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报春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多年生草本(学名:PrimulafangingensisChenetC.M.Hu):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叶丛基部外围有少数舌状膜质苞片;叶倒卵形至矩圆状倒卵形,先端圆形或钝,边缘具啮蚀状小牙齿,上面近于秃净,下面疏被小腺体,叶柄甚短或与叶柄近等长,花葶粗壮高可达16厘米,伞形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花冠紫红色或淡蓝色,冠筒口周围黄色,裂片倒卵形,花药顶端平冠筒口,5月开花。...

多年生草本(学名:Primula fangingensis Chen et C. M. Hu):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叶丛基部外围有少数舌状膜质苞片;叶倒卵形至矩圆状倒卵形,先端圆形或钝,边缘具啮蚀状小牙齿,上面近于秃净,下面疏被小腺体,叶柄甚短或与叶柄近等长,花葶粗壮高可达16厘米,伞形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花冠紫红色或淡蓝色,冠筒口周围黄色,裂片倒卵形,花药端平冠筒口,5月开花。

形态特征

编辑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具成丛之长根。叶丛基部外围有少数舌状膜质苞片;叶倒卵形至矩圆状倒卵形,连柄长2.5-9厘米,宽1-2.5厘米,果期长可达13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渐狭窄,边缘具啮蚀状小牙齿,上面近于秃净,下面疏被小腺体,中肋宽扁,在下面稍隆起,侧脉6-10对,在下面明显;叶柄甚短或与叶柄近等长,具狭翅。花葶高10-16厘米,稍粗壮,近顶端被乳白色粉;伞形花序12-16花;苞片披针形,长6-7毫米,先端稍钝,基部有时微隆起,不成囊状,背面被粉质小腺体;花梗长5-10毫米,被乳白色粉;花萼钟状,长6-7.5毫米,外面密被小腺体,下部被乳白色粉,分裂达中部,裂片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先端钝圆;花冠紫红色或淡蓝色,冠筒口周围黄色,冠筒长6.5-8毫米,冠檐直径1.5-2厘米,裂片倒卵形,长6.5-9毫米,先端深2裂,小裂片狭矩圆形,长3-4毫米;长花柱花:雄蕊着生于冠筒中部,花柱长达冠筒口;短花柱花;雄蕊着生于冠筒上部,花药顶端平冠筒口,花柱长约2毫米。蒴[shuò]果未见。花期5月。

近种区分

编辑

该种与P. efarinosa Pax近缘,但该种花葶顶端、花梗和花萼被乳白色粉,花萼分裂达中部以下;外貌与P. pseudodenticulata Pax亦相似,但后一种的苞片、花萼均较小,易于区别。

产地生境

编辑

该种是中国贵州梵净山特有种。生长于近山顶的阴处草地和岩石上,海拔2100-2300米。

生长习性

编辑

喜气候温凉、湿润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耐高温和强烈的直射阳光,用作冷温室盆花的报春花宜用中性土壤栽培。不耐霜冻,花期早。而作为露地花坛布置的报春花,则适合生长于阴坡或半阴环境,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繁殖方法

编辑

种子

播种是培育报春花的技术难点,因种子细小,寿命短,隔年陈种多不发芽或发芽率极低。所以适时采集种子是实现种子繁殖的前提。当年产种子萌发持续期一般在20天左右,播种后7-10天就开始萌发,一般在萌发开始2-3天内进入萌发高峰期。当然,种子萌发的具体情况还要视其种类、播种期而异,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最好,一般7-10天后开始萌发,元旦至春节期间处于盛花期,而且植株营养期长,生长健壮;但如果秋季播种,萌发率较低,且植株矮小,冠径较小,严重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种子粒重也会影响报春花种子的萌发情况,重种子萌发率高而且萌发速度快,播种后植株的生活力高,簇生叶多,花量大,种子数量多等。该种子是需光性种子,种子萌发时需要接受散射光以激活体内酶系统,且以散射光透光率55%为佳,在直射光下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率都很低,在遮光条件下的发芽率虽比直射光下高,但生长的幼苗全部倒伏。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的《国际种子检验室工作手册》介绍,报春花种子萌发适温为15℃-20℃,最高极限温度为25℃。但有研究表明,只要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播种技术,种子萌发的上限温度至少可以提高到30℃。用赤霉素、ABT生根粉等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可以促进萌发。此外,湿度、培养介质等也是影响报春花属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总之,控制好各种理化因素,掌握好播种技术,是实现植物引种栽培的关键。

扦插

报春花为多年生草本,可以进行扦[qiān]插繁殖。目前,仅采用分根法对少数低海拔区的品种进行了繁殖研究,分根时间以8月中下旬效果最好,既不影响第二年开花,而且植株生长健壮。但是,分根繁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原生植株的破坏。

