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大,位于湖南长沙。学校是直属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以及军队唯一入围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支持的院校。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校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大,位于湖南长沙。学校是直属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以及军队唯一入围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支持的院校。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校长、政治委员皆由陈赓担任。学院创建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学院颁发《训词》,并为院刊题写刊名“工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陈赓

1953年-1960年,学校为实现培养军事工程师的任务,将学院的系和专业,根据各军兵种兵器、装备建设的需求设置。随着装备、兵器的发展,以及新兵种的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也对学院的系和专业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一些按照学科设置的系和专业。195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已经达到分建的条件,校长陈赓向中央委员书写报告,提出分建改建的提议。在得到中央委员的支持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并与武昌高级军械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随后炮兵工程学院又迁往南京(今南京理工大学);工兵工程系和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前者与长沙迁徙而来的工程兵学校合作,并建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后又迁往南京,成为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学院的一部分;后者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北京,变为今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1961年8月,军事工程学院在原有部分专业和学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随后又成立了计算机系。1961年以后,学院的任务变为帮助国防研究机关培养尖端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人才和各军兵种所需的技术干部。1966年1月初,军事工程学院改为地方体制,归国防科委领导。

长沙工学院时期

1966年4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院后勤供给由总后勤部负责改为由地方政府负责,全院的军人集体转业。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哈尔滨工程学院因属于重工业区,处于第一线,为避免学院被敌人袭击,被中央军委要求内迁到三线办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珍宝岛冲突

1970年3月,国防科委派出调研组负责学院分建、搬迁等工作,最后学院内迁到长沙,创建长沙工学院(今国防科技大学),归广州军区领导,同年八月变为湖南省革委会、省军区和七机部双重领导。其中湖南省革委会、省军区主要负责学院的党政工作、行政管理、医疗卫生、生活供应等,七机部主要负责教条、科研、生产、经费等工作,后来将原子工程系也并入其中。1970年11月,广州军区派出韩凯亚、丁原昌为正副组长的60人工作团队,全面领导学院工作。一个月后,经广州军区批准,“长沙工学院”公章得以启用后,学院设有机械、机电、电子三个系,以及火箭发动机、雷达、通讯等八个专业,和1个电子计算机研究所、5个研究室、2个工厂。1971年11月,经国务院业务组和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批准科工委《关于长沙工学院、重庆工业大学任务的报告》,规定“长沙工学院的任务,主要为七机部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兼顾国防科委直属研究院、基地、第二炮兵和湖南省地区的需要。”1972年4月,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成立韩凯亚任党委书记、张文峰任党委副书记、原“哈军工"干部13人、广州军区工作组7人在内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总计20人。1973年8月广州军区工作组奉命撤出,学院的领导责任落到临时党委身上,一直持续到1979年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新的临时党委组成为止。在1973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同意,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与长沙工学院暂留在哈尔滨舰船工程系创建的船舶工程学院合并,组成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军工二系(原子工程系)调回长沙工学院建制。从1974年1月到1975年5月,原子工程系的全部人员、器材、设备、营具,先后分批迁移到长沙,成为长沙工学院原子工程系。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77年1月,学院临时党委请求在国防科委恢复军事工程学院或者筹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在1978年8月向中共中央并国防科委呈送《关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意见的报告》,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此批发文件,决定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78年9月,中央军委任命国家计委副主任张衍为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李东野为政治委员,张文峰、曹鹤荪、周明鸂[xī]、孙本旺为副校长,董启强为副政治委员,恢复招收硕士生,10月时学院隶属国防科委领导,列入军队序列,执行兵团级权限。1979年4月21日,在钱学森先生的亲自指导下,系统工程与数学系创建成立。1980年9月1日,学校临时党委决定恢复出版校报,将《工学》报改名为《国防科大报》。1984年9月2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通知,将国防科技大学列为14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85年,学校设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后又先后获得了自行审批硕士学位资格、自行审批增列博导资格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核心,国防科技大学为适应此阶段,并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组建了新的国防科技大学。

新组建的国防科大

组建前身

长沙炮兵学院:长沙炮兵学院系总参谋部兵种部直属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地面炮兵学校,1978年6月12日在长沙正式成立。1986年6月9日更名为长沙炮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炮兵学院

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系总参谋部兵种部直属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1950年12月创建于江苏南京,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兼工兵学校,1952年9月,工兵学校与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分建。1955年10月,学校更名为工程兵学校,隶属军委工程兵领导,1960年9月改称第一工程兵学校。1969年8月停办。197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校在湖南长沙恢复重建,1986年6月更名为长沙工程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工程兵学院

长沙政治学院:长沙政治学院隶属总政治部,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政大学湖南分校,1949年9月创建于长沙1950年8月改名为中南军政大学第三分校,1951年4月改为第22步兵学校,1952年12月改编为第四政治干部学校,1954年10月重庆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并入改称第一政治学校,1961年10月组建政治学校。1969年2月19日中央军委办事组决定撤销政治学校。1973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学校原址组建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2月改为铁道兵学院。1983年4月改为干部文化学校,1986年6月改为长沙政治军官进修学院,1992年8月并入南京政治学院改称南京政治学院长沙分院。1993年7月成立长沙政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政治学院

