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经济学(英文:Economics)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团体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性资源使用的科学。简单来说,经济学是一门指导如何以理性的态度选择与分配资源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基于“一切资源都有稀缺性”的假设,并试图解决“社会和市场是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问题。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以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平等观、生产关系观、贸易观和产业观等。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英文:Economics)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团体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性资源使用的科学。简单来说,经济学是一门指导如何以理性的态度选择与分配资源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基于“一切资源都有稀缺性”的假设,并试图解决“社会和市场是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问题。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以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平等观、生产关系观、贸易观和产业观等。西方“经济学”一词源于古希腊οἰκονομία,意为家庭管理。1615年,法国的蒙克列钦首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79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该用“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去掉“政治”一词更加符合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歇尔发表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将“经济学”一词取代了“政治经济学”,后来逐渐被广大经济学者所接受。

定义概述

编辑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οἰκονομία,意为家庭管理。中文“经济学”一词最早见于隋朝王通《文中子》:“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1897年,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设经济特科,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注重的是研究经济行为者在一个经济体系下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1836年,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中,将政治经济学看作是一门采用演绎方法的抽象科学。他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稳固的,并不因为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失败而受到指责。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的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提出与经济学相关的“萨伊定律”,即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应对资源稀缺性的人类行为科学。这就是经济学科的研究主体,即人们在应对资源稀缺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经济规律通常表现为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学的分析也被用在其他各种领域上,主要领域包括了商业、金融、政府等,但同时也包括了如健康、犯罪、教育、法律、政治、社会架构、宗教、战争、科学等等。到了21世纪初,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各方面不断扩张影响力,使得有些学者讽刺地称其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历程

编辑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一词是对英文词汇"mercantilism"的翻译。"mercantilism"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重农学派文献中的" système mercantile",该词被用于描述当时重视商业,甚至不惜牺牲农业的情况。虽然在中国传统经济话语中没有"重商"一词,但有"重农抑商"的说法,意思是重视农业而抑制商业。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对商业的重视。重商主义经济学在西欧国家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下半叶)和晚期重商主义时期(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起步较晚,大约在16世纪末,在科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执政时期(1661年至1683年)达到了顶峰,重商主义被视为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其对经济活动的探讨局限于流通领域。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卡尔·马克思将重商主义界定为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重商主义是建立在“财富在于金银”这一谬误之上,希望通过各种政策干预以谋求对外贸易出超来积累财富的一种经济学体系。

重农主义

重农学派出现于重商主义时代后期的法国,这一时期的封建经济己经开始衰落,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在两种经济形态的交替期间出现了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的斗争。经济学家提出反对重商主义,希望通过恢复和发展农业来解决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顺应这时的社会需求,重农学派登上了历史舞台。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体系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至18世纪70年代的法国,发展和终结于法国大革命初期。在1767年,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在《公民日历》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合理专制”(despotisme légitime)的政治概念。与此同时,拉里维埃也在同年出版的《政治社会的自然和基本秩序》一书中详细阐释了“法律专制”(despotisme légal)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意义。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重农学派政治理论的独特特点。19世纪上半叶,在经济学领域,让·巴蒂斯特·萨伊和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继承了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法国古典经济学。根据重农学派的观点,自然秩序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当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保持一致时,社会处于正常健康状态;反之,则不正常。自由放任是实现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一致的最佳方式,因此重农学派的政策主张都基于这一理论原则。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任何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只能由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量这两种方法增加。

古典政治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起源于17、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可以追溯到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传统。实际上,它源自古代的道德哲学,通过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自然法传统的历史演变,在近代道德科学的体系中不断发展演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章中阐述了财富分配的自然顺序。以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具备自然秩序特征的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能够实现国民财富的最大化增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首先深入探讨经济生产领域,从物质财富的劳动生产角度出发,以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认为按照交换价值进行交易才是真正的等价公平。他们坚持的三要素分配理论基于价值论和市场交换原则,即按照各要素在市场中的交换价值来决定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Karl Marx)吸收了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的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转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并认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从“市民社会”中寻找答案。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到政治经济学领域,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理论的开端,并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精髓。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产权制度,并认为产权制度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原始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能支持简单的再生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产权关系以表面上平等的形式在交换领域体现出来,劳动者由于对工资的需求而增强了出售劳动力所有权的动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率。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为代表,宏观经济学以卢卡斯(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在继承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解释了经济周期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了为保持经济稳定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一理论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一脉相承,是对新古典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上的有机衔接,被称之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被全球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他曾在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的指导下学习。凯恩斯创建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同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凭借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在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在继承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成果基础上,揭示了信息和预期因素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由信奉经济自由主义并与芝加哥大学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学家组成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主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经济理论方面,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市场机制和自由交换是组织人类行为最有效、最公平的方式。市场机制最大的优点在于权力的分散;其次,在分析方法上注重实证主义,认为某种理论能否被接受的标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能够描述现实世界。因此,芝加哥学派反对抽象的理论,强调必须利用有实用性的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否则,理论就会变为纸上谈兵。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的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一个被视为无需证明的"行动公理"。这一公理表明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就如同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教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说的"我错了,所以我存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演绎和推理,奥地利学派从这个公理出发,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