栽培技术

编辑

栽植

一般作温室盆栽。当苗长出5-6片叶时先移植入小盆中,待长出7-8片叶时再移入大一点盆,口径为15-17厘米的盆为宜。盆土选用腐叶土2份、园土3份、河沙1份混合的培养土,再加入适量腐熟的厩肥和熟石灰,栽植不宜过深,否则易烂茎,以根际与土平为准。定植时间最迟不迟于令其开花中期前的第90-100天。苗应选生长健壮、叶色好的苗。栽后浇水,置于阴凉处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正常管理。

光照与温度

喜凉爽,忌高温是报春花对温度的基本要求。适宜生长温度,白天20℃,夜间5-10℃。在12-22℃均能生长良好。温度过高植株生长缓慢,在较低温度下则花色浓艳。在充分生长的条件下,进行10℃低温处理,可促进花芽分化,在12℃温度环境中则花朵开放的时间更长。花芽分化后,在15℃温度条件下,叶只要保证长日照,可提前开花。夏、秋季要进行遮荫或放在疏荫处,进行降温,避免阳光直射,并保持通风良好。冬季入低温湿室,温度保持在5℃以上。

浇水与施肥

初植苗要控制浇水,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生长期要注意浇水,使盆土保持湿润偏干状态,不可过湿。如跟缺水出现叶片萎蔫,可先往叶片上喷水,再适量浇水。生长期每月施3-4次稀薄液肥,忌施浓肥,最好多施钾肥,有利于花多,花色艳丽、施肥时,不要将液肥喷溅到叶上,若溅到叶上,应清水冲洗干净。

整形

修剪花凋谢后应及时剪去花梗残花,摘除枯叶,加强管理,可延长花期。

病虫防治

编辑

花叶病

症状: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症状为叶片变小、畸形,分布有暗绿色斑纹或黄化。染病植株不开花,亦或开花,花也矮小畸形,有斑纹。传染途径主要由桃蚜和棉蚜传毒。传染源主要为周围杂草感病病株。防治方法:首先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传染源。其次应及早防治蚜虫,消除传毒媒介。

褐斑病

症状:多在四季报春上发生。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菌类引起。染病植株叶片上有褐色斑点。传染途径是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杀菌剂。

灰霉病

症状:为报春花的常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感病后,整株黄化,枯死。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多在叶尖、叶缘处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并腐败。后期,病斑表面形成灰黄色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褐色,逐渐腐烂。花器被侵染后也成为褐色,腐烂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这是该病的一大特征。该病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通过风雨、工具、灌溉水传播。温室中冬末春初发病最为严重。防治方法:种植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病叶、病株及时清除,以减少传染源。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与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施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斑点病

症状:主要危害植株叶片。病情由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病斑通常直径3至4毫米,褐色,严重时,病叶枯死,造成落叶。该病由报春柱格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主要靠分生孢子随空气及雨水传播。生长季节再侵染频繁。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和偏施氮肥时,植株容易发病。一般7月开始发病,8至10月流行。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肥。病害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

叶斑病

症状:细菌性叶斑病症状:多在叶及花托上发病。初期沿叶脉产生水浸状不规则病斑,以后黄化、变褐,病斑扩大,叶缘干枯。严重时自下叶枯死。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种苗,苗床土应消毒;温室内应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发病后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施。

黄叶病

症状:缺铁黄叶病症状:植株上部嫩叶首先失绿,而老叶仍正常。失绿叶片叶肉变黄,叶脉还保持绿色。严重时叶尖出现褐斑,甚至脱落。防治方法:盆土应选用富含铁质的壤土。在有机肥中混入硫酸亚铁、酸锌等,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加吸铁能力。出现缺铁病状时,可喷施0.2至0.5%硫酸亚铁溶液,效果比直接施入土中要好。

主要价值

编辑

报春花是春天的信使,当大地还未完全复睡,众芳凋零,它已悄悄地开出花朵、在林缘、在溪畔、在草地上,或成丛,或成片,生气盎然,春天即将来临。拉丁文Primula ,亦为早春开花之意。报春花是人们经常见的一种花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之一,常用来美化家居环境。

植物文化

编辑

花语:初恋、希望、不悔送花对象:朋友、恋人、情人赠花礼仪:用素色的大浅盘装入各种色彩的小盆报春,包上玻璃纸,再将缎带打成十字花结做配饰。南宋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留有词作《嘲报春花》:嫩黄老碧已多时,騃紫痴红略万枝。始有报春三两朵,春深犹自不曾知。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890/

(365)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近种区分
  3. 产地生境
  4. 生长习性
  5. 繁殖方法
  6. 种子
  7. 扦插
  8. 栽培技术
  9. 栽植
  10. 光照与温度
  11. 浇水与施肥
  12. 整形
  13. 病虫防治
  14. 花叶病
  15. 褐斑病
  16. 灰霉病
  17. 斑点病
  18. 叶斑病
  19. 黄叶病
  20. 主要价值
  21. 植物文化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