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语:Nobel prisetify siologieller medicin;英语: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是根据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95年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旨在奖励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医学奖凭借其出色的筛选能力树立了其在医学界学术圈的权威地位。每年12月10日举办颁奖典礼授予获奖者,截止到2023年,共颁发114次,有227人获得该奖。
奖项历史
编辑奖项设立
批准遗嘱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说,他的财富应该用来设立一系列奖项,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写过几份遗嘱,最后一份遗嘱于1895年11月27日在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署。由于对该遗嘱持有怀疑态度,直到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才得到挪威议会的批准。1898年5月21日,瑞典政府对总检验长下达指示,要求其进行各项法律布置,宣布将以国家和人民的名义使诺贝尔的遗嘱生效,同时要求卡罗林医学院等评奖单位对总检察长提供必要的配合。他的遗嘱执行人朗纳·索尔曼(RagnarSohlman)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RudolfLilljequist)于1900年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NobelFoundation),负责打理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遗嘱的部分内容
成立基金会
在遗嘱通过后不久,卡罗林斯卡学院应诺贝尔的遗嘱要求,成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随即制定了颁发诺贝尔奖的指导方针。其后不久,议会与诺贝尔基金会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1900年,诺贝尔基金会、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以及挪威议会达成了关于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时任瑞典国王的奥斯卡二世颁布了诺贝尔奖颁奖的新条规。
卡罗林斯卡学院外景
历史发展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设立初期,奖项的获得者由卡罗林斯卡学院内所有教授组成的高级教学人员团队评审选出。卡罗林斯卡学院是世界医学排名前十的医学院并拥有一个附属的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承担了全国43%的医药类学术研究。从1901年至1928年,这一阶段的研究重心在于医学应用以及对传染病的探究。在该时期,大多数的获奖者都在这一领域作出了贡献,为医学领域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撑。1901年,法国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因发现并描述了沙眼病原体,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5年—1918年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和平的环境,生理学与医学奖停止颁奖。1929年至1957年期间,维生素和抗生素的发现使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达到了另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获奖者所获得的荣誉主要归功于他们在细菌学和免疫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在此阶段,由于这些新药物的发现,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1935年,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成为首位获提名的华人。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德国化学家多马克(G.Domagk,1895—1964),因纳粹政权禁止他去瑞典领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去补领。1940年—1942年,生理学与医学奖再次因战争停止颁发。1958年至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神经科学逐渐成为研究的主导方向。在这一阶段,基础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对应用医学的研究则相对有限。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1968年,诺贝尔基金会正式作出决定,同一奖项获奖人数不能超过三人。自1974年起,诺贝尔基金会颁布新规定,诺贝尔奖不能颁给已经过世的科学工作者,而在宣布获奖后才去世的获奖人则不被包括其中。后在1977年,瑞典政府决定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工作移交给诺贝尔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卡罗林斯卡学院的50名教授组成。1978年3月13日,诺贝尔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同年10月12日,诺贝尔委员会首次选举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84年,诺贝尔委员会首次选举了新的成员,新的诺贝尔委员会由5名成员组成,任期为6年,其中一名成员担任主席,任期为3年。诺贝尔委员会还聘请了10名临时成员,任期为一年,这些成员为诺贝尔委员会提供专业知识。2012年,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因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017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因在细胞内主要生物钟的发现和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获奖者的成就记录了生理学和医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3年10月2日,“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获得该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核苷[gān]碱基修饰,从而能够开发出有效的新冠肺炎mRNA疫苗”。
奖项概况
编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代表着极高的荣誉,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奖励在生理学与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表彰他们为维护人类生命与健康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鼓励更多的人在这些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标准是严格、公正、客观的,评选过程是公开、透明的,评选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奖项的评选过程是由诺贝尔奖委员会和诺贝尔奖基金会共同完成的,评选结果由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由诺贝尔奖基金会提供,奖金的数额固定,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
评选流程
编辑流程概要
每年9月发出大约3000份保密提名邀请函,次年1月31日前将填好的表格送达诺贝尔委员会。3-5月诺贝尔委员邀请知名专家编写评估报告。8月中旬前提交报告。9月诺贝尔委员会对候选人提出建议大会讨论。10月第一个星期一通过多数票选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随后通知诺贝尔奖得主,并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决定。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流程图
提名要求
根据规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nominators)要求如下:1.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大会成员;2.瑞典皇家科学院医学和生物学的瑞典和外国院士;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4.不具备以上第1款所规定资格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5.在瑞典的医学院担任过正式教授职位,以及在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的医学院或类似机构担任过类似职位的人员;6.由诺贝尔奖委员会从至少六所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选出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以确保在不同国家及其学习所在地能够分配到适当的名额;7.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可能合适的其他科学家;8.不得自荐
评选机构
卡罗林斯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评委组成
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评选由诺贝尔大会完成,大会由50名卡洛琳斯卡学院的50名教授组成,在诺贝尔委员会提供的候选人之中选出奖项的获得者。1901年至1977年期间,卡罗林斯卡学院全体教授组成评委组,并由他们选举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在1910年仅有22人,到1960年已经增长到了45人。1977年,瑞典政府决定改变这一形式,由诺贝尔大会接替选举工作,该委员会独立于研究所之外运作,由研究所的50名教授组成。1978年3月13日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同年10月12日首次选举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荣誉奖励
