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缘缝翼(英语:Slat)是安装在固定翼飞机机翼前端的狭长小翼,通常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展开,以提高飞机的失速临界迎角和升力系数,降低进场速度,缩短起飞和降落距离。
简介
前缘缝翼是一个小翼面,总是装在机翼前缘。把它打开,就与机翼表面形成一道缝隙。下翼面的压力较大的气流通过这道缝隙,得到加速而流向上其面,增大了机翼上表面边界层中气流的速度,降低了压力,消除了这里的大量旋涡。因而恢复了上下压力差,延缓了气流分离,避免了大迎角下的失速。从前缘缝翼在机翼上所占的长度看,有的占满全翼展,有的只占翼尖,位于副翼之前,这种叫做翼尖前缘缝翼。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大迎角下延缓翼尖部分的气流分离,提高副翼的工作效能。从而使飞机的横侧稳定和操纵得到改进。因为从缝翼中流出来的高速气流可以把在后缘产生的大量涡流吹除。靠翼尖部分的涡流已消除,但翼根部分的涡流,由于没有缝翼仍然存在。至于它在增大升力方面的作用,则是次要的。全翼展的前缘缝翼目前应用不多。
工作原理及作用
在前缘缝翼闭合时(即相当于没有安装前缘缝翼),随着迎角的增大,机翼上的边界层因失去能量而逐渐分离,机翼上表面的分离区逐渐向前移动,当迎角增大到临界迎角时,机翼的升力系数急剧下降,机翼失速。当前缘缝翼打开时,它与基本机翼前缘表面形成一道缝隙,下翼面压强较高的气流通过这道缝隙得到加速而流向上翼面,增大了上翼面附面(边界)层中气流的附着能量,降低了机翼上下的压强差增大了飞机的临界失速迎角。避免了大迎角下的失速,使得升力系数提高。前缘缝翼的作用相当于附面层控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延缓机翼上的气流分离,提高了飞机的临界迎角,使得飞机在更大的迎角下才会发生失速;二是增大机翼的升力系数。其中增大临界迎角的作用是主要的。这种装置在大迎角下,特别是接近或超过基本机翼的临界迎角时才使用,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机翼上才会产生气流分离。
发展历史
前缘缝翼的结构最早由德国空气动力学家古斯塔夫·拉赫曼于1918年发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前缘缝翼的设计逐渐成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大型飞机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的前缘缝翼设计考虑到了低可侦测性技术性能,尤其在第五代战斗机中大量运用。
分类
固定式
固定式前缘缝翼固定在机翼前缘,与机翼本体之间构成一条固定的狭缝,不能随迎角的改变而开闭。它的优点是构造简单,但在速度较大时,阻力也急剧增大,所以目前采用不多,只有个别低速飞机才使用。
可动式
可动式前缘缝翼可以收放。它可以依靠空气动力的压力和吸力进行收放。当飞机在小迎角飞行时,空气动力(此时为压力)将它压在机翼上,而处于闭合状态。如果迎角增大,机翼前缘的空气动力(此时为吸力)把它吸开。这是因为在小迎角情况下机翼前缘为压力,而在大迎角下则变为吸力。现代客机的前缘缝翼没有专门的操纵装置,一般随襟翼的动作而随动,在飞机即将进入失速状态时,前缘缝翼的自动功能也会根据迎角的变化而自动开关。
研究
前缘缝翼的设计不断改进,以提高性能,例如结构更加牢固可靠,进一步增大仰角,并且减少自身造成的阻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计的X-53试验机的机翼角度可变,其前缘缝翼的角度也会自动跟着调整。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