组建后的国防科大

1999年4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大军区级),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归中央军委建制,授予大军区级军旗一面。2003年江泽民主席为学校题写“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发出“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号召。11月1日,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在北京召开,该会议决定对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革。学校炮兵学院、政治学院被撤销。2004年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成立,增加学位授权点,实行学部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2003年江泽民主席的题词

重建的国防科技大学

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亲临学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号召。2017年,中央军委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的基础上,划入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2023年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

学校规模

编辑

00: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航拍校园(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03:2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学院介绍(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院系情况

截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共开设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科学学院、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系统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通信学院、电子对抗学院、气象海洋学院、军政基础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和第六十三研究所,共计开设61个本科专业。生长军官本科专业学校生长军官本科招生专业按照国家和军队院校专业目录实施。非军籍本科专业学校无军籍本科学生将按照5个大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航空航天类、自动化类和大气科学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河拔尖班)、理论与应用力学(航天力学拔尖班)等2个专业特色班招生。按照大类招生后的学生于第二学年春季学期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再选择具体专业。

师资概况

截至2021年7月,拥有教学科研人员4000余人,博士生导师439人,硕士生导师128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0个,入选国家、军队重大人才计划人选500余人次。截至2024年5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拥有两院院士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52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7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52人。有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表彰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0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获评A类学科数8个,其中包含A+档学科数4个,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获评B类学科8个,B+档6个、B档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此外,学校还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教学情况

05:01

国防科大介绍(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截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有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3个。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实验设施。

国际交流

截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每年都会选派本科学员参加国际学术竞赛,优秀研究生赴国外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高水平会议。学校还通过多种形式邀请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定期邀请外军代表团来访。

学校排名

编辑

在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位列第501-600名。在2023年U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位列第1431名。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截至2024年5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学校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分别坐落在一、三、四号院区,建筑总面积47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430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拥有印刷型文献380余万册(件),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1300余种。建成了包括110余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70余个专题数据库或子库的数字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异地分馆除此之外,学校图书馆还拥有四个异地分馆,分别是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信息通信学院图书馆,电子对抗学院图书馆,气象海洋学院图书馆。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馆藏图书总数为35万余册,年上架新书1.47万余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报纸共1178种,其中外文原版报刊99种;引进和自建各类数据库29个,收录1.1TB左右的视频资料,数字资源总量近40TB。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2009年承担了全军立项的相关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建成学院研究生论文库、原版报告库等14个自建数据库。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

信息通信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5466平方米,阅览室共6个阅览室,阅览座位420个,馆藏纸质图书37万余册,侧重收藏政治、军事、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类图书,均引进中外文纸质期刊700种。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原生文献数据库)27个,引进公共数据库28个,电子期刊7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万余册,数字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0TB。CALIS军校中心CALIS军队院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简称CALIS军校中心,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负责承建,截至2023年3月有成员馆34家,主要是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

学术期刊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为双月刊,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是唯一被EI收录的、军队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它的内容主要是刊登航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数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期刊被多种数据收录,获得多项荣誉或奖项。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取得了“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天拓”系列微纳卫星、高能激光、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了“两弹一星”、北斗导航和载人航天等工程的发展。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国家科技三大奖励二等奖共76项。

校园文化

编辑

校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徽为一个圆形,校徽主体由八一军徽构成,底部缀有学校的成立时间,周围以黄色打底印以学校名称,包含中文名和英文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校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校徽纪念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标识组合

校训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厚德是人才的核心素质,博学是办学治校的时代要求,厚德博学是实现强军兴国目标的根本途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江泽民同志亲写校训

校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校歌是《国防科技大学校歌》,由石祥作词、傅庚辰作曲。

  • 歌词

我们从北国雪原走来,带着哈军工的风采;我们屹立在湘江之畔,重任在肩豪情满怀。时代的号角,把我们召唤,和平的目光,把我们期待,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精心培养一流的新兴人才。我们向科学高峰攀登,拥抱崭新的世界,我们勇于开拓创新,立足发展,放眼未来。向祖国交出合格的答卷,为军旗增添新的光彩,忠于祖国,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听党指挥,我们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校歌 曲谱

行政管理

编辑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编辑

所获荣誉

编辑

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列入“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获得全军备战标兵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31位。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157/

Like (636)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3. 长沙工学院时期
  4.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 新组建的国防科大
  6. 组建前身
  7. 组建后的国防科大
  8. 重建的国防科技大学
  9. 学校规模
  10. 院系情况
  11. 师资概况
  12. 学科建设
  13. 教学情况
  14. 国际交流
  15. 学校排名
  16. 学术研究
  17. 科研资源
  18. 馆藏资源
  19. 学术期刊
  20. 学术成果
  21. 校园文化
  22. 校徽
  23. 校训
  24. 校歌
  25. 行政管理
  26. 现任领导
  27. 历任领导
  28. 知名校友
  29. 所获荣誉
  30.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