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英语: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英文缩写:NPU),简称西工大和西北工大,学校建址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航空、航天、航海等多个领域发展的重点大学,是国家第一批进入“211工程”的学校,2001年学校又成为“985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于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也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
历史沿革
编辑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时期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许多学校受到战火的摧残,平、津地区的学生逃亡到上海,一时之间上海聚集上万名流离失所的学生,因为战事的扩大,教育部决定在西安和长沙两地设立两所临时的大学用来收容这些逃亡的学生。西安临时大学的地址建在西安师范学校里面,直到1938年,国民党教育部下令将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同年日军攻打潼关惊动了西安机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决定向南迁至汉中地区,学校全体师生一起搬迁到陕南等地,到达汉中地区带经过短时间的休整,各个学院就分别前往不同的院址,工学院分到偏远的城固县古路坝,命名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
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
193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四所学校组成(北洋、东北、北平、焦作四所学校的工学院),学校主要领导:主任李书田、代理院长赖琏、院长:赖琏和潘承孝。国立西北工学院进行扩建,开设了八个系(土木、矿冶、机械、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和电机),在抗战胜利前又新增工商管理系,成为学科全面的院校。虽然学校在紧急的情况下由四所学院组建,但学校的师资阵容强大,学校对于学生有严格的约束,在这样严苛的学习环境下为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扎实的根基。193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正式成立,在校学生773人;1940年在校生927人;1941年添加管理学系,在校学生910人,1942年新增工业管理学系和大学先修班,因为学系增加学生也相应增加导致住宿困难于是在七皇寺附近进行扩建设立分校,并增加物理和数学系,学生增至一千多人。1943年赖琏辞去院长职务由潘承考担当院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国立西北工学院部分师生返回原址复校迁移西安。
西北工学院时期
1946年国立西北工学院决定将校迁到咸阳,在咸阳火车站旁边建立新的学校,更名为“西北工学院”,校长潘承孝。1947年1月正式开学,因为学校还在创建的初期,学校宿舍不够一二年级留在西安上学,三四年级在咸阳读书,西北工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学院。1949年咸阳解放,西北工学院开始崭新的一页,在校老师77人,学生554人,1956年学校确定学校发展方向,正式成为国防性质的高校,总共设有4个系12个专业,学校师生人数达到2129人。
西北工业大学时期
1957年西北工学院迁校西安,与西安办学的西安航空学院进行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寿松涛担当学校的校长,为了让学校更好的发展,寿松涛带领校职工自行设计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合并经过调整办学的方向确定为航空、航天、航海,刚刚开始只有4个系和一个基础课程。经过几代人努力之下飞机系发展越来越好,后来新增了空气动力学和飞机结构力学两个专业,之后又成立了航空电子系和导弹系,学校还成功研制出飞机等相应的设备。后来哈军工航空工程系合并进入学校,西北工业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一所中国著名的三航一体学院。1970年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从此西北工业大学汇集了最顶尖的三航专家学者为祖国输送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
1960年西北工业大学被国家评定中国重点大学、1981年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批被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校、1995年西北工业大学成为“211工程”院校、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院校、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2016年创办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成立。2021年1月,西北工业大学正式将人文与经法学院更名为“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4月7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正式揭牌;4月26日上午,软件学院智能嵌入式软件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举行;4月22日,学校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讲联盟”;5月16日,学校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9月28日,由西北工业大学援建,工程实践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建的融水县创新实践中心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揭牌仪式,这是继西北工业大学援建融水第一家创客中心之后又一家以创客教育为特色的创新实践中心。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11月26日,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江苏太仓召开。2023年1月12日,学校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5月18日,西北工业大学和“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在西安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10月12日,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市正式启用。2024年4月14日,西北工业大学“总师型”人才培养领航计划——铸剑班开班。
学校大门
学校规模
编辑专业设置
截至2024年2月,西北工业大学设有72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2月,西北工业大学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5个学院和1个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4100余人。学校汇聚了一支由36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全时两院院士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6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85余人,以及一大批行业领域专家、型号总师等国家级专家。学校有国家级创新团队33个,2023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拥有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械、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共有54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占学校本科在招专业的90%,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2023年,学校建成增材制造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保密技术等3个新专业。2023年,学校主动申请新增低碳管理、运动训练、智能交互设计、英语(第二学士学位)等4个专业。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西北工业大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课程开设
西北工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77个,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为全面落实“四个回归”,西北工业大学自2016年开始至2019年已经创建了268门校级优质课程,包括39门MOOC课程、3门创新创业MOOC课程。
对外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西北工业大学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世界大学排名TOP200的合作高校达到69所。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全球TOP151-200。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学校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签署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协议,并纳入外交成果清单;2023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市启用,标志着中国第一所高水平大学在“一带一路”首倡之地正式开始办学。2014年,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署最重要合作伙伴协议纳入中比两国元首见签。学校不断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1年,学校获批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办学项目。2023年,学校与莫斯科航空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学校拥有15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余位海外国际大师被聘任为我校荣誉学衔,其中13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罗伯特•嘎什教授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全球仅40位)。学校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和中澳工科大学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机制。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校徽
学术研究