编辑

微观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基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这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微观经济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也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包括家庭、厂商和市场的经济活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目标是分析市场机制,研究商品和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以及有限资源在多个替代用途之间的分配。微观经济学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例如一般均衡理论、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选择以及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主要因素

鉴于资源的有限性,研究资源分配以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成为必要。因此,市场自身调节价格。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国民财富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和判断力,以及劳动力与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阐明了市场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解释了公私利调和论,通过价格机制的引导,每个个体的自利行为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专业化

以理论和实证为基础,专业化被视为经济效率的关键。由于每个工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资本/劳动力比率的差异,不同的个人和国家在实际生产机会成本上可能存在差异。从理论上讲,这可能为产品生产提供比较优势,即使用相对丰富且便宜的投入更密集的产品。即使一个地区在所有类型的产出中都在产出投入比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出。它可能会从与其没有优势的地区进行交易中获利,而在生产其他产品时,它则具备比较优势。尽管技术和投入组合相似(包括高收入国家),但可以观察到地区间的大量贸易。这促使对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进行研究,以解释产生类似但差异化的产品线的专业化现象,从而为每个贸易方或地区带来整体利益。

企业决策

支配力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希望对其原料供应商、客户、政府以及将要投入使用的技术拥有控制权。无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家族企业,都希望能够控制未来的事件、财务要求、劳动力质量、行业价格以及接管的可能性。企业能够通过研发、市场开发、企业间合作、进入威慑等活动对环境行使一定程度的控制。企业高层管理者每年例行的综合、连续决策过程中,包括投资、定价、融资和产出等决策,这是实现企业最大化增长目标的手段。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加价幅度可以通过企业对额外投资资金的需求来解释。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设定并非为了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该行业公司长期增长所需的融资水平。

宏观经济学

编辑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着重研究和解释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是如何决定并发生波动的。这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研究。宏观经济学涉及综合指标的研究,如国家生产总值、失业率和物价指数,以了解整个经济系统的功能,以及国民收入、产出、消费、失业、通货膨胀、储蓄、投资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研究。

基本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标是分析经济运行的变动规律以及运行总量指标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投资额、消费额、银行贷款总额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揭示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这些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包括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等个别量的总和,以及平均量或比例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和劳务相对于基准期的平均价格水平,如通货膨胀。当国家发行的货币过多时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使货币的价值下降,购买力降低。例如,通货膨胀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人民的购买力下降。

经济周期

从本质上讲,经济周期理论是将静态的新古典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动态化并宏观化,其采取的建模框架被称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其主要观点包括:首先,强调设定微观消费者的偏好和厂商的目标,并认为宏观经济变量是众多微观个体在一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资源约束下做出的最优化决策的结果。其次,强调个体的前瞻性预期对当前决策的影响,并具体表现为理性预期,即个体在有效利用可获得的信息的前提下,能够对经济变量做出在长期平均来说最准确的预期。第三,假设市场结构具有完全竞争性,因此理性预期的个体能够准确预测各种供需变化,从而及时充分地调整价格和工资率,以保证市场清晰和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

构建宏观经济模型需要遵循泰勒规则。根据泰勒规则,央行需要根据实际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之间的差距以及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的变化来调整名义利率,以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这意味着利率不再是央行主观决策的外部变量,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动态调整的内部政策变量。这样的调整旨在确保货币政策在短期需求管理中具有自动性、透明性、可信性和可预测性。根据泰勒规则,只有一个目标,即通胀率;只有一种工具,即政策利率。通过这个目标和工具,可以自动调整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状态。美联储在执行许多操作时都遵循这样的货币政策规则,在宏观经济学中对货币政策规则研究最广泛的就是泰勒规则。

财政政策

就财政政策而言,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企业对总需求和利润的预期决定着产出水平和就业量。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性,使得没有任何内生机制能够确保产出和就业一直处于潜在水平。因此,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提高企业预期、促进私人投资、推动总需求增长,并增加就业和产出。当然,根据政府支出的融资方式(如税收、债券或货币创造),对货币循环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主体的影响机制和程度有所差异,因此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会有所不同。

研究方法

编辑

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需求供给理论、边际效应理论,预算约束理论等。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内容涵盖了短期、中期、长期和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以及开放经济理论等,其中,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型包括扩展的IS-LM模型和IS-LM-PC模型。

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理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简言之,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将理论经济模型转化为对制定经济政策有用的工具。它的任务是将定性描述(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转化为定量描述(例如“每增加一美元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将增长95%”)。计量经济学家负责将经济理论学家所开发的模型转化为可以进行估计的形式。计量经济学有各种各式的模型,包括条件均值模型、条件方差模型、条件分位数模型、条件矩模型、条件概率分布模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如Probit模型,Logit模型,Cox比例危险率模型,泊松回归模型等。其中一个核心版块是回归模型,QMLE和广义矩阵(GMM)是估计非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两个最常用方法。