编辑奖牌
1901年获奖者似乎每人都获得了一枚"临时"奖章——一枚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肖像的奖章作为纪念品,而"真正的"奖牌由瑞典雕塑家和雕刻师埃里克·林德伯格设计,在1902年9月才完成并确认。初期的诺贝尔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早期的诺贝尔奖章以23K金打造,金含量约为96%。1980年,奖章变成了18K金,外镀24K金的镀层,重量降为175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镌刻着诺贝尔左侧轮廓的浮雕像和他的生卒日期(1833–1896);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拿着一本打开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牌
证书
获奖证书包含一张照片、获奖者的姓名以及阐明获奖原因的引文文字。证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计,在外观上没有固定的艺术设计,设计师会根据获奖者的学术领域以及各自特点进行构思创意,每位得主的证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证书上有一幅图画,以及获奖者的姓名和得奖原因。证书上的文字内容大致相同,证书文字分别为瑞典语和挪威语两种:瑞典语证书会写明颁发机构、获奖者姓名以及授奖理由,而挪威语证书从来不解释授奖理由。
奖金
典礼时所接受的是一张奖金支票。奖金只发给个人(和平奖例外,可以发给机构)。每年每份奖金的数目各不相同。一是奖金数目随诺贝尔基金的利息等因素波动,如每项奖金的数目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01年首颁时约为4.6万美元,1995年已达100万美元。二是由于每个奖项最多可由3人同时获得,故获奖人分配奖金的方式有4种:1人获全奖;2人等分;3人因同一项获奖,由3人等分,3人因2个项目获奖,由其中1人获半奖,另两人等分半奖,即各获1/4奖。如果获奖人在1年内拒绝领取奖金,则自动转入主基金。2023年9月15日,诺贝尔基金会决定,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将增加100万瑞典克朗(约合65万元人民币),达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15万元人民币)。
颁奖典礼
编辑颁奖典礼于每年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举行,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每年出席颁奖仪式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穿晚礼服,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进行颁奖
授奖统计
编辑获奖名单
资料来源:
获奖情况
截止到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14次,有227人获得该奖。最年轻的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班廷,在1923年获奖时仅32岁,最年长的得主是佩顿·劳斯,他在1966年奖时已经87岁。共有13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是格蒂·科里(1947年)、罗莎琳·萨斯曼·耶洛(1977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1983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格特鲁德·B·埃利恩(1988年)、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1995年)、琳达·巴克(2004年)、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2008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2009年)、卡罗尔·格雷德(2009年)、梅·布莱特·莫索尔(2014年)、屠呦呦(2015年)、卡塔林·卡里科(2023年)。在获奖人之中,有两对夫妻获奖,格蒂·特蕾莎·科里和卡尔·斐迪南·科里于194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梅·布莱特·莫索尔和爱德华·莫泽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科学家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192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儿子瑞典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乌尔夫·冯·奥伊勒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儿子罗杰·科恩伯格则于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影响意义
编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从树立正确科学观念的角度来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构建出了一套科学知识系统,这些系统包含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理解和宣传这个系统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将对于培养科研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塑造正确的科学观。曾任剑桥大学教授的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曾指出,很多科学观念的转变最终引发了科学革命。中国书法家路祥也认为,科学教育应当成为道德法制和文化教育的基础,更加注重对基础化和综合化能力的培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具备的科学理念,对于科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呼唤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科研经费紧张的环境下,科研工作者面临创新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挑战,需要寻求和培养非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基本素质,其中之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将研究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相联系,将创新视为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教育需要学会和掌握整体方法研究以及维护生命,以整体责任观处理好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个体和群体的生命价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充分反映了医学领域在疾病认知和健康研究方面的不断进步和突破,其不只是把荣誉授给那些对发展科学知识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更是成为一种制度,影响遍及科学的整个社会体系。
抵御生命的灾难
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传染病作殊死斗争的历史。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各类灾害中,瘟疫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巨大,危害深重。疟疾、天花、黄热病、鼠疫等各类传染病夺去了无数的生命。在20世纪中,仅天花就夺走3亿人的生命,相当于该世纪发生的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3倍以上。1901年,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血清疗法发明者德国医学家贝林。因为血清疗法是治疗当时肆虐一时的传染病白喉的唯一疗法,挽救了成千上万患孩的生命。20世纪颁发的91次诺贝尔医学奖中,免疫学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传染病防治成果就获奖26次,占28.57%,足见其比重之高、份额之巨。说现代医学已经征服了传染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古老的传染病如疟疾在某些地区依旧流行,肺结核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时刻让医学惊醒,医学与传染病的博弈将一直进行下去。
社会评价
编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普遍认为是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领域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科维理神经科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汀·沃尔霍夫表示:“202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发现正在彻底改变我们对于感觉探测的认知,并将对解决全球健康和疾病问题产生深远影响。”诺奖委员会称: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的科研成果揭示了慢性肝炎其余病例的病因,并使得血液检查成为可能,新的药物也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丙型肝炎病毒现在可以被治愈。德国华裔病毒学家陆蒙吉表示: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于人类进化和迁徙的认识。“可以说,他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让我们在追溯人类群族迁徙、不同区域文化相关性时,可以有清晰的认知。”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通过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研究,其开创性的发现解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适应过程的机制,为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有助于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
