奏时,强烈的音乐效果给观众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震撼。除了烘托氛围,影片的人物形象与标志性事件常常用一个音乐主题动机来作为象征。并且音乐不同于普通的配乐,它在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钢琴的88个琴键对于1900是有限的,可以弹奏的,但是无边无际的大陆拥有太多不确定的琴键。为了烘托影片的真实的气氛,该片还通过一些音响的处理,如水手们爬铁链的声音、铲煤炭的声音和水手们之间摩擦的声音等来让观众觉得真实并可以触摸。
场景与道具
影片是将真实布景与后期特效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完成,影片中的场景大多都是临时搭建的,在罗马搭建了19处外景,在奥德萨有11处。不但花重金建造了1:40比例的弗吉尼亚号,令人印象深刻的斗琴大战、初次邂逅、甲板欢呼等名场面更是在专业的统筹下进入真实游轮拍摄。弗吉尼亚号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长的俄国退役般艇,且该游轮在在历史上确实存在,1904年出厂,1954年左右被废弃,据说沉船时弗吉尼亚号就在附近能接收到无线信号的地方。游轮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卢西塔尼亚号。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美国元素:自由女神像、爵士乐、纽约、奥尔良,这些元素影射了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欧洲人对美国的跨文化想象。
荣誉奖项
编辑制片与发行
编辑上映信息
编辑各地海报
编辑中国
法国
西班牙
中国香港
德国
反响与评价
编辑《1900年的传奇》本应受益于更多的故事和更少的音乐,在它完全到达码头之前往往会慢慢消失,但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应该看起来很棒。——华盛顿邮报丽塔·肯普利随着这个精致的寓言故事的展开,我们越来越能够从托纳多雷不可能的英雄中认识我们自己,而他也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意义。——洛杉矶时报凯文·托马斯我10年前曾经看过电影,当初没有现在这么多感触。经过这些年的人生历练,更加受到故事的启发。今天的音效这么好,旋律令人非常感动,很难形容这么好的观影体验。——导演谢骏毅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