实验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采用实验参与者的决策和互动来研究经济问题,并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实验经济学使用真实的实验参与者,通过操纵物质激励来模拟经济环境。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模拟市场,让参与者扮演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在这个市场中,可以人为地控制买卖双方的成本和价值,控制市场机制、信息的公开程度、交易主体的数量等。买卖双方可以进行定价、搜索以及讨价还价等行为。最终,买方的剩余价值和卖方的利润可以换算成现金给予他们作为实验报酬。

其他分支

编辑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人与地的关系 (生产力) 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需要人们致力于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人们需要掌握经济学知识和应用经济学的能力,以便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获得创立一个独立学科的成果。土地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析不同发展阶段和特定阶段的地域空间土地的综合特性和功能对于经济的意义。它关注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土地经济问题,并揭示其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可以从概念上分为劳动力与劳动关系以及经济学两个领域。其中,劳动力和劳动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经济学则揭示了劳动经济学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劳动经济学超出了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对立的范畴。它指的是各种营利性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通过劳动合同所形成的基本经济关系。劳动经济学观点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因此,劳动经济学主张在可能的范围内实行市场化,即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竞争越自由,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历史性、不断变化的材料。该学科首先研究每个生产和交换阶段的特定规律,只有在完成这个研究后,才能确立适用于生产和交换普遍规律的少数原则。因此,人类的生产和交换具有特殊规律,并受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家的发展规律存在差异。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环境问题演变、人们对环境-经济系统运作关系认知的提升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一方面,环境经济学作为应对问题和需求而产生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成为分析环境-经济运作关系、调整人类环境经济行为的工具和决策支持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环境经济学独特的跨学科分析视角和构建的分析框架对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等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对称经济学

经济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表面到本质、从浅层到深层、从复杂到简单的对称过程。对称经济学首次将人类整体的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仅研究经济领域中类似牛顿力学的有序现象,还研究经济领域中类似量子力学的无序现象。对称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线索是以对称方法和"五度空间"的方法,以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称、主观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基础。对称经济学以人类整体的经济现象和背后的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科学的、普遍的、涉及全人类的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形成对比。在对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思辨与实证、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之间是对称的。

空间经济学

在18世纪30年代,屠能(Thunen)首次将空间引入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他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并提出了在孤立国家模型中,由于距离不同导致的运输成本变化,从而形成农业分带现象,即农业生产呈现出向心环带状分布的特征。空间经济学是一个综合和交叉于区域科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空间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关注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

发展经济学

狄伯·拉尔强调,发展经济学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学观点,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及其发展过程。与此相反,仅使用传统的经济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学”是不同的。弗朗西斯·斯图尔特认为,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综合来看,发展经济,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涉及贫困、不平等、资源配置、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探讨跨国界时如何最有效地分配稀缺资源的学科。它研究国际市场如何实现经济资源在国家之间或独立经济体之间的有效分配。国际经济新涉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金融关系、投资关系以及劳动力流动关系,包括关贸总协定(WTO)、外汇市场、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等。

相关学者

编辑

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

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是英国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创立者,被称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而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学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学,1750年至1764年,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776年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经济学

亚当·斯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英国经济学家,被称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依据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23年,出版了《论货币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1930年出版了《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

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米尔顿·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经济学家,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等而闻名。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6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经济学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情况

编辑

相关组织

编辑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简称ES)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舍尔(Erving Fisher)和挪威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h)于1930年发起,学会每五年举办一次,号称经济学界的“奥林匹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主旨是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将理论量化和实证量化结合在一起。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学术期刊

注释

编辑

展开[a]实证研究中,为了估计波动模型的未知参数,一般需要假设额外的辅助条件,从而推导出时间序列因变量的整个条件概率分布,因此可用MLE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由于辅助假设可能不正确(研究者事先也知道这一点),波动模型的似然函数因此可能误设,这种方法被称为Quasi-MLE,或QMLE。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6月13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6632/

(1037)
词条目录
  1. 定义概述
  2. 发展历程
  3. 重商主义
  4. 重农主义
  5. 古典政治经济学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8. 凯恩斯主义
  9. 芝加哥学派
  10. 奥地利学派
  11. 微观经济学
  12. 研究对象
  13. 主要因素
  14. 专业化
  15. 企业决策
  16. 宏观经济学
  17. 基本目标
  18. 经济周期
  19. 货币政策
  20. 财政政策
  21. 研究方法
  22. 理论研究
  23. 实证研究
  24. 计量经济学
  25. 实验经济学
  26. 其他分支
  27. 土地经济学
  28. 劳动经济学
  29. 政治经济学
  30. 环境经济学
  31. 对称经济学
  32. 空间经济学
  33. 发展经济学
  34. 国际经济学
  35. 相关学者
  36. 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
  37.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
  38. 米尔顿·弗里德曼
  39.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情况
  40. 相关组织
  41. 注释
  4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