相关事件
编辑一份差点无效的遗嘱
1985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现在,人们认同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权威奖项,但在奖项成立之前,它却险些因非议而夭折。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舆论一片谴责之声,诺贝尔也因为没把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而被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在诺贝尔遗嘱执行人的不懈努力下,瑞典国王终于在1898年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瑞典国会后来也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诺奖精神薪火相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师生相继登上领奖台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科赫门下,走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1901年获奖的贝林、1908获奖的埃尔利希、1929年获奖的艾克曼和1926年获奖的菲比格。霍普金斯因发现维生素而获1929年诺贝尔医学奖。人们认为,霍普金斯更大的成就是培养了圣捷尔吉、钱恩、赫斯、克布雷斯、桑格等一批诺贝尔奖获奖者,他们先后于1937、1945、1949、1953、1958年获奖,其中桑格因确定核酸碱基排列顺序而于1980年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摩尔根因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而获1933年诺贝尔医学奖,他培养的学生先后摘取了诺贝尔奖桂冠的有1958年获奖的比德尔、1964年获奖的穆勒、1965年获奖的莫诺、1969年获奖的德尔布吕克。卢瑞亚1969年因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而获诺贝尔医学奖,他的学生也是群英辈出:沃森、杜尔贝科、巴尔的摩先后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首位获提名华人伍连德
伍连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医学先驱,被誉为“鼠疫专家”。他在防止鼠疫和其他传染病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受到了梁启超的高度评价,称他为“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在东北鼠疫爆发期间,伍连德提出了“肺鼠疫”理论,为防疫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伍连德还发明了由纱布制成的伍氏口罩,有效地阻止病菌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这个发明也是中国第一个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医用口罩。伍连德还提议对染疫菌死亡的尸体实施火化等措施来控制疫情,在他的提议和主持下,中国创建了一批医科学校和医院,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控制疫情,也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的卓越成就和社会贡献,伍连德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专家”称号,并得到了世界各地的鼠疫防治权威和传染病治疗专家的认可。
伍连德先生铜像
陪跑32年终成空
奥地利神经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32次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深远,但未获得过诺贝尔奖。1929年,诺贝尔医学委员会聘请的一位专家认为,由于弗洛伊德的研究没有科学价值,因此没有必要对他进行进一步调查。然而,他的理论在神经科学、精神分析和治疗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对人类心理的深度和复杂性的理解启发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研究。他的学说触动了社会和文化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思想对生物学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他的研究强调了心理和生理之间的联系,这在医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关于压力、焦虑和人格的理论为生物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尽管弗洛伊德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思想却深深烙印在了科学的印记中。他的理论引发了科学界的争议,但同时也激发了无数的研究和创新。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心理学,而是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影响深远。
死后三天获奖
尽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全球最享有盛誉的奖项之一,得奖者往往被视为科学界的顶尖人物,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有人多次获得这一奖项。不过,可惜的是,却有两位科学家在获奖后去世,这使得他们在去世后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1974年之前,诺贝尔奖曾经两次违反规定颁给了已经过世的科学家,分别是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和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而在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后,人们才发现其中一位得主拉尔夫·斯坦曼在公布奖项的三天前就已经去世了。在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经过仔细考虑后得出结论,由于宣布获奖时并不知道斯坦曼已经去世,因此他仍然应该被视为诺贝尔奖得主。尽管斯坦曼这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最终没能亲眼看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但他为科学界做出的贡献却将永远受到人们的铭记。
拉尔夫·斯坦曼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年10月5号,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了自己摘取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1972年,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功分离出青蒿素单体后,便着手进行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的协作,他们最终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能解决抗性疟疾的新药,而且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屠呦呦先生手持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奖章
1978年青蒿素鉴定会后,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实施新药审批办法后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x-01号)。1981年,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请求,中国同意在北京召开“青蒿素”专题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与会者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也正是因为这项发现,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父子皆获奖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获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帕博生于1955年,是进化遗传学领域权威,他的父亲是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瑞典生物化学家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KarlBergstrm,1916年1月10日-2004年8月15日)。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封面
通过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帕博成功揭示了人类与已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这一发现为我们探究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特的人类奠定了基础。帕博不仅为古人类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方法和技术,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古遗传学(paleogenetics)。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古人类和其他古生物,古人类学研究得到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视角,进一步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