编辑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西北工业大学现牵头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顺利完成首飞试验,“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试验成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仿蝠鲼[fèn]等新型水下无人系统研制成功,为铸大国重器再立新功。学校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原创性成果。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无人机系统、技术、生产线全方位出口,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飞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我国高校唯一的无人机专业化飞行试验测试基地,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西北工业大学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水下信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2年,主要研究翼型和叶栅空气动力学研究。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于1995年运行,研究先进发动机工作核心和凝练关键基础问题。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建于2010年,实验室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合作从事航天飞行动力领域各项研究。水下信息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建于1995年,实验室主要从事水中兵器、水声工程、水下航行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针对航空航天高温材料进行研究。凝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实验室主要服务方向以国防重要材料技术需求为主,研究材料精准成形、航空航天所需要的材料等等。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级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主要研究空天地海大数据计算、分析、研发和工程化。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2003年,无人机综合控制、起降、总体优化、综合性能测试和验证四大研究方向。
学术成果
西北工业大学曾经10次参与载人航天、探月等国家重要专项科研项目论证、攻关和研制项目;西北工业大学是两所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和论证的高校之一;西北工业大学是首个实现无人机系统、拥有中国独一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中心,截止2022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在筹建中国首个无人机测试中心为推进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当中所有无人机全部由学校自主研发制作生产;在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当中西北工业大学的无人机再一次进入阅兵方队;70周年国庆阅兵西北工业大学所研制生产的无人机又一次入列阅兵式。“十三五”以来,西北工业大学获国家三大奖20项,位居中国高校前列。2023年10月4日,由西北工业大学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研制的“信鸽”仿生飞行器续航时间突破3小时,刷新了扑翼式无人机单次充电飞行时间吉尼斯世界纪录。2024年6月24日,西北工业大学共8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学校教授牵头获奖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位居中国高校第五。
00:40
“信鸽”仿生飞行器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来源:科创中国)2024年2月,西北工业大学仿生扑翼课题组博士陈昂设计研发的“小隼[sǔn]”扑翼飞行器再获新突破。“小隼”扑翼飞行器采用了全新发明的驱动机构,既能够在扑动翅膀的同时联动翅膀折叠,又能够在机动飞行时单独收折一侧的翅膀;同时,该扑翼飞行器采用了遵循解剖学原理的仿生结构设计,具备更好的仿生隐蔽性以及更敏捷、更高效的飞行能力,在军事侦察、生态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较高的应用潜力。
学术资源
编辑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累计纸质馆藏文献总量达388万余册,特藏有姜长英航空史料约5000册,历届学位论文约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09万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5.9万种,国内外学位论文1240万余篇。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学校折合图书资源总量约为649.3068万册,生均106.69册。2023年,学校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43554册。2022~2023学年,西北工业大学图书流通量为214630次,数据库全文下载量为2808.3144万篇。图书馆可访问数据库173种,490个子库:中文数据库70种,256个子库;中外文视频数据库10种,子库57个(中文5种,30个子库,外文5种,27个子库);外文数据库93种,177个子库。
学术期刊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57年创刊,双月刊,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主要刊登航空、航天、航海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研究成果,本刊以反映航空、航天、航海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动态、促进学校交流为办刊宗旨。《机械科学与技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月刊。期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强调理论性、创新性、学术性与前瞻性。作者和读者遍布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是一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英文学术季刊,工厂工程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学科,主要报道设备应用技术和行业管理的学术研究。它具有既报工程又报管理,既重工程又重机电,又重力学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航空工程进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61-1479/V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8190,大16开,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集学术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作者和读者遍布全国航空航天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是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学术交流的新型平台。《高等数学研究》:创刊于1954年,由陕西省科协主管、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省数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个数学科学专业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大学数学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论文,以提供一个大学数学老师、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交流探讨数学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为其办刊宗旨。
学校排行
编辑QS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位列551~560名。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位列621~630名。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位列第547名。软科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位列25名。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位列第151-200名。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位列23名。
校园文化
编辑校徽
西北工业大学校徽的中间采用点状物形成圆环和浪花形成海洋、两个三角形组合成飞机的样式,体现了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特色,也代表西工大人的壮志凌云的决心;“1938”是学校创建的时间,底下“西北工业大学”中文字样,上面的字母是西北工业大学的英文。校徽设计的非常具有巧思,代表着西北工业大学的学子就像飞行器一样具有一飞冲天进入浩瀚无际的宇宙,为祖国的建设实现伟大理想。
西北工业大学校徽
校色
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徽整体采用蓝色,蓝色代表西工大人的冷静理性以及拥有崇高的理想。
校训
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公诚勇毅”四个字于1939年创建,由院长潘承孝先生题写,在2003年正式成为校训。“公”代表以天下为公、“诚”为人守信,君子坦荡荡、“勇”要有敢为人先勇敢向前的精神、“毅”做事做人要果敢坚韧。“公诚勇毅”这四个字包含着时代的内涵,“公诚”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勇毅”代表着在求知的过程中要有坚韧的决心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公诚勇毅”也代表着西工大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航空、航天、航海的献身精神,是爱国的精神,正是这四个字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工大的学子。
校训题字
校歌
《西北工业大学校歌》由历汝尚作词、阎绍华作曲,校歌创作于1938年至1939年,词曲作者都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在校学生,经过学校的认可进行全校传唱。
01:04
西北工业大学校歌(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校歌
校风
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
行政管理
编辑现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编辑截至2024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有两个校区,一个是长安校区,另一个是友谊校区。长安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祥路1号,离另一个友谊校区大约有30千米的距离,长安校区占地面积3875亩。长安校区是新建校区,是现代数字学高科技校园,按照园林式一流校园所建设。
04:07
实拍西工大长安校区(来源:丝路游记)
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
友谊校区位于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友谊校区是老校区,占地面积1324亩,学校许多重要学院,比如材料学院、机电学院、航空学院等学院都坐落在友谊校区。
校友情况
编辑学校荣誉
编辑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18年西工大首次跻[jī]身世界大学top500强,位列301—400名。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荣获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2021年获评“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2022年西北大业大学获评陕西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22年11月西北工业大学入选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2022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名单。2023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2023年,学校以8项金奖位居“高教主赛道”全国高校第一名,以17项金奖的获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名。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