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景天科(Crassulaceae)景天属(Sedum)植物,又名豆瓣菜、野马齿菜、卧茎景天等。垂盆草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山坡阳处或石上,喜温和、湿润气候,适应能力强,较耐寒,怕干旱,适宜栽培于肥沃的砂质壤土中。在世界范围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在中国产于福建、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品种考证
编辑本品与宋《履巉岩本草》中描述的山护花较为接近。按山护花一名,当为山护火之音讹,观其附图,亦较为接近。《纲目拾遗》之鼠牙半支引《百草镜》记载:“二月发苗,茎白,其叶三瓣一聚,层积蔓生,花后即枯,四月开花黄色,如瓦松”。所述形态特征,亦似本种。
形态特征
编辑02:28
垂盆草的形态特征(来源:用心看农村)
茎
不育枝及花茎细,呈匍匐状,节上生根,直到花序之下,长10~25厘米。
垂盆草的茎
叶
叶为轮生,叶呈倒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5~28毫米,宽3~7毫米,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距。
垂盆草的叶,作者Yann Kemper
花
聚伞花序,分枝3~5;花宽5~6厘米,无梗,花较少;萼片5,为披针形至长圆形,长3.5~5毫米,先端钝,基部则无距;黄色花瓣5,为披针形至长圆形,长5~8毫米,先端可见稍长的短尖;雄蕊10,比花瓣较短;心皮5,长圆形,长5~6毫米,略叉开,有长花柱。
垂盆草的花,作者ben vc
果实和种子
蓇葖果叉开,种子为卵形,长0.5毫米。
物种分布
编辑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
中国分布
在中国产于福建、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北京。
生长习性
编辑垂盆草生长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阳处或石上。花期为5~7月,果期为8月。垂盆草为阴性植物,性喜温和、湿润气候,适应能力较强,较耐寒,怕干旱;其生长适温为15~30℃,夜间最低温若长期处于5~7℃,植株地上部分容易受到冻害;垂盆草适宜栽培于肥沃的砂质壤土中。
00:46
生长在石头上的垂盆草
繁殖方式
编辑人工繁殖
垂盆草常见的人工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或扦[qiān]插繁殖。
分株繁殖
4~9月,挖出全株,分株处理后,按照适宜的行株距进行栽种,每穴1~2株,根朝下栽种,使垂盆草的大部分茎叶露出土面,再覆盖土壤压实,连浇2次,透水保温,7~10天可成活。
扦插繁殖
截取垂盆草的健壮枝条,扦插于苗床之中,需要经常保持床土湿润。10天左右可生根,扦插成活率在90%以上。
栽培技术
编辑选地整地
应选择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施厩肥,将晒冻垡的园地整平,做成苗床,再进行繁殖。
田间管理
浇水后,地稍干就应及时松土除草,宜浅松土,封畦[qí]后停止松土除草。以施基肥为主,栽苗15~20天后,追施腐熟粪肥,后浇清水1次。垂盆草怕干旱,天旱时则需要及时在傍晚进行浇水。为了预防高温季节日照过强,可适当间作决明子、望江南或其他中草药,进行遮荫。
功用价值
编辑药用价值
垂盆草全草可入药,味甘、淡、微酸,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痈[yōng]疖[jiē]肿毒,痢疾,淋证,水火烫伤,湿疹。
观赏价值
垂盆草是一种优良的绿化观赏植物,绿期长,室外绿叶观赏期一般可达8~9个月,中国部分南方地区和有加温条件的室内可实现全年观赏,已广泛应用于草坪、地被、立体花坛、边坡绿化、垂吊等场景。
生态价值
垂盆草根系纵横交错,与土壤紧密结合,使表面土壤不易被雨水冲刷。它还具有吸附飘尘、净化空气和改善气温等本领,因此对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人体健康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食用价值
01:31
垂盆草的食用价值(来源:青山眼里(芳芳唯一小号))垂盆草的茎叶口感脆嫩、多汁、微酸,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钙含量也较高,是一种优质的补钙食材。它作蔬菜食用,可作汤、凉拌、炒食等,也可用新鲜的垂盆草与红枣搭配泡茶。
相关研究
编辑药理机制研究
李冰倩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的方法探讨垂盆草防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药理作用机制,初步表明了垂盆草治疗HCC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为实验和临床研究利用垂盆草奠定了基础。魏海云等研究垂盆草中的黄酮类与氰[qíng]苷[gān]类物质治疗急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初步验证了垂盆草主要活性成分中的黄酮[tóng]类和氰苷类能与潜在作用靶标发生相互作用,揭示了垂盆草治疗急性肝损伤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后续深入验